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老谭的办学路(身边的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28:33

农民老谭的办学路(身边的感动)

本报记者 龚金星 汪志球《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07日   06 版)

  谭学文在介绍他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张惠惠摄

  【阅读提示】

  为了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他押上家当倾其所有,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为了农民工子女上得起学,他收费低廉不计利益,有时还倒贴;为了农民工子女圆读书梦,他坚持办学八年,默默奉献。他叫谭学文,贵州省贵阳市黔灵镇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

  

  两栋小矮楼,一间木板房,外加百米围墙,这就是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黔灵镇西瓜村扶风小学,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学校虽然小而简陋,却是一群农民工子女上学求知的乐园。在这里,学费少,读得“物美价廉”;老师好,教得勤恳敬业;关怀多,社会各界经常送来爱心。这个乐园的缔造者,就是西瓜村村民谭学文。

  干“傻事”的聪明人

  “人可以穷点,但不可以穷知识,不能让这些孩子再吃没文化的亏”

  西瓜村地处贵阳城郊结合部,住着很多农民工,每家都有小孩。大人们白天进城打工,孩子无人照看,只能玩耍度日。细心的老谭痛心地发现,这群孩子里竟还有好多10多岁的,本该是坐在学校课堂学习的年龄,这些孩子却在虚度大好的光阴。

  “没办法啊,我们收入太低,养活孩子就不错了,根本供不起孩子上学。”一位住在老谭家的农民工无奈地说。

  一番“苦水”勾起曾经的回忆,老谭深知没文化的苦头。小时候家里困难,老谭断断续续读到五年级,没学到多少知识。长大后当兵,连份家书都不会写,每次只能四处求人,想家、念家以及贴心窝的话都不敢写给家人,怕别人听了笑话。

  “人可以穷点,但不可以穷知识,不能让这些孩子再吃没文化的亏。”2003年,老谭决定拿出家里经商辛苦积攒的35万元,创办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学费只收其他学校的一半。

  消息一公布,家里、村里炸开了锅。妻子反对,村里人也不理解,说聪明人怎么干起了傻事。

  铁了心的老谭,十头牛也拉不回,自顾自埋头干了起来。他砸进所有积蓄,买来砖瓦水泥,请来工人,没日没夜地干,盖起了一栋教学楼和一栋教师办公楼。

  没有钱买课桌椅,老谭就挨个儿跑贵阳市的公办学校,求人家把废弃的课桌椅便宜卖给自己。没有高价钱请老师,老谭就去四处打听,请一些退休的老教师,一遍一遍往人家家里跑,7名老师被他的执着、真诚感动,来到旮旯小村拿起教鞭。

  当年9月,一阵鞭炮声中,扶风小学开学了。

  亲切的“校长爷爷”

  “和可敬的老师们比起来,和可爱的孩子们比起来,我这点付出不算什么”

  有了崭新的校舍,有了执教多年的老教师,校长老谭信心满满地走马上任,决定先开设四个年级。

  就这样,老谭开始了招生,可没想到,有些农民工认为孩子读书没用,是白花钱,还不如跟着大人干点活挣点钱实在。

  见此情形,老谭急了。他和老师们挨家挨户去劝说,讲读书的好处,一次说不通,大家就多跑几次,见到家里十分困难的,承诺学费可以欠着,等有钱的时候再交。

  一番苦功终于有了收获,学校招来170多名农民工孩子。看着孩子们开心地拿起课本,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老谭心中百感交集,顿时觉得,吃再多的苦也值。

  一家之主不好当,一校之长更不好当,无论做什么事,老谭都想尽力做到最好。自己不懂教学,就给老师做好服务,拿出自家的房子,给一些无房的老师住,还免水电费,解决老师后顾之忧,家里吃点好吃的,也不忘叫上老师们。

  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老谭经常背着上医院,当成自家孩子照顾;孩子们没文具了,家里实在掏不起钱的,他就贴钱买;没钱交学费的,哪怕学费欠了好几个学期,也不让孩子辍学。时间长了,孩子们亲切地称他为“校长爷爷”。

  “和可敬的老师们比起来,和可爱的孩子们比起来,我这点付出不算什么。”老谭说。他暗下决心,再苦再难,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把学校办下去。

  好人谭校长的心愿

  “把这些孩子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学更多的知识”

  8月27日,扶风小学新学期报名的第五天,已经有360名学生报名,还有更多的家长源源不断地带孩子赶来,预计报名人数将达到新高,突破500人。

  “谭校长,能不能先欠着学费,我们家里实在拿不出。”7岁的李佳佳的奶奶歉疚地说。看到老谭点头,老人一口气说了好多句“谢谢”。老人说,谭校长是个好人,真心为孩子们好,大家都知道,也都愿意把孩子送过来。

  学生多了,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又成了一件令老谭头疼的事。学校只有七八间教室,每间面积也就30多平方米,最多容纳四五十个学生,根本不够用,搭了一个活动板房,也只能勉强解决一个年级。

  想扩充校舍,老谭算了一笔账,各个年级每学期每个学生平均下来收学费140元,500人也就7万元,一年共14万元,其中,17个老师的工资就要11万,再加上购置一些办公设施,所剩无几。

  “有时感到很愧疚,自己能力实在有限,不能给老师们加工资,不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上个课间操,也只能一个个班轮流上,因为没那么大的空地儿。”老谭低沉地说。他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多关心一下民办学校,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办学八载,老谭一直有个愿望,希望政府能给自己划块地儿,“我想办一个更大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不光有小学,还有初中、高中,这样就可以把这些孩子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学更多的知识”。

  

  我觉得,农民工生活艰难,主要原因就是没文化,绝不能让他们的孩子再吃这样的亏。

  潭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