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三次大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05:01

一、平型关大捷

二、台儿庄大捷
三、万家岭大捷

                            一、平型关大捷

百科名片

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林彪、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参加会战。115师利用平型关的有利地形,于9月25日伏击日军,歼灭日军板垣师团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摧毁了日军直取太原的军事计划,支援了国民党军队正在准备的忻口会战,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他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平型关战役简介

  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山西之际,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缺第9旅团)在察哈尔派遣军(东条英机)的配合下,正沿平绥路进攻长城沿线,企图南下进攻太原,夺取山西腹地,并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在平汉路的作战。中国第2战区制定了沿长城各隘阻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平型关方面,决心集合重兵歼灭来犯之敌,并请求八路军配合侧击日军。为了配合友军作战,保卫山西,振奋八路军军威,八路军115师成功进行了平型关伏击战,取得首战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据晋军拟定的平型关作战计划,八路军115师开赴平型关附近。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并占领东跑池地区。23日,115师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歼敌,并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24日深夜,115师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进入白崖台等预置好的战斗阵地。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7时许,该部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阵地。第115师抓住战机,立即命令全线开火,并乘敌陷于混乱之际,适时发起冲击。115师一部歼敌先头,阻其沿公路南窜之路;一部分割包围日军后尾部队,断其退路;一部冲过公路迅速抢占老爷庙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断先期占领东跑池的日军回援;一部阻断日军第五师团派出的增援部队。经过激烈战斗,全歼被围日军,大获全胜。  此战,取得重大战果。八路军115师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一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在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的形势下,有力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消息传开,全国各界莫不欢欣鼓舞,纷纷发来贺信贺电,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同时在整个战略上,为忻口作战赢得了准备时间,有效地钳制了日军第5师团的行动,并且从侧翼支援了平汉路的作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稿)

 平型关战斗详细经过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延安颂》电影 《太行山上》再现了平型关大捷,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事的认识失之笼统,甚而存在偏颇。请看平型关大捷真史 平型关战斗,又称平型关战役、平型关大捷,是抗战时期一次轰动全国的战斗。但长期以来,有些人对这次战斗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甚至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因此有必要澄清一些事实真相。  平型关战斗是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晋绥军提出战役设想,由阎锡山向八路军负责联络的周恩来,彭德怀提出,经八路军总部朱德批准,林彪具体部署和指挥进行的。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8月下旬改编为八路军,迅速出师山西抗日前线。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彭德怀等先行入晋,与统治山西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协商联合抗日的有关问题。此时,日本侵略军已长驱入晋,阎锡山颇想倚重八路军,因此,双方迅速达成了八路军运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战术打击日军、配合友军的协议。  9月下旬,八路军出发时分赴各地的主要领导人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等汇集一起。9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召开会议,讨论山西战局和八路军的作战计划。彭德怀在会上说明了通报了友军要求侧击进攻平型关之敌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据此,八路军总部制定了作战训令。9月23日,朱德、彭德怀向一一五师下达了“一一五师应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的命令。与此同时,八路军一一五师作为先遣部队风雨兼程于9月下旬挺进到平型关附近。跟随先头部队推进的林彪,在到达平型关附近后,根据对地形的勘察和对敌情的分析,也向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提出了集中兵力打一仗的建议。  平型关战斗,是由林彪具体指挥的。在平型关战斗中,林彪几次踏勘平型关的地形,选择了日军必经之路而又非常适宜进行伏击战斗的战场,制定了以两个团截击和分割行进中的敌人,以1个团断敌退路,一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敌人增援部队,以1个团为预备队的作战部署,在现场机动指挥战斗的进行。作战中,他突破了原先提出的动用1个旅的计划,实际是使用了全师的兵力,这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的变更,也反映了他希望大打一仗、获得重大战果的心理。随机应变,是军事指挥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因此应该是允许的,而这一变更对平型关战斗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是中央军委总部署和八路军一一五师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的结果,与林彪的指挥也是分不开的。  如前所述,平型关战斗虽是在阎锡山计划的作战方案框架下进行的,但是八路军独立进行的。以敌后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国民党的正面作战,是在南京军事会议上朱德就提出来的,而八路军实行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和运动战,则是这个协议的基本内容。平型关战斗,八路军信守了这个原则。平型关战斗的计划、部署,使用的兵力和战斗的进行,都是八路军一一五师承担的,战斗过程中,没有国民党军队参战,也没有国民党军队对日军的牵制。本来是应该有国民党军队配合的,但当八路军在平型关打响后,却没有给予配合。一一五师曾数次派人与附近的国民党军队联系,但都没有结果。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按照与国民党军队的约定,八路军一一五师参战部队立即向平型关正面的东跑池日军逼进,并在当日黄昏抢占了东跑池周围的高地,将日军包围在东跑池一带的盆地。但是国民党军队却没有按照计划出击。时任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的杨得志回忆说:按照预定计划,国民党军应和我们同时出击,在我们消灭公路上的敌人以后,转向东跑池,配合他们全歼垣师团。不料想,我们和兄弟团队跑到东跑池包围了敌人,却不见一个国民党兵的影子,原来他们根本就没有出击。国民党军队的怠战,使该地的日军未能被歼,平型关战斗的战果未能得到扩大。

 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平型关战斗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影响深远,平型关战斗消灭日军1000多人,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第一,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战绩。其时,南线的淞沪会战一直处在胶着状态,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保定、石家庄等大城市和平汉、津浦路北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沦陷,阎锡山的晋军也是连续丧失地盘。平型关战斗干净利索地消灭千馀日军,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国民党政府称:“此为华军在平绥线之空前胜利。”它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就对日军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而它更重大的意义,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正如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续范亭所指出的:平型关战役的特别意义,“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第二,平型关战斗对日军的痛击,既打破了日军突破平型关、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为中国方面部署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从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第三,八路军以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简陋装备,用甚至当时民间武装都看不起的武器,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第四,平型关战斗增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根据平型关战斗的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不久,他把它概括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从而完善了我党对领导抗日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  应当看到,平型关大捷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一场很小的胜仗,打的是日军二流的辎重部队,结果还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但是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小觑的。因为自从中日开战以来,中方还没有取得一场胜仗,哪怕是这样的小小的伏击战。因此,此战过后,无论是八路军方面还是国民党方面都有意识地扩大其影响,虚夸战绩,为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去除在军队中根深蒂固的恐日畏战思想。因此此战作为抗日之第一胜仗,还是有其巨大的历史作用的。  注: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是两个经常被混淆却全然不同的概念。平型关战役是我晋绥军在平型关一带纵深对日进行的防御作战,是太原会战的一个重大战役,此战役最终因日军突破平型关关口而失败;平型关大捷指的是在平型关战役中我八路军为配合晋绥军的平型关战役而进行的短时间小规模的伏击战,战场范围在平型关以西的乔沟沿线和广灵方向的驻马岭地区,战斗成功伏击了企图通过平型关的日军,全歼日军第21旅团辎重部队约1000人,八路军伤亡600余人,成为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的辨析

