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惟GDP论的“百强县”评比该停(新京报 2007-1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4:15:57
惟GDP论的“百强县”评比该停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12-5 8:02:51 · 来源: 新京报

每年9月到10月底,总有一个牵动全国2800多个县域的排名榜发布,这就是每年一届的全国百强县。从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已发布了9届。今年,记者了解到,百强榜单悄然取消(12月4日《决策》杂志)。据报道,百强县评比取消,缘于“太湖悖论”,这个聚集了三分之二百强县的区域因为太湖水环境危机而成为环境污染的典型。
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在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之地,仅有GDP之强的价值究竟何在?等待破题的,还有人地矛盾、劳资矛盾等。按照国家统计局计算,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十强县的人均耕地减少三分之二。
其实,一个地方强不强,不仅在于经济总量,更在于各方面是否和谐。百强县评比有其价值,但也存在先天不足。一个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如果想在GDP上有所突破,有两种捷径,一是抬升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使本地资产瞬间升值;二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招商引资,利用乡镇工业把GDP做大。抬升房地产市场恶果初现,属于政策控制范围,而缺乏有效制约的招商引资带来的问题与环境污染、压低生产要素成本等现象密切相关。如果要在短时间内使经济落后的县份赶上发达地区,惟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他们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从农业县提升为工业县,如此一来,恐怕不需要多长时间,中国的农业基础就不复存在。
中国这么大,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土壤、劳动力构成种种情况,自然形成不同的产业模式,或以农业为主,或以农业产品加工为主,或以高端制造为主,不能强求一律。
假设有两个县,一个以农业为主,自然环境未遭破坏,人们生活小康有余,另一地以制造低端加工产品的乡镇工业为主,自然环境遭受污染,人均收入虽比前者高但由于消费水准的提升,实际生活质量并未随之上升。在主要以经济指标衡量的评价体系之下,后者的地位绝对在前者之上,在任何一个国家即便是发达国家,农业创造的财富也不能与工业、甚至与金融服务业相提并论。是不是要把每个县都做成东莞,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就大功告成了呢?我们无法设想,一个西部的采煤县与东部地区的制造基地或者中部的产粮大县之间,如何用同一标准衡量强弱,这就相当于硬把美国的俄克拉何马与新泽西进行对比、把日本的东京与北海道进行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俄克拉何马、北海道落后地区一样可笑。
各地在同一种发展形态下以GDP为圆心比较强弱,其后果就是不同的地区产生同质竞争,结果很可能变成市场的择劣竞赛,竞相压低土地、环保等费用,反而导致各地的优势稟赋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无法形成完善的国内贸易市场。如果各地都像义乌一样大建小商品城,或者像绍兴一样以纺织为主业,由此带来的必定是在小商品市场上画地为牢。
现在正是对于这种模式反思的时候,在引入绿色GDP、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时,我们还应该大力提倡发展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成国内统一市场的尽快建成。此次国家统计局再次暂停百强县评比,相信也有类似的考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排斥进行评比,如在民众的幸福指数上,在政府的执政效率上,科教文卫的支出比例上,在市场主体的信心指数上,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上,都可以进行评比,这样的评估才是对当地自然、人文、经济环境的最好说明。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7/12-05/014@080251.htm
社论:惟GDP论的“百强县”评比该停(新京报 2007-12-5) 社论:晋冀争水:该正视水库的反作用了(新京报 2009-12-31) 社论: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新京报 2008-1-11) 社论:假茅台不能要驻京办也该清理(新京报 2009-4-12) 社论:拥有选举权的理当是“人”而不是“户”(新京报 2007-12-18) 社论:灾后重建应开创新的社会监督机制(新京报 2008-5-24) 社论:公布5·12遇难者名单是对生者的承诺(新京报 2008-11-22) 社论:保障“环境权”就是保障社会的安定(新京报 2007-6-8) 社论:收紧渎职犯罪的法网迫在眉睫(新京报 2007-6-23) 社论:让弱势群体也能追赶经济增长的脚步(新京报 2007-6-30) 社论:“记者节”属于所有追求真相的人(新京报 2007-11-8) 社论:呼唤一个“加薪减税”时代的到来(新京报 2007-11-30) 社论:以司法理性保障“三鹿”破产的公正(新京报 2008-12-26) 社论:立一座刻着遇难者名字的纪念碑(新京报 2008-5-21) 社论:回归司法才能求得邓玉娇案的公正(新京报 2009-5-23) 社论:该适时叫停“创卫”评选了(新京报 2009-3-30) 社论:12年免费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新京报 2007-8-4) 社论:世遗保护不能变成一场“拆建游戏”(新京报 2007-12-2) 社论:六证齐全,为何矿难依旧?(新京报 2007-12-8) 社论:厦门PX:面对科学结论 政府如何选择?(新京报 2007-12-14) 社论:厦门PX:在尊重民意中学习现代执政(新京报 2007-12-21) 社论:政府“还路于民” 民众参与是关键(新京报 2007-12-23) 社论:社保终于有望伴随公民一生(新京报 南方都市报 2007-12-25) 社论:汶川地震一周年,一生不止这一天(新京报 20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