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开展家庭建档活动的可行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6:32:50
1、沈阳市有厚实的家庭建档理论基础。
我市对家庭档案理论的研究很早之前就已开始。早在1992年沈阳市档案局荆绍福副局长即编写了《家庭档案管理》一书,从家庭档案的内容构成、收集、整理、保管及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此书由档案出版社面向全国出版发行了1万册,其中在本市发行8000册。出版发行该书的目的重在宣传、普及家庭档案知识。发行后,在我市乃至全国档案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探讨。同时,部分普通百姓也自费购买该书,研究家庭档案知识。
在此之后,荆绍福副局长又于2002年,以百姓生活为背景,以普通百姓为读书对象,用简洁、平实、易懂的语言,配以大量的图片,重新编著出版了《家庭档案管理概论》。市委副书记刘迎初(当时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盛赞此举为:从理论上为“档案进家庭”活动建立起了一个平台,从而使“档案进家庭”这项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非常好的理论基础,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不是摸石头过河,而是有重要的抓手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我市一些家庭和全国部分地区建立家庭档案的实践,为我市广泛开展“档案进家庭”活动奠定了实践基础。
在家庭档案理论的指导下,我市也有部分市民自发地建立起了自家的家庭档案。如:大东区小北街道翠华社区居民,今年已73岁的马忠超老先生,十年来,将家庭成员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划分为十二大类,共积累、整理成14卷家庭档案,每卷约有四五厘米厚。与此同时,他还编辑了一本《家庭大事记》,详实地反映了近50年来他们全家的生活变化及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过程。再如苏家屯区张景武老先生,10年来共整理、保存了90余卷家庭档案,并且自己设计了家庭档案柜摆放在家中客厅最显眼的位置。他们可以说是我市最早的一批按照家庭档案理论收集、整理家庭档案的先行者之一。他们的自觉实践行为使我们认识到:家庭档案理论是扎根于百姓生活、服务于百姓生活的理论,家庭档案实践是有群众基础的。
武汉市江岸区档案局开展家庭建档活动的实践经验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该局参考、借鉴沈阳的家庭档案理论和经验,开展了家庭建档活动,在某小区内的几个住宅单元的100多户家庭中建立起了家庭档案。在2001年9月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档案会议上,该局交流了其开展家庭建档工作的经验。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3、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庭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要求,对家庭档案有了解、建立的愿望,家庭建档有社会基础。
家庭档案古已有之。每个家庭在家庭成员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都必然要产生家庭档案,只不过绝大多数家庭未进行规范化整理与管理罢了。因此说,开展家庭建档活动,并不是要大家去重新创造些什么;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收集、分类、整理、保管即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市社会面貌发生了空前改观,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大改善,为设计、购置家庭档案所需要的设施带来了空前的方便;家庭照相、录像设备的日益普及,为照片建档、录音存档、录像存盘,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经济水平提高后,广大百姓愈来愈重视精神生活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他们渴望了解家族的历史、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渴望展示自己的人生经历、回忆自己的奋斗历程。在沈城还有部分家庭已经自发地建立起了家庭档案。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为整理家庭档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广大离退休人员群体的涌现,为整理家庭档案准备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他们年高资深,经验丰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中有各种各样的行家里手,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活档案”。他们退下来了,又占有时间上的优越条件,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建档的难能可贵的“方面军”。而且,沈阳市档案局的同志们在局长的带领下,在活动正式开展之前已经对家庭建档方面的理论、拟采取的方式、方法、措施、步骤进行了研究,已经具备了开展家庭建档业务指导的能力。
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家庭并未建立起比较科学、规范的家庭档案呢?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组织、缺乏引导。在以前,家庭建档活动都是自发、分散进行的。相当多的家庭想建,却不知家庭档案究竟包括那些东西,不知如何下手。有些家庭在自发建档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专业技术知识,收集不全面,有很多遗漏的地方,而且整理不规范,使用起来难以得心应手。
但是这一切毕竟说明,百姓对家庭建档一事是认可的、积极的,有参与其中的愿望,有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有建立家庭档案的基础,经过组织、引导,得到科学指导后建立起来的家庭档案是能够发挥作用的。因此我局认为只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动地担负起家庭建档的组织、引导、指导、协调任务,采取恰当的工作形式、工作方法,在沈城百姓中大规模、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家庭建档活动,三年内实现十万户家庭建档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