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工亦兵话军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14:16:44

 
南北战争期间北军的工兵部队,圆(方)头锹和伐木斧已是他们的基本装备。当时军锹已有固定的采购渠道,但和今天大多数国家的军锹一样,是由民间企业生产的,只是有比民品更严格的质量标准。
 
锹是常见的一种用于开沟掘土、铲取什物的生产工具。自从人类社会出现战争和军队后,锹又成为最早出现的军用辅助装备之一,它既能用于构筑城砦沟壕,又可以安营掘灶,是军人作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伙伴和帮手。最早军队使用的锹实际上就是民用锹,而真正的军用锹出现在职业化军队形成以后,它们是专门生产的,比普通锹更加轻便和结实,但形制和民用锹没有太大差别,步兵也不是每人都需要携带,只是工兵、辎重兵和稍后出现的炮兵使用较多,尤其是工兵装备量最大,这也是军锹通常称为“工兵锹”的由来。在前膛枪时代,由于当时的战术限制,作战双方必须成列行进,到一定距离内以立姿对射,对工事的依赖性很小,军锹的发展依然缓慢。只有19世纪中后期连发后膛步枪和速射火炮出现后,战场火力明显增强,步兵必需随时构筑战壕等野战掩体来保护自己,这时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兵锹,当然它并非只限于工兵使用,而是广泛用于以步兵为主的各个兵种的土工作业。这种锹在设计上考虑到方便携带,通常都比较短小,同时为了一物多用,往往设计有一些附加功能。到一战前后,军锹这种装备的发展已趋成熟,出现了一些沿用至今的经典设计。其中国内读者最感兴趣的当属德国军锹。
“盛名”之下的德国军锹
德国军锹在国内的盛名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两部小说。其中一部是近来非常热门的网络玄怪小说《鬼吹灯》,其中多次提到了主人公所用的德国工兵锹,说它是掘坟盗墓兼防身格斗的利器。掘土是锹的本行,在狭窄的盗洞和墓穴内,短小的工兵锹使用起来会比其它工具更加得心应手。而德式工兵锹的格斗用途,则是另一部小说中重点描写过的,这本书是上世纪20年代德国作家雷马克所写的从德国视角反映一战的《西线无战事》。该书以大量篇幅描写了一战中残酷的堑壕战,在泥泞中对峙的双方,为争夺前沿阵地的控制权,反复进行惨烈的肉搏,德军的工兵锹正是在这种短兵相接的厮杀中确立了威名,小说中借老兵之口阐述了工兵锹的作用:“……不要用你的刺刀,那样会卡在敌人的肋骨里,当你拔出来时你也已经死了,你应该用你的锹对着他的脖根那么来一下,他的脑袋就搬家了……”

德军一战时使用的短柄工兵锹

二战时期德军使用的工兵锹,形制与一战时的区别不大。德国工兵锹锹体前端和两侧均开有刃口,加上锻造锹体厚重平直,比较适于劈砍。为防止刃口伤人,平时携行时锹体需要插入皮制的锹套中。

