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神学导论与《约翰福音》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55:55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发布: 2005-9-05 01:17    作者: 彭富春    来源: 本站原创    查看: 6533次
神学导论与《约翰福音》解读
研究生课程演讲记录
2000年9月——12月
武汉大学哲学系彭富春教授
第 一 讲
2000.9.4
前言
我们的课程是《基督教哲学与美学》。但这只是一个名字,我们最主要的是解读《新约全书》的《约翰福音》。为什么不解读《旧约》而要解读《新约》,而且是解读《新约》中的《约翰福音》呢?这是因为《约翰福音》是神学福音。《约翰福音》是启示录中的一个象征:雄鹰。雄鹰是能够直接看到太阳本身的,也就是说能看到真理本身的。因为在《约翰福音》当中,耶酥的道得到了最直接、最显明的表达。
我们的课程基本是这样:每一次讲课的时候,首先是讲神学理论,然后解读《约翰福音》。基督教哲学,包括了关于上帝的理论,关于人的理论,也包括了人跟神的关系,也就是说神给人的恩惠和人向神的皈依。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特别是对一些没有哲学和神学背景的同学来说,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来讨论上帝,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对西方来说,就是上帝死了的时代;对中国来说,就是一个没有上帝的时代。我们这里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只是为了学习思考。学习西方人受基督教思想影响两千年来,是如何说话的,是如何思考的。也因此说,他们是如何生活和居住的。这是我们学习基督教哲学,学习《约翰福音》的根本目的。我们这里跟宗教、跟传教、跟这种信仰没有任何关系。在这里,我们唯一的尺度只有批判。但这里的批判不是否定,而是划界。
关于学习方法,我们很多同学所接触的都是大而化之的东西,唯物论,辨证法,又有什么方法论,这都不是真正的哲学。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从一个哲学爱好者,变为一个哲学的思想者和研究者本身,这样的训练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需要一种教育,需要一种训练。在我看来,这种训练至少需要10年。我自己读了三年本科,四年研究生,然后,在国外七年就是十四年。如果你们要达到我这个水平,至少要10 年。大家千万不要抱这种幻想,只要到课堂上来,读了彭老师的文章,和彭老师保持一种良好的个人交往,就能得到一种奥秘,这个奥秘能使你解决所有问题。如果大家有兴趣了解我的思路,可以看看我发表的文章。可是,现在我们普遍的哲学教育,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没有这么做。所以说,必须要弄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弄不懂再说,但我们要努力弄懂。因此我们绝对要抛弃和拒绝那种大而化之的搞法。我们不需要这种东西,我们要读文本。这个搞法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在西方自古皆然。从康德、黑格尔开始,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他们的哲学就是哲学史。如果我们的哲学爱好者想成为一个哲学研究者,先要中国读懂几本书,西方读懂几本书,读了再说,不懂先读了再说。哲学概论、一般的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这个东西读了,那还根本不能说是登堂入室。
而且我们的课堂特别需要一种语言的批判能力。我反复说过,没有这个能力,你即使能进到一般的哲学圣殿,也不能进到我们这个课堂真正最内在的里面去。外在的课堂你是随便可以进入的,但内在的课堂你是无法进入的。
这是我们的教学理念。我还宣布一下我们的游戏规则。教室是教室,不是寝室。有人跟我提问题,或者给我文章看,我都是非常支持的,觉得不错,而且我过去一向很支持大家提问题。但是我现在改变了这个看法。大家首先还是不要提问题。
为什么首先不要提问题为好呢?因为有很多同学是学哲学专业的,有很多不是学哲学专业的,基于这种情况,我想,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同学来说,首先是要熟悉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对哲学专业的同学来说,应该更进一步熟悉我所主持的研讨班、两年以来的讲义,和我发表的论文。如果大家不知道我的讲义和发表的论文,很多大家提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家提的很多问题,我已经讲得非常的清楚,没有必要为这些非哲学的、无意义的问题浪费时间。在这里请大家谅解。我这样说也不是暴政或暴力行为,我遵循大家的自由意志。但是,大家也要遵循我的自由意志。我也有自由意志。
我们要学习一种真正的思想,一定要在缓慢中进行,缓慢到什么地步呢?缓慢到宁静不动的地步。大家要是性急,是修不到正果的。耶酥说得非常好,“忍耐才能得救。”
我们在课堂上主要灌输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要提供很多很多的信息。我们讲得缓慢,每堂课都讲得非常少,但同时有一种独特的分析。我们的课堂当中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本,如《道德经》、《论语》、《坛经》,还有上学期读过的康德、海德格尔的文本,这个学期的《约翰福音》,还有古希腊、尼采和马克思的以后再开设。
这是我们的一种方式。
今天要讲的内容:1.什么是宗教
2.什么是神学
3.基督教的基本文本
4.《新约》
5.《新约》分类
6.《约翰福音》
一、什么是宗教?
课堂讲的是神学,不是宗教,神学是理论性的思想,它是已经思想了的思想,宗教、神学、思想有内在关联。
宗教Religion从拉丁文变来。源于害怕和畏惧,这在日常语言中没有区分。但基尔凯戈尔、海德格尔区分了害怕和畏惧。畏惧是畏惧一个不可知的东西。什么是最大的畏惧?最大的畏惧是对虚无的畏惧,人的生和死是根本性的畏惧。耶稣在《新约》中说:“你们不要怕,但要信。”中文的宗教来于“宗”:根本、来源,由西文和中文可以得出最基本的规定:宗教就是人与神的关系。
这期课程主要探讨谁是人?谁是神?人与神之关系。
对于宗教本身,首先要区分神是什么样的神?黑格尔对神灵的三重区分:
1.抽象的神:犹太教、萨满教的神,是不可见的。犹太教说神就是地上的烈火、天上闪电。
2.感性的神:希腊诸神,宙斯有人与神的形态,半神半人。
3.具体的神:基督教的神是具体的神,印度教的神是感性的神,道教的神是抽象与感性的,佛教是另外一种宗教,不是启示性的宗教。
道成肉身。神成为活生生的人。当神成为人,亦当人成为神时,神的话从人的口中说出,人的口中说出神的话,这才是最大的奇迹。神成为人在人成为神之先。
人与神的关系是思想与信仰关系。这有三种情况:
a.无信,在没有信仰的时代,一切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随时可以抛弃。
b.迷信:以假为真,以真为假。
c.真正的信仰。
这是对宗教的一般的解释。
二、什么是神学?
宗教中包含了思想,但不管什么样的宗教,即使是基督教,一种发展到最充分阶段的宗教,也不是神学,神学是纯粹的思想。
西方神学在每一时代都有不同的含义。追溯西方神学和哲学的历史,有五个时代:
1.古代  2.中世纪  3.近代  4.现代  5.后现代
1.古代
古代哲学区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诗学。从主体的角度看,是知性、意志、感性;从客体角度看是真、善、美。作为一个整体,它们都在三个方面展开,为什么都是三而不是四?这其中有奥妙,相关于人类理性自身结构:开端、过程、终结。一个神秘的“三”,三位一体。
理论理性的科学分为三个子学科:
a.研究变动的存在者:如物理学;
b.研究不动的存在者:如数学;
c.研究不动的动者:神学。神作为最后目的,是不动的动者。神学是最高的理论科学。
2.中世纪
继承了希腊传统,作为独特分类是另一个系统:上帝、宇宙、灵魂
上帝形成神学;
研究动植物整体形成了宇宙学;
灵魂的研究形成心理学或叫人类学。
3.近代:
康德对哲学的分类与古希腊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康德把神学不看成理论或实践批判,而是判断力批判。康德是近代哲学的开端,黑格尔是终结。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与《哲学全书》中谈到了神学。黑格尔把宗教区分为:
自然宗教:对光的崇拜,如波斯扎拉图斯。
艺术宗教:如一些建筑、舞蹈等。
启示宗教:如基督教。
黑格尔对三位一体进行了哲学改造:正、反、合。
正题:在自身中的精神。
反题:精神外化,对象化,变为神学的王国。
合题:在自身中实现的精神,圣灵的王国:。
黑格尔在《哲学全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中,对神学作了发展:
艺术:纯感性。
宗教:位于感性与理性之间。
哲学:纯粹理性。
4.现代:
英美合作发展了神学,在哲学中,神学不象传统那样有影响,这是上帝死了的时代,是在上帝死了之后思考上帝的意义。
5.后现代
在德里达那里,上帝变了X。在传统哲学中,“我”是神,死不了;在后现代,上帝由“我”变为了“它”,没有规定性。
这是关于神学发展的一简单描述。
在中国研究神学的根本差异是:在没有上帝的历史中来思考上帝,具体到基督教、启示宗教、神学。
三、基督教的基本文本
圣经是神圣的经典、经文。分《旧约》和《新约》。
1.神话:《创世纪》、《出埃及记》
2.历史:犹太人的历史
3.箴言
4.诗篇
5.预言
四、《新约》
新旧约的差异:由神话到逻各斯。
1.什么是神话?