中方资料

  平型关一战是1937年9月25日爆发的,第二天,即9月26日上午,毛泽东接到捷报后,当即草拟了夸大宣传的战报,并以八路军参谋处名义致电国民政府军委会等报捷,全国各大报纷纷刊载,如:“九月廿五日,我八路军在晋北平型关与敌万余激战,反复冲锋,我军奋勉无前,将进攻之敌全部击溃。所有平型关以北之辛庄、关沙、东跑池一带阵地,完全夺取。敌官兵被击毙者,尸横山野,一部被俘虏缴械,获汽车、坦克车、枪炮及其他军用品甚多,正在清查中。现残敌溃退至小赛村,我四面包围中。八路军参谋处。宥(注:指9月26日)。”  26日中午11时,毛泽东在给朱德、彭德怀等人的电报中说明:“已用八路军参谋处名义用有线电、无线电发出简单捷报,只说将敌万余击溃,击毙甚多,一批俘虏,车辆枪炮缴获甚多,正清查中等语。”毛并提出:“关于缴获数目对国民党不可夸大,但对外宣传可略增数目字,是否可说俘虏千余人,汽车八十余辆,坦克五辆,炮三门,炮弹三千发,请酌定见告,以为统一”。(《毛泽东致朱彭任并告林聂电》,1937年9月26日)。  由于这时朱、彭已将战果上报南京蒋介石和阎锡山,内容仍然是“缴获汽车六十余辆,小摩托车三辆,外炮一门,炮弹二千余发”,“俘虏敌官兵三百余名,另有敌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被我完全包围,死不缴械,故全部打死”等,故对毛泽东把击敌数扩大到万余,且声称俘虏千余等,他们显然认为不妥。接电后,朱、彭两人当晚即联名复电提出:“昨天的胜利对国民党、对外宣传,我们意见不必扩大,以我们本日致蒋阎电为好。”(《朱彭致毛泽东并告林聂电》,1937年9月26日)。  但是,正如毛电已经说到的,由其亲拟的捷报早已发出,只是因为缴获问题要和前方统一口径,故才去电朱、彭商量,此一说法已难以收回了。结果,中共方面当天在给南京当局的电报中就出现了延安和前总两个内容大相径庭的平型关战斗捷报,而中共方面乃至于各方报纸上,自然也都是以毛泽东的捷报为准。所谓平型关一战歼敌万余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而1937年11月20日由中共中央所属的抗战出版社发行的《第八路军》一书是这样报导的:“二十五号那天,敌人著名的板垣师团的第十和二十二联队,进入平型关战毕,我军俘获敌人一千余人,敌伤亡在五千以上,我军又夺得坦克车、装甲车及马车共七十四辆 。”  80年代前的内地史书,将歼敌数字再改为三千人。普遍的描述是:“九月二十五日,天色微明,日军进攻平型关的兵力部属已隐约可见。这时板垣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约四千人,一百余辆汽车,两百余辆大车,走入我们的伏击圈内,大约五时半光景,战斗开始了。在这次战斗中,歼灭日军三千多,毁汽车一百多辆,大车二百辆,缴获九三式野炮一门,轻重机枪二十多挺,步枪一千多支,掷弹筒二十多个,战马五十三匹,日币三十万元,棉大衣一万五千多件,其余军用食品无数。单是日本大衣,就够一一五师每人一件。我军伤亡近千人。”  90年代中期后,歼敌数字改为一千人:“此役一一五师共击毙日军精锐第五师第二十一旅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0页)。  由此可以看到平型关战斗歼敌数字逐渐缩小的脉络,主要有几处大修改:歼灭的日军部队,从“第二十一旅团主力”改为“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和辎重部队”。日军损失,从“与敌万余人激战”、“敌伤亡在五千以上”,到“歼敌三千,毁汽车一百多辆,大车二百辆”再到“歼敌一千多人,缴获步枪一千多支,毁汽车一百余辆”。90年代有的著作,歼敌数字复又改为500余人、600人。