二战时期的两把德式工兵锹。下边一把是军用品,上边一把则是警察等准军事单位使用的,锹套均为后仿制的。

1944年3月29日科沃尔解围战斗中的德国131步兵师434掷弹兵团2营一部。和新式的MP44突击步枪一同配发的,仍是传统式样的固定把式军锹。

二战时德军士官和机枪手等使用的装具。其中工兵锹是后期的两折式。
一战时德军军锹采用方头锹体,前端两侧有很小的弧形过渡,锹体本身是锻造的(后期为冲压成型),比较厚重,锹体的弧度较小,前端和两侧开有刃口,当然这些刃口本身是为了减小插入土中时的阻力而设计的。为防止这些刃口误伤使用者,德式军锹设计有专门的皮制“∏”形锹套,携带时锹体插在锹套中,用皮带束紧,然后通过锹套背面的两个皮带环,将整个军锹悬挂在使用者的腰带后方。德式军锹的锹把末端加工成球形,方便握持,并防止在用力操作时柄底擦伤掌心,锹把另一端插入与锹体铆接在一起的接套中,并以两个铆钉固定,锹把在接套内的长度约占全长的一半,因此连接非常牢固。结实、锋利以及长短合适,这些特点使得德式军锹成为一种很有效的近身格斗武器,使用者握住锹柄,运用手臂和上半身的力量,就能抡动军锹进行砍杀,其杀伤效果类似于长柄砍刀。特别是在堑壕战最常见的战斗场合,即战壕和工事内,需要双手使用的装上刺刀的步枪因狭窄空间的限制,动作幅度有限,事实上的确难以与单手就能够灵活挥动的军锹相抗衡。不过,虽然小说中把德国工兵锹描绘成了一种肉搏利器(事实上在大多数场合也的确如此),但它本身仍然只是一种工具。军锹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与同一时期正从军队装备中逐渐消失的马刀或短剑等专用冷兵器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堑壕战这种特殊的作战环境,才让这位临时客串的角色着实风光了一把。当然,工兵锹这种不占编的武器在肉搏中的确有不俗表现,以致德国、苏联等许多国家都将使用军锹格斗的技巧写进了教材,并且在部队中进行相关的训练。
 

二战期间芬兰陆军士兵手册中介绍如何使用军锹进行白刃格斗的部分
二战初期德军使用的军锹与一战时使用的基本相同,仅在局部有所改进,如锹体与接套的连接方式除铆接外,也有使用焊接的。后来因为标准长度的军锹携带时有时会妨碍行动,又出现了折叠锹,锹体和握把改为可折叠的两截,携带时首尾相对叠放,使用时打开,连接处通过一个可旋紧的圆形套环进行固定,这种设计有效地缩短了军锹的长度,但强度上不及固定锹把的型号。另外,锹体的形状也有所改变,前端由方形变为带有一个钝角形的尖端,尖头锹更适合挖掘含有砂石的土层,插入时更加省力,只是铲土的效率不及原来的方头锹。由于二战战场作战方式的改变,贴身肉搏的情况大为减少,因此二战期间的德国军锹只得以担当土工工具的角色为主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军使用的军锹中还有一种大型的圆头锹,长度接近短锹的两倍,锹把末端也加工成球形,而且同样带有锹套。
中国军锹的沧桑之路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即使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军锹,也得主要依靠国外输入,故与其类似的铁锹至今在有些地方仍称为“洋锹”。国内最早引进的军锹是清末作为火炮的随附品一同进口的,包括日本、德国、奥地利等众多国家的产品。而士兵配发军锹,已经是清末新军成立后的事情了,主要是日式和德式。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军锹以日式的较为常见。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模仿以法国为主的西方模式逐步建立起近代陆军,明治六年正式组建工兵,到明治十六年包括军锹在内的各种辅助工具已全面装备,而且门类相当齐全,军锹(日文称为“円匙”)和十字镐、鹤嘴锄等一同归入“土工器材”,以和锯等“木工器材”相区别。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工兵采用挖掘坑道进至俄军坚固工事下,埋设炸药后进行爆破的战术,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在大正、昭和时期,工兵器材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二战期间,日军使用的军锹共有四种。其中大军锹三种,它们的锹体完全一样,前端为带尖的圆头状,长度和弧度均较大,尖部及其两侧有刃,锹体较长,接套顶端为平面,锹把前后直径一样,标准型从锹尖到锹把末端全长1.2米,便携型(“携带円匙”)缩短了锹把,全长减少至1米,而缩短型(“短柄円匙”)全长只有0.6米。供士兵随身携带的除缩短型外,还有一种小军锹(“小円匙”),后者的锹体与大军锹形状差别较大,前后较短,前端较尖,接近于三角形,两侧刃口从锹尖一直开到锹体肩部,为增加强度,接套在锹面的一侧有所加长,同时为防止打滑脱手,锹把末端加工成了和德式军锹一样的圆头状。小军锹的全长略长于缩短型军锹,为0.76米。小军锹为方便携带,锹体后端加工有两个(也有只加工一个的)小孔,锹把约三分之二处也有横孔,以便穿入绳索,将锹背在身上或挂在装具上。日式锹也配有锹套,不过一般很少有人使用。日军中军锹不仅配发给工兵大队,也装备到一线野战部队,象一个四人制的96式轻机枪小组,按要求就必须携带军锹、十字镐各2把,以备必需时临时构筑工事之用。起初日军规定每把军锹的使用年限是3年,但在战争末期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很多锹使用到尖端磨平了也得不到替换,因此在本土防御准备中,征用了大量民用铁锹,加上军锹的生产往往承包给民间厂商,因此即便是制式军锹,其外形、材质也不完全一样,所以日军实际使用的军锹种类很多。虽然日军一贯重视白刃作战,但都是以刺刀和战刀进行的,军锹在日军中并不作为一种近距离格斗器械来使用,也没有相关的训练。

