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大师 董仲舒(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0:44:24
  一、下帷讲诵称儒首 官至博士为士师
1.亲见四世

董仲舒,广川人。今河北省景县有大董故庄,世传即仲舒故里。生卒年不详, 根据《汉书·匈奴传》《赞》“仲舒亲见四世(即孝惠、文帝、景帝、武帝)之事” 一语推之,董仲舒当生于汉高祖末年或汉惠帝初年,即公元前2世纪初叶。又根据董 仲舒著书例用旧历,不及使用太初历,可见他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历前已 作古人。他历经四朝,享年达80岁以上。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 如的。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 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 也渐渐走出了山林。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 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 绘色。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 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事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自古齐 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方 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传习五经的硕儒 共有八人:传《诗》,于鲁(今山东西部)有申培公,于齐(山东东部)为辕固生, 于燕(今北京)则韩太傅(婴);传《书》,为济南伏生;传《礼》,则鲁之高堂 生;传《易》,则淄川(在齐)田生;传《春秋》,于齐鲁有胡毋生,于赵(大河 南北)则是董仲舒。八位大师中,韩婴和董仲舒分别来自燕赵,其他六人,都出于 齐鲁故国,是儒学化了的齐鲁文化的传人。其实燕赵也是齐鲁的近邻,是西汉初儒 家文化圈内的成员之一。

2.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为学异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史》《汉》本传说他专心学业,“盖 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引本传,不复出注)!王充《论衡·儒增》亦载: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桓谭《新论 ·本造》甚至说:“董仲舒专精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真不愧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儒!他游心于六艺,陶醉 于胜境,对当时社会时尚,生活享受都漠不关心。《史记》记载当时六畜兴旺,马 牛繁息,“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人们乘马也非常讲究,乘母马者被 “摈(排斥)而不得聚会”。可董仲舒对此并不留意,“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 传也。”(《太平御览》卷840引)他沉迷于圣经贤传之中,简直到了如痴如狂的地 步!

3.下帷讲诵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仲舒学通五经,义兼百家,且长于议论,善为文章,《汉 书·儒林传》载:“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王充说:“董仲舒者,文之 乌获也。”(《论衡·效力》)喻之为文章圣手,著作的大力士。此外,董仲舒还 多见博闻,知道许多希见奇怪之物。王充称赞董仲舒“文说美善,博览膏腴”,读 了很多内容丰富的书,认识举世罕见的“重常之鸟”(《别通》)。当时诸生多专 主一经,不能旁通;有的甚至“或为雅,或为颂”(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数 人才能合治一部《诗经》。与那些浅薄之士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 无惭“通才”“鸿儒”之喻。此外,董仲舒还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优雅的言谈举 止,他言中规,行中伦,“进退容止,非礼不行”。智能全面,品学皆优。桃李不 言,下自成蹊,四方学士,“皆师尊之”。不少有志青年,云会广川,从董仲舒问 学。董仲舒于是“下帷讲诵”,传道授业,今河北景县尚有“董仲舒下帷处”遗迹。 弟子太多,无法一一亲传面授,便叫门下高足代劳。史书上说,董仲舒讲学,在讲 堂里挂上一幅帷帘,他在里面讲,弟子在帘外听,只有资性优异,学问不错的弟子 才能够登堂入室,得其亲传。其余弟子皆按受业的先后和深浅,在门下转相传授。 因此有的学生慕名而来,师从一场,连见上董仲舒一面的愿望也没实现。可见其声 誉之高,气派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