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小中药大功效-----Earls360馨醫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00:55
 
 (一)常见病

无论医疗或养生,首要原则是:简、便、廉、效。

                                                   

1、感冒

(1)治则——扶正为先

对抗感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自己的免疫力,中医称为“扶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桂枝汤为仲景方之冠,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组成,适用于急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尤其是体质虚弱的感冒者,怕风寒、发热、头痛以及骨节酸楚有汗。

临床上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以稳固疗效的处方很多,包括以桂枝加桂汤治疗经久不愈的头痛,桂枝加黄芪汤治疗季节变换性过敏性鼻炎,当归四逆汤治疗末梢循环障碍与预防冻疮,黄芪建中汤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加味黄芪汤治疗多发性关节炎等。

常患感冒的人,平常可以用温和的中药调养体质,像黄芪、甘草、人参可以每日含服,或冲泡当茶饮,有助于提升免疫力。

麻黄汤是仲景方中开表逐邪、发汗的第一峻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只要患者出现外感风寒、流行性感冒、肺炎、支气管炎、鼻窦炎、鼻塞,还有肠热病、膀胱炎、关节风湿等,都可以使用麻黄汤。

(2)淋巴结肿大

感冒时颈部淋巴结肿大,其实是免疫系统起作用的防御现象。如果颈部淋巴结肿大是由发热引起,蔓延到肩膀、腋下,引发肋间神经及肋膜的问题,纯粹用寒凉药物未必有效;如用小柴胡汤或其发展出来的逍遥散等,会有不错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加天花粉、浙贝母、青皮、夏枯草等散结的药。

建议心脏病患者在伤风感冒时,考虑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一起煮饮或冲泡来喝)、四逆汤(炙甘草、干姜、附子)、炙甘草汤(桂枝、炙甘草、人参、麦冬、火麻仁、地黄、阿胶、大枣、生姜、清酒)等,可以一兼二顾。

(3)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大多有腺病毒引起,扁桃体肿大时,通常会发热,严重肿胀时,会导致吞咽困难,影响进食,如果影响到肠粘膜,还可能拉肚子。

扁桃体是自身免疫系统的第一关,除非非常不适,时常化脓、发热,否则不要轻易切除。其实,此症在自疗方面并不困难。如果因为感冒或发音方式不正确,导致喉痛声哑,可以用冰糖调蛋白,以热开水冲泡饮用;或以枇杷、川贝、沙参或百合固金汤治疗。喝胖大海加罗汉果对改善声哑也有效,但女性饮用过多,可增加白带分泌量,不如口含甘草饮片;含黄连片或黄连粉也很好,只是味道很苦,且黄连性苦寒,如果用量不当反而会有大热,也就是“多服黄连反从燥化”,所以治疗时最好不要轻易尝试,还是口含甘草饮片效果好又没有不良反应。

百合固金汤的组成药味有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芍药、当归、贝母、生甘草、元参、桔梗,都是润燥滋阴的药,也具补养效果。除了对扁桃体有效,对因接受化疗、放疗之后导致的毛发脱落、身体干黑、咽喉如火烧等情况也适用,不但有补水的作用,又可以修复黏膜组织。

(4)咽喉发炎

咽喉炎初起的时候,用些甘草片或黄连片或柑桔汤露含在口中就可以改善。要避免使用含精油成分的薄荷或冰片等口含片制剂,它们会使口腔或喉头黏膜层的水分蒸发,更加干燥。

针对呼吸道的发炎症状,最常用的是甘桔汤,只有甘草、桔梗两味药。用于外感痰多咳嗽、咳痰不爽、风热咳嗽、痰多胸闷、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气滞胸闷、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肺痈、胸痛、咳吐黄痰、脓血等。还用于泄泻、痢疾、大便失调。平常保养或症状轻微时很实用。

(5)发热

退热的方法很多,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包括跑步让身体出汗、泡热水浴(水温要超过体温)、蒸桑拿、针灸等。化学方法当然是吃药,还有喝热开水、喝盐开水、吃热面汤加胡椒粉、吃豆豉和葱。葱豉汤是最简单的退热药方,并可有效缓解鼻塞、流鼻涕、头重重的症状,原因葱含有精油成分,可刺激鼻腔黏膜和泪囊,鼻子眼睛一受到刺激,眼泪鼻涕就不流了。豆豉是黑豆的发酵物,营养成分非常高,起发散作用的同时,补充营养以增加抵抗力。

(6)咳嗽

治疗咳嗽,八成以上都是从肠胃调整,原因“胃浊脾湿”是咳嗽之源,而直接从呼吸道治疗,大概只有两成左右的作用。“形寒饮冷则伤肺”,是《内经》的一句名言,因此尽量不要吃冰冷的东西,注意保暖。若“形寒饮冷”后的痰饮咳嗽,则要用一些温性的药,如苓桂术甘汤。若痰黄黄稠稠的,可用麻杏甘石汤。若痰白白稀稀泡沫状,可用小青龙汤。如果是单纯感冒引起,可用二陈汤、参苏饮。而这些汤方,大多是胃肠药。

