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创新革命(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1:16:47

以“中国设计”的名义


    推开玻璃门,迎面看到一排嵌在墙壁里的造型精巧的青铜器,在灯光照射下映出奇异的光泽,另一侧的墙壁里则放置了象征中国古文化中“五行”的彩色矿石,再走几步,你的目光就会被走廊两侧的画板所吸引,上面贴满了各种用色夸张且风格各异的图案,如建筑、家具、饰物和电子产品等。看起来好像是—家私人博物馆吧?其实不然,这是位于北京上地西路6号的联想创新设计中心。
    豪华“宫殿”走出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漂亮“公主”。人们也许还记得10年前那款别致的“因特网电脑”:半圆形的机箱和显示器,蓝色的基调,具备当时最新奇的“一键上网”功能、7个前置USB接口——这一联想设计人员源于海洋贝壳思维的“天禧”PC机一面世就“卖疯了”,并且热销三年之久,最终这款产品创下了年产值37.5亿元的纪录。而从此以后,联想不断推出了天骄、锋行等时尚产品,其设计上出奇制胜的经典故事也在市场中反复重演。
    当然,时尚型电脑市场并非是联想独揽风光。方正、TCL、紫光等厂商也纷纷在设计方面频频发力。以方正为例,它推出的儿童系列“鼠米电脑”就让不少低年龄的消费者爱不释手。无独有偶,TCL推出的极富柔美情调的女性专用电脑“SHE”也颇受女性客户的青睐。相对于前几家厂商,紫光电脑的设计风格有点中规中矩,但紫光目前在电脑上尝试了独特的镜面效果半透明装饰条、蓝色大旋钮开关,市场卖点也节节升高。
    中国的电子制造企业无疑成为了“中国设计”的鲜明路标。作为中国设计潮中的一名种子选手,海尔不断以其十分亮丽的姿容现身于国际设计领奖台之上。海尔嵌入式酒柜和“小小神童”洗衣机获得了日本G—Mark设计大奖,第一次打破了由索尼、松下等日本本土企业包揽该类奖项的历史。海尔的“三超双新风”空调获得了德国IF工业设计大奖,实现了该奖项成立53年以来中国家电品牌“零”的突破。张瑞敏也由此自豪地说:“是工业设计拓宽了海尔国际化更宽广、更高端的路程。”
    尝到了产品设计甜头的中国电子企业不断在工业设计领地囤积重兵。海尔斥巨资成立的“海高设计公司”是目前世界上一流的工业设计公司,在全球世界各地设立了6个设计分部、10个设计中心,能够整合世界范围内的设计资源。海尔为此每年向其投入8000多万元的设计费用。在国内成立了第一个工业设计中心的长虹集团目前与东芝、三洋等世界著名企业建立了14个联合实验室,在1000多名工程师中工业设计的人员就达1/3以上,是国内工艺设计人员最多的企业。被称为联想“智库”的联想创新设计中心拥有10个专业的设计团队:人类与社会学、交互设计、平面设计、结构设计、工业设计、机电技术、模具技术、材料技术等各专业间实现一体化连接,从产品开发设计、设计营销推广、展览展示、包装、企业识别系统等方面进行协调控制。
    的确,相对于中国的庞大企业阵营,国内电子企业所展示出的工业设计能力格外地显著与强大,但是,在设计这个智慧型级别的国际赛场上,目前依然是苹果、三星、索尼等跨国公司占据着绝对的上风,中国企业要想取得主动和完胜,可能还须作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启动中国设计的引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设计”’,每一步令人激动的跨越都寄托着国人浓浓的期待和美好的希望。然而,一个企业的工业设计能力往往是其文化观念、资源要素等沉淀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中国企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如同跨国公司那样强大的产品设计能量,同样我们也不应该要求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孙悟空那样干变万化的功夫。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实现向“中国设计”的转向,除了加强自身的素质修炼之外,还必须赢得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支撑。
    中国工业设计总体规模的相对薄弱直接卡住了国内企业设计和需求能力的口径。虽然联想等有自己精干的设计团队,但是同三星、索尼等国际大公司的设计力量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问题的关键在于,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企业都能像财大气粗的海尔和联想等企业那样能够拿出巨资建造属于自己的工业设计中心,他们只能依赖于“外包化”的设计资源,而恰恰在这一环节,我们并不能培养出国内企业对产品设计的情感。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大约只有70多家面向社会、以产品设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工业设计公司。而产品设计公司目前在台湾就有200多家,日本在其经济高速成长期间,产品设计公司曾有上千家之多,现在大约有200多家。我国不仅设计公司数量偏少,而且许多设计公司规模很小,整个行业基本处于散乱经营状态,且设计产品偏于低端,拿不出令企业满意的设计成果。这种状况使得国内许多对产品设计跃跃欲试或情有独衷的企业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他们宁可不做设计,也不愿将自己的钱打水漂。
    工业设计属于创意产业的范畴,理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扫描全球,无论是英美发达工业国,还是日韩等制造业强国,或者是新加坡、台湾等经济后起之秀,都无一例外地创造出了对工业设计非常完备的政策支撑力量。如日本以通产省设计机构主管工业设计,形成国家推进体系;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到设计开发上的资金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英国政府将工业设计纳入国内贸易投资总署的重点工作内容,其通过创办“工业设计园区”、减免税收等政策使本国的创意设计产业为GDP年均贡献6%。对于中国政府而言,除了为国内设计公司营造财税等政策支持机制、以扶持他们快速做大做强之外,重要的是为设计企业提供比较畅通的资源发布平台,打通设计公司与企业之间供需协作的渠道,推动彼此之间价值的实现。
    设计人才直接关系到工业设计的质量和竞争实力。中国目前不仅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而且新鲜血液的补给也捉襟见肘。虽然目前我国正式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已超过200个,每年毕业生的数量也在成倍增加,但工业设计人才短缺的情况并没有缓解。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是一种经院式教育,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完全与实践要求相吻合;不仅如此,同国外的专业教师90%来自于市场不同,中国高校专任教师90%来自于几乎没有任何设计经验的研究生系列。诸如此类的教育范式,其必然结果是高校向社会提供专业设计人才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立足于打造中国工业设计一流人才的长远目标,必须彻底打破高等院校封闭式的专业设置模式,大规模引进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与工程师)人才,同时从体制上推动企业办高校以及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市场化生态。
    工业设计成果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国内制度上缺少对企业相关研发成果的保护,诸如产品前期的分割设计等“软性设计”,没有相应的标准保护或衡量,这不仅打击了工业设计师的积极性,同时也令企业对自己设计产权的流失和侵害感到无奈。显然,从立法上对工业设计的保护予以完备已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