日常语言中的神话是不现实的,富于想象力的叙事。
《旧约》是另一意义的神话,是关于神的话语。这话语是关于它的,神在这叙说中并不直接言说,而是间接的言说,当时是通过先知借耶和华的名义,不是神直接的表达。
《新约》不一样,《新约》是逻各斯,逻各斯是神自身的言说,神不再通过先知和圣人,不通过一个第三者说话,而是耶稣本身说出神的话;保罗、彼得是基于耶稣之道的理解而写,这不同于犹太教,犹太教文本是《旧约》,基督教也使用《旧约》,但是在《新约》的规定下重新解释《旧约》。《新约》是上帝直接说话,《旧约》是上帝间接说话。《新约》把千古之谜说出来,基督成了自身的启示,自身敞开的宗教。
这是基督教的基本文本。还有一些伪经,如玛丽亚福音……,讲耶稣有许多神迹。基督教意识到其荒谬性而删去。
2.《新约》的基本内容:
①神的话语就是真理,上帝之道,上帝的逻各斯。至于什么是真理?以后再作探讨。
②人的话语,就是人的欲望,人的罪恶,原罪,宗教性的罪与伦理性的罪。真理与谎言对立,要用真理照亮人的欲望。
③谈人如何走向上帝。作为根本性的道路,通过祈祷(将来要分析主祷文)走向上帝。
祈祷作为独特的话语与美学、哲学的关系。上帝是最高的善、最高的美和最高的真,所谓的美学绝不是装璜、设计,用基督教话语来说上帝是最高的美。
五、《新约》的基本分类
分为耶稣事迹、四福音书、启示录、保罗部分等。教义包括耶稣大弟子保罗的书信,包括彼得的阐释。这是常识的分类。
我们采用其它的分类:
1.同观福音。《马可福音》、《马太福音》、《路加福音》,主题是拯救,拯救世界。耶稣也讲审判,但耶稣是救世主,是弥塞亚。同观是一样地看,福音书有重复的,也有差异。同观福音通过人来叙述神的话,而布尔特曼去神话化,走向神的历史叙述,走向历史化,留下的是纯粹人,纯粹人与上帝之道,上帝自身显示自身。
2.约翰部分,包括《约翰福音》、约翰三书、启示录
两个约翰。施洗约翰,使徒约翰,即被耶稣所爱的人,在耶稣怀抱中的约翰。作为母亲的玛利亚,复活时第一个看到耶稣显现的玛利亚。约翰部分最重要的是道成肉身,有人认为肉身是罪恶的,不应这样看,肉身也是道。
3.保罗部分。保罗宣传死而复活,耶稣的再临与每个人的死而复活,每个人由旧人变为新人。
这是关于《新约》的分类。
六、《约翰福音》
在启示录中有四种动物,分别对应于四福音:
人-马可狮子-马太牛-路加鹰-约翰
鹰直接看到光明,《约翰福音》不只是神秘信仰而是理性化的话语,不同于奇迹福音。《约翰福音》作为这样一种基本特色,综合了犹太宗教和希腊宗教的这些特色:
1.犹太教是一神,其它是多神,最早的一神论宗教是犹太教。
2.神秘主义。任何宗教都要体验神秘,有人被神秘遮敝,有人要揭示神秘。
3.逻各斯思想。
4.二重世界的观点,柏拉图区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尼采评柏拉图与基督教。说基督教是粗鄙的柏拉图。柏拉图是精致的基督教。
希伯莱精神不同于基督教精神,斯多亚的苦行对基督教并不重要。
《约翰福音》解读
下面进入文本分析,思想的讲解。思想是语言批判,不同于语言分析,是划界。这里以《约翰福音》为代表,一方面是要理解西方人二千年来是如何说话;通过基督教语言的批判,为说话作准备,建立中国当代说话的可能。
1.1
第一句是导言,是眼睛中的眼睛,每个词都值得思考。译为: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
关键词:beginning。什么是beginning?Beginning是开端。是什么样的开端?不是自然开端而是历史的开端,是真正发生,不是编年史,开端就是道。太初不是自然的,开端不是起源,起源是无穷后退,可以找更本源的。而开端没有比较,从自身开始。
the  Word的Word不同于语词words,中文译为太初有言,这是错的。什么是这个Word?逻各斯?逻各斯来源于希腊思想,可以考证西方历史对逻各斯的理解,在《约翰福音》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尺度、规律。虽然与语言、言谈相关,但未形成语言学。
中世纪。在此Word就是上帝,是耶稣本身,是人格化的言说,上帝的话语,就是尺度。耶稣作为上帝之道,包括了语言、言说,但也包括了实体的逻各斯的含义。我们要消灭圣经中神话与历史性因素,使之纯粹化。
近代。从康德到黑格尔,逻各斯是理性,表现形态是逻辑,是关于知识的系统表达。
现代。不简单反对逻辑,而是为逻辑寻找基础,马克思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更高的具体,吸取了黑格尔的东西,但将逻辑起点设定为人的实践。
后现代:德里达,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有很多具体描述,真正的反逻辑。
这是在西方历史中看Word、逻各斯,上帝是实体化、人格化的,又是语言性的。
刚才讲什么是开端和太初有道。从英文看,是“太初是道”,要考虑与“太初有道”的关联。按“太初有道”,变为“太初有X”。我拥有某个东西,有道,也会有其它东西,《约翰福音》不是这意思。“太初是道”,is不是系词,而是说,道作为道自身,自身成为了自身,太初是道,道是太初。
“太初有道”用的是习惯翻译,这还要在另外意义上理解。
浮士德:太初有为。太初有道,Word,为言说;“为”,work。d与k的差异。“有为”把历史的开端归结为人,由神义论走向人义论。还有俄罗斯:太初有爱,且是性爱。又如中国阴阳,阴阳是自然性,性爱源于人的肉欲。太初有火,《火之战》(法国电影)。依此可说:太初有X。中国的“太初有道”,道不象西方是人格化、语言化的。
这是第一句话的基本内容。
1.2一方面讲出道就是神。另一方面讲出道与神同在。表达道与耶稣与上帝的关系,是既同一又有差异的,典型表达为三位一体。道就是耶稣,神就是圣父,圣父、圣子、圣灵,本来是一个,但位格是不一样的。位格Person,拉丁文原义是面具。
1.3第1节到第2节讲道与神的关系。这节讲道跟世界关联,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关于道与神和世界的关系有几种观点:一是否认上帝与世界的关联。认为上帝是上帝,人是人,上帝不可能创造一个罪恶的世界,否认上帝与世界的关联。一是认为世界可能会失去同上帝的关联,也可能会建立同上帝的关联。世界包括了动植物与人,在第4节讲上帝与人的生命的关联。
1.4什么是人的生命?什么是生命的光?《约翰福音》说上帝之光就是人的生命,life不能等同于人本身,这样一个life可理解为使人成为人的东西,不是人的肉体和生物活动。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是如何理解人的?
古希腊把人规定为理性的动物,是说话的动物,理性就是人的生活。
基督教把人分为肉体、灵魂和精神,人的生活是精神本身,不是肉体,也不是灵魂。上帝之道就是照耀人的光芒,光芒在此是比喻,不仅是光芒,光芒的对立面是黑暗。
耶稣之道为什么能够比喻成人的生命?光芒在人生活中的意义。光是驱散黑暗的,光可从两方面与我们构成关联。首先光与我们看有关,只有在光中才能看到我们要看的东西,洞见。朦胧中只能看似是而非的东西,洞见要看到存在,看到生活最深最远的东西,最远的目的。理论与看相关,看又依赖于光的指用。其次光还与被看相关联。被看的是与我们相关的万事万物,在光明中万物才能自身显现。这是现象学意义的解说。
如果说光是黑暗的对立面,并规定了我们的看和被看,这光就是我们的生命。一定要注意,光在基督教中被理解为上帝之光,而近代是理性之光,现代是林中空地,后现代是朦胧。
[NextPage]
第二讲
9月11日
今天讲:
1.对上次所讲作总结分析
2.讲神学的一般结构
3.要讲基督教神学-尤其是教义神学,还要讲保罗·蒂里希的系统神学。这是关于神学的三个方面,还有关于上帝的三个方面。
4.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明,和上帝存在的一般性证明。
1、对上次所讲作总结分析
上次讲了4点。第2点,对神学的批判,本身并不是神学。并不是在爱智慧的意义上,不是在逻辑的意义上的批判。逻辑是一种概念。现在学习约翰福音,要透视它,要弄懂约翰是如何说话,如何言说的。约翰福音直接讲上帝自身的奥妙。解说文本时,讲了约翰福音第1章。
约翰福音的开篇,是把握哲学史的一把钥匙。约翰福音不仅在西方的宗教史上,而且在西方哲学史上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要注意到他在讲精神存在时,精神——成为了是德意志唯心主义、精神根本性的概念。
今天要讲神学的一般结构,要讲基督教神学-尤其是教义神学,还要讲保罗·蒂里希的系统神学。这是关于神学的三个方面,还有关于上帝存在的三个方面。即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证明,和上帝存在的一般性证明。
在讲了神学的这样一个结构之后,接着要讲光明与黑暗的关系。我们按照过去的说法,开始本身就是终结,今天讲课的开始处就是上次讲课的终结处。我们开始的就是上次课已经完成的。上次我们只讲了4句话。这4 句话就它的内容本身进行了分析,今天我们要透视它。透视约翰是如何思考的。4 句话是:
1.太初有道
2.道与神同在
3.道创造了万物
4.这个道就是人的光,就是人的生命。
这四句话包括了四重关系,描述了四个不同方面,很多包括了中世纪形而上学最根本的方面。
这个福音是在前三个福音早就问世之后再写的,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四句话包括了以下四方面:
1.道与开端。道自身就是开端,太初有道,是在to be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2.道与上帝的关系。
3.道与世界的关系。
4.道与人的关系。
注意其微妙的差异。这4句话讲了四个不同的关系。
我们讲光是记忆的形而上学,有三个东西,一是上帝、二是世界,或者宇宙、三是人,或者是灵魂。中世纪形而上学包括了上帝、宇宙、人,与此对应,形而上学整体形成了形而上学的三个主体,就是理性神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心理学。这三句话与中世纪形而上学的三个问题,与形而上学自身的三个内容相关。这就是这4句话的奥秘。不光是影响了中世纪神学,也影响了近代哲学。这不仅影响了康德,也影响了中世纪形而上学的整体。这是对约翰福音的一个总结,以及它对后来神学的影响。下面讲神学的一般结构。
一、神学的一般结构:1.哲学神学
2.基督教神学(教义神学)
3.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系统神学 Systematic Theology
1.哲学神学
一般神学、即哲学神学,与自身哲学系统相关,与基督教教义不直接相关,与基督教神学本身不必然相关。如古希腊,古希腊把神学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诗学。神学是理论哲学的一部分,在古希腊人看来,神学是最高的理论哲学。这是古希腊对神学、哲学的理解。
中世纪:狭义的是理性神学。广义的神学包括了理性神学的宇宙论,心理学,因为上帝必然跟人的灵魂发生关系。他在看到上帝的灵魂时,不得不看到自己的灵魂,这是中世纪讲的哲学。
近代:近代哲学有两种形态,康德的和黑格尔的。
康德与古希腊哲学有内在关联,即将哲学分成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但有变化。康德不再提诗学,将诗学看成是判断力。判断力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审美的判断力,一个是目的论的判断力。
另一个是黑格尔的逻辑,黑格尔谈到绝对精神是一个发展的三个阶段时,第一个是艺术,第二个是宗教,第三个是哲学。
现代后现代,我在此不描述它。即神死了之后的神学。其它神学都是对此诠释。
这是神学的一般结构。
2.基督教神学 Christian Theology
今天不讲一般神学,讲基督教神学,核心是教义神学,基本内容:两方面。
1.上帝是存在的。或上帝存在。
2.上帝的存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这里认识不仅是认识论,是很广义的。还包括了体验、信仰和圣灵感动。
具体内容:
2.1 关于神自身的理论:  谁是上帝
2.1.1 上帝论  Doctrine of God
2.1.2 三位一体论Trinilarianism
2.1.3 基督论  Christ ology
2.1.4 求赎论  Doctrine of Redemption
2.1.5 圣灵论  Doctrine of Holy Sprit
其中救赎论也可归入基督论中。
2.2 关于人自身的理论:谁是人?