有痰没痰可关乎治疗咳嗽的原则。事实上要分湿痰与燥痰。声音呼噜呼噜的是湿痰,二陈汤就很适合。刻久不出的是燥痰、干咳,要用润燥的药。此外还有注意痰的颜色、以及胸口会不会有压迫感,因为湿痰和燥痰的用药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二陈汤的组成为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加姜煎。“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栝楼、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除了二陈汤,用二陈汤加减的其他方也有不同效果。二陈汤加人参、白术就是“六君子汤”,可治气虚有痰的症状;去掉茯苓、甘草就是“陈皮半夏汤”,再加桔梗就是“桔梗半夏汤”;去掉陈皮、甘草,叫做“半夏茯苓汤”,再加生姜,名“小半夏加茯苓汤”,可治水气呕吐;二陈汤加黄芩,可治热痰;加黄连、栀子、生姜,治膈上热痰,去掉生姜则治嘈杂(胃不适感);二陈汤加砂仁、枳壳,名“砂枳二陈汤”,行痰利气;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治顽痰胶固;二陈汤加通窍药物菖蒲,治疗惊悸健忘、怔忡不寐;导痰汤加木香、香附,名“顺气导痰汤”,治疗痰结胸满,喘咳上气;二陈汤加枳实、栝楼、莱菔子、山楂、神曲、治疗积痰咳嗽发热;加苍术、枳壳、片姜黄,叫“加味二陈汤”,治痰攻眼肿,还有酒客的手臂重感及痛麻。如果单用半夏、姜汁,为“生姜半夏汤”,治疗似喘不喘、似呕不呕的感觉。

*归纳于张步桃著作《小中药大功效》。 (7)头痛散
 

组成

川芎15g,天麻10g,细辛10g,白芷10g,田七10g,葛根15g,白芍20g.

功效

活血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

治疗各种慢性头痛,偏头痛.

如现代医学之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等.

用法

药物低温烘干,粉碎成细未,过细目筛.日服3次,每次3g,温开水沖服.孕妇慎用.

加减

巅顶痛剧者加藳本10g.

头两侧疼痛甚者加柴胡10g.

颈项痛者加羌活10g.

气虚者加党参10g,黄茋10g.

血虚者加当归10g,首乌15g.

腰酸膝软,头痛且晕者加熟地12g,怀牛膝10g.

痰多稠粘者加法半夏10g,胆南星8g.

睡眠欠佳者加炒栆仁20g,合欢花15g.

胃纳差,便溏者加怀山药15g.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9-29 名医名方

 通天笑痛方

韦绪性,生于1953年,河南内黄县人,安阳市中医药学校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河南省优秀专家、首批河南省名中医。长于疼痛及内科疑难杂症诊疗,用其经验方研制的纯中药制剂“糖泰克1号”、“脑乐新3号”,分别用治Ⅱ型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研制的通天、通络、养荣、调神、蠲痹、壮骨、抗癌七大系列笑痛方,广泛用治诸痛证,疗效显著。先后编写出版学术专著44部,主编《中医痛证诊疗大全》、《中西医临床疼痛学》,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1项,主持承担市级重大科技攻关课题3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

  组成  生白附子12克,僵蚕6克,全蝎4.5克,川芎18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大枣8枚。

  功能  祛风解痉,化瘀通络,缓急止痛。

  主治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顽固难愈者。发则疼痛难忍,多为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刺痛等,甚则伴恶心呕吐,舌质暗或紫暗,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弦。

  用法  僵蚕、全蝎焙干研粉,用药液冲服。白附子用文火先煎35分钟,再纳入余药煎25分钟,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毫升,分3次服。热酒5~10毫升为引。每天1剂,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  “头为诸阳之会”。此说高度概括了头面部为三阳经之总会,六腑阳气之所聚这一生理现象,并深刻揭示了风邪易犯高巅,导致经脉不通,而头面痛多发的病机特点,故祛风活络是其治疗之大法。本方为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川芎、大枣而成。牵正散中之三味药,张秉成谓其“皆治风之专药”,且均具解痉止痛之功。其中白附子辛温燥烈,能升能散,善引药上行而止痛;“痛久入络”,寻常草木金石之药殊难搜逐,故借虫蚁类僵、蝎之走窜,化瘀通络,以从速蠲痛;川芎辛温香窜,善上行头目,能散风邪,行血气,通血脉,为治头痛之要药,故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不拘外感内伤皆可重用;“白芍酸收而苦泄,能行营气;炙甘草温散而甘缓,能和逆气”(《医方集解》),二味相伍,缓急止痛,功专力宏;白芍之酸敛和营,尚能防温燥诸药升散太过之弊;然虫蚁搜剔之品必耗正气,故大枣与炙甘草合用,以健脾益气。全方刚柔相济,气血同治,补散合施,共奏祛风解痉,化瘀通络,缓急止痛之功。

  加减  首先,据经络辨证,伍以“风药”引经,以增强止痛效果,如太阳经用羌活、少阳经用柴胡等。“风药”引经,不囿于表证,里证、虚证亦然。其次,针对体质之偏虚用药,若偏于血虚者,加当归、枸杞子;偏阴虚者,加生地、生牡蛎;偏气虚者,加黄芪、白术;偏阳虚者,加熟附子、肉桂。再次,详审病因而治,风热诱发而见目赤者,加金银花、菊花,兼眩晕者,加蔓荆子、蝉蛻;风湿诱发者,加苍术、羌活;风寒诱发者,加制川乌、细辛;肝阳偏亢者,加钩藤、珍珠母;阳明积热而兼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壳;痰浊者,加清半夏、胆南星;气郁者,加香附、乌药;瘀血甚而入夜痛剧者,加川牛膝、蜈蚣。另外,对年龄较小者,药量应酌减;妇女月经期前后头痛者,加柴胡、香附、当归。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实证(无明显热象)之通用方,临证屡用屡验,多能收“一剂知,二剂已”之奇效。方中牵正散诸药,为解痉止痛之要药,尤以生白附子祛风解痉为关键,无可替代,切不可囿于该方治“风痰阻络,口眼 斜”之说。用芍、甘缓急止痛,其比例以3:1为宜。平时调饮食、舒情志等养生调理,亦至为重要。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