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甘肃省泾川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7:37:12
甘肃省泾川县  

  泾川人的自豪──记“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甘肃省泾川县

   仲夏时节,踏上泾川大地,生命的绿色扑面而来。塬上,果树连成绿海;坡间,苜蓿展起绿波;沟里,刺槐铺出绿浪。一座座砖瓦房在苹果林下时隐时现,一辆辆摩托车在杨柳路中往来穿梭。麦子黄了,桃子红了,柿子绿了……泾川的沟沟洼洼、坡 坡坎坎擎起了绿色的丰收。看着黄土高坡这一派迷人景色,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泾川不愧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发问──为什么泾川人能够重现汉唐时期山清水秀、林木蔚然的壮丽景象呢?

  荒坡里挺起绿色屏障

  站在官山林场,眺望远山的层层云杉、依依杨柳,谁也不会想到,就在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山秃岭。

  官山原来住着百十户人家,饱受水土流失和克山病、大骨节病的折磨,几百口人中竟挑不出一个适合当村干部的人。1976年,时任县委书记的宋拴民下决心把乡亲们搬到了塬上,又组织3000多名群众,大干10多天,种下了满山刺槐。如今,这1.8万亩的沟坡上,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官山林场也成了甘肃省第一个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那时候,宋拴民背着干馍,领着两个技术员一条沟一条沟地跑,一座山一座山地查,人们都说,是干部的汗水浇绿了这一片荒山。

  泾川的13届县委、县政府班子就是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带领33万泾川人,在4条残塬、4道川谷、2480多个沟壑里展开了一场植树造林的接力赛,终于在1992年使泾川成为“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泾川县抓住“三北”防护林和“天保”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组织几万人的大会战,整条沟、整面坡、整流域地实施规模绿化。茜家沟就是泾川人的代表作。1983年,泾川4乡16村的农民和城里的干部、工人聚集在这里,展开了植树造林攻坚战。经过十几年的奋战,昔日光秃秃的50多平方公里荒沟变成了一条蜿蜒起伏的绿色长龙。泾川县也探索出了“山顶梁峁和陡坡地防护林戴帽,缓坡地经济林缠腰,地埂地缘林草锁边,沟底水保林穿靴”的造林模式。

  原梁村可以说是泾川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20世纪60年代末,刚刚脱下绿军装的梁买子当上了村支书。当他满怀热忱地带领大家种树时,乡亲们却说,人是吃粮哩,还是吃树哩?那时全村900多口人,箍在1.9万亩瘦地上,一年下来,人均分不到100公斤口粮,一个劳动日值不了3角钱。

  不信邪的梁买子硬是带领大伙开始了植树造林的长征。先是刺槐填沟,固土保水;后是泡桐造林,桐粮间作;再是种植果树;现在是生态林、经济林、苜蓿草齐上,还把20世纪80年代种的秦冠苹果全换成了红富士,眼下三梁六坡24条沟种下了1.4万亩林木。农民种粮少了,打粮却多了。2001年,全村人均产粮660公斤,人均纯收入1620元,几辈子种粮的农民第一次不靠粮食过上了好日子。乡亲们喜滋滋地说,这林子、果树还真是个宝哩!

  泾川的树种到了人民的心中。阎志钦老人是飞云乡南峪村农民,几十年前他就联合乡亲们平整土地,栽种树木。树长起来了,他便自告奋勇当上了护林员。一年四季,松土、剪枝、灭虫,忙个不停,有时带几个干馍上山进沟,晚上就睡在小树下。“天作帐,地当床,绿树就是他的小儿郎。”小树悄悄地长大了,老人悄悄地离去了。他的生命长进了树木的绿叶和年轮。

  泾川人用爱和生命改变了家乡的面貌。泾川县没有一片天然林,解放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8.6%,每年有1250多万吨泥沙随雨水狂风流失,相当于泾川148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每年要被剥掉6毫米的土层。而今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6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4.9%。栽植各类树木1.6亿株,如果按照1米的间隔排列起来,可以绕地球13圈。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36.98平方公里,每年土壤流失总量减少了810万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认为,泾川的流域治理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泾川县的小气候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年均蒸发量减少了171毫米,湿润度提高了16.5%,气温年较差缩小了1.1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增加了1.6%。泾川的森林在黄土高原上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过去那种“风来尘土满街走,缺水少树秃山头,雨来土肥留不住,十年九灾难糊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高原上长就“绿色银行”