日本资料

  然而根据日本史料考证,平型关战斗,八路军歼灭的日军是第5师团后勤部队(日军称为辎重、兵站部队),击毙日军不到200人,包括2名中佐。  据日本史料记载,平型关战斗,日军第5师团遭伏击的是从前线灵邱回来的兵站汽车1个中队,以及开往前线的第21联队“大行李”和护卫的1个小队(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52页)。所以平型关战斗,八路军伏击的是两路对进的日军小部队!两路日军同时进入包围圈而遭八路军分别包围,其中较弱的一路被全歼,另一路则遭重创。  据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一书(1967年5月25日,由中央公论社印行)第13卷第120页记载:“驻灵邱日军第21旅团部接到第21联队天雨变冷,急需补给的报告,命第21联队辎重队(大行李队)以马50匹、大车70辆,满载衣服、粮食、弹药,由灵邱西行平型关。此一辎重队系由第12中队第3小队长高桥义夫少尉率领,有辎重兵15人,特务兵70人护卫;辎重队前,则有第5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乘司令部小型木炭汽车同行……此一时刻,新庄淳中佐所率领之日军第6兵站汽车队,由矢岛俊彦大尉率领第2中队176人,乘日产卡车50辆在前,中西次第八少佐率第3中队30辆卡车在后,自关沟向东出发。新庄淳则乘卡车与兵站要员6人、士兵15人,走在队伍最前头(车队总共有81辆卡车)。此两支本非战斗部队——由灵邱向西开平型关的辎重队,及由关沟向东开灵邱的汽车队,均于25日10时以后,进入第115师的埋伏陷阱。……”  因此进入伏击圈的日军,是从两个入口来的,分属两个部队!一个是从平型关返回灵邱的第6兵站汽车队,明确有记载的是新庄淳及与其同乘卡车的随从人员共22人,和矢岛俊彦大尉率领的第2中队176人,共计198人。那么,中西次第八少佐的第3中队有多少人呢?从其乘坐30辆卡车推断,著名学者杨奎松认为有110人左右。那么,这路日军应超过300人,计乘81辆汽车,从西向东进入八路军伏击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新庄淳中佐;第二个是携带大批弹药,衣物,粮食等物资从灵邱向平型关前线支援的步兵第21联队辎重部队(大行李队),86人,70辆大车,由桥本顺正中佐率领。两路日军都是作为指挥官的中佐走在前面,因而这2名中佐战斗中都是首当其冲被击毙。  桥本顺正这路日军在雨后湿滑的小道上行动不便,大车无法行走,日军纷纷下马推车,这时,八路军发动猛烈袭击。据日本原《每日新闻》随军记者益川所著的《大陆舞台上的中日死战》(在《丸》杂志上连载)记载:“林彪的部队在通路两侧的山崖上等待埋伏,攻击发起后手榴弹步枪齐发,无武装但多乘马的大行李首先遭到痛击全部溃灭。桥本参谋,高桥少尉等指挥卫队奋力迎战,结果全员战死。”  桥本这一路大行李队的日军86人被全部击毙,问题是这个21联队的“大行李”,据某些人考证,大行李是日军一个独立单位,相当于兵站(日军旅团才有兵站,联队只有大行李),编制约100人,主要是后勤文职人员。那这样桥本顺正这一路日军就有近200人而不是86人。但据网友“萨苏”等考证,这个“大行李”的人员日本史料中称为“荷物”,带有污辱性,不应该指日军。我认为,根据日本史料称,在平型关遭到伏击的,除日军外,还有随行的300多名进行后勤运输的朝鲜劳工(二战中日军普遍使用朝鲜劳工作后勤运输工作,在太平洋战争的历次战役中均有提及),日军战史也称桥本这路日军有民夫,且没有配备武器(《滨田联队史》,第97-106页)。还有些人认为该路日军只有15名辎重兵赶70辆大车不可能,疑为150人之误,著名学者杨奎松也持这一观点。但上面已经解释清楚,赶车的应为朝鲜劳工。加上这300多朝鲜劳工,此路日军人员应有400多人,全部被击毙。照朱德、彭德怀次日给南京蒋介石的电报,就是:“另有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均被我完全包围,死不缴枪,故全部打死”(《朱彭关于平型关战役大捷致南京大元帅蒋电》,1937年9月26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廿五)3081)。  对于新庄这路从平型关方向前来的日军,显然出乎115师预料。我们也可以从当时指挥作战的八路军115师686团的团长李天佑回忆中得到某些佐证。他提到,被伏击的日军并非只是从灵丘西来的部队,也有从平型关方向东来的车队,在他当时的位置上,他曾看到有“1辆从平型关开过来的汽车中弹起火”(李天佑:《首战平型关》,载《八路军(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新庄淳中佐首当其冲被击毙,但考虑到被袭日军第6兵站汽车队的矢岛及中西两个中队长均得逃脱,并有十分详尽的报告讲述了被伏及突围经过,可以相信,日军新庄汽车队人员确有一部从包围圈中冲了出来。据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一书记载:“至下午战事结束,日军第6兵站汽车队计损失卡车75辆,指挥官新庄淳以下43人战死,34人负伤。”因为新庄这路日军人数较多,战斗力较强,且出乎八路军意料,故能逃出伏击圈,避免了被全歼的厄运。  综上所述,在平型关遭到八路军伏击的日军,主要是日军辎重队和汽车队,并非战斗部队。关于此点,参战的115师685团战斗详报即有明确的说法。它指出:“此次敌参加作战部队为第五师团之二十一旅团(十九联队二十联队)输卒队及少数机械车队,均归二十一旅团长指挥”。(《(六八五团)平型关战斗详报》,1937年10月12日)。但是,应当看到的是,八路军此次作战,也进行了相当时间的阻击作战(非歼灭战或伏击战)。其作战对象,是日军的战斗部队,即前来援救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第3大队。战斗当天上午11时左右,正在担任平型关正面进攻作战的日军第3大队已得知汽车队遭到伏击,曾立即出动包括机关枪中队主力在内的将近3个中队的兵力前往救援,但遭到八路军的阻击(参见步21会:《滨田联队史》,日本(未见出版单位)1973年11月版,第97-104页;儿岛襄著:《日中战争》,日本文艺春秋社1984年版,第122-125页)。所以八路军此次作战的对象中不仅有日军野战部队,而且有相当强的自动火器部队,说与之作战的日军中有第3大队也并不为过。但笼统地说八路军在平型关战斗中歼灭“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和辎重部队一部”,容易给人以八路军以歼灭日军战斗部队为主的印象,这却并不准确,因为第3大队是解围部队,并不在伏击圈内,遭到伏击的只是日军辎重部队。  平型关战斗,伏击战击毙日军人数为129人(桥本一路86人和新庄一路43人),还有就是解围的日军第3大队,9月25日共伤亡98人(死亡38人,受伤60人,见《滨田联队史》,第115-117页),因当日第3大队并无与国民党军激战,故此数字可全部算入平型关解围战的损失。如此则平型关战斗日军总计死亡167人,受伤94人(共261人),即日军被击毙数不足200人。90年代以来内地的某些著作宣称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为500-600人,是算入了300多名朝鲜劳工,但我认为朝鲜劳工是不应该计入战果的。据解放军权威战史专家宣称,此战八路军系居高临下实行伏击,却伤亡800人,还多是经过万里长征的老骨干。此役八路军伤亡大致为日军伤亡数的3倍,其中干部伤亡的比例尤其大。  所以平型关战斗,八路军击毙的日军不足200人,缴获也不多。战斗发生五年之后,1942年12月18日,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时彭在党内接替杨尚昆出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在太行区营级及县级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华北根据地工作的报告”,他说:“关于群众游击战,是从平型关战斗之后,更加认识到其重要性。平型关是一次完全的伏击战,是敌人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但是结果我们没有能俘获一个活日本兵,只缴到不上一百条的完整步枪。”(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1943年8月20日出版之党内刊物《真理》第十四期)。据此,原来所称“缴获步枪千余支”,亦系夸大十倍。 

                          二、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台儿庄会战和血战台儿庄。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巨大胜利。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消灭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同时,也有数万华夏英雄儿女为国捐躯。战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仵德厚、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名将火线指挥。电影《血战台儿庄》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军队的全面抗战。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及战场旧址可供参观、凭吊。

简介

     

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0万人,伤亡失踪近3万人。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11984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抗战中的第一次胜利,此战对于鼓舞军民抗战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此战也让台儿庄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城镇成为了堪与苏联斯大林格勒、波兰华沙并提的二战名城。

 台儿庄

  台儿庄位于枣庄南部.地处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西面毗邻南四湖,乃是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乃兵家必争之地,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可见台儿庄地理位置的重要。日军夺取山东要地后,增加兵力,追击当面中国军队。日军第10师团由北自南展开进攻,第5师团由东北方向从临沂向峄县(今峄城)进攻配合作战。

 战前军事形势

  李宗仁刚抵徐州之时,正是上海新败之际。大家感到,中国军队在京沪线上陈兵百万,尚难保淞沪,今敌军挟新胜之威,南北两路向徐州而来,李宗仁以十余万杂牌军与之周旋,真如“螳臂挡车”。徐州城内人心惶惶,市面萧条,形同死城。为了安定人心,李宗仁每日清晨或午后,都要骑马到城内主要街道巡视一番。“心情虽极沉重,而态度故作悠闲”。可见,当时李宗仁的日子的确不好过。世人都以不同心情猜测着由他领导的这支杂牌军,在势头正盛的虎狼之师的围攻下的可能结局。