人类学(人性论)Apthropocogy
2.3 什么是人与神的关系?
2.3.1 教会论  Doctrine of church
2.3.2 恩宠论  Doctrine of sacarment恩宠论:Datrmeo of cqzace
2.3.3 圣事论:Dotrine of Sqzace
2.3.4 终极论(末世论):Eschatology
2.1 关于神的理论
2.1.1 上帝论
探讨上帝存在,在历史上有几个著名证明。  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
2.1.2 三位一体论
被视为基督教的奥秘,三位一体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复杂。对这一奥秘的理解不是借助理性,而是借助于信仰。
2.1.3 基督论
关于基督的位格,即基督本身是神?是人?半神半人?真人真神。在我们看来是真人真神,一个真神成为了真人。道成肉身。这是一个奥妙。有人视为荒唐可笑,但这已显现出来。这是关于基督的位格。
关于基督的事功,即基督所做的事情,所做的功绩。
2.1.4 救赎论
救赎,赎罪。耶稣来到世上,拯救人类。
2.1.5 圣灵论
两种观点。圣灵有限。圣灵贯穿于人与神的一切关系中。
2.2 人类学,或者是人性论
有二种观点:人是上帝的影子,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来造的。人天生有罪。原罪论。这两种观点,在旧约中可找到根据。在创世纪中有。
在新约中爱是主题,不再是原罪。对人来说,有两个命题:爱上帝,爱邻人。
2.3 人与神的关系
人如何聚集在神的周围。如何与身沟通。首先是教会论。
2.3.1 教会论:
教会看起来是人的组织,但在基督教来说,教会是基督奥秘的身体。基督的身体,但不是肉体。一定要注意身体与肉体的区分。
与教会相关,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是教堂?
教堂:拉丁文意思是上帝之家。
2.3.2 恩宠论(2.3.3 圣事论):
包括圣事、圣礼,谈上帝如何给予,人如何接受,在圣礼中实行。基督教主要是洗礼和圣餐。洗礼是用圣灵来洗礼。圣餐,吃面包、喝酒。是上帝的血与肉。
面包与酒与耶稣的肉和血有何关系?
1、同体。同一东西。
2、变体。变化了的。
3、纪念与象征。
2.3.3 末世论
也叫终极论,探讨基督再临,死而复活。先是神死而复活,然后是人的死复活,最后审判,千禧年,天堂与地狱。
基督教神学主要是教义神学。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三方面:?。
3. 保罗·蒂利希的系统神学
系统神学包括了教义神学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高度的哲学意味,他从德国到了美国,受存在主义、海德格尔思想影响。包括了五个方面:
3.1 理性与启示Reason and Revelation
先是理性与信仰,启示有人译天启,谈哲学与宗教的差异,哲学与神学的差异。
3.2 存在与上帝Being and God
上帝存在。上帝与一般存在有何不同?上帝作为一个存在者,是最高的存在者。
3.3 生存与基督Exiseance and theonrist
Exiseanee exist 前缀是生存出来 ,基督把上帝的存在显示出来。
3.4 生命与精神life and spirito
3.5 历史与上帝History and The Kindom of God
谈历史的发生、终结,和上帝的创造
二、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关于托马斯·阿奎那,
1 从运动来说,世上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由此推论,必然有一个不变的变者,一个不变,和变的不变者,第一推动者,最后的根据,神是最后的根据。
2 从因果方面说,万事万物都有原因和结果关系,必然有第一原因。第一原因如同第一推动者一样。
3 可能和必然关系。在可能和必然的关系中,一定有一个必然的存在者。必然的存在者必然是上帝。
4 关于真实的等级性,必定有最后的真实,这个最后的真实就是上帝。
以上四个证明合称为宇宙论证明。
5 世界的目的性。万事万物存在必趋向一个目的。最后的目的就是上帝。那么说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可简称为为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大家如果稍微熟悉古希腊哲学,这里借用了很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如因果、目的、必然等。
四 关于上帝存在的一般证明
其中包括了托马斯·阿奎那,有四个主要的证明。
1、本体论(存在论)证明
安瑟伦是代表。也叫先验论证。论证上帝存在的出发点,是从上帝概念出发的,概念本身必然包括最完备的,最完备者—定存在。回到开端。
2、宇宙论证明
托马斯·阿奎那证明。来于亚里斯多德的因果论,但解释视角不同。印度也重困果,导致轮回,后验论证,不从上帝概念出发。
3、目的论证明
目的论证明,区分于存在论与本体论证明,称后验论证。它从世界的现象本身出发,而不是从上帝的概念本身出发。上帝的概念及其本质,找到一个预先设立的本源,而世界的现象,是一段一段,然后配套出处,
4、道德论证。康德。对康德伦理学来说要找到幸福和德性统一。
什么是福德统一的保证呢?上帝存在。没有上帝存在是不能保证这一点的。
这是关于上帝存在的几个论证。但是所有这一切,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上都是遭到批判的。我们这里不揭示他们的荒谬。它们的荒谬是显而易见的。大家要知道,这些论证,它们对现代无意义,上帝存在是不需要证明的,因上帝存在已经存在并且已经显现出来,有上帝的荣耀,上帝的荣耀就是上帝的在场。上帝的荣耀和上帝的在场是通过上帝之道,上帝的道已经说出来了;他就在在那里。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上帝的存在和显示,主要不是论证,而是在场。这里主要不是论证,而是说明。
《约翰福音》解读(1.5-—1.18)
今天接着讲约翰福音第5节。
5 The light shines in the darkness
第1节讲道是开端  第2节道与上帝存在
第3节讲道与世界  第4节道与人道是人的生命,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第5节是联着第4节的。
光与黑暗构成对立性关系。
如果说道是人的生命,是人的光,那么,它同样意味着,光是人的开端。这开端是在黑暗中实现的。光是黑暗的对立面。我们怎么来规定这个开端,这开端自身是如何实现的?道与生命,道与光,光与人的生命,生命是如何实现的?