  飞云乡坡头村农民薛虎成的家就在果树掩映之中,树间是砖瓦房,树下是果窖。薛虎成这个头脑活络的西北汉子从1985年开始种杏,后来看到苹果值钱,又种起了苹果。当初乡亲们还是那句话,这可是瞎闹腾哩,果子能当饭吃,老辈子咋还要种麦哩!现在他把承包地种了6亩杏、8亩苹果,一年纯收入4万多元。富起来的薛虎成又帮助乡亲们发展果园,当起了技术指导,教大家剪枝、打药、疏果、除草,那些曾坚持种粮的人也尝到了种果树的甜头。

  “以前种粮没粮吃,现在不种粮了,有粮吃,还能挑着吃。果子甜,日子也甜着哩。”薛虎成一边夸着好光景,一边要记者回到县里,一定帮他说句话,让他承包村里的100亩沟地,好种上柿子和杏。

  泾川没有矿产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县里就把发展林果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出路。飞云乡从1985年起采取行政推动、政策启动、典型带动、效益驱动的办法,集中连片,整村突破,规模建园。经过1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两条果带。2001年,全乡产果3558吨,人均果品收入495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今年又栽植了20万株烟富6号等优质苹果树,全乡的粮经结构比例调整为4∶6,优质果树占了果树总量的80%。1998年,“泾龙”牌红富士苹果在全国名优果品展示会上,一举摘取了“中华名果”的桂冠;2001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又被评为名牌产品。

  红河乡田赵村的魏玲娃住在山腰上,前有河沟,后有大山。她想在山后的地上种上果树,可是得翻山越岭,走一趟要花一个多小时。于是,她便和丈夫一起,从自家的院子挖起,一镐一镐地刨,一车一车地运,花了3年农闲时间,挖出了188米长的隧道,打通了山梁,平整了4亩地,栽上果树,还在下面的山沟种下了大片绿林。

  泾川人就是这样,发展了26万亩果树。2001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10万吨,人均果品纯收入38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7%。果品年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有227户,户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村28个。全县已有3.4万户农民依靠果业走上致富之路,47个果树专业村率先步入小康。

  林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生产经营方式的更新。泾川县面向市场,以果为媒,开放开发。近年来,县里在果品基地引进了短枝富士、黄金梨、秦王桃、贵妃杏等新优水果,建成了一批示范园区;连续几年举办了优质苹果展示鉴评会;建立了泾川苹果网页;在深圳、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设立了苹果直销窗口。今年,窑店乡的32户果农还与西安一家公司签下订单,生产500亩套袋苹果,果子成熟后,每公斤3.6元,交由公司回收。全县1亿只套袋苹果,正在孕育着更大的丰收。拿惯了镢头的农民掌握了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摘叶转果、铺反光膜等新技术,实行了无病毒栽培和单果管理;近千名农民成了拥有“绿色证书”的技术员。

  果品产业的规模发展,还带动了运输、销售、服务等相关行业,转移、吸纳了农村和乡镇的6万多剩余劳动力。全县兴办果品经销公司、果行80多家,拥有经销人员2800多人,年收入360多万元。兴建果库、果窖3000多个,贮量5.8万吨,保鲜增值年收入300多万元。还涌现出了乔爱贵这样的年销果品近3000吨的专业果品经纪人。怪不得泾川人都会动情地说,是党的富民政策让山窝窝里长出了“绿色银行”。

  穷山中迸出绿色希望

  在合道乡完颜洼村的后子沟,蒙蒙细雨中的大片刺槐显得格外青翠。年近花甲的张麦焕告诉记者,这是他1998年在竞拍中承包的1200亩荒沟。承包期间,所有权和经营权归个人,期满后,重归集体。他投资4万元,乡政府组织投劳3万人次,一下子栽了40多万株刺槐,还种了一些仁用杏和花椒,又育了15亩刺槐苗。从1999年开始,他卖树苗的收入已超过了6000元。“再有几年,我的这片林子就值几十万元了!”张麦焕的脸上挂满了笑意。