 战役进程


  徐州会战,是1938年2月至5月,中国第5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此战,日军动用8个师、5个旅约30万人,中国参战 部队前后有70个师约100万人,历时5个月,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山东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山东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   1938年1月26日,日军第13师团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日军以为拿下蚌埠已是易如反掌之事,不料进至明光以南,即为李宗仁部署的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和于学忠的第51军,利用淮河、淝河、汇河等地形堵截,双方血战月余,不分胜负。第5战区以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进至固镇地区,协同第51军在淮河北岸地区顽强抗击日军。敌军在此停留,竟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大出日军主将畑俊六所料,十分恼怒。于是,畑俊六遂自南京调集援兵及坦克、野战炮等重武器,倾巢来犯。敌人汹汹而来,李宗仁感到硬拼、硬堵要吃亏,待敌援军聚集明光一带时,李宗仁命坐镇蚌埠的李品仙将31军于1月18日自明光全线西撤山区,伺机出击,将津浦路南端正面让开;将于学忠的51军南调,布防淮河北岸,凭借险要地形,拒敌越河北进,敌援军以饿狼扑食之势猛扑明光,结果扑了个空,没有捕捉到李品仙的主力。接着日军攻下定远、怀远等地,但一无所获。此时西撤的31军遵李宗仁指示,从敌军左侧向东出击,将津浦路之敌截成数段,围而歼之。淮海前线之敌,后路忽被斩断,不知凶吉,费九牛二虎之力将31军从津浦线向西压。李宗仁遂命部队采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牢牢地盯住津浦线;此时参加淞沪会战的21集团军北调合肥,以其第48军固守炉桥地区,第7军协同第31军迂回攻击定远日军侧后,迫日军第13师团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51军乘势反攻,至3月初恢复淮河以北全部阵地。第21集团军和第31军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淮河两岸日军首尾难顾,与中国军队胶着于津浦沿线,从而使日军对淮河流域的进攻宣告彻底破产。   徐州以南地区之战,日军损失达三四千人,中国军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这次胜利,除了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之外,皖北人民对军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皖北人素称强悍,英勇善战,当地有句俗话说:“纸糊的江南,铁打的皖北”。当日军侵入淮河流域之际,皖北人民就自动组织起来,协助中国军队阻击日军,在定远、明光等地,日军都遭到了当地民众武装的袭击,把日军搞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些武装的民众潜伏在城镇中、村庄里、山林间,日军每到一村一镇都会遭到他们的打击。当时的红枪会等武装组织约有3000多人在皖北到处袭击日军,搅得日军日夜不得安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淮河流域的阻击战中也起了配合作用。在南京沦陷前不久,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就派李世农到安徽,组建中共皖中工委,动员和组织皖中各县人民抗战。1938年春,中共无为县委领导的游击武装就开始在淮南铁路两侧进行游击活动。1938年初,中共中央从延安将张如屏、曹云露等派回寿县,成立中央安徽工作委员会,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1938年3月上旬,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协助李宗仁作战之前,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当时周恩来、叶剑英建议:津浦线南段应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使日军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的日军;徐州以北应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以达到穿插分割、各个击破的目的。白崇禧对此建议非常赞赏,并在后来照此实行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也积极配合淮河沿岸李宗仁的部队,阻击日军北犯。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曾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进入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周恩来曾指示新四军配合李品仙集团军,牵制由南京渡江北上的日军。新四军积极配合淮河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开展游击战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次淮河血战,虽然没有把北犯日军全部歼灭,却使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将日军迟滞于淮河一线,粉碎了日军预定的“南北夹击”的战略,迫使日军改取“南守北攻”战略,从北面取道山东,进攻滕县、峄县,造成孤军深入的局面,从而为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歼灭日军造成了良好的战机。   李宗仁在指挥徐州以南阻击北进之敌的同时,又积极阻截华北日军南下。   按原定作战方案,徐州以北保卫战,由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指挥,岂知驻扎山东的韩复榘,大敌当前,还为保存实力打小算盘。12月23日,日军一部攻陷归仁镇后,韩复榘未战而走,造成了严重后果。27日,济南失守,日军由博山、莱芜进攻泰安。1938年1月1日,泰安落入日军北方军第2军矶谷廉介之手。韩复榘连连丧池失地,致北段津浦路正面大门洞开,使日军得以沿线长驱直入,给徐州会战投下阴影。李宗仁屡屡严电韩复榘夺回泰安,并以此为根据地阻截南下之敌。韩复榘对李宗仁的命令置若罔闻,一错再错。为此,韩遭到蒋介石枪毙的处置,由孙桐萱代任其职。韩复榘的不战自退,非但使我军失去了黄河天险,更将济南、泰安等地拱手让敌,其后果之恶劣,实难形容。他也因此成为在抗战中第一个被处决高级将领。   日军骄狂无忌地南北乱窜,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此时的中国军队,经过蒋介石杀韩复榘,以镇军威以后,中国军队上自战区司令长官下至普通士兵无不受到震动,士气大振。   为确保徐州地区的安全,李宗仁命孙桐萱部(原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向运河以东推进,袭击济宁、汶上的日军据点,以牵制敌人主力。孙桐萱部第22师于2月12日晚由大长沟渡运河,14日晚有一小部攀登入济宁城,双方短兵相接,血战数日,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入城部队伤亡极大,17日晚撤至运河西岸。   与此同时,第12军81师也直取汶上,于12日晚由开河镇渡运河,一部由城西北攻入汶上城内,与日军进行激烈巷战,终因人少势弱,损失严重,13日奉李宗仁之命撤向运河西岸。19日,日军攻陷安居镇,22日突破曹福林第55军阵地。25日,日军突破杏花村阵地,守军被迫撤至相里集、羊山集、巨野一线。但李宗仁在这一线布置大量兵力,不断侧击北段南下之敌,使敌军在这一带徘徊不能南进,暂时稳定了战局。   日军津浦线主力南攻不成,遂改变策略,由少壮派军人板垣征四郎、矶谷廉介率2个师团企图会师台儿庄。日军一旦在台儿庄得手,便可策应津浦路南端日军攻势,一举拿下徐州。板垣、矶谷两师团,是日军精锐之师,此次进攻,来势相当凶猛,大有一举围歼中国军队之势。日军以七八万兵力,在华北方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指挥下,分两路向台儿庄进发。一路为板垣第5师团,沿胶济路西进,进逼临沂;一路为矶谷的第10师团,该师团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台儿庄。中国军队为堵截日军前进,在临沂、滕县同日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揭开了台儿庄会战的序幕。   2月下旬,日军东路第5师团从山东潍县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中国军队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李宗仁派遣庞炳勋部,先在临沂建立防御阵地,以诱敌深入,先挡住日军第5师团的正面攻击,然后迅速调派张自忠将军的第59军,兼程驰援临沂。张自忠部此时远在淮河流域一带,但是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临沂方向增援。此时日军也掌握到张自忠部的动向,但是日方估计,59军最快也要3天的时间,才能从峄县赶到临沂,所以日军认为可以抢先击溃在临沂弹尽援绝的庞炳勋部,然后再以逸待劳地反击张自忠部,因此日军估算张自忠部不但不能及时赶到临沂成为救援军,反而成为送上门来的“找死军”。但是张自忠却率领59军进行日夜的急行军,这是吃苦耐劳与豪气干云的西北军特质,在军长的一声令下,竟然能够在一日一夜之内,提前赶到临沂。因此59军在敌方完全没有预备的状况下,就有如从天而降般地猛攻日军第5师团背侧,庞炳勋部将士更是用命地从阵地反击,日军绝对没有想到中国军队竟然会进行这种内外夹攻的拼命打法。因此,在3月14日到18日的临沂决战中,日军第5师团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造成日军部队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作战,只有先撤退回莒县以困守待援(当时日军虽以超过一百多辆的卡车,满载阵亡的日军尸首匆促地奔逃,但战场上仍然遗留了不少的死尸。日军一向非常重视同胞尸首的处理,不是危急到没有办法,通常都会设法带回焚化,将骨灰带回日本)。临沂之战得胜,它砍断了津浦路北段日军的左臂,促成了之后台儿庄会战中,李宗仁围歼孤军深入台儿庄的矶谷师团的契机。   需要提到的是,临沂大战的指挥张自忠、庞炳勋原本相识,更有一段仇怨。张、庞均是西北军冯玉祥旧部,中原大战时,庞炳勋暗降蒋介石,临阵倒戈,使张部大损,张自忠亦受重伤,此次临沂危急,李宗仁无可调之兵,遂派张自忠前往。二人尽弃前嫌,共御外敌,方有临沂之捷,更有言若无战场决策失误,将可全歼板垣征四郎师团。“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此正是我八年抗战之依靠。   正当板垣败绩累累之际,日军西路第10师团长矶谷仍然武士道精神十足,不顾一切,日益向南推进。李宗仁调来川军邓锡侯第22集团军,孙震的第41军赶往滕县,拒敌南下。孙震部刚在滕县部署就绪,3月14日,矶谷师团就发动攻击。日军以数十架飞机30余门大炮狂轰滥炸,守军师长王铭章督战死守。3月17日晚,日军配合炮火攻陷滕县 (今滕州)。中国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璋殉国,伤亡达5000之众。李宗仁见滕县危险,又急令新拨归第5战区指挥的第20军团司令汤恩伯派部驰援。汤的主力81军王仲廉部因行程过远,未能及时赶到,滕县失守。敌军损失也极大,死伤达2000多人。此战,22集团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阻击绝对优势之敌达3天半,为第5战区之后的台儿庄会战争取了有利时间,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3月20日,日军矶谷师团借攻克滕县之威,在飞机的掩护下,集中4万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儿庄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攻占徐州。   李宗仁以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   3月23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守军第2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日军猛攻3天3夜,才冲进城内。城内中国守军同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尽管日军占据了全庄的三分之二,但坚守在南关一带的中国守军至死不退,死守阵地,目的是为了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这是李宗仁早已制定好的作战计划,以部分兵力死守台儿庄,守军尽量拖住敌人,以便庄外的大军将日寇团团围住,来个瓮中捉鳖。   28日,日军攻入台儿庄西北角,谋取西门,切断中国守军第31师师部与庄内的联系。该师师长池峰城指挥,以强大炮火压制敌人,并组织数十名敢死队员,与敌肉搏格斗。汤恩伯军团关麟征第52军和王仲廉第85军在外线向枣庄、峄县日军侧背攻击。29日,日军濑谷支队再以兵力支援,并占领了台儿庄东半部。31日,中国守军将进入台儿庄地区的濑谷支队完全包围。是时,坂本支队由临沂转向台儿庄驰援,到达向城、爱曲地区,侧击第20军团。该军团即命第52军和刚到的第75军围攻坂本支队。激战数日,予日军以重创,使其救援濑谷支队的计划落空。   矶谷师团见救援无望,决定以死相拼,一个个杀红了眼。国民党军队虽以5倍的兵力围攻,并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但竟难以将敌人消灭,战争一时呈胶着状态。   4月3日,李宗仁下达总攻击令。第52军、第85军、第75军在台儿庄附近向敌展开猛烈攻势。日军拼力争夺,占领大部分街市。中国军队展开街垒战,逐次反击,肃清敌人,夺回被日军占领的街市。   4日,中国空军以27架飞机对台儿庄东北、西北日军阵地进行轰炸。当晚,日军濑谷支队力战不支,炸掉不易搬动的物资,向峄县溃逃。   4月6日,李宗仁赶赴台儿庄附近,亲自指挥中国军队向矶谷师团发起了全线出击。一直防守遭攻的孙连仲部,听说反击,神情振奋,命令一下,杀声震天。双方便展开了巷战、肉搏战,一时间,台儿庄城内枪林弹雨,血流成河。日军头一次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如此顽强进攻,很快便溃不成军。台儿庄北面,枪炮声渐密,汤恩伯军团已向敌人开火。矶谷知已陷入反包围圈,开始动摇,下令部队全线撤退。此时敌军已成强弩之末,弹药汽油也用完,机动车多被击毁,全军丧魂落魄,狼狈逃窜。李宗仁命令部队猛追,敌兵遗尸遍野,各种辎重到处皆是,矶谷本人率残部拼命突围。   激战4天,中国军队重创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撤退。至此台儿庄战役胜利了。台儿庄会战,在李宗仁的亲自指挥下,击溃日军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2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严重地挫伤了日军的气焰,是国民党战场在抗战初期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振奋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坚定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念。

