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小学(盛世民族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20:07:58

我们的民族小学(盛世民族情)

吴然《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08日   24 版)

  也许我也曾经是农村孩子,我最初就是在村小上学,我对村寨里的小学校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加上我喜好儿童文学,像冰心老人说的那样“只捡儿童多处行”,在边疆旅行或在村寨里转悠,我总喜欢到小学校看看。村寨里的小学校挺显眼,很好找。在大青树、芭蕉和凤尾竹的鲜绿中,一面高高飘扬的国旗,恰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招引着你,你走过去,一片唱歌一样的读书声告诉你,这就是小学校了。

  上世纪80年代,我到瑞丽采风。主要是见识一下边疆地区的民族风物、风情,使自己在编选这类稿子时注意把握好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不要出常识性的、政策性的错误。回想起来,这方面当然是有收获的,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边疆的民族小学。

  到喊沙民族小学,正赶上放午学,一位老师敲着西西果树上的钢管,炸耳的脆响声里,孩子们从教室里吵吵嚷嚷跑出来。有的把书包往树枝上一挂,叫喊着跑到河里去了。学校旁边的小河里,立即响起拍打水花的声音和嬉笑声。有的簇拥着从我身旁走过,叽叽喳喳说着傣话,融进蔷薇花、绒球花的路径。在明亮的亚热带的阳光下,这些鲜艳如花的傣家孩子们,给我以极大的兴奋。随着他们的离开,学校里静寂下来,四周的竹篱草顶教室,像鸟窝一样空荡了。学校里有6位老师,这时都走了出来。我们在一蓬凤尾竹下交谈,彼此介绍。我的笔记本上,记下了他们的名字:杨德清、阎菊英、丙、熊凤珍、杨爱萍、赵维丽。都是年轻人。杨德清是学校里唯一的男教师,被女教师们戏称为“独儿子”。丙是傣族,其他几位中,有两位白族、两位汉族、一位纳西族。学校没有食堂,他们都是自己做饭,除了住房外,各有一间竹棚小厨房。

  不用说,和内地比较起来,边疆的小学,条件是要艰苦多了。当年我所到过的那些小学,大多是草顶竹笆房。四面通风的教室,毒蛇都会钻进去。课桌就是一长条木板,而凳子,不是一截树墩,就是一根粗粗的被孩子们的小屁股磨得光溜溜的竹筒。是老师们的敬业,是孩子们的读书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打闹,掩盖了它的简陋,并让你对它肃然起敬!当然,也有的村寨,房子最新最好的就是小学校。在高黎贡山西麓我国西南边陲最边远的村寨——古浪、岗房,我见到了这样的小学。乡政府旁边,大青树下,是所民族小学。房子是新盖的,青瓦白墙,太阳照着,很亮。很亮的,还有鲜红的国旗。我想不论谁,在边远的靠近国境线的村寨里,听到孩子们稚嫩的一片嘤嘤嗡嗡的读书声,都不能不感动吧!

  曾经有句流行的话说“有一种美丽叫感动”。或可以说,我把这种感动着的生机勃勃的美丽写进了我的一篇散文《民族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啊,孩子们,你们喜欢边疆的民族小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