  退耕还林以来,泾川县积极探索发展非公有制林场的路子,合道乡首先采取集体公开拍卖、政府统一投劳、个人自主经营、林业部门重点扶持的办法,将5270亩荒山、荒坡、荒沟、荒洼和弃耕地租赁、承包给个人。如今全县涌现出规模治理荒山的大户26户,植树1.88万亩,建起了一批民营林场。这些林场栽一片成一片、活一片,不再是“人人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成林”了。

  近4年来,全县新增人工林16.5万亩,完成道路绿化134条计341公里,开发地埂资源近3000亩,绿化大小村屯900多个,全县的粮经比例也由1998年的6.7∶3.3调整为5.2∶4.8。结合退耕还林,全县还新修山区道路117条、集雨水窖2300多眼,让山区群众能用上水、走出山。

  退耕还林还给农民找到了另一条财路。在红砖、钢管建成的温棚牛舍里,党原乡唐家村的唐东风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他种了38亩地,以前年景好的时候,也就收入2000来元。现在他把20亩坡耕地全部种了苜蓿,每年政府补粮2000公斤,补钱400元,折合下来,净收入2400元,比种一年庄稼还划算。种苜蓿有了饲草,他又养起了肉牛。去年卖了6头,收入1.3万元。他所在的唐家村2组有26户,户户养牛,去年出栏70头牛,卖了14万元,人均从牛身上收益过千元。

  记者所到之处,乡亲们都异口同声地说,退耕还林好着哩!人们从先行一步的窑店乡公主村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这个村的253户农民在泾川县率先发展起林果业。10多年来,种了1082亩果树,一多半的农户不再种粮食。去年,果树和果品产业收入占了人均纯收入的90%。10年前住土窑洞的农民都搬进了砖瓦房,有的还盖起了楼房。家家有了电视机,全村有50多辆摩托车,不少农户装了电话,一些人还用上了手机。适龄儿童全部入学,绝大多数学生读到高中毕业,近几年有35人考入了大学。现在,村里自发去陕西杨凌高科技示范园区参观、参加农业高交会的果农越来越多,还有近半数农户订了《陕西科技报》、《果农信息报》、《山西果树》、《甘肃农民报》等报纸杂志。

  在绿树绿草的簇拥中,风尘仆仆的泾川县委书记刘旭宾自豪地描绘着未来──泾川县坚持林草兴县、果畜富县,到“十五”末,全县将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8万亩,人工造林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6%;建成3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其中5万亩是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到2005年,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一个绿满山川、鲜果飘香、秀美富庶的新泾川正从黄土高原上大步走来。       

  评论:山川秀美大有希望

  

  地处黄土高原的甘肃省泾川县坚持植树造林几十年,使森林覆盖率由不足1%提高到34.9%。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泾川人民值得自豪。他们在长期不懈的奋斗中,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磨练出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团结奋战”的“泾川精神”。我国古代有个神话,叫作夸父追日。泾川人民就像舍弃生命追逐太阳的巨人夸父一样,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与荒漠化较量,追求生机勃勃的绿色,改变了荒原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泾川人民就是我们时代的巨人,泾川绿化的业绩就是我们时代的杰作,泾川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瑰宝。

  泾川人民值得自豪。在泾川精神的鼓舞下,他们穷则思变,经历了从农业林业到市场林业,再到生态林业的艰苦长征,不断改善了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了自然、社会、人的和谐统一。绿化也在不断地推动着泾川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他们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变成了果农、农民技术员,在黄土高坡上红红火火地闹起了产业农业、市场经济,不断地融入先进生产力的行列。

  泾川人民值得自豪。他们有一个值得信赖和尊敬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这个县的13届领导班子,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的精力专注到绿化荒山、造福人民的千秋事业中。特别是近几年来,泾川县的党员、干部勇于吃苦,善于动脑,敢于创新,在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的进程中,又带领群众摆脱旧思想、旧观念、旧机制的束缚,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在泾川大地上树立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绿色丰碑。

  泾川人民的做法不仅造福当代,而且造福后人;不仅惠及当地,而且也为下游的人们挡住了扬尘和泥沙。泾川人的业绩无可辩驳地说明,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不仅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还为西部人民找到了一条摆脱贫困的出路。泾川的变化向人们昭示,那些至今还在遭受荒漠化困扰的地方,只要干部群众具有了泾川人那样的精神和干劲,经过三五十年的努力,就一定会让荒山秃岭舞起绿色。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