连岳:厦门虎是不是纸老虎?(南方都市报 2007-12-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7:46:22
连岳:厦门虎是不是纸老虎?
2007-12-11 10:02:23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至少我认为之连岳专栏
有朋友看了昨天(12月10日)的《厦门晚报》,用了四个版刊登报名参加厦门海沧南部环评座谈会的名单,两天时间里,共有624人报名,“12月11日晚8时,将在厦门电视台二套厦视直播室现场直播随机摇号确定座谈会参会代表和候补代表的全过程。摇号结果将通过厦门网、厦门日报和厦门晚报进行公布。”他在有效名单里看到了我的本名“钟晓勇”——十年前,我就是用这个名字在这家报纸写稿,年少无知,在自己主持的评论栏目里喋喋不休地献丑,全然不知这座小小的岛城是藏龙卧虎之地。
在“周老虎”事件中,厦门的媒体喜欢用华南虎的别名“厦门虎”。厦门市民在安静的外表下,确实有一种虎的威严,不是怎么撩拨、摆布都没反应的“周老虎”。厦门媒体上自12月5日以来不停刊登的有关公众参与的公告,都是值得存留的文本,若公众普遍的反对意见能够纠偏独断专行,从而维系城市的传统,它就是真老虎,根据我们相关的环境法规,每座城市都得养只“厦门虎”,让公众的智慧成为城市的守护神;如果验证悲观的预测,这只是一场公众秀,错误照样延续,那么,这只厦门“纸老虎”将作为重要的史料,与陕西的“纸老虎”共同验证走到悬崖边上的公众信任危机——这预示着我们不得不在将来面对更大的骗局与更惨重的环境灾难。
有幸全程参与一件公共事务,写专栏评论这事、向官方信箱具名发邮件表达意见,再到报名参加座谈会,对我来说,并没增加多大的工作量。我很吃惊的是,这么简单的过程,却不停地有好心的朋友认为我在冒相当大的风险——写这话不是要自夸多么勇敢,只是想形容我所看到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鸿沟。个人的意见与观点,只要稍稍涉及批评,都不能免于恐惧,那是病态的社会——我是个胆小的人,倒也愿意在厦门环评中全程参与,以我自己并非冒险来证明社会并非病态(至少证明厦门主政者没有病态)。
说实话,托赵玉芬院士、105位全国政协委员之福,凭厦门民众热爱家园之力,PX暂时停下来了,环评也开始承认问题,一些人觉得没面子也是正常的(换我也是这样),他真来摸摸你的底,看看你有没有地方可以拿捏,至少符合对等原则与竞赛规则。当然,栽赃诬陷、正龙拍虎那得另说。
我倾向于认为,中国的法律里规定的东西,只要逐步走向真正尊重公众的权利,它们能改变纸老虎的命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也能咬人,甚至是它的第三十二条“建设项目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未评价,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依法批准,审批部门擅自批准该项目建设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透过厦门向公众打开的这一丝门缝,能不能看到这个希望呢?
那得看看门里是不是真的厦门虎。
(作者系专栏作家)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12110694.asp
连岳:厦门虎是不是纸老虎?(南方都市报 2007-12-11) 连岳:厦门虎是不是纸老虎? 连岳:厦门是厦门市民的厦门(南方都市报 2007-12-8) 连岳:违法的翔鹭为何能绑架厦门?(南方都市报 2007-12-6) 连岳:厦门市民的精神可以申报世遗(南方都市报 2007-8-24) 连岳:厦门市民的精神可以申报世遗(南方都市报 2007-8-24) 周老虎是纸老虎(南方都市报 2007-12-3) 连岳:恭喜厦门霸占新闻版面(2007-7-5) 连岳:恭喜厦门霸占新闻版面(2007-7-5) 连岳:厦门市民已经初步获胜 社论:期待厦门公众与政府创造出互动新模式(南方都市报 2007-12-11) 厦门PX项目一边倒喊停(南方都市报 2007-12-15) 厦门PX项目或迁建漳州(南方都市报 2007-12-20) 厦门PX项目一边倒喊停(南方都市报 2007-12-15) 厦门PX网上投票猝死 投票仅进行一天被取消/反对票居多(南方都市报 2007-12-11) 厦门PX网上投票猝死 投票仅进行一天被取消/反对票居多(南方都市报 2007-12-11) 连岳:华南虎照片的真伪是核心问题(南方都市报 2007-11-10) 连岳:人人心中都有一只“周老虎”(南方都市报 2007-11-24) 连岳: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南方都市报 2007-11-30) 连岳:从今天开始当人(南方都市报 2007-7-12) 连岳:权利是从绝境中争来的(南方都市报 2007-12-10) 连岳:从今天开始当人(南方都市报 2007-7-12) 连岳:权利是从绝境中争来的(南方都市报 2007-12-10) 连岳:户籍制度马上可以取消(南方都市报 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