1914年日德争夺青岛的战役期间日军使用的大军锹
 

1937年9月5日,攀爬宝山县城墙的日军。左一者携带的是日式小军锹,左三则是缩短型大军锹,它们都是利用穿在锹上的绳索直接背负的。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缴获了大量的日式军锹,有的一直使用到解放以后。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使用的军锹中又增加了两种新品种,即苏式锹和美式锹。苏式锹的外形与德式锹有些相似,采用带钝尖的方头锹体,较为厚重和扁平,尖部及锹体两侧全部开有较宽的刃口,锹把很短,而接套部分较长,接套中部和锹把末端都有突起部分用以防滑。苏式军锹也配有锹套,不过材料是帆布,携行时军锹通过锹套穿在腰带上,一般放置于使用者身体右后侧。美式锹则要轻便一些,以缴获较多的M1910型为例,锹把只有全锹长的不到三分之二,锹体为钢板冲压成型,再与接套铆接或焊接在一起,锹体和日式锹一样为圆头,而且较宽,锹体的弧度也较大。美式锹的特点是锹把末端带有一截横握把,与锹把形成“T”或“D”字形结构,通过外包的钢皮与锹把铆接在一起,其优点是双手握持时比较自然,便于铲取泥土。但美式锹与日式锹一样,锹体本身强度不及德式锹、苏式锹,并不适用于肉搏。

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美制M1910工兵锹

冲锋中的携带工兵锹的苏军战士。苏式军锹和德式的一样,都是通过锹套挂在使用者腰间一侧的,但锹套的形状和材质明显不同。
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人民解放军中,军锹的种类仍然很多,既有缴获的日式、美式军锹,也有国内仿制的苏式锹,后者在原苏式锹基础上参考了日、美式锹锹体的特点,采用带弧度的圆头冲压锹体。进入1960年代以后,国内军用锹生产由分散制造逐步转为定点生产,改变了之前无统一要求、各厂家产品各行其是的情况,基本上采用冲压工艺制造,并有了统一验收标准。这一时期的代表产品是205型工兵锹,该锹采用带尖的圆头锹体,在一侧开刃或不开刃,锹体和接套为一体式,为钢板冲压后卷制而成,用两个横向铆钉固定在锹把上,锹把为流线形设计,两头粗中间细,以方便握持,其特点是成本低、加工简便、坚固耐用,因而逐渐成为国内产量最大和使用最广泛的制式军锹。原先装备的仿苏式锹也采用帆布制锹套,但锹套在腰带上的固定位置比苏式锹套稍高,由于部队反映这种携行方式一是跑动时晃动大,二是不方便坐下,因此205型工兵锹采用了日式锹的设计,取消了锹套,而是在锹体上有两个穿绳孔,可以穿上细绳携带,但实际中采用更多的则是将其锹把向下直接插在背包中的携带方式。

1960年代末期的人民解放军,携带的是带有帆布锹套的国产仿苏式工兵锹,携行位置是腰间正后方或偏于一侧,而且悬挂位置较苏式锹为高。该锹锹把及接套均直接仿自苏式锹,但锹体则是参考了日、美式锹。该锹同样带有帆布锹套。

国内最常见的205型工兵锹。注意锹体两侧穿绳索用的小孔。在实战中这种锹常常以直接插在使用者背后的方式来携带。

武警“天山砺剑”实兵演练中用于构筑无后坐力炮发射阵地的国产大军锹
军锹的改进与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军锹一般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但设计者一直在不断试图拓展它的用途。最常见的办法就是在锹体或锹把上增加一些其它的功能,例如在锹体侧面开设锯齿,使铁锹在必要时可以用来锯断树枝,有的将一侧加工出钝刃口并淬硬,使其能够利用锹体的重量剁断铁丝,用以在铁丝网或丛林中开辟通道,有的在锹体上增加可以开启瓶盖或罐头的缺口等等;锹把中可做的文章更多,可以将其设计为空心管状,在里面放置探雷针等物品,锹把尾盖可以设计成指北针,或者是锹把做成可拆卸的,再与其它部件组合成为斧、手锯等;有些折叠军锹的锹体可以与锹把垂直固定,在转折处还有活动镐头,这样在掘土时就能把军锹当做锄头或十字镐使用。

