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高中励志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9:25:24

  难忘的高中励志岁月

            于永超

        恩施市白杨中学定于2010年10月9日举行50年校庆盛典活动,这是全体毕业生的一件大喜事。作为1971年入学73年毕业的恩施县第六中学(恩施六中)首届高中生,不知道为学校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说点什么好。不管母校是如何诞生的、怎样发展壮大的,五十年的风雨历程是光辉的;不管毕业生如今处于何等地位、有多少成功喜悦或是艰辛坎坷,过来的都是灿烂人生。人一生会有很多美好记忆,但最难忘的还是高中岁月。         一、师恩难忘

        1971年春,我从羊角公社中学(现为洞下槽村小学)毕业后,正赶上恩施六中办首届高中,我和初中同学杜耀丙(高中时改名为杜涛)、杜显福(高中时改名为杜敏)、伍萍、李家新、李明恕等直接升入恩施六中学习。首届高中共二个班,按照区域划班,我们被分到了高一(2)班,教室就是现在的校长办公室。第一任班主任是金宝麟老师,第二任班主任是江四海老师,两个老师先后教我们语文课程。

 金宝麟老师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和钢笔字。我从小喜爱习字,在此见到了活字贴,一个一个的“偷着学”,几个月后我的字便成了“金体”,记得我用“金体”写了一篇文章,惊呆了“金体”原创者,文章不是特别,字确可以乱真。我当时一个15岁的农村娃,还不知晓“人各有体”的道理,只有一种久旱见甘泉的感觉,不管如何先把肚子灌满。只要认为老师的什么知识好,就一律学来。

 江四海老师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对学生从学习、生活、政治等方面全面关心,以至毕业后我当了生产队长,他还多次到农村家里来问候鼓励,从精神上给予力量,为我展现美好前景。

 当时的六中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教师,给我们上课的就有政治老师熊怡新、数学老师潘文伟、化学老师杜尚武、英语老师邱步武等。

 在向各科老师的学习请教接触中,老师们特别亲睐好学者,引导向上者,鼓励有志者。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各科成绩不错,各方面表现好,老师和同学也信任我,不久便担任了班长,后又在老师的介绍下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成为了班团小组长、校团支部副书记,在书记王维六老师的领导下开展全校团组织的工作。具说是恩施六中的第一个团支部,我除了努力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外,特别卖力团组织的工作和学校公益活动:点着煤油灯通宵达旦刻钢板、印刷简报;经常组织同学们参加集体活动;带领同学们抬石头建乒乓球桌;参加文娱演出、参加校篮球队对外比赛;业余时间苦练毛笔字(现在还保存有正楷百家姓),教室里挂上了我亲手写的行书条幅,记得在一幅作品中有一段文字:…..只有在崎岖的山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如此等等。

 当年青春气盛,用一句广告语讲“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好象有使不完的劲。当我成为一名教师后、成为科长、系主任、党总支书记后、成为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后,由副教授升为教授后,才真正体味到高中阶段师长们的教诲深恩、母校人才摇蓝的德泽、自身知识能力的不断积蓄,对人的一生是何等重要。 

