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罗蕾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02:57


罗蕾莱

——诗/ 海涅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    
我是这样的悲伤;    
一个古老的传说,    
萦回脑际不能相忘。    
凉气袭人天色将暮,    
莱茵河水静静北归;    
群峰侍立,    
璀璨于晚霞落晖。    
那绝美的少女,    
端坐云间,    
她裹金饰银,    
正梳理着她的金发灿灿。    
她用金色的梳子梳着,    
一边轻吟浅唱;    
那歌声曼妙无比,    
凡倾听者如痴如狂。    
小舟中的舟子    
痛苦难当;    
他无视岩岸礁石,    
只顾举首伫望。    
嗳,波浪不久    
就要吞没他的人和桨;    
这都是罗蕾莱    
又用歌声在干她的勾当。    
   

作者简介     
     海涅(1797—1856) 19世纪德国伟大的诗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这使得他从童年起就接受了自由、民主的启蒙思想。自1819起,诗人在叔父的资助下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等学校学习;1825年,获得法律博士学位。期间,诗人开始了诗歌创作,后汇集为《诗歌集》。但同时他的进步思想也受到了普鲁士王国的压制。1824—1828年,诗人在国内和意大利等地游历,同时写有散文集《哈尔茨山游记》等。1831年,诗人因向往法国的“七月革命”离开祖国,在法国流亡,除两次短暂回国外,一直侨居在巴黎,和巴尔扎克、肖邦等文艺界的大师交往甚密。此外,诗人密切关注祖国的发展,积极向祖国的报刊杂志供稿,介绍法国的革命形势。1843年10月,诗人和马克思相识,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他的思想更接近觉醒的工人阶级,创作出很多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如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着吧》等。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失败,诗人的健康也开始恶化,这些使诗人陷入苦闷之中。1856年,诗人病逝于巴黎。    
诗歌简介:

 选自海涅的《新诗集》中的《还乡集》,写于1823年。诗歌原来没有标题,《罗蕾莱》是后人加上去的。    
    罗蕾莱是德国莱茵河畔一百多米高的一块岩石,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布伦坦诺曾写了一篇名为《罗蕾莱》的叙事诗,诗中编造了一个关于魔女罗蕾莱的故事。罗蕾莱美丽娴雅、温柔妩媚,无数男子在她手中送了命,当地主教不忍对她判刑,于是派3位骑士送她去修道院忏悔修行。途中,罗蕾莱登上莱茵河畔的岩石,见到河中小舟,认定舟中的人是负心的情郎而一跃入江,3位骑士也死于非命。这个美丽的传说引发了当时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兴,他们写下了许多以之为题材的诗作,其中以海涅的这首诗最为著名。    
    诗的第一段开始就把主人公的忧伤情绪点明,而忧伤又与那古老的传说有关,这就引起读者探知那古老的传说的兴趣,从而奠定了诗的气氛。第二段开始转为对传说的叙述。起初以写景为主,夕阳西沉,暮色苍茫,莱茵河水在静静地流淌,群峰在晚霞中默默耸立。这一段景物的描写不以真切细致取胜,而着重于气氛的渲染,也借景点出故事的时间和地点,而后逐渐将读者引入传说的故事中去,从现实世界逐渐进入神话世界。山峰和夕阳仿佛自然变形成为绝色少女,那金发金饰金梳着重表现落日余辉的灿烂绮丽色彩。诗的主人公在想象中好似见到了少女,她梳头的动作自然优美,歌声曼妙动人。那举止和歌声充满着诱惑,招引着过往行人。于是读者的目光被诗人从山峰上的美女引向江河中的痴情舟子,他被声的美妙和光的灿烂击中了,不顾危险只知伫望。第二段到第五段是神话世界。第六段诗的主人公又出现了,他虽已从故事中走出来,却还摆脱不了故事中的气氛,他为即将没顶的舟子耽心。最后点出祸事的根源,原来他疑心那就是水妖罗蕾莱在作怪。    
   诗的结构严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紧紧相扣,中间四段叙事悬宕,引人入胜,语言优美,韵律流畅自然。加之诗人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切感情,因而这首诗有着极大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后来被许多作曲家谱成曲子,以西尔歇尔的曲子流传最广,成为民歌,至今仍为欧洲各国人民所喜爱。

莱茵河女妖罗蕾莱的传说

  