 中方指挥官

     

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总指挥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广西桂林人。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过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1923年加入国民党。1924年奉孙中山之命与黄绍宏、白崇禧合组“广西全省绥靖督办署”,任督办。1926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参议院议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   第五战区第2集团军司令孙连仲   孙连仲,字仿鲁,河北雄县人,1893年生,保定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成为冯玉祥的部下后,因为头   

脑机灵,作战勇敢,受到了冯玉祥的赏识,之后不断升迁,为冯部中的虎将——“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蒋、冯、阎大战后,冯玉祥集团瓦解,孙连仲部被蒋介石改编为第26路军,孙任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26路军又改建为第2集团军,孙仍任总司令。   第五战区第59军军长张自忠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被誉为“抗战军人之魂”。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校,次年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1914年,他投笔从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市长。抗日战争暴发后,他率部南下抗战。1940年5月1日,在枣宜会战(枣宜改自忠)中英勇殉国,为盟军在二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第五战区第30军军长田镇南   田镇南(1888--1974),字柱峰,号位午,项城市王明口田老家村人。 陆军速成学堂毕业。1938年,任陆军第2集团军第30军军长。奉命开赴台儿庄前线,正面迎击板垣和矶谷两师团的一部。   第五战区第52军军长关麟征   关麟征(1905-1980) 原名志道,字雨东。陕西省户县人,1924年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关麟征在黄埔系中以“毕生穷力杀倭寇、一代名将姓字香”著称。1938年8月与倭寇第九师团遭遇瑞昌苦战,东京广播称:皇军遭遇最为强劲之敌寇。关麟征素有“关铁拳”之称,与孙连仲之“孙钢头”一时齐名。1939年,军功赫赫的关麟征坐升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此为黄埔学生中升任集团军总司令之第一人,时年34岁。   第五战区第31师师长池峰城   池峰城(1903-1955) 河北景县人。又名凤臣,字镇峨。1920年加入北洋军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旅第三营营长。中原大战后,任国民党政府军陆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三十一师师长。抗战期间,分别担任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一师师长、第六战区江防军副总司令、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等职,曾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会战。解放战争中,任国民党军保定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国防部中将部员。1949年参加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病逝。傅作义是中国著名的“ 善守将军”,毕其一生,他的成名是“ 守涿州之役”,以少胜多,以弱制强,成就了他在旧中国军界的功名。抗战时,长城之役还是以守著名。傅作义颇以此自负,对国军中众多名将,他曾不屑一顾,可是,傅作义却佩服抗日名将池峰城。老傅看过台儿庄一役的战例报告后,曾这样称赞池峰城:池将军是中国战史上一神人也。   第五战区第122师师长王铭章   王铭章将军,字之钟,四川新都太兴场人,一八九三年七月四日生。在台儿庄战役中为国捐躯。   仵德厚:国军敢死队队长,一线战地指挥官   仵德厚(1910-2007)陕西三原人,时任第30军30师88旅176团第三营营长,敢死队队长。