  二、励志岁月

 高中的两年虽然短暂,但却是伴随着艰苦过来的。我的学习生活中,有4件宝贝:书籍、挖锄、扁担、志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青少年学生的精神食粮。在高中阶段,我除了完成规定的课业外,还抢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用少量的零花钱购买优秀书籍,1971年5月,为学校到建始县城去买酱油时,在建始新华书店购买的《中国通史简编》、72年在白杨书店购买的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等,多次清理都不愿扔掉,现在还收藏在书柜中。我从家里带到学校的挖锄,是上劳动课时的主要工具,凭着它的挥动,我们的班田越来越宽,艰苦建校观念越来越浓,劳动果实逐渐丰富。扁担是我的劳动伴侣,用它到冬瓜井挑水、为班田运稀粪;扁担是我的生活支柱,在经济困难的年代,每个周需要的红暑洋芋要靠它从50华里外(洞下槽村二龙寺)的家中,在周一清晨3点到8点连摸带爬地自己挑到学校;两年下来,我的个子长高了,走夜路、挑担子的技能也提高了,为毕业后的回家务农提供了体力支撑。当时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这批文革中的首届高中生的志向很明确,就是毕业后与农民(土地)相结合。毕业前报考部队检查身体时发现我有心藏二间半杂音,又正逢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浪潮,我和同学们别无选择地加入了“修补地球”的行列,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而贡献青春。正是因为有了恩施六中的难忘磨励经历,我才能在小队队长、大队会计任职中服务家乡人民、在战胜各种困难中做出成绩。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建设美好的家园成为我一生的心愿。当年在小队时带领全体社员开辟大队茶园,大队会计时又为办茶场卖制茶机到县里找过柳昌权书记;近期还发表了《二龙寺文化旅游仙景》、《二龙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设想》等网络文章。 励志经历培育了眷恋母校的情怀。毕业离校时,我在教室前的花园(现已为主教学楼)里分枝了一把冬青树苗(也即小白腊),带回家中繁植,虽几经受难,但至今还有生存,陪伴着我的“百年老家”。高中毕业时的几张照片从老家到城里的几个新家转移多次被保存下来,前年老家的土墙屋因年久失修垮塌,连原来放照片的抽桌都埋进了墙土中,我呆视着这种场景却又暗赞着自主远见。 

          三、少年风华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72年12月27日全班毕业合影中的同学们,有的连姓名也忘掉了。
    记得进校时全班40多人,熊万召(首任班长)一个月左右因家庭原因退学,龚仁权因参加粮油工作离班,毕业时谭儒科、许国甲二人因参军不在学校,杜敏、范宏顺、汤和平、唐贵昌、李明恕、朱诗?等人照像时开了小差,参加合影的正好又是38人。

带有文革色彩的“战斗友谊”照记录了我与四个好友的故事。我与谭治松、李道万;凃可志(石匠,乒乓球桌建设主力)、尹文明(大家称他为秀才)五人同班同一个团小组,兴趣爱好接近,两年一起学习生活,结下了深情厚谊,延伸到在回家务农、进城工作后的这些年都能风雨同舟、相互支持。多年未能见面的也心心相印、旧情不舍。

希望本班同学借校庆之机在校园相聚,找回学习生活的记忆,共叙分别思念友情!  四、百年树人

        2010年3月回到学校,我坐到38年前的教室里,看到各种奖状锦旗证书,深知学校的精神在代代传承;我站在当年下课打秋千的老樟树下,仰视高楼教室宿舍,游览美丽如画的校园,感觉这里发生了巨变!

        ——新校门告诉我,它已是白杨孔府第四代“掌门”,门徒上万,贤达过千;土地姥告诉我,山坡荒包已被师生宿舍占用、运动场所宽阔平坦;自来水塔告诉我,食堂发生了大迁移,当年的冬瓜井已失业,扁担水桶也下岗;电缆网线告诉我,往日的曲径校园已架通了信息高速公路。
    但劳技农田却告诉我,它愿意继续搭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平台,园丁们乐意承担培养劳动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这变化与坚守之间,楠树早已茁壮成林,以笔直躯干和繁枝茂叶,奉献出雨露与绿荫,福祉后贤学子。

往事在目,前程胜锦;百年树人,任重道远。3月5日是虎年虎月虎日,更是学习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教育了新中国几代人,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我特用榜书“虎”字(见白杨中学校庆网),激励在校的、继后的学子们传承雷锋品质,高扬时代旋律,完善多采人生,创造美好生活。

“山坡建校五十载,数万学子成英才;科教兴邦负重任,以人为本向未来。”(见白杨中学校庆网)

并以从命书写校名奉献母校。

敬祝恩师:福如东海,寿高彭祖!

祝福同学:晚年康健,南山松龄!

祝愿校友:一生平安万事顺意;四方财旺八面春风!

恭贺母校:五十校庆圆满成功;百年伟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