几百年前,莱茵河的女儿罗蕾莱(Lorelei)住在莱茵河中的一座巨石上。她是一位绝色的金发美女,更有着举世无双的美妙歌喉。

每当她坐在河畔的巨石上梳理自己的金色头发并且歌唱着动听地歌谣时,所有听到她歌声的船夫都会立刻爱上她。情之深,爱之切,使得船夫们忘记了注意身边湍急的莱茵河。在罗蕾莱所在巨石的下游,有危险的漩涡和尖棱的石头。被罗蕾莱深深吸引的船夫们无心理会这些,结果船身被撞破,葬身河底。有一天,库法尔茨(Kurpfalz, 德国古行政区,位于莱茵河东岸,面积涉及现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黑森州和莱法州的局部地区)的王子乘船到了这块巨石旁。罗蕾莱仍然坐在巨石上面,边梳理自己金黄的头发边唱着歌。船上的舵手马上就被她的歌声迷住了,王子也一样。当然,这艘船也撞到了莱茵河里的石头,沉了。所有的人都淹死了,唯独王子活了下来。为了见到罗蕾莱,他爬上了巨石。当他爬到巨石顶上时,罗蕾莱吓了一跳,然后跳入了莱茵河里。在接下来的几星期,几个月里,王子一直都没有见到他心爱的女人。

王子怀着悲伤的心情回了家。他没有心情吃饭、喝酒、打猎,甚至对生活也失去了兴趣,他希望自己那时候同船上的其他人一样被淹死了。王子的境况令他的父王很悲伤,也很生气。 他命令自己的士兵去把罗蕾莱抓住并且杀死。

当士兵们爬到巨石上时,他们发现了在那里的绝色美人罗蕾莱。士兵们感到很难对面前的魔女拿起武器,她实在太美丽了。但命令终究是命令,士兵们开始了进攻。罗蕾莱大喊:“莱茵父亲,他们要杀我,救救我!”

莱茵河变得不再平静,河面泛起了波浪,不是普通的浪花,而是几米高的巨浪!最后,一阵前所未有的巨浪升腾起来,到达了巨石的顶上,莱茵父亲用巨浪把她的女儿带回到了潮水当中。就这样,莱茵父亲拯救了自己的女儿,他也因此拯救无数的船夫。罗蕾莱不再用歌声和美色诱惑过往的船夫,他们从此可以专注于脚下河水中的巨石。而那个悲伤的王子孤独的活着,终身未娶。

"美人鱼"的象征意义

  按传统说法,美人鱼以腰部为界,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下半身是披着鳞片的漂亮的鱼尾,整个躯体,既富有诱惑力,又便于迅速逃遁。她们没有灵魂,像海水一样无情;声音通常像其外表一样,具有欺骗性;一身兼有诱惑、虚荣、美丽、残忍和绝望的爱情等多种特性。

  一般人们熟悉的美人鱼形象,源自德国传说及诗歌中常提及的美丽人鱼罗蕾莱。她经常会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时候出现在莱茵河畔,用她冷艳凄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动人的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后沉入河底。

  美人鱼上半身是人(多为女性)下半身是鱼的身体,为基本的形态。当时的人们很可能看错了,把现今生存于海洋的哺乳类动物儒艮和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广为流传,但这种说法并没有事实根据。不过在艺术、文学或绘画上,作为一种隐喻的象征物,这点倒是比较具有可信度。人鱼多半用来象征不幸的事,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当中,人鱼的下场都很凄惨,最后都得不到幸福。附带一提,虽然大家所熟悉的人鱼雕塑,下半身只有一条尾鳍,但古老的西方绘画里,人鱼通常都是两条尾鳍,这点相当不可思议。

  传说人鱼是出海人的诅咒。他们上半身美得让人窒息,下半身却是长满鳞片的冰冷鱼尾(有时是一条,有时是分裂的两条),再加上魅惑人心的歌声,无数的水手们就被这样引向不归路。他们虽然很长寿,却仍然会面临死亡,而且据说人鱼没有灵魂。

  很多民间传说中都提到美人鱼与人类结婚的故事。大多数情况下,男子偷走了人鱼的帽子或腰带,或是梳子和镜子。这样东西被妥善藏好的时候,人鱼会跟他一起生活,一旦被她找到自己的失物,她就会回到海里。一般情况下,人鱼对人类而言是很危险的。他们赠与的礼物会带来不幸,比如引发洪水之类的灾难。在旅途中看到人鱼是沉船的恶兆。他们有时渴望看到凡人被淹死,举一个有名的例子:莱茵河的萝莱莉[Lorelei]。有的时候,他们引诱年轻人跟他们一同到水下生活,在康沃尔和英格兰的一些教堂的长椅上就雕刻着这样的故事。

  美人鱼这一形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和传颂,她这种美恐怕连维纳斯和蒙娜利莎都要逊色三分了。

    美人鱼,她已经成为一种概念、一种图腾被世人所认可,也是大自然给我们心灵上美好的恩赐,而我们,应该把这种恩赐以我们的方式回报给大自然。虽然她不曾进入任何人的视线内,但她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正因为这样,她可以让世人有中够的想象空间去塑造她、去美化她。所以说,美人鱼的这种魅力是神圣的,是完美的,是永恒的。

在东方,女人在《周易》中指为财,鱼也是招财,合二为一,其寓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