光作为人的开端的实现,一定要在与黑暗的关系中实现。光与黑暗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光是否定性的。这是关于智慧、真理的基本规定,是否定性的。它否定黑暗,黑暗不是人自身的开端,只光才是人自身的开端。关于否定,也有人把它叫做太初有无。太初不能理解为空无,不是虚无,或者虚无的状态,要把它理解为虚无化,虚无化就是否定性。
否定。关于否定,每个时代的开端都可找到证据。如近代,自由主义,人生而自由,但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中。人要自由,首先要否定枷锁。在功利社会,人首先就要否定人的非自由状态,人在枷锁中。这样一个主题,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达。海德格尔讲存在的真理,真理就是去蔽,去掉遮蔽。
第6节  God sent his messenger ……
上帝派他的信使来,一定要注意,他是神的信使,是神派来的,翰翰与一般人构成区分,只被神指引的人才有光明。信使带来光明的消息。
下面作了更细更充分的说明。
第 7节
这段强调约翰是中介,是人与神的中介,一方面将神的信息带给人,是光的见证者;另一方面把人引向神,使人能信仰、相信神。约翰作为中介,一方面自身不是一般人,是上帝派来的,不是半神半人,另一方面不是神本身。第8节说得更清楚。
第8节 更明确指出,约翰不是光自身,但是被光所规定。在何种意义上被光规定?他的所来之处,来于光,另外,又为了光,为光作见证。
1—5节  读道自身
6—8节  谈光的见证者约翰,作为人——神中介,光的见证人。
9—12节  回到了光本身。但这光本身要在主面照耀的世界上发生关联,并获得自身规定。
第9节  光有三点。
对光本身规定,是真光,与假象,各种眩晕相区分。
谈了这光与人的关系,这光照亮了人。
要集中思考光与人的照亮关系,是给予,是自身给予,是自身显现,将自身荣耀显示出来,是上帝的恩惠,将上帝的爱给予人类、世界。
第10节  第9节从正面,肯定方面谈光与世界关系。
第10节从反面,对立面谈,光与道在世界之中,在后面明确表达道成肉身。世界不知道道,不接受这个道,是开端性的悖论。这种悖论,如创世纪说,上帝造了人,人有上帝的形象;另一方面,人却背离上帝,人有上帝形象,同时自身又有欲望,欲望本身就是魔鬼型的,魔鬼是反叛性的。就是说反叛上帝。
这样一个悖论性的关系,自始至终的,在圣经中规定了人与神的关系。正是依据这样一种悖论性的关系,人开始了最后通过耶酥的拯救来回归上帝。
将10节更具体化,道与光在世界中,是道与自身的关系。道与光在世界当中。世界属于道,属于光。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中,最典型的表达为异化。
第12节  区分。不是一切世界,一切人,而是一些接受这光与道的人,接受意味着相信,接受在语言方面就是倾听。信仰建立了,在更高层面上恢复了人与神的关系,使人成为了上帝的儿女,人神成为父子关系。人被上帝规定。
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我们与上帝构成父子关系,与耶稣就是兄弟关系。
9—13  谈光与世界的二重关系:拒绝与接受。
前面的道更具体化,光与道就是耶稣本身,耶稣有很多名字,基督、独生子,每个名称都有不同意义。
第13节对上帝的儿女进行明确规定,上帝的儿女,不同于自然的儿女,不是血缘关系,而是精神的,由自然儿女——精神儿女的转变,就是耶酥说的人要成圣,就是保罗说的人要死而复活。由旧约到新约,这里要注意几重否定性。上帝的儿女,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不是来源于一种血缘关系,也不是从肉体的情欲生的。
上帝儿女不是来于血缘,肉体、情欲和人的意志,而是由神生的。
按常理人不可能从虚无中产生,关键是人由自然儿女如何转向精神。
人天生是自然的。
第14—18节  讲耶稣本身,道成肉身。
第14节  注意!道与我们。
道与神的关系中,进一步  化道与人的关系。道与肉体的关系。 道与身体的关。道成肉身。为什么道成肉身是基督教奥秘之一?因为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在道成肉身当中实现的,道成肉身一个最简明的表达就是神成为了人。不是人成为了神。具体是精神变为人,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说?因为精神始终是规定性的。
更具体化就是精神变成了肉体。为什么不说是人成为神?或者说肉体变成了精神呢?因为道或者说精神,它自身是规定性的。这个道成肉身为什么说是奥秘?是基督教的第一个所在?就是在一般的关系中,在中国人的关系中,或者说在希腊人的关系中,道就是道,道和肉具有不可逾越的痕隙,不可跨越的横沟。
所以说,神,或者说神仙,就是不食人间烟火。语言作为一种习语,始终是不能怠慢的,因此,人成为不了神。因此,人和神之间,始终是处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此岸,一个是彼岸。那么,这样一个生活在讲的世界中的人和神,他们沟通在上,实际是幻觉。这也是过去传统的巫术,神道,他们所建立的基础。这就是一般的民间宗教,所建立的基础。
这里也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不成为人的神,他是否能真正成为神?那么,道成肉身作为基督教的奥妙,就是说,这里有一个真正的神,也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耶酥是真人真神,既是一个充满神性的,或者说是神,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血肉之躯。托马斯一定要摸他的伤口。这是血肉性的证实。这是道成肉身。
神不成为人,能不能拯救人?不能。
2、道与我
如果说道只是一个精灵,神若生活在彼岸,神与人沟通就只能通过巫术和幻想,来进行沟通。因为我们只能生活在自然世界中,我们的肉体,就是我们的自然性,但道成为肉身,即神成为人,神来到了我们的世界与我们融为一体。
3、道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她所具有的独特特性,是作为上帝的独生子。上帝生育了耶稣,不是象机械生产那样生产耶酥,上帝和耶酥是一种生育的关系。不是手工生产的。而且是独生子,特别强调了上帝与耶稣三位一体的—体性。耶稣作为上帝的独生子,显示了上帝的荣耀,荣耀显现了光,有自然意义上的关系。还有一种思想性、本质,荣耀来于光本身,同时作为上帝的独生子,也将上帝的荣耀显现出来。上帝的荣耀就是恩惠与真理。就是给予和真实的存在自身。
第15节  什么是真正的前与后?
从历史创造的时间看来,耶酥作为道作为光作为开始,他最早的最早的,没有什么超出他。与犹太先知摩西区分,得到一种规定。
编年史与历史时间的区分。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古之又古,东方早晨的黎明,是黎明前的黑暗。
第16节  谈人与耶稣的关系,是接受与给予,充满了恩典,我们接受了这样一个恩典。
第17节  不再讲接受,而是讲给予。大家要注意思路的严密性。
不再讲接受,而是给予自身的区分,犹太人的给予首先是摩西的给予,摩西给予的是律法。耶稣给予的是恩惠和真理。这是两种不同的给予。
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禁止,禁止本身与惩罚相连,恩惠和给予是爱,这也是新旧约全书不同之处。对现代的神学家来说,
旧约是恐怖、复仇的上帝。
新约不是上帝的恐吓信,而是爱。
第18节
首先是人与神的关系。人未见过上帝。不能将上帝实体化,对象化,不可逻辑证明。
前面讲人未见过上帝,这里讲人见到上帝。见到一个什么样的上帝?见到了一个道成肉身的上帝,见道了上帝的独生子。上帝的独生子,包括上帝的自身显现,将上帝本身显现出来。不是说要去找一个上帝。所以说,作为我们的信仰,作为我们思考的前提,不是说上帝不存在,我们要找一个上帝,而是说上帝已经存在,已经显示出来,上帝已经将这个道说了出来。
这就是我们阅读约翰福音,或者说进一步学习约翰福音所要了解的。
[NextPage]
第三讲  三位一体说
9月18日
哲学就是要学会提问,提问不是审问,不是日常争辩。要抛弃非思想性。
先总结过去的内容。
今天只讲基督教最大的奥妙——三位一体。
第3节  讲什么是道,道自身。关于道描述了三重关系:道与世界,道与万物,道与人形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第一哲学。
理性神学
理性宇宙论
理性人类学
第2节  讲了约翰,约翰是谁?作为光的见证人,区分了二种人,接受光、拒绝光,是自然之女与上帝儿女之差别。
第3节  道成肉身。
在一般宗教与神学语言中,道就是道,道在古希腊是logos,是人格化的话语。尽管这样,道成肉身构成了人——神关系,耶稣是真神真人。
道——肉,神——人的对应关系
道是神(话语)

声音
身体
意义
灵魂
真(理)
人(格)
耶稣的道,如保罗说,道离你不远,就在你口中。话语,有声音,不是一般声音,是有意义的声音。分别对应身体与灵魂。
三位一体说
我们今天主要讲三位一体。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大的奥妙,而不是犹太教的奥妙。三位一体在旧约中是没有的。不仅在旧约中没有,在其它的各个宗教中也是没有的。只是在新约中有,但是在新约中并没有把它表达出来。只是到后来,中世纪的神学家把它总结出来了。
所谓三位一体,是说上帝是一体。他包括了圣父、父子、圣灵三个位格。这是三位一体最简单说明。
西文:三一体,三位一体是最好的译法。讲的是神是一。
三位一体,四个字本身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每个字都道出了基督教的意义。
1.什么是一体?
2.什么是三?
3.什么是位(格)?
4.圣——凡
1.什么是一体?
一体就是一个,实体,物质意义上说,表明了上帝自身的同一性,我是我,我是我所是。
上帝是谁?上帝就是我是我所是,一体,同时意味着唯一性,伪神有许多,真神只一位。这也是一神教与多神教的不同。
唯一性。上帝是一个,鬼神有许多。
统一性:统一性,上帝创造了整个世界,是世界主宰。上帝将天上人间聚集在一起。神就是聚集。
对西方形而上学而言,三是一个对整体的描述,约翰福音是神学福音,耶稣的道得到了最显耀的说明,鹰是能直接看到光的。
三位一体是基督教的奥妙,不是一个犹太教的奥妙,新约未直接表达,是中世纪的神学家总结出的。
我们首先讲了,所谓三位一体,是说上帝是一体。包括圣父、父子、圣灵三个位格,它们走向我们追问的,什么一,上帝作为一体,最根本的表明,上帝自身的同一性,上帝就是上帝,用新约圣经的话说,我就是我所是,I am I am。除了这个同一性之外,还有唯一性,上帝只有一位,鬼神有许多。
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统一性。上帝创造了整个世界,上帝是整个世界的主宰。当这里谈到上帝时千万不要把上帝对象化。把它看作一个对象。看成一个物。上帝,按照我们的解读,是一个活着的上帝。他就活在人的精神当中。我们一定要做这样的理解。当然,古人,基督教给我们这个解释,只有在新约全书当中,他们最早把这样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而不是其它的文本。当然,这样的一个文本,受它历史的限制,有两种历史限制,一个是神话,包括亲子受胎,死而复活,这些都是神话。在西方的现代神学当中,有一种学派,叫去神话化。也就是说,把新约全书当中神话的东西把它去掉。
那么对于第二点,去历史,去掉它的历史事迹,这样一个历史是有它的历史局限性,那个时代合理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一定合理。那么唯一留下给我们的是什么?就是耶酥所说的真道。真的道,真的话语,是通过去神话、去历史,才能保留一个纯粹的语言。这是我们要做的工作。但这样一个工作,不是我们的一个课堂能够做好的。我们的课堂只是引导大家,给予大家一点启示,如果有一点点启示就好了。
我们讲了什么是一体,现在讲什么是三。
2.什么是三?
