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大师 董仲舒(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29:10
                     二、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知
机会终于来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公元前141年,孝景帝驾崩。景帝是继文帝之后,又一个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 民休息之治,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称景帝时期,仓禀丰实,府库饶财, 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西汉社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但是, 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 势力业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临,匈奴寇边……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 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书·公孙弘传赞》) 在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急需有为之君起而进行大 刀阔斧改革,制祸患于未发,防斯民于土崩;更进而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 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 太平!可是,景帝只是一个继体守文之君,他实现文景之治的最大奥秘只是“无为 之治”,在民力凋弊之时让其自创财富,自食其力。文景之治的到来与其说是文景 君臣统治得好,不如说是放松统治的好。怎样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实现大治,文景 君臣就无能为力了。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汉武帝的身上,汉武帝的继位,给西汉 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也给儒学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十年磨一剑,三载不窥园的董仲 舒,正好赶上了这个机会,真是千载一时,三生之幸!

1.汉武帝

汉武刘彻,是景帝的中子,爱好文学,崇尚儒术,雄材大略,朝气蓬勃。他讲 文治,修武功,北击匈奴,南抚百越,西通西域,东郡朝鲜。西汉帝国声威大振, 号称极盛。他在位时期也是西汉人才最盛的对期。《汉书》称赞说:“群士慕向, 异人并出。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 推(荐)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制诰)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 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庄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调制音 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 (托孤)则霍光、金日(石单);其余不可胜记!”(《公孙弘传赞》)真是人才济 济,群星灿烂,“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同前)!西汉此时之所以如此群贤毕集, 广得异材,固然与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的感召力有关,更是他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选拔人才的直接效验。而其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便是经常性下令郡国及百官公卿 举贤才、荐奇士和下令郡国立学校、修儒学。据《汉书·董仲舒传》所载,汉武帝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秀才)孝廉,皆自董仲舒发(倡议)之。”可见汉之 得人在武帝,武之得人在选举与儒学,而选举和儒学的提倡则发自董仲舒。由一个 儒者之议影响朝廷的决策,由正确决策导致群士向慕,再由人才群集而迎来西汉帝 国的极盛局面。于此,谁还会说德生无用呢?此乃“无用”之大用!“无用”之妙 用!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元。这位雄心勃勃、精力旺盛的少 年天子,一改文景时代一切因任自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施政方针,建元元年 新年伊始,即“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直言极 谏之士”。这次应举者百余人,庄助为举首;公孙弘以明于《春秋》中选,为博士; 辕因生亦以贤良应征。其余学申不害、商鞅、韩非法家之言,操苏泰、张仪纵横之 说者,一概罢黜,不予录取。董仲舒是否参加这次对策,史有分歧。董仲舒对策, 《汉书·武帝纪》记于六年后的无光元年(前134),《资治通鉴》载于建元元年。 《汉书》所记可信。对策说“今临政愿治七十余年”,从高祖元年至建元三年才七 十年,若是建元元年对策,不得称“七十余”,而至元光元年则为七十四年,可以 说“七十余年”。董仲舒建元初不出对,很可能与当时政局有关,那就是窦太后仍 然健在。窦太后是文帝皇后,景帝母亲,武帝祖母,她好尚黄老,憎恨儒学,菲薄 五经。武帝即位,被尊为太皇太后,建元初年,朝廷大事都得奏请她首肯。此时自 然还不是推行儒学的时候。事实上,儒学刚一抬头便遭到窦太后的严励摧折。元年 夏,汉武帝任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虫分)为太尉。窦田倾向儒学,推荐儒 生赵络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王二人是诗学大师申培的弟子,建议立明 堂以朝诸侯,用“束帛加壁,安车蒲轮”的特殊礼遇将申培从山东接来,商议明堂 礼制。似乎坠给将振,”儒运当兴。赵绾一时得意,竟要汉武帝不再奏事太皇太后, 以便推行儒术。结果窦太后大怒,私下调查出赵绾、王臧贪污事实,责问汉武帝, 武帝将二人下狱,迫令自杀谢罪。窦婴田(虫分)亦免职反省。申公以老疾为由,县 归故里。明堂之事不了了之。整个建元时期,儒学都受压抑,在艰难中挣扎。直到 窦太后亡故之后,儒学才真正迎来了复苏的春天。董仲舒也才应时而出,适时地喊 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长期郁积的心声。

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死,黄老之学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消失了。 六月,武安侯田(虫分)复出为丞相,坚冰已经打破,阻碍已经消除。‘司马迁说: “及窦太后崩,武侯田(虫分)为丞相,细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史记·儒林列传》)。儒学的真正复兴和走俏是在窦太后死后,而为儒学的走红 作好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的,则是次年董仲舒的贤良对策。如果以窦太后薨作为汉 代学术崇尚的转折点,那么董仲舒的对策无疑就是儒运宏昌的开端。

2.贤良对策·第一策

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又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 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 策》(或《贤良对策》),后被班团全文收在《汉书·董仲书传》之中。

第一策主要是“天命”和“性情”问题。汉武帝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为何有善恶良莠之分?当务之急,“何 修何饬”,才能使“百姓和乐”,祥瑞普降呢?

