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主席铁凝题词写错字:错了就是错了,不必为尊者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02:27

新华网9月19日电  据《成都商报》报道,由著名作家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今年举办的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今日落幕,《美文》杂志在9月下半月刊中推出了获奖作品专号,由于恰逢该杂志创刊15周年,杂志还在这一期的封底刊发了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手写的题词,然而有细心的读者指出,铁凝在题词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错别字,把“风华正茂”的“茂”,下部的“戊”写成了“戍”(编者注:题字为“茂”多一点,下同)。
但也有人认为,在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很正常,这不能算错别字。
读者:
中国作协主席写错字了
第一个发现铁凝题词中有错别字的读者在网上发帖说:“今天刚拿到最新一期的中学生杂志《美文》……翻到杂志的底部,发现刊登着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为《美文》题的词,"《美文》杂志年方十五,风华正茂,英气逼人……"铁凝居然把"茂"字写错了,(编者注:下部的“戊”写成了“戍”),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字。此杂志的受众群是广大学生和老师,铁凝居然在全国这么有影响的杂志上露馅,这对我们的无数孩子怎么交代?”
这个帖子立即引来一阵议论,有人认为,作家写稿有错字可以理解,但题词就不应该有错字。而认为此事属于小题大做的人则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作家不一定就是语言文字专家,出现错别字也很正常。也有网友认为,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很正常,不能就此认为铁凝写了错别字。
杂志:
算不算错不好说
记者昨日下午就此致电《美文》杂志编辑部,一位自称高杨的编辑称,《美文》下半月刊主要由她负责,但她显然还不知道这件事,当听说铁凝的“茂”字写错了,她的第一反应是“可能是印刷的问题,有的时候杂志印刷会有一些问题。”但多的那一点怎么看都不像是印刷问题,高杨在看过铁凝的题词后说:“铁主席这样写,我们要尊重铁主席……我觉得不用去讨论这个(错别字)问题,我们也经常刊登书法作品,作品里有书法家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是不是发过来就这样?)我们搞不太清楚,时间太久了……这可能是铁凝写字的一个习惯,其实之前也并没有什么人提出这个问题。(怎么看这个事?)我们邀请别人题词,就不要去评价什么。是不是错别字,我们不觉得,没有看出来,也许是印刷的问题吧。”
而成都画院院长、书法家田旭中在看过铁凝的题词后认为,从杂志上看,铁凝的确把“茂”字写错了,田旭中还专门找来一本书法辞典,他翻到其中一页对记者说:“这里有很多书法家写的"茂"字,包括王羲之、董其昌等人,在各种字体中都没有多一点。”
书法家:
书法中的错别字很正常
记者昨日试图电话联系铁凝,但她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不过记者也发现,名人名家写错别字不是稀罕事,只不过有的是故意写成错别字,有的是不小心写成错别字。
在国内比较有名、历史比较久的错别字是山东孔府大门两旁的明柱上的对联,据说就是清代著名大才子纪晓岚所书,对联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文章的“章”字,下面“早”字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这是纪晓岚故意写错的,“富”字上面少一点,叫做“富贵无顶”;“章”字,下面“早”字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这叫做“文章通天”。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错别字都是一不小心写成的,作家一部作品动辄数十万字,有错别字在所难免。
但目前国内对于书法作品中的错别字持比较宽松的态度,书法家李庶国表示,对书法中的错别字不必过于认真,因为汉字的结构多而乱,而且书法和写作是两码事,写作时写字要求没有错别字,书法艺术对字的要求就可以宽泛些,从几种书体来分析,篆、隶、草、楷、行中,错别字只在楷书中的简化汉字领域中起到评判作用,在其他书体中字的正误标准非常模糊。
作协主席的错别字就不是错别字了么?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美文》杂志9月下半月刊中手写题词,被发现把“风华正茂”的“茂”,下部的“戊”写成了“戍”。杂志社一位自称高杨的编辑称,“是不是错别字,我们不觉得,没有看出来,也许是印刷的问题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错了就是错了,可惜的是这为杂志社的编辑挺身为尊者讳,不知道是主动邀好还是有人授意,而无论如何,这本以广大师生为主要受众的杂志拒不认错的态度是难以让人接受的。我想,这样明显的错误,这样牵强的辩护再多一点发生在这家杂志社里,该杂志的销量一定会因此受到影响,当然,届时不知道铁主席会不会也挺身帮上一回,下个文件,将该杂志包销了。
本来,作家不都是语言文字学家,更不是圣人,写个把错别字,犯一些微不足道的语法错误,都是难免的事情。即便是在完全靠人工书写的久远古代,即便是韩愈、苏轼那样的文豪也会写错别字——现今的语法学家将其部分名之为“通假字”。比如,“日暮”的“暮”字,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薄暮冥冥”用的是“暮”,而苏轼在《石钟山记》里说“至莫夜月明”就写成了“莫”。古人写错别字,更多的是因为文字、语法发展得不够成熟、稳定造成的,如今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与研究的精细化较之古人,可谓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情势下,连一些简单字都写错,就是读者肯原谅,有自尊心的人自己大概都不肯原谅自己。
当然,现代人也有现代人的烦恼,因为对打字机、电脑等高科技的过度依赖,提笔忘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于这样的失误,如果能够有诚恳的态度,自省的精神,自己不能原谅自己,读者也会象对待古人的“通假字”那样体谅你。但如果知错不改,狡辩抵赖,那就不是一个最起码的文字工作者应有的姿态,上帝也不会原谅你了!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公众对其文字应用水平的期待原本就在一般文字工作者之上,对其文字功夫的挑剔是理所当然的。1955年,我国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上通过了普通话的定义,那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在文字使用规范上所应负有的学术与道义上的责任。如果我们认可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是因为其在为创作“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的事业中有所建树而荣膺此职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铁凝女士写的这个错别字是个“大错”——错得越简单就错得越大。
可以说这个简单的错正是因为铁凝女士的作协主席的身份而放大了,这是她的不幸,也是她的荣耀。上海的《咬文嚼字》是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以规范语言文字为己任的小杂志,他们曾向12位当代知名作家发起“进攻”:查找他们的文字差错。其中被“咬嚼”的刘心武在致编辑部的信中说:“能够拿我开刀,我感到很荣幸,不知怎么感谢你们。像我这样的人,在成长期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锻炼,文化断裂、文化损伤便自然而然地反映出来。这是一代人的缺陷。”
显然,如何对待“错别字事件”,对于铁主席来说应该不难解——错别字不会因为是作协主席写的就改变了身份进入了字典,而如不改正,不端正的文风、学风、君子之“德风”刮了起来,“一代人的缺陷”却可能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