为什么是三,我们说了,对于任何一个整体的建筑结构,包括了开端、中间和结尾。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来描述圣父、圣子和圣灵。圣父就是开端,圣子就是中间,圣灵是结尾。但是三者的关联,在基督教神学中还有其它各种理论。我这里可以举两种最代表性的例证,第一个,爱者、被爱者和爱本身。这三者,是爱者、被爱者和爱本身的关系。第二个,是我,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人称关系来描述父子灵的关系。我刚才说了,父,我,就是上帝的上帝,我是我所是。这里是转化,我和你。但这个我和你不是父和子这样一个我和你,既是父和子这个我和你的关系,也是我们跟神的关系,跟圣灵的关系。还有一个灵,她是遍及所有人的,所以是他们。关于灵的讨论非常复杂,我这里只是介绍给大家,这种观点并不意味我很赞同。
这是关于三位一体,这样一个三位一体并不意味有三个解释,我更倾向于整体的解释。开端、中间和结尾。
3.什么是位?
第三个是为何?
三位一体的位,大家学语法就知道,有人称。人称有主格,宾格。那么位格的本意来源于面具。什么是面具?化装舞会上的面具,舞台上带个面具,像过去京剧的脸谱。面具给人最明显的印象是这样:它是假的,假象,遮住人的真实的面孔。但这样一种对于面具的解释,还不是面具最本身的含义。面具最本身的意义意味着,它是人的特定的显现形态,它是人的身份和角色的确立。那么,这样一个三位一体中的三位,就是神自身的不同显现形态。
我们不是讲三位一体的各种理论在历史上的表现,实际上就有人这么认为。大家注意三位的位格。
4.圣
三位一体是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为什么前面要加一个圣?这里是跟凡相区分。凡父,凡子,凡灵,也就是说跟一种自然的东西相区分。这是基督教跟我们中国思想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这里当时我们讲上帝的女儿的时候,约翰福音这样说:“这里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
这是三位一体的基本规定。
为了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三位一体的理论,在西方神学史上,有六种关于三位一体的理论。这六种观点,也是反对三位一体的。
1.阿里乌主义。阿里乌是人名。认为上帝只是圣父,圣子与上帝不同性、不同体,与上帝没有关系。圣灵就更差,这是一种反对三位一体的理论。
2.半阿里乌主义。不象阿里乌主义那么绝对。它是这样一条中间路线,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是同姓同体,但也不是异性异体,它们是彼此相似的本体类似。
3.神格唯一论。上帝只有一位位格,父、子、灵是不同的表现形态,无差别。当然,这里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差异性,其实他们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为什么?因为,基督,耶稣在旧约的时代并没有显现出来,耶酥并不是犹太的神,而是西方的神,是西方的上帝。
4.萨伯里乌主义,又叫摩太唯一神格论。这种理论也有它的合一性,跟一般对上帝的理解也有相似性。他认为上帝是单一的,但他们的功能不一。圣父——创世,圣子——救世,圣灵——使人成圣。大家去教堂,圣父、圣子、圣灵,也是这么讲。
5.马其德里主义。这种理论认为圣灵无唯一位格,只从属于圣父与圣子。它也是否定三位一体的,我们刚才说的几种,其实都是否定三位一体的。
6.三神论:也是否定三位一体的。父子灵不是不同位格,而是不同实体。它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对三位一体。
这是六种反对三位一体的理论。
今天关于神学的理论就介绍到这里,下次再讲基督论。
有的同学没来过,我简单的把基督教神学的结构讲一下。
基督教神学的结构,我们知道在西方的历史上,神学有个演变过程。古希腊就有神学,中世纪也有神学,近代,现代,后现代都有神学,发育最完整的是中世纪神学。但中世纪神学有一毛病,神学——哲学不分。他的许多思想是不纯粹,有许多蒙昧的地方。但这个蒙昧的思想与我们无关紧要,把它去掉就行了。
我们这里所说的不是一般的神学,而是基督教神学。
基督教神学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个是上帝存在,第二个是上帝可以被认识。
基督教神学包括了三个方面的:上帝论(神论),人论,人与神的关系。
关于上帝论本身由分为好几种。上帝论,包括了三位一体论,基督论,圣灵论。有许多具体的内容。如基督论中还有拯救论。
人论,有一种叫人性论(人类学)。
人-神关系:教会论,恩宠论,圣事论(圣),终极论(未世论),如死而复活,最后的审判、千僖年。
这是关于基督教神学的一些基本东西。在讲约翰福音的时候,我们要大致的就基督教神学的某一方面作些介绍。但这里不是直接的介绍,我们还要更详细的分析它。特别是怎么思考上帝的。除了这么一些问题,我们还要详细的探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面包与酒,什么是死而复活?
阅读约翰福音
第1章19-51节
第19节
首先,你是谁?
第二,为何施洗?
第三,关于一个人——耶稣。
首先,“你是谁?”
这是个简单的提问,你叫什么名字。但这里,提问者对名字本身并不感兴趣。提问者这里要问约翰:“你是谁?”是要获得一个对“你”的规定,你是干什么的?
那么约翰在这里的回答是这样的:首先是通过否定,我不是什么,然后通过肯定,我是什么。不是什么呢?首先,不是基督,第二,不是以利亚,不是先知,因为以利亚是先知。第三,是什么呢?是修直主的道路。大家仔细分辨一下。我想,约翰福音是一本经过仔细思考的著作,但是它并不是哲学著作。它在它所说出的话中,还有许多话是没有说出来的。
咱们首先看看两个“不是”,然后“是”。这样一种分析,这样一种思考,就是我们课堂所要教的。我们并不是要给大家讲什么科技信息、电脑。
首先不是基督。我们当然要问:“基督是谁?”“基督是干什么的?”
我们首先从他的本意追问。受膏者。一个受膏的人,一个涂抹了膏油的人,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涂抹了神圣的橄榄油的人。 受膏者,就是王者。但这里的王者,是天上的王者。天上的王者来到人间,就是救世主。耶酥作为神,他的最基本的规定,不是耶酥这个名字,而是基督。这里,我曾经在过去的讲课中特别强调,在我的其它文本中也有,耶酥是被他的所作所为来规定的。耶酥这个名字,我们过去讲了“谁在说话”这个问题。谁在说话中的“谁”是要被说话的话语本身所规定。不存在离开了话语、离开了说话本身的这么一个东西。耶酥在这里,他是一个受膏者,就是被救世所规定。这样一个救世者,就是新约福音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是不同于旧约中的上帝。我们曾经有过一个玩笑式的描述:旧约的上帝是复仇的上帝,新约的上帝就是不一样。但这不是绝对,我这只是就文本的差异来说的。
第二,不是那个先知。先知是干什么的?我们说某某有先知先觉。但先知先觉还要说得更清楚一点。Prophet,在先的。什么是先知?这有什么难。我们的天气预报员就是先知。先知就是预言者。但这个预言者不是预言偶然发生的事,是预言那必然发生的事。但是,约翰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预言者。他是修直主的路。主要来了,他要修那个路。他只是和预言者有近似的地方,但是还有很大的差异。他是准备者。准备者和预言者是不一样的。但在时间上实际上都有一种先在性。因为对预言者而言,他是得到了神的启示的。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神的代言人。但准备者不是。准备者为他后面的做准备,后面的东西高于他。可以说,不仅是救世者高于准备者,预言者也高于准备者,特别是在以利亚,在旧约中,地位是很高的。在圣经中,约翰是没有这么高地位。施洗约翰的地位始终不如使徒约翰的地位高。
大家注意这个差异了没有?救世、预言和准备。三者。但我发复强调,这很多带有个人的批判理解成分。这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分析。我们充分强调多元化。
第二是“为何施洗?”