董仲舒正告说,有天命存在,灾异就是天与人的对话: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 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国家政治有失,天就出现灾害来谴责他;如不 知道自我反省,又出怪异现象来警告他;如果还不知悔改,天才改变成命,使其丧 邦失国。这就是“天人感应”,天和人可以互相感应,互相影响。他说王者将王天 下,天必出现一种非人力所能引起的征兆,此即“受命之符”。如果“天下之民同 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盟津, 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这就是三代受 命之符。祥瑞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是对美德的报答,是王者世世代代“积善累德” 的效验。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灾异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他认为这是“废德教而任刑罚”的结果。刑罚不中就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气聚 于上,上下不和,阴阳之气就不会协调,阴阳失调就产生妖孽,于是灾异就出现了。 天瑞与灾异虽是天的旨意,但都是根据帝王的所作所为作出的应答。

对于人性善恶问题,董仲舒说:

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惰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 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

命是上天的指令,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情是人的欲望情感。人的性情有仁与 不仁,寿命有长有短,都是造物者(陶冶)和社会环境(治乱)作用的结果。天命 无法改变,而社会环境却可以改良。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向风而倒)。”因此,尧舜行德政其民就仁厚长寿,桀纣行暴政其民就贪 鄙夭折。可见人民的好坏善恶全在你皇帝老儿的所作所为了。“上之化下,下之从 上,犹泥之在钧,唯甄(塑造)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熔炉),唯冶(铸造)者 之所铸。”

当务之急该怎么办呢?董仲舒提出“法天”、“正始”、“教化”、“更化” 四策。

法天的原理本之《春秋》。他说,稽考《春秋》之文,求王道的端绪,找到一 个“正”字。《春秋》开篇即说“春王正月”,正字排在王字之后,王字又排在春 字之后,春是天体运行方式,正是王的行动方式,这个排列顺序表达的意思就是: 王者“上承天之所为(天道),而下正其所为(人事)”。那么王者被有所为就当 求之于天道了。天道是什么?他说: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 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生, 以生成为意。可是“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 施虐政于天下,而望德教遍于四海,岂不是南辕北辙么?

正始之意亦发自《春秋》。《春秋》第一篇是“鲁隐公元年”,为何谓一为元 呢?他说:“一者万物之所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 本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一是万物的 根基,是本,是始。元,为首,为大。称一为元,即是说要重视开始,端正根本。 政治之本在百官,百官之本在朝廷,朝廷之本在君主,君主之本在宸衷,“故人君 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裔)。” 天下正与不正,就视你君心正与不正。天下四方都正了,没有邪气干扰于天地之间, 阴阳调和,风雨得时,五谷丰登,民生幸福,四海来宾,若此,福物祥瑞,莫不毕 至。

正始是统治者自正,教化则是正民。董仲舒认为当时“美祥莫至”的另一原因 是“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他说:“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 防之,不能止也。”老百姓都是追逐物质利益的,不用教化为堤防就会有作奸犯科 之事发生,因此帝王临驭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他建议汉武帝:“立大学 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渐(浸润)民以仁,摩(砥砺)民以谊(义),节民 以礼。”自古以来,凡是“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都是由于“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更化讲革除积弊,改弦更张。圣人继乱世,应当干净彻底地扫除其残风余孽, 万象更新,然后再修明教化来美化风纪。可是秦承晚周之敝,非但不改,且有过之 而无不及。秦始皇反对习儒雅,禁止民间扶藏诗书,抛弃礼义,尽灭先王之道,独 断专横…真是“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所以得天下才14年便灭亡了。汉承秦 制,无所更改,“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鄙薄丑恶,人民卑劣嚣顽,好 勇斗狠,欺上惘下,低级下流到了极点!于是“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恶习 不除,有新的法令必有新的奸诈。正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法令再多也无济 于事。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粉饰)也。”现在汉承秦之敝, 正如朽木粪墙,不加革除,终不可救。他比喻说:“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乃可鼓也。”同理,“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汉家得天下 以来,常欲善治却得不到善治,其原因就是“当更化而不更化”所致。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临政愿治,不如退而更化!更化的内容就是励行“仁义礼智信”正 常之道,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享鬼神之福。一句话,就是要革除亡秦以法为治 的恶政,改变汉初因循守旧的惰习,力行儒家仁义礼智,积极有为的政治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