 意义

  (一)台儿庄战役的结局,这是日军一次战役进攻中的败退。这在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在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折。“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载“不识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为国军计,更应以此为慎戒”。   (二)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师弱旅战胜骄狂不可一世之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出,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赞扬此战胜利的评论。显然,这次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强了有利条件。

 详细介绍之二

  一、战前态势   3月18日,日军矶谷师团濑谷支队攻陷滕县后,当晚攻占临城(今薛城),以一部沿津浦线南下,于20日攻占韩庄,企图直犯徐州,遭到布防于运河沿线的我第52军郑洞国第2师的阻击;另一部福荣大佐的第63联队沿临赵(墩)铁路于18日攻占枣庄,20日攻占峄县城,矛头直指台儿庄。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台儿庄战役的意图和部署是,以擅长固守的原西北军孙连仲部防守台儿庄运河一线,一方面防堵日军进窥徐州,一方面将骄狂冒进的矶谷师团吸引到峄县南部地区,而后以隐藏于峄县东北山区的汤恩伯第20军团拊敌侧背,加以聚歼。日军的作战意图是:“确保韩庄、台儿庄一线,并警备临城、峄县,同时用尽可能多的兵力向沂州方面突击,协助第5师团战斗。”   二、台儿庄外围战   为诱敌深入,3月23日,第31师刘兰斋连长率骑兵连从台儿庄出发,向峄县方向搜索前进,91旅旅长乜子彬率183团跟进,在峄县城南20里康庄与日军遭遇。台儿庄地区战斗正式打响,我军马队为诱敌深入边打边撤,3月24日,日军逼近台儿庄开始向台儿庄地区大举进攻。   日军在台儿庄北五里刘家湖村设有炮兵阵地,排列10门大炮,向台儿庄猛轰。91旅183团3营营长高鸿立率领士兵,每人一把大刀,8颗手榴弹,杀入敌人炮兵阵地,砍得敌人无法招架,弃炮而逃。当时台儿庄战场上流传着:“活张飞大闹刘家湖的佳话”。   三、北门争夺战   3月24日,日军2000多人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向台儿庄大举进攻。坚守台儿庄北门的186团1营在王震团长和姜常泰营长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并在城北门外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1营是新兵,入伍才半年,几乎全牺牲在台儿庄北门。王震团长也亲自架起机枪向城外日军扫射,当晚,日军200人突破小北门,躲进小北门附近的泰山庙,王震团长亲率将士围攻泰山庙之敌,终将其消灭。   四、惨烈的巷战   3月27日,得到增援后的日军对台儿庄城发动第3次攻击。日军炮轰台儿庄围墙,北城墙被炸塌,小北门亦被毁,守卫小北门的181团3营官兵牺牲殆尽,300多日军突入城内,惨烈的巷战开始   五、台儿庄反击战   4月6日,李宗仁赶到台儿庄附近,亲自指挥部队进行全线反击,4月7日凌晨1时,我军吹响了反攻的号角,以孙连仲第2集团军为主组成的左翼兵团和以汤恩伯第20军团为主组成的右翼兵团在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大举反攻。   台儿庄战役,历经月余,我军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汽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   辞赋家韩邦亭为纪念台儿庄大捷,创作了《台儿庄大捷赋》,全文如下:   噫吁嚱!何其壮哉!运河之北,齐鲁之南。津浦在望,陇海相连。扼守彭城之门户,堪作兵家之重藩。其地曰台儿庄。当夫日寇入侵,亡我之心正盛;龙裔慷慨,报国之士当前。集华夏之英雄,扫倭奴之气焰。于是卫我乡园,乃有一战。与子同仇,歼敌过万。 可恨扶桑之敌,东海之水引来,未洗其恶;南山之竹伐尽,莫状其愆。虏阵围城,亦畏中华之浩气;贼星照眼,未及日月之大观。李将军指麾,多怀奇策;孙仿鲁固守,稳若太山。挽银汉之仙浪,洗胡尘于云间。   至于外围一战,喜纵马蹄,骑兵诱敌以深入;休谓螳臂,宝刀胜炮而凯旋。当夫利弹摧骨,惊枪入面。赤血奔流,黄云黯淡。怀壮志而赴死,聚士卒以争先。城墙陷而北门毁,官兵殒而东风寒。尔其巷战之始,表丹心我当敌忾,挥白刃谁肯息肩?健儿做国殇,杀气冲乎疆场;人民御外侮,兵威动于昊天。于是全线反击,自多良将;征衣振土,誓斩楼兰。提锐旅以张双翼,举大旗而扫诸顽。敌师遂败绩,矶谷率残部以突围,盔丢甲弃;将军遣豪杰而荡寇,地覆天翻。辎重如丘,千秋之罪状已志;遗尸遍野,万里之游魂难安。   台儿庄破敌之功,刑天多猛志;李宗仁得意之作,青史映宏篇。灭日军之神话,争国际之奥援。剩穿墙之弹痕,千载当铭记;怜满目之焦土,万众迎凯旋。《书》云:“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想我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岂有不胜之理哉?且夫扶桑之兵,视我仍如清末之师,不亦谬乎?   烈烈征师,皆成历史;茫茫血雨,已化云烟。于今烽火之色无寻,和平之意正酣。远承千百年之丕业,自当求稳;新造亿万人之福祉,慎勿控弦。观盛世之神州,重兴百业;看和谐之世界,最需多元。社稷腾华,续精诚于炎黄之绩;人民颂美,载歌舞于尧舜之前。 

                        三、万家岭大捷

 

日军第11军占领九江后,在以主力沿江西进的同时,以第9师团、101师团、第106师团 、第27师团等有力部队在赣北展开攻势,以图扩张战果,保护主力侧翼,并相机攻取南昌 。国民党军第9战区在九江失守后也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以张发奎任总司令的第2兵团担 任沿江正面防守,而赣北方面的作战则统一由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指挥。