我们不讲外在相似,比如其它宗教有什么贯顶、印心,这里也有类似的成分,比如贯顶、印心。但这里的的洗礼主要是要洗去罪恶。洗去人身上的原罪。但用水洗礼还不是基督教真正的洗礼。用水洗礼还只是一种外在的。基督教真正的洗礼应该是用灵来洗礼。用圣灵和烈火来洗。烈火是圣灵的象征。圣灵如火。所以说,最根本的洗礼不是用水,用火,火就是圣灵。
这一段牵涉的那一个人就是基督本身。
约翰在此试图确立基督本身的独特性,他的独特意义,是通过两种关联来确立的:
一方面,基督跟世界的关系。约翰说得很清楚,“你们不认识他。”这就是世界对基督的看法。
为什么世界不认识他?因为基督是光,世界是黑暗。这在前面已经说了。
另外一个就是我与基督的关系。就是约翰和基督的关系。他得出这么一个规定。我不如他,因为耶稣本身是规定者,我是被规定者。这一点,在后面约翰的见证中还要进一步显示出来。
这是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
第29-34节  上帝的羔羊
在这一段文字中,主要是谈耶稣和施洗约翰的关系。特别是从施洗约翰的眼睛当中,上帝是如何显现的。
第29节 耶稣的基本规定。
他是一个赎罪者,拯救者。这跟他是一个救世主,弥赛亚是一个意义的。这里是新约福音里上帝的基本规定,就是拯救世界的。象审判者,他是次要的;受难者,十字架上的受难者也是这样一个赎罪者的表达,和审判者一样是次要的。至于复仇就变得更没意义。
这样一个耶酥,作为一个赎罪者,与后来的约翰约翰三书,以及保罗书信上说的“上帝是爱”,是同样一个意思。跟讲的恩惠和真理都是如此。
第30节  讲耶稣是后来的但由是在前的。
一个后,一个前,这当然具有两种不同的时间意义。这里讲后来,是讲耶稣的到来是被准备的。作为以前,他本身就是作为规定者。
第31节  讲约翰跟上帝的二重关系
在时间意义上:先不认识,现在,我来施洗,可以说,现在我认识了他。这一认识,是基于什么?这样一个不认识又是基于什么?这里基于上帝自身的显现和遮蔽。我以前不认识他,因为上帝自身并没有显现。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显现是两码事。现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他必须显现,上帝被显明。当然,他的被显明是依赖于上帝自身是自身显明的。而且,这样一个遮蔽和显现就规定了约翰的使命。由不认识转向施洗。
第32节 这里最简单而且也是最著名的喻像就是圣灵如鸽。
大家去任何一个教堂,都可以看到一个飞翔的鸽子。这样一个喻像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可以得到理解。就是鸽子的纯洁性。这样一个纯洁性就是神性。当然,在新约全书中还可看到另外几处关于圣灵的比喻。圣灵如火。火一样的。这里特别在使徒行传里,五旬节的时候,圣灵降临到每一个身上,每一个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方言。
这里,在基督教的语言观得来,或者讲语言的时候,人的语言从何而来?从神的灵感。神的灵感如火一样。这里对这个问题,对神灵如火,这样一种观念,强烈的影响了德意志唯心主义。火本身是一种什么倾向呢?征服、毁灭,创造,火是既创造又毁灭。所以,火这个喻像得到了德里达这样一个解构主义者非常大的关注。
除了说圣灵如鸽,圣灵如火,福音中还有一很美妙的比喻,叫圣灵如风。强调人成为神的女儿。他是一个经验过程,变化过程,跟神成为自然的女儿是两个不一样的。特别强调神灵如风,你不知到从哪来到哪去。
所以像新约全书里面很多文本,是一种准哲学文章,同时又是一种准文学文章。
第33节  这里主要表明了约翰跟神的关系。
在前面说了,最早他不认识这位上帝。因为上帝本身被遮蔽。那么现在他来施洗,是因为认识了上帝,因为上帝要显现;同时还有,是上帝差他来。这是神的命令,是神对他的规定性。
第34节  这里特别强调了见证。
见证,我们知道施洗约翰,一个准备者,他是上帝的见证者,是第一个见证者。这里的见证、证明,跟看有关系。这里的证明和见证,是看见。见证者、证明者,就是那位看见者。当然,这样一位看见者,我们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人之所以能看见神,依赖于神的显现,这种一种见证者、看见者,在旧约全书中是么没有的。比如说,摩西。摩西就不是神的见证者的概念。摩西在上希榄山的时候,是脱了鞋子,用衣服蒙着脸,蒙着眼睛上山的,而且他自己是不能看见神的,神未向他显现。在新约却不一样,人与神相遇。
另一个方面,人的看见就是证明,见证。同时也可以说,证明和见证并不是推理。大家搞清楚,这里不需要推理,不需要像我们学的几何学上的推理和逻辑推理,有大前提、小前提。
第35-42节  谈耶稣跟他最早门徒关系。
耶稣跟他最早门徒关系,就是神跟信仰者的关系。
这里主要在于作为上帝的准备者,首先看见了上帝的存在。
这里主要在于作为上帝的准备者,首先看见了上帝的存在。不仅看见,而且传达。传达就是言说。看见和传达首先必须是神自身将自身显示出来。大家一定要注意,神不是靠大家思考出来的。神思考不出来。就是说,神不是人随心所欲创造出来的。神必须自身显示。然而人的思想被这样一种显示所规定,这样才能建立一种跟神的关系。那么,这样一种神的启示,就是耶酥本身。这样一种显示本身,用我们现在一句很普通的话说,就是耶稣出道。他显示出来了,并且被看到了,被传达了。对于一般信徒,而且耶酥最早的两个弟子,施洗约翰不是他的弟子,使徒约翰是他的弟子。弟子是作为追随者,但这样一种追随者,主要是一种思想上的追寻、信徒。
这样一种信徒,这样一种信仰的建立,从一种不信仰、甚至迷信到信仰,这种信仰的建立是如何产生的?这里是从听见开始。这个在保罗的书信中讲得很清楚。信道是从听道开始。我们信从神的道,首先要听从神的道。这种听不是一般的听,是听从。在这样一种听当中,人有一种理解、知道。必须有理解知道。我信道,首先要知道。知道依赖于道本身说出来了。真正的信仰,绝对不是迷信,绝对不是通过某种巫术,绝对不是通过某种神秘的暗示来实现的。真正的基督教的信仰,是一种非常具有思想性的信仰,是一种理解后,知道了的信仰。这里特别是耶酥在最后的晚餐的时候,跟他的弟子的谈话。就是说,“如果你们理解了的话,你们就知道我今天所作事情的意义,你们不理解的话,就不知道什么意义。”
千万不要把基督教的信仰和迷信扯在一起。当然,基督教在它两千年的历史中,与他的西方传统有一种很密切的关联。它自身包含了一些迷信成分,而且在基督教历史当中,也被很多迷信所蒙蔽。直到现在,德国南部的乡村还有很多崇拜玛利亚的,他们觉得世界大难来临,玛利亚的雕像都会流血。他们相信自己在哪里供奉过、或者在哪里见到过玛利亚。这种迷信肯定是有的。但作为我们最主要的不是迷信,而且是理解后的信仰。
理解在这个地方就是听,首先不是听从,首先是听见,听进去。这就要求我们自身有一种思想的能力。有了这种思想的能力,我们才能真正接受一种真正的智慧。如果没有听的能力,大家只能是随便听从。
第38节
信徒要什么?未要神迹,不像一般信徒,跟我治病和要钱。
问:住的地方。
第39节
同住,同耶稣一起生活,倾听耶稣教导,而非吃喝。
第40节
确定彼得的优越性,罗马教堂,彼得。
第41节
彼得的优越性,听,信仰的优越性,犹太人相信米赛亚到来,但不信耶稣。
第42节
得到了救世主的命名。
石头,教堂的建筑材料,上帝之家的基石。命学有思想。
43-51节  呼召腓力和拿但业
第43节
跟我来吧,神对人的召唤。对人来说需要思想的能力,区分,选择决定,即哈姆雷特,存在,去存在。
是否走向通往上帝之路,还是继续走世俗之路。
第44节
听,必相信,救世主来历,又看到了耶稣的显现,与约翰一样,同样是见证。
第46节
也听见过先知的降临。但未看到,同时也不相信耶稣的来临,偏见。对犹太人来说,救世主要来也不是像耶稣这样的真人,更不可能是本匠约瑟的儿子。
第47节
耶稣的洞见,针对犹太人,犹太教徒,真的,没有轨迹。
第48节
我看见你,神与人的关系的最明证的表达。
第49节
人对神子,对上帝,对救世主的承认。
第50-51节
耶稣对看见进行区分,你只看到小的,还要看到更大的事情,即天国的来临,肉眼看但更是思想的看。
天开了,不是外在的天,而是内在的天。只有少数人看见,天开了只是一种喻象。
[NextPage]
第四讲
9月25日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什么是神,然后,讲基督论,就是基督教神学里面的基督论,基督论讲完以后,解读文本。今天解读第2章、第3章。
我们知道,基督教神学的根本问题,主要探讨人跟神的关系,那么,这样一个关系包括了三个问题:谁是神,谁是人,什么是人跟神的关系。但人跟神的关系里面又包括了两个问题:一种是神走向人,一种是人走向神。在这两种关系当中,第一种关系是决定性的。大家不要以为这是玩字眼,思想就是探讨这些东西。
什么是神?
1、 人、鬼、神
今天的主题首先谈什么是神。我们在谈神的时候有三个相关的词:人、鬼、神。我这里是从日常思想出发,大家注意,我们排斥了矿物、排斥了植物和一般的动物,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些存在者排斥掉呢?因为这些存在者在我们所谈的这个主题泛围内相距甚远,可谈可不谈。但是,人鬼神却不一样,人鬼神在这里却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关联,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的关联呢?生和死的内在关联。
首先看人。人是个要死者,对这样一个要死者的规定,不仅仅在西方的古希腊就有,在我们中国人也是这样的,我们知道人都是要死的。
那么什么是神呢?神就是那不死者,就是那永生者,也就是永远存在的,是没有开端也没开终结的,人是有开端和终结的。
那么什么是鬼呢?鬼是个奇怪的东西呢?鬼就是鬼,鬼在什么地方呢?鬼是一个不死的死者。大家注意,是一个永生的死者。但我们谈的不是具体的例子,我们谈的是哲学,一定要摆脱例子,摆脱例子再谈,A怎么说,B怎么说,具体例子不是我们哲学所探讨的内容,具体例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当我们用来讲大道理的时候,我们要把它讲清楚,我们要让那些不懂得这些大道理的人,来用例子说清楚。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有两种大根器的人,一个是大根器,一个是小根器,一个跟大根器的人说的话,不要跟小根器的人说。所以,慧能特别强调,如果要领会他的禅宗,需要有大根器。我想我们班力图做到的也是这个,所以我存在象牙塔,不是主张多,而是主张少而精。他讲的法不是跟小根器的人说的。
这就是人鬼神在我们日常语言当中的区分,那么在哲学上,或者是在神学上对神是怎么区分的呢?
