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需要缓冲地带(中国青年报 2007-11-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27:36
“拒签”事件搅动舆论敏感神经
医患关系需要缓冲地带
2007-11-26
本报记者 王超

4天前,北京朝阳医院认为孕妇李丽云病危,必须手术;丈夫肖志军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3小时后,李丽云及腹中的婴儿死亡。
李丽云的母亲从广西赶到北京,今天表示,女儿死得冤枉,女婿肖志军和医院都有责任,并已连夜草拟了起诉书。
肖志军认为,是医院害了妻儿。他要告医院。而医院认为,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患者同意是医疗行为合法性的基础,没有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签字,不能强行手术。
“签”或者“不签”,决定了李丽云和腹中孩子是死是活。肖志军“拒签”,背上了愚昧无知的骂名;医院没有强行手术,也遭到了“丧失天职”的指责。
医院是否失职,制度是否有缺陷,肖志军是否涉嫌犯罪,一时间专家、市民、网友议论纷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要不要修改,成了重点中的重点。
不签字,后果怎样
朝阳医院一位老医生承认,这是守法和救人的矛盾。做手术,患者未必一定能活;但不手术,一定不能活。有一线希望,医生都想试试。
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为患者实施手术、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应当征得患者家属或者关系人的同意并且签字。这是医院越过肖志军而强行手术的最大障碍。
在天涯网,网友“魏英杰”的帖子“一纸签字载不动医患之间许多愁”引发了很多讨论。
他认为,虽然家属自身责任明显,但在救治方案如此明确的情况下,医院为何不敢坚持自己的专业判断?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院是在想方设法规避责任。
而网友“静娅”反问,医院在不签字的情况下做手术,已是违规行为。一旦出现死亡,这个责任谁负?
争论中,网友“魏英杰”甚至提出了解决办法——修改《条例》第三十三条,从法律上规定,医院在类似显而易见的状况下,不能放弃自己的救死扶伤责任。由专业、独立的医疗事故评估委员会进行事后责任认定。
在医卫专业网站丁香园上,网友“刚入道的小医生”说,如果我有能力救活那个产妇和孩子,我宁愿坐牢,也要给她做手术。
“梦想去飞翔”则说,每一个医生都曾雄心勃勃的试图做生死的主宰者,特别是刚入行的。但是,不管你是否有做仲裁生死的能力,你也没有这个仲裁他人生死的权利。
中国医患关系“硬着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卓小勤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就“拒签”事件,公众和专家指责“第三十三条”有缺陷没有道理。我国相关制度是完善的,跟国际上也是接轨的。这是个极为特殊的案例,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被告知后听从医生意见,接受手术。
卓小勤认为,如果给医生强行治疗的权力,并形成制度,很难保证不被滥用。到时候,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患者到医院就成了待宰的羔羊,本来不用手术,医生说“切”就切。
他不赞同成立医疗委员会的做法:“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人决定命运,这是每个公民的自由权利。”
现在是价值多元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重要,而有人认为自由选择更重要,当母子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一个医疗委员会按照什么标准来决定保大人还是保孩子?
他介绍,在国外有社区医生,又叫私人医生、全科医生。每个公民和一个全科医生签一年合同,凡是看病和转诊都要经过这个医生。医生的服务态度不好,病人下一年可转到其他医生名下。这样的全科医生了解病情,跟病人建立了良好的信任沟通关系,也可协助重大手术时的决策。
而我们国家则缺少这样一个缓冲的地带,医患关系是陌生人关系,又没有私人医生制度。所以,患者与医生互相防范,一旦出现纠纷,基本两败俱伤。
据说,肖志军曾带妻子在一个小诊所看病,估计这个诊所在病人住处附近,在一定意义上,这个医生本来可以充当私人医生的角色,只是他提供的治疗和咨询是错误的。
卓小勤曾经参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他介绍,由于医患双方在专业知识方面差距很大,为保证患者的决定权,立法引入了患者知情权一说。但我国在告知原则上没有明确规定,完全看医生的发挥。
在国内,医患双方过度防卫的风气正在抬头。卓小勤说,防卫性医疗出现在美国,那里实行巨额赔偿制度。医生把患者看成潜在的原告,医院为了给潜在诉讼取证,就出现了过度医疗,治一个小小的感冒甚至要做几十种检查。这造成了医疗费用的飙升。
这种完全对立的医患关系还造成了保守的治疗,比如颅内肿瘤,如果干净切除的话会流血,风险比较大。但医生会选择留一点,这样不会出血,一年后会复发,但不会被指责为手术不成功。
医患冲突根源是利益冲突
卓小勤认为,医患冲突的根源是利益冲突。以药养医的制度,使大处方、过度医疗、红包、回扣大行其道,医护人员侵犯了病人利益,病人难以再相信医生。
他提出,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实行“无过错责任”赔偿制度,无需证明医方“过错”,也无需法律诉讼,就可获得赔偿,解决医生疲于诉讼而受害人得不到合理司法救济的问题;
保险公司应该推出行医职业保险制度,而且要强制投保,这样医生就不用害怕赔偿而保守治疗;
建立私人医生制度,作为医院和患者之间的一个缓冲区。
“最根本的问题是,医院被市场化了。不解决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其他问题。”他说,一切还要等医改方案的出台。本报北京11月25日电
照片:李丽云的母亲李小娥多次用包和矿泉水瓶猛打肖志军。供图:北京晚报
医患关系需要缓冲地带(中国青年报 2007-11-26) 宁波建立医患纠纷“缓冲带”(聚焦) 外来工身处医疗保障真空地带(中国青年报 2005-11-18) 杨涛:欠发达县需要15个县长助理吗(中国青年报 2007-8-11) 吴睿鸫:哈佛大学扩建为何需要50年(中国青年报 2007-11-1) 陈鲁民:辞官需要什么样的理由(中国青年报 2007-11-15) 舒圣祥:关于“油荒”,公众需要有个说法(中国青年报 2007-11-22) 杨涛:欠发达县需要15个县长助理吗(中国青年报 2007-8-11) 吴睿鸫:哈佛大学扩建为何需要50年(中国青年报 2007-11-1) 精品文摘-中国鹰派解读俄罗斯:上合组织是俄防范中国的缓冲地带-中华网博客 *关系需要姿态* 陈夏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奖(中国青年报 2007-1-31) 萧锐:严打也需要人民捐款?(中国青年报 2009-11-17) 中国反腐需要一个国际坐标(中国青年报 2009-11-20) 中国需要对日关系新思维 杨耕身:愈来愈良性的官媒关系是大势所趋(中国青年报 2007-2-13) 田德政:贪官,俺农民与你们已断绝父子关系(中国青年报 2007-9-6) 杨耕身:愈来愈良性的官媒关系是大势所趋(中国青年报 2007-2-13) 田德政:贪官,俺农民与你们已断绝父子关系(中国青年报 2007-9-6) 迟国维:中国人养成排队习惯需要多少年(中国青年报 2007-2-13) 迟国维:中国人养成排队习惯需要多少年(中国青年报 2007-2-13) 张伟: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校长(中国青年报 2008-11-19) 张伟: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校长(中国青年报 2008-11-19) “党性”需要测谎吗?(中国青年报 200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