 1 万家岭大捷背景

1.1 参战部队

  万家岭大捷的参战部队有国民党66军,4军,74军,187师,139师,91师,新编13师,新编15师,142师,60师,19师,预备第6师等。日军第106师团。

1.2 双方指挥员

  国民党军由薛岳指挥。  日军由松浦淳六郎指挥。

 2 战役经过

  1938年7月,日本开始进攻武汉外围广大地区。大战总司令为畑俊六大将,投入陆海空三军35万兵力,另以新增调40万大军配合作战。调动飞机500余架,军舰120余艘,作战经费32.5亿日元。据战后发现日军文件证明,连日本本土仅留的一个近卫师团,也待命随时增援武汉大战。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文件说:“陆军为汉口作战倾注了全力,没有应变之余力。”8月22日,日军大本营下达188号、参谋总长第250号命令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攻占汉口附近地区”;第二,“把蒋政权逐出中原”。日本天皇的命令明确表示:“此次大战所期待的是使蒋政权降为地方政权。”  国民政府则调集全部海空军,计有战舰40余艘,飞机100余架,陆军120个师总兵力约110万人。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直接指挥。蒋亲自到中央广播电台发表继起悲壮的讲话:“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抗战爆发以来,已经作战的经历,足以证明在阵地战上我军力量之坚强,将士作战之勇敢无畏。”不过他也强调了另一个目标:“我军此次作战,将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进退为重,而在于自动地选择有利的作战地区,达成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目的。”  战至7月26日,张发奎九江失守。8月1日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司令薛岳奉命指挥九江至南昌以及鄱阳湖周围战事。他把7个军的兵力部署在德安、瑞昌、庐山地区,摆下一个他自称为“反八字阵”的阵势,迎战冈村宁次的第11军。薛岳说:“我这个反八字阵势,如袋捕鼠,又如飞剪,敌犯右则左应,犯左则右应。敌若钻进来,就很难逃出去。”  7月下旬至8月初,日军第106师团沿南浔铁路两侧向德安方向推进,在沙河镇 、南昌铺一带与薛岳部第8军及第64军进行了7天7夜的反复争夺,遭受重创,参与进攻的16000多人伤亡过半,冈村宁次不得不下令第106师团暂时停止进攻,在沙河镇附近休整。  8月24日,日军第9师团攻陷瑞昌,并由瑞昌向西南推进。为配合第9师团作战,第106师团又开始发起进攻。  8月27日零时起,在空军及炮兵的火力支援下,日军第106师团向薛岳部第70军、第64军及 第4军正面阵地展开猛攻。  9月4日占领马回岭,因伤亡过大,又被迫停止进攻,在马回岭地区进行休整,并补充兵源,为了加强该部的战斗力,冈村宁次还将从杭州地区调来的第11 军第22师团的山炮兵第52联队配属给106师团。  9月下旬,冈村宁次从空中侦察了解到薛岳 第1兵团主力在瑞(昌)武(宁)路方面作战,南浔铁路与瑞武路之间的守军兵力薄弱,出 现空隙,便命令整补后初步恢复元气的第106师团向西推进,企图切断南浔路与武宁路中国 守军间的联系。第106师团接到冈村命令后迅速行动。  2.1 日军106师团  10月2日,第106师团主力孤军深入到 了万家岭地区。 当发现日军第106师团孤军深入之后,薛岳认为机会难得,随即给武汉军委会和9战区司令 部发电请示,拟抽调大军,歼灭突入该敌,以定后方。蒋介石迅速回电同意,并表示再调 遣部队支援薛岳。决心既下,薛岳乃从德星路、南浔路、瑞武路三个方面抽调第66军、第7 4军、第187师、第139师的一个旅、第91师、新编第13师、新编第15师的一个旅、第142师、第60师、预备第6师、第19师,会同负责正面阻击106师团的第4军,四面包围,全力出击 。10余万军队开始在崇山峻岭中运动。  10月1日至3日间,第4军部第58师向已占领万家岭、哔叽街一带的日军连续攻击。日军在飞 机掩护下拼死反击,双方伤亡均重。直到4日,双方在小金山、万家岭、张古山、箭炉苏一带连续激战,阵地几度易手。此时,薛岳调遣的各部队已陆续靠拢,对106师团已形成合围之势。身在九江的冈村宁次从空军侦察中发现薛岳给他的106师团伏下了一个口袋阵,立即 命令106师团向北转进,向第27师团靠拢,同时命令27师团警戒106师团右翼,企图把106师团接出重围。 日军第106师团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接到冈村命令,急忙行动,但紧要关头,松浦淳六郎 和他的参谋发现难于识别地图!这次武汉会战中,日军所使用的五万分之一比例的军事地 图,正是1926年冈村从孙传芳那里窃取来后,由参谋本部印刷发至各部队的,里面多有不 准确之处,无法比照参照物予以纠正,他们试图借助指南针标定方向,可当地又有磁铁矿 藏,指南针失灵。如无头苍蝇般在山中冲撞一两日,处处遭到中国军队阻击,也未找到一条生路。106师团注定了在劫难逃。  10月5、6日两日,第1兵团主力第74军(即后来的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 的前身)等部在长岭、背溪街、张古山、狮子岩等处与日军第106师团激战。6日,薛岳认为歼灭当面日军的时机已到,下达了对敌第106师团展开总攻击的作战命令,当天下午,总攻击开始打响,第66军以第195师及160师向石堡山攻击前进。74军第51师在师长王耀武指挥下,向日军占据的长岭北端和张古山制高点发起了数度攻击,第305团团长张灵甫率一支精干的小部队,从日军疏于防范的后山绝壁上进攻,经过白刃格斗,占领张古山主阵地。 拂晓后,日军拼力反扑,一度夺回阵地。张灵甫率部死战,腿部负伤,仍不下火线,张古山顶一时尸山血海。 激战至10月9日,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日军第106师团损失惨重,特别是日军基层军官伤亡惨重,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亲自组织向万家岭地区空投了200多名联队长以下军 官,以加强力量,这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阵地对日军突围至关重要,以飞机重炮攻击,51师只得退下,入夜又夺回,经五昼夜反复争夺,张灵甫带伤坚持战斗,终于牢牢控制该阵地。这个争夺战,日军仅遗留阵前尸体就达四千多具!可以说,没有张古山争夺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万家岭大捷。 同日,蒋介石命令薛岳,务必在10月9日24时前全歼该敌,结束战斗,作为给“双十节”的 献礼。15时,薛岳命令各部队选拔勇壮士兵200至500人组成奋勇队,担任先头突击。同时各部长官一律靠前指挥,薛岳自己也亲临一线。18时,炮火准备。19时,奋勇队出击,各主力部队紧随其后,向箭炉苏、万家岭、田步苏、雷鸣鼓刘、杨家山等地全线攻击。各部队前赴后继,踏尸猛冲。经一夜血战,106师团的防御阵地彻底崩溃。激战至10日晨,第66 军收复万家岭、田步苏,第4军收复大金山西南高地和箭炉苏以东高地,第74军收复张古山 ,第91师收复杨家山东北无名村,第142师收复杨家山北端高地。战斗中,第4军前卫突击 队曾突至万家岭第106师团司令部附近不过百米,因天色太黑,加之自身也伤亡重大,未能及时发觉松浦中将。据战役结束后一名日俘供认:“几次攻至师团部附近,司令部勤务人员,都全部出动参加战斗,师团长手中也持枪了。如果你们坚决前进100米,师团长就被俘或者切腹了。”未能生擒松浦淳六郎,成为此次会战中最大的遗憾。11日,第106师团残部千退守雷鸣鼓刘、石马坑刘、桶汉傅、松树熊等不到5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固守待援。冈村宁次严令各部不惜代价,增援万家岭。鉴于基本歼灭106师团的主要目 的已经达到,而各部队伤亡均极惨重,薛岳命令各部撤出战斗,全军退守永丰桥、郭背山 、柘林一线。随后,薛岳电禀武汉军委会:“此次敌穿插迂回作战之企图虽遭挫折,但我集中围攻,未将该敌悉歼灭,至为痛惜。”