这里我们要注意这么几个差异:第一,我们从日常语言、日常经验出发,然后进到反思。
就一般性而言,一个是无神,一个是多神,一个是一神。
当然三种形态并不具备一种逻辑关联,不具备一种时间的关联。无论说,我们对于神自身的形态,就是从区分得出的结果,首先是无神,无神具体来说是不存在,然后是多神,有很多神。然后是一神,只一个神。
那么像无神论,无神论在历史上就有无神论的,但是无神的时代更多是从近代以来的潮流。那么像我们中国人基本是多神论,像原始的巫术、原始的民间崇拜、崇拜多神。那么一神论,在世界上只有三种形态,一个是犹太教,一个是基督教,一个伊斯兰教。在这三种一神论的形态当中,只基督教是最高的。有人也认为,基督教是最理性的宗教,最进步的宗教。
但这种区分还没有进入到神自身本性的探讨。进入到神自身的本性的探讨,从哲学上来说,我们可以注意两个大哲学家是如何思考神。一个是黑格尔,一个是海德格尔。
2 黑格尔的神
我们为什么选择黑格尔呢?因为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近代,而西方的近代是一个理性的时代,而黑格尔本身是要建立一种理性的宗教。这样一个理性的宗教,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来的产物。马丁·路德告别天主教的时候,所追求的那种理性的宗教,一直成为了康德到黑格尔这些德意志唯心主义的最后的追求。他们相信一个神,但这个神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崇拜的。
大家知道,在我们这个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里,现在也有人要建立一种无神的宗教。这里我们举黑格尔,主要是说作为近代理性哲学的代表,来看从他的眼里是如何看待神的。
黑格尔对神进行了三种区分。
首先是抽象的神,这里的抽象是指这样一个神是朦胧的、不清晰的,自身带有面罩的。这里的抽象决对不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意义上的抽象。哲学上把一个具体东西抽象出它的本质来。这里是批判的抽象,黑格尔说,真正抽象思考的不是哲学家,而是那些卖水果的女人。卖水果的女人,她卖很多很多的水果,但所有东西都抽象为一个东西,就是金钱。哲学家不是这样。哲学家具体地思考每个水果自身的特性,以及它自身的存在。而且,更会考虑到我们吃水果的时候,我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是一种抽象的神,那么具体的神耶和华,还只是表现为一种自然的形态。就是天上的闪电和地上烈火。而且当它召唤的人以色列的先知摩西,在西榄山见他的时候,都必须蒙着自己的眼睛。就是说,上帝自身的面貌是隐而不显的,带有一种面纱,就像现在的阿拉伯的女人一样。这是抽象的神。
那么自然在黑格尔那里,还是一种遮蔽的低级的神。
当然,黑格尔讲,这些神也是按照世界理性自身的尺度发展的。那么,世界理性的自身的发展,是通过不断的否定和扬弃。那么进入到它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感性的神。
感性的神,不是耶路撤冷的神,而是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众神。这里有新神和旧神的斗争。旧神有乌阿诺斯,新神有宙斯。大家看古希腊神话的时候就知道,这样一个感性的神,是半神半人。半神半人,一方面具有神性,一方面具有人的情欲。这样一种特性,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特赛当中,表达的非常清楚。所以,我们那们哲学家柏拉图要批判荷马,说他亵赎神灵。因为他所说的神,是具有人间情欲的。这样一种感性的神,甚至具备人的肉体性,人的欲望性。
到了第三个阶段,具体的神。这样一个具体的神,就是基督教的神。这样的神住在什么地方呢?罗马。大家知道,每个时代的神住的地方都不一样。抽象的神住在耶路撤冷的神殿里,或是会堂里;感性的神住在奥林匹斯山,自然也在阿波罗神殿里或其他神殿里面,如波塞冬的神殿里。第三个具体的神已经转到罗马去了。罗马的神。这里说的一些地方带有一种理念的特性或者实质。罗马的神也就是中世纪的神,就是基督教的神,就是基督本身。基督本身的特性,我们等一下再讲。
这是黑格尔对于神的三种形态的分类。但是这些他把多神和一神放在一起。感性的神就是多神。
3  海德格尔
与黑格尔不同,黑格尔是理性时代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是存在时代的哲学,同时他不仅只是一个哲学家,因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影响了这个时代的神学思考。我们可举出很多神学家,都是受到他的影响。比如:上次说的保罗·蒂利希,蒂利希的神学受的他的思想影响。只要是当代思考神的存在的时候,思想人和神的关系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海德格尔对于神的追问。
那么海德格尔怎么思考神的呢?
对海德格尔来说,西方之外的神不具备任何意义。他只思考西方的历史。如果说,西方的神没有任何意义,那么,耶路撤冷的那个神——耶和华对他就不具备任何意义。因此海德格尔的神是这样区分的:
首先是古希腊的众神。当然,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不仅是众神的存在,而且是众神之后,宙斯的存在是根本性的。因为他本身规定了其他神的存在。因此,古希腊的神,特别是众神、诸神,大家注意,诸神之后,众神,这是他首先考虑的神。
那么第二个是中世纪的神,中世纪的神他考虑的与黑格尔考虑的完全不一样。他只考虑到耶稣,耶稣是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因为他对存在者进行了两方面区分:一方面是普遍的存在者,另一方面最高的存在者。
第三个,近代的神。
近代的神就是人的神性。那么,什么是人的神性?人的神性就是人的理性。这样一种近代的过程,他试图排除一种外在的神,排除对外在的神的崇拜和信仰。那么,人的内在的神,人的内在的理性怎么是一个内在的神呢?这是因为上帝本身就是理性本身。当人被理性所规定的时候,当人做为理性的动物的时候,那么,他内在就有一个神存在,这是近代。
那么,现代,海德格尔自己所设定的神是什么,海德格尔自己所设定的神有三个类型的神,与他哲学发展的早中晚有关系。
在海德格尔早期,这样一个神主要是他要反对的神。用他的话说,就是解构。解构主义,最先,解构主义是从海德格尔那里来的,解构什么呢?解构形而上学的历史。那么这样一个历史,没有思考存在本身,只是思考了两个东西,这两个东西都是存在者。他只是思考了作为存在者的两个东西,一个是最普遍的存在者,一个是最高的存在者。这个最高的存在者就是上帝。这是海德格尔早期这样对待神的。
海德格尔中期,他所遭遇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人的死亡。人的死亡主要是作为理性的动物的死亡。也就是说,人不再是一个理性的东西。那么人是什么呢?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要回到古希腊那样,或者像中国人曾经想过的那样,人是一个要死者。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海德格尔经历了上帝之死。上帝之死,也就是说,理性不再成为历史的最高规定。那么这样一个历史,作为形而上学的历史,就变成一个虚无主义的历史,而这种虚无主义的经验在尼采哲学当中得到了最突出的表达。海德格尔经历了人之死和上帝之死之后,他也在考虑一种神的可能性。这样一种神,用他的话来说,是生成出来的神。海德格尔所说的上帝神,既不是古希腊的诸神,也不是中世纪的上帝,也不是近代的神性,而是在这样一个生成当中生成出来的。这是海德格尔第二个时代讲的神。
第三个阶段,海德格尔在第二个阶段讲的那种生成的神,还不是很明显。那么,在第三个阶段,就讲得很具体了。这样一个神,就是他所说的天地人神的神。天地人神四元合一。那么这样一个神,是纯粹语言自身召唤出来的。什么是纯粹语言?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讲了。大家自己去看。因为纯粹语言对应于非纯粹语言,对应于经验语言。
这是我们讲的海德格尔的观点。
下面讲我们自己的观点。
4、我们的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所处的生存处境是什么。我们所在生存处境,我们过去说过,在西方,就是上帝已死的时代,在中国,就是一个没有上帝的时代。那么,在一个上帝已死的时代和一个没有上帝的时代,我们到底与上帝是什么关系?有人说,你讲这个神,你讲这个约翰福音有什么意义?这表面的意义是这样,我们了解西方二千年以来,他们是怎么说话,怎么思考,怎么居住的。因为西方二年来的历史,就是基督教的历史。但这还是外在的,更内在的是我们自己如何与自己内在的精神建立一种关系。
这里面首先有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回答显然是肯定的。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没有上帝的时代或是上帝死了的时代跟我们自身的神建立一种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种守护神。我们只有在我们自己的守护神的守护下,我们才能真正居住在我们的家园中。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是流浪。如果我们流浪,我们跟荒原中的野兽没有任何差异。那么对我们来说,要继续完成杀死上帝的任务。我刚才讲了,一个是上帝已死的时代,一个是没有上帝的时代,我们首先是要继续完成杀死上帝的任务。
那么如何杀死上帝呢?上帝是经历了几次死亡的。自从十字架上的上帝——耶稣死亡以后,在马丁·路德的时代,已经出现了上帝死亡。马丁·路德是第一次杀死上帝,我们排除当时的罗马人把上帝绑在十字架上这一个死。历史的传说这样一个死亡事件,在西方的历史上首先杀死上帝的是马丁·路德。马丁·路德杀死上帝,主要是杀死上帝的教会,而且杀死上帝的教会的掌门人——教皇。所以说,马丁·路德鼓吹的是基督徒的自由。基督徒的自由也就是说,基督徒可以摆脱教会的控制或者教会的关系,直接跟他的上帝建立一种亲密的关联,不需要通过教会,不需要通过神父。这是基督教第一次杀死上帝。
上帝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形态,第二次的杀死上帝,是近代的杀死上帝,第二次杀死上帝,是尼采。
尼采是怎样杀死上帝的呢?