一款国产民用组合式多功能锹的设计,可作为锹、斧、刀、锯等使用。但限于材料和工艺,许多类似的设计其实并无实际功用。

苏联在二战前设计的M1939 37毫米工兵锹迫击炮。上图为组装成迫击炮时的状态,下图为整体作为工兵锹时的状态。
 
关于军锹的任何创意都比不上前苏联于1930年代设计的工兵锹式迫击炮,这一大胆的设计也是利用了锹把的空间。这种被命名为1939年式的37毫米迫击炮的炮管就是军锹的锹把,而底盘则是加厚的方头锹体,平时组装在一起,以普通军锹的方式来携带,并可以履行一切军锹的职能,需要时而旋下锹把(炮管)并取下堵头,将锹体放置于地面,再将锹把与接套连接的一侧插入锹体中间的预设孔中,在锹把中间加装可折叠的单腿支架(支架平时放于锹把中),一把不起眼的工兵锹就迅速变成了一门超轻型迫击炮,使用专门设计的37毫米六翅迫击炮弹,可以杀伤远至300米内的敌有生目标,专用炮弹平时则放在腰系的15发弹带中携带。这种设计思路固然先进,但实践中也有许多不足,如作为工兵锹而言,既使不连同15发炮弹,对于需要携带步枪、弹药和宿营用具的普通步兵来说,也显得过于沉重;而作为迫击炮,37毫米口径的装药量有限,因而杀伤半径过小,同时没有专用瞄准具,精度明显不足。因此,这种放在今天看也不免有些新奇的武器,最终并未普遍装备。不过近年来这一设计又曾重新复活,俄罗斯也设计出一款可以兼作单发榴弹发射器使用的军锹,该锹的后半截锹把是活动的,旋下后即可装上一发7P17 40毫米杀伤榴弹,接套内装有击发机构,外侧有简易的瞄准器,利用锹体作为支撑,可以将榴弹发射出去。不过这一设计仍然有前述的各种缺点,特别是精度和操作的方便性不如枪挂榴弹发射器,故也没有定型装备部队。
军用锹的另一大变革方向是缩小体积和重量,即微型化和轻型化,这也是目前军锹发展的主流方向。二战时期德国就装备了锹体和锹把可以折叠的两折锹,而战后在此基础上研制的现代军用锹基本上都是折叠式的,除了两折外,还有锹把可再次折叠的三折锹,进一步缩短了携行时的长度。同时,工兵锹的材料也开始多样化,除锹体仍用钢板制造外,锹把和连接部分广泛使用了铝合金和工程塑料,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强度、耐磨和抗腐蚀性能。我军在1980年代以后也相继开发了两折、三折军用锹,但在总体水平上仍落后于美、德等西方国家的产品。而目前民用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的折叠多功能锹,它们在结构上基本都是模仿国外军锹的式样,具有锹、镐、锯、刀等功能,但材料和工艺上要次于军品。不过即使是军用品,其强度也和固定把的军锹有所差别,只能作为多用工具,而不足以用于白刃格斗。

国内生产的三折式军锹,折叠后长度进一步缩减到只有一个锹体的长度。此类军锹锹把末端一般设计成三角形,以方便使用时控制锹身。

德军目前装备的折叠式军锹(图中背架下方,装在挂在腰间正后方的锹套内),与弹药箱相比,可见其体积很有限。
伊拉克战争的实践再次证明,现代化条件下的高科技战争也必须依靠地面部队来实现最终的战争目的。而地面部队无论是开进、攻击、防御还是宿营,军锹都是战士不可或缺的单兵装备,一直伴随着战争的始终。虽然21世纪以后随着高科技新材料迅速发展,单兵装备研究突飞猛进,但军锹的结构和功能仍未有本质性改变,但细节设计以及新材料应用等环节都会有持续变化,最终目的仍是进一步减轻单兵负荷,进而提升部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