 3 万家岭大捷战场分布概况

3.1 乌石门观音阁

  1938年8月下旬,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在观音阁,召集南浔线指挥作战的高级将领吴奇伟、吴逸志、李汉魂、欧震、俞济时等人及其幕僚开紧急战地工作会,分析了赣北抗日战场的形势,分析了日军第106师团派遣侦察兵,化装成道人密窜到磨溪乡搞侦察活动的军事情报,作出了将计就计,运用口袋战术,在万家岭歼灭日军的作战方案。

3.2 野鸡垄至磨溪乡的出口处

  1938年9月28日至10月10日,日本侵略军106师团主力及101师团之一部,窜入德安西南边之万家岭,被我薛岳兵团包围,激战13昼夜,歼灭日军14000余人。

3.3 刘鞔鼓村刘茂良家旧宅

  1938年9月29日至10月10日4时,日军106师团司令部驻此。日本兵在此村抓获了刘茂弹的美貌年轻的妻子,陪师团长松浦淳六郎玩弄。

3.4 金山寺

  第90师师长陈荣机率领535、536、539、540四个团防守大金山、小金山、扁担山一线,司令部驻在金山寺。日军飞机轰炸大金山时,有一颗炸弹从金山寺天井中落下未响,没有爆炸。另一颗炸弹落在寺门前,炸成了一个大坑。

3.5 刘鞔鼓村边的大树下

  日军106师团辎重兵106联队1500人,650头马,葬身于此。该联队的一等兵那须良辅在《地狱谷中的三个星期》一文中记述:“雷鸣鼓刘是周围环山的狭小盆地。我们向这狭谷进军,后来才知道,周围的山中有数万敌军在等待我们。……离开九江时有数千匹马,在雷鸣鼓刘,连一匹马也没有了。”国民党陆军第32军141师师长唐永良在《万家岭战场目睹记》中记载:“到了雷鸣鼓,在将近村的东边,一个矮山的下边稻田里,看到了成行成列的死马……只在半里内外的一块田中,就有死马五、六百头。”

3.6 马家垄

  1938年10月9日上午9时,日军飞机一面轰炸我军阵地,一面自飞机上空空降军官数十人,并投入一些粮弹补充,以图苟延残喘。此时第4军之90师已挑选奋勇队200名,并以田团之两营,韦团之一营,随奋勇队向日军空降兵降落之处——箭炉苏东边之马家垄攻击,捕歼日军飞机空降之军官,欲求捕一生俘而未捕俘,皆是在顽抗中被我军击毙。据日本老兵重信崇义回忆,他哥哥重信直人就是日军第6师团抽调来援助万家的大尉军官,在这次空降中落到水塘里被淹死的。采用空降兵支援,在日军侵华战史上,还是第一次。

3.7 石坡山一棵大树下

  1938年10月10日晨,日军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正躲在这棵大树下的一丛小灌木丛中,他清楚地看到了外面的一切,而外面的人却看不到他。中国军队在离他只有10米左右的地方来回搜索,竟没有发现他的藏身处。就在中国兵在此处寻找他时,他做好了自杀准备,决定杀身成仁。

3.8 刘鞔鼓村

  刘鞔鼓村是日军106师团司令部所在地,10月9日晚,薛岳兵团组织4个旅的兵力,从四面包围日军106师团司令部,同日军血肉相拼,格斗至曙,杀死日军一千余名。日军106师团司令部正处于危急之时,日军飞机赶来助战,投放三颗照明弹,照得地面如同白天一样,此时松浦淳六郎率领残部,向樟树下方向逃窜。

3.9 老虎尖

  老虎尖是日军在万家岭战场上北面坚守的一个据点,离日军106师团司令部较近,日军派有重兵据守。我第66军之159师在10月8日驰奔至老虎尖,同日军开展血战,歼灭日军600余人。  十、走马畈——万家岭战役主战场之三  走马畈是日军106师团司令部西南边的屏障,日军149联队在此地同我新编第13师和第91师激战,歼灭日军500余人。

3.10 万家岭

  第4军之102师在万家岭同日军激战,歼敌近千,日军大队长福岛少佐亦死于万家岭。

3.11 大金山

  第4军之90师防守大金山,坚持“阵地战中的运动战”的战法,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大金山阵地巍然不动,日军遗尸遍地在两千以上,日军大队长町田少佐亦死于大金山下。

3.12 扁担山

  第4军之90师在扁担山同日军激战,夜战肉搏,歼灭日军600余人,日军大队长寺川少佐亦死在其中。

3.13 张古山

  张古山是万家岭战场的锁钥,日军对此阵地的攻击更为凶猛。我74军之51师和58师英勇奋战,取得了“张古山三陷三夺,日旅团葬

3.14 背溪街

  日军在背溪街死亡300多人,一个吃丐在大堆的日军骷髅中拾得金牙三十七只之多。这就是日军死亡的佐证,中国兵谁配有金牙。据背溪街老人李屏水回忆:战后,日军打扫战场时,在背溪街碾盘畈的一块田里就埋了日军48具尸首。日军走后不久,村民们愤怒地把那48颗尸首,全部挖起来,抛到河里去了。  身山谷”的辉煌战果。在张古山歼灭日军4000余人。

3.15 城门山

  城门山西至麒麟峰,东至张古山,是万家岭战役的战略要地,吴奇伟调新编13师和第91师,在城门巧布口袋阵,将日军101师团149联队,歼灭于城门,歼灭日军1000余人,联队长津田大佐亦死于此。

3.17 麒麟峰

  麒麟峰位于白水街西北方,海拔367米,地理位置重要,若麒麟峰被日军占领,将影响万家岭战场上的战局。日军第27师团之铃木联队和宫崎富雄联队曾两次攻陷麒麟峰。我军调第18军之60师、第32军之142师、新编13师反攻麒麟峰,歼灭日军2500人,我360团团长杨家骝,725团团长郑克已壮烈殉国。战事之壮烈,可想而知。

3.18 抗日阵亡官兵纪念碑

  在万家岭战场上,我抗日官兵涌现出很多坚忍不拔,视死如归,白刃格斗,浴血奋战和日军拼死死活,与阵地共阵亡的忠勇事迹,充分体现了我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纪念在万家岭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二万余名官兵,敬立此碑,永垂千古。  薛岳指挥的万家岭战役,取得辉煌胜利。而中国军队在整个武汉大会战期间,虽未能保住武汉地区,但实现了蒋介石预定的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目的。彻底粉碎了日寇企图把蒋政府降为地方政府的阴谋,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日本“发动攻略汉口之战,使其成为战争一决雌雄的最大机会”企图再度落空,日军自1937年7月中国抗战至1938年底,共伤亡14万余人,从此不得不陷入“持久抗战”的泥沼里不能自拔,直至战败投降。

 4 万家岭大捷的意义

  万家岭之战,虽然在最后的关头未能组织强大的力量,沉重打击了106师团,但中国军队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的机动灵活、组织严密的特点,和中国士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大大震惊了日军上下、朝野内外和国际社会。而日军整整一个师团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在日本 陆军历史上从未有过。 一代名将叶挺将军如此评价万家岭战役:“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 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