尼采杀死的不是上帝的教会,而是杀死上帝的理性。理性死了,人的欲望活了。人的生命活了。但是一定要注意,尼采这里讲的杀死上帝,这里的生命,有其存在的规定性。他的欲望是被生命所规定的。因为,他的欲望、他讲的意志,是种权力的意志,而这种权力的意志,就是对生命自身的保存和丧失。所以他讲的欲望,还不是后现代所讲的无规定性的欲望。
在尼采之后,还有一次杀死上帝,就是德里达。
德里达说:“每当我要谈到X的时候,谈论既不是热也不是辣的时候,我就想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上帝。所以上帝是X。”“上帝是X”是什么?上帝是无规定的,无原则的。如果我们回到《启示录》,回到约翰《启示录》,我是我所是,我就是α、ω。换句话说,我就是开端,我就是终结。在德里达这里,不是我给予,而是他给予,他样的总是他样的,总是X。但是这个地方汉语很难翻。
所以说,我们要继续完成杀死上帝这样一个工作。那么我们怎么如何杀死上帝呢?我们在两方面杀死上帝,一方面是外在的,排除一个外在的神,排除一个作为不可知的对象的神。这不具体讲了。第二个是杀死一个内在的神。这不自相矛盾吗?不自相矛盾的。杀死这个内在的、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把神当成外在的神秘对象,把神当成一种内在的神秘体验,我们都要把它杀死。那么,我们回到什么地方,如果我们杀死他了?能有一个什么东西诞生出来?能有一个什么样的神诞生出来?这个神早已存在,早已在我们的语言当中存在。耶稣也说了他,耶稣甚至就是他。就是道本身。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神。这样一个神,就是我们的守护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时髦的话,叫终极关怀。就是我们的精神的家园。这个神已经向我们显示出来了,甚至在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也显示出来了。当然最典型的就是在《新约全书》中显示出来了。他已经给我们说话了,现在需要的是我们聆听他。并且,我们向他说话。这就是说祈祷。关于祈祷的内在结构我们以后会讲到,这是我们所说的神的一般形态。
下面讲基督论。
基督论
Christology
对基督教来说,他的上帝是耶稣,不是耶和华,而是基督。基督论是研究基督是如何道成肉身,启示其本性,并成全救世的真意。大家记住这句话,这句话是包括了很多内容的。关于道成肉身,就不多说了。
这里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本性,一个是救世。这就是我们上次说过了,基督论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督的位格,就是狭义的基督论。当然这与三位一体论又是重合的。第二是基督的事功。就是救赎论。传统的谈基督论,也就是谈他的位格与救赎。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基督论应该是基督的位格和基督的事功两者合一。这就是卡尔·巴特的教义,这就是合好的教义。位格和事功应该统一在一起。
刚才讲了两点,一个是基督论的基本规定,一个是基督论的基本结构。一个是位格,一个是事功。第三点,我们集中讲一讲基督的位格。
基督的位格主要是在三位一体这样一个学说当中,得到确立的。这样一个学说,就是圣父、圣子、圣灵。同属于一个时期,但却有不同的位格。比如说,他们同是一个神,但是有不同的显现形态。基督是作为圣子来显现的。那么有这样一个问题,圣子显现,他究竟是神还是人?但耶和华只是神而不是人,那么对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是半神半人。
关于基督有种种说法,有的说他是神,有的说他是人,也有说他半人半神。那么,对于正统的基督教(大家注意正统,学习就是要学正统,不要学野路子。我反复反对这种野路子,弯路子。野路子、弯路子好像很极端,很历害,实际上是不能长久的。)那么,正统的理论认为,基督是人神合一。也就是说,他是真人真神,一个神同时是一个人,一个人同时是一个神。这是基督教中最大的奥秘。这才是真正的神迹。这也是道成肉身这句话所说的意思。
这个真人真神,要注意他两个方面的的确立。一方面,他的混合、他的变化,就是人与神的变化。另一方面,不分离、不分开。这样一种奇妙的结合。
这是关于正统基督论的简单介绍。
关于基督本身的规定,还有下面几种理论。这是属于异端的,野路子的。
1. 幻影论(Docetism)
2. 嗣子论(Adoptionism)
3. 一性论(Monophysitism)
4. 基督肉身不朽论(Aphthartodocetim)
5. 一意论(Mononthecitism)
幻影论
1. 基督是神不是人,人形只是幻影不是实体。
2. 耶稣的降生、受难、死亡都是幻相。
3. 什么是幻相,幻相就是好像,好像是这样,实际不是这样。
嗣子论
1. 耶稣为玛丽亚所生,也就是说,为一个女人所生,也就是为一个血肉之躯所生,他就是人。人所生的儿子就是人。
2. 耶稣为上帝所过继,因此不是神本身。
3. 耶稣是一个超人。
一性论
1. 耶稣只有一个神性,耶稣只有一个本性,这本性就是神性,他的人性完全融入其神性之中。
2. 反对二性二位论,就是反对人性和神性。
3. 人性被神性吞没,只有神性,人性不是同类。
总之,耶稣只有神性。
不朽论
这是基督一性论学说中更异端的学说。基督肉身不朽论,不仅强调基督的精神,而且肉体也是神性的。如果说,它是神性的,刚才讲了,神就是那永世长存的。如果说基督的肉体是永世长存的,那么就说他是不会死亡的,永远存在的,不会朽烂的。基于这样一种规定,受难和死亡只是基于一种自由意志。
一意论
耶稣有神人二性,但耶稣只具备神的意志,没有人的意志。
我讲这么多异端,是想告诉大家,对于同样一个问题,千成不要以为能找到一个东西就解决了。一个问题是非常非常复杂的。
这是关于基督论的简单介绍。其实,关于基督论在神学院中可以开两年的课程。
下面开始阅读文本,大家翻到《约翰福音》第2章。
阅读文本
我先勾勒一下第2章,可以简单归纳一下第1章。
第1章主要是讲作为救世主的神,也就是耶稣,作为道、作为光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但这个世界本身又分为两种,一个是接受他的光的,一个是拒绝他的光、反对他的光。那么,接受他的光的人,就成了他的信徒。
第2章
从第11—12节,主要是谈水变酒的神迹。
13—23  谈清除神殿。
23—25  谈耶稣与人。
第3章
第11—15节,谈重生,人如何死而复活。这是保罗部分的重要内容,新人和旧人的关系。
16—21  光与人的区分。
22—30  约翰与耶稣,我与他。
31—36  天和地的区分。他这个天和地和我们的天和地不一样,它是精神的天和地。
我们从第2章第1节开始,中间有些叙事,我们用不着讲解,抓住其中的重要点,读到第12节。
第2章第1—10节
第4节
我的时候还没有到。我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有的种种神迹。这里说的我的时候是一个特定的时候,是显现的时候。我现在不要把他随便看作什么,我不显示我的神迹。
我的时候,我显现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到?我为什么没有显现?他的妈要他去作而他没有去作。他妈是人的意志。我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到?神的意志还没有赐给我。最主要的是对神的意志的接受。他负的命令还没有到。
第11节  与第10节刚相反,我的时候已经到了。神迹与荣耀。
我的时候已经到来,神迹与荣耀的显现。
记住:①神迹 Sighs②显现manifest③荣耀glovy
④被看到与看不到⑤相信belive
神迹。什么是神迹?它的英文和在其它西文中都是这样:符号、象征。对于一个不可思议的神,通过一个事情来一个显示超出这个事情的另外一种意义。但这是一个特别的符号、象征。这样一种符号和象征能表明什么呢?能表明神的大能。所以,神迹用另外一个词,就是符号,他的这样一种作为,是一种符号性。而这种符号性表达了神的大能。这样一种神迹、这样一种符号显现了神迹。这样一种显现是从遮蔽之中走出来。显现了什么东西呢?显现了神自身的荣耀。
上帝的荣耀,上帝的荣耀显现出来。荣耀就是伟大的光芒。神迹、显现、荣耀,都是神自身的在场、神自身到场。神迹显现他的荣耀,这显现的荣耀是照射出来的。因此,他要被看到。被看到,哪个被看到与看到之间就构成一种关系。一方面是神自身的在场、到场。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信仰。
我发复说,基督教的所谓信仰是首先听到神的道,再看到神的荣耀。真正的基督教的信仰,一方面是看到神的荣耀,另一方面,是听到神的声音。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是基督教的信仰。
所以,我们相信,我们迷狂。我们相信就是我们知道。我碰到一些基督徒,都很迷狂。
第13节  神殿就是圣殿。
神殿就是圣殿。保持神殿自身的神圣性。
我们细致谈谈第13节。
① 神殿(圣殿),保持自身的神圣性。
② 耶稣身体作为神殿,上帝居住其中。
③人们理解之后,每个人的身体作为上帝的殿堂。
第③点后来成为了保罗的思想:你不要毁坏你的身体,你不要糟蹋你的身体,因为你的身体是上帝的殿。
这一章谈了耶路撒冷。
神殿,主要指耶路撤冷的神殿,耶路撤冷对于犹太教来说就是他们的上帝之城,这时的基督教还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上帝之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