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从“诗不可兼史”到“以诗补史之阙”——论明清之际诗史说之流行(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8:05:20

试析从“诗不可兼史”到“以诗补史之阙”——论明清之际诗史说之流行(2)

2010-07-17 来源:读书人   [收藏此页]  复制论文关键词:诗学诗史说   论文摘要:“诗史”是中国诗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本文着重考索诗史观在明代以至清初的兴衰,并分析评价其缘由利弊。   “诗史”乃中国诗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始见于晚唐孟綮的《本事诗》,至宋代而成为论诗之常谈。《本事诗》评杜诗云:“杜逢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读书人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明末清初人物关于诗史说的言论大致如此。在明代颇为沉寂的诗史说,此时突然为士人所瞩目倾心,其中原委耐人寻味。笔者以为这首先当与明末以来尊经复古、崇尚实学的学术取向及儒家诗教精神的复兴有关。明末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交困,国势岌岌可危。“万历中叶以后,朝政不纲,上下隔绝,矿税横征,缙绅树党,亡国之象,已兆于斯”。当时有识之士无不重忧深虑之,思欲振奋,挽狂澜于既倒。中国向以道德人心治国,上找原因。故一时士论皆以为必当先正人心,途径则是通经学古,以求力返先王之雅政。陈子龙曾批评当时士风道:“方今士大夫之大患在于平居多逸乐之心,不措意天下事,朝夕问田宅、近妇人而已。”(《安雅堂稿》卷三《徐职方诗稿序》)强调当“正经以维心术”、“移风易俗,返于醇古”。(同上,《皇明诗选序》)钱谦益说:“数十年以来,持国论者,以钩党禁学为能事,驯至于虏寇交讧,国势削蹙,朝廷之上,唯无通人硕儒,通经学古,修先王小雅之政教,是以若此。”(《牧斋有学集》卷三十九《太仓张氏寿宴序》)
  力主“诚欲正人心,必自反经始,诚欲反经,必自正经学始。”(同上,卷二十八《新刻十三经注疏序》)晚明学风空疏,士人往往束书不观,务为空谈。钱谦益直斥世之“离经讲道,空谈心性”为“俗学”,(同上)陈子龙则以为世有三患,其一即为“士无实学”。(陈子龙《陈忠裕全集》卷二十六《经世编序》)而当时东林党人,复社、几社诸子无不约为尊经复古之学,以图激励收束人心,挽救世运。因之,通经汲古,学以经世,务为实用,成为明季士人共识。及至明社既覆,士人痛定思痛,纷纷反思大明数百年之基业缘何毁于一旦,思索的深度与广度均超越了前期,但一些中心话题如道德人心、学风士气等,均延续明季而来。清初士人如顾炎武、黄宗羲等倡为经世致用之说,与明季钱谦益、陈子龙等人之论实一脉相承。明季清初之社会风气、学术祈尚大致如此,而此际诗学亦不能不受时代风会之影响而与时迁流,其表现则为儒家诗教精神的复兴,尊经复古、崇尚实学的一种表现就是对史的重视。诚如钱谦益所说:“经犹权也,史则衡之有轻重也;经犹度也,史则尺之有长短也。……经不通史,史不通经,误用其偏诚菀琐之学术,足以杀天下,是以古人慎之。经经纬史,州次部居,如农有畔,如布有幅,此治世之菽粟,亦救世之药石也”。(《牧斋有学集》卷十四《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经与史不分家,宗经旨在重史。清初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等宗经亦重史,即可为证。

  全祖望《梨州先生神道碑文》云:“公(黄宗羲)遂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而归宿于诸经”。其《亭林先生神道表》则说顾炎武:“自崇祯己卯后,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遍说部以至公移邸钞之类。”而儒家诗教精神则与诗史说更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古儒家诗学就有采风观诗之说,由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观世运之升降盛衰。此即为诗史说之滥觞。由此而论,明清之际诗史说的重炽与其时尊经复古的学术趋向及儒家诗教的复兴不无关系。
  此外,诗史说的重炽当与易代之际士人长歌当哭的创作心境有关。曾灿说得好:“近代诗人……初无关于安危治乱之故,若历沧桑、遭变难,徘徊于黍离麦秀,坎坷于人散家亡,则其为诗,定有以感天地而泣鬼神耳”。(曾灿《过日集·凡例》)朱鹤龄则说:“诸君子生濡首之时,值焚巢之遇,则触物而含凄,怀清而激响,怨而怒,哀而伤,固其宜也”。(朱鹤龄《愚庵小集》卷八《寒山集序》)国难邦危,家亡人散之际,诗人之沉哀深痛有不期然而然者,而这种人生遭遇、感情经历与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作那些为后世推尊为“诗史”的诗作时的心境、经历颇为相似。故而士人在理论上接受诗史说,在创作上受诗史体影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以前明人往往以诗史体感情过于激烈,有违于温柔敦厚之教而排斥诗史说。而一旦自身与杜甫有着相近的经历,于杜甫之深哀巨痛能感同身受,士人就不再排斥诗作中的强烈感情,甚至开始为之辩护。前引钱秉镫、申涵光对温柔敦厚的辨正就是如此。再举一例。
  杜溶《跋黄九烟户部绝命诗》云:“夫一部《离骚》,缘嗔而作也;故屈子不嗔,则无《离骚》。由是,武侯不嗔,则无《出师表》;张睢阳不嗔,则无《军城闻笛》之诗;文文山以嗔,故有《衣带铭》、《正气歌》;谢叠山以嗔,故有《却聘书》。”(杜溶《变雅堂文集》卷四《跋黄九烟户部绝命诗》)杜溶认定并高度评价《离骚》乃缘嗔而作,也即肯定了“愤怒出诗人”,这与温柔敦厚相去甚远。由此也可见,士人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接纳诗史说更多的不是出于理性的考虑,而是一种不期其然而然的结果。谈迁的一段话颇能代表当时许多士人的创作心境:“呼天号地,与夫请缨击楫之壮志,荒荒赚赚,业已归之山河,嘘为长虹,激为寒涛。今偶存者,仅纸上之余痛枯梦也。”故国身影日远,复兴之梦无望,士人惟有向纸上寻觅“余痛枯梦”,聊为慰藉。万泰的一段自白也颇可注意:“人伦凋丧,家室飘摇,晨风暮雨,呼天抢地之余,时把《离骚》一卷向水边林下低回而读之,不知涕之无从也。痛恤沉忧,荒忽烦乱,出无以为欢,人无以为语,有怀耿耿,不平思鸣,始有意于学诗,而已老矣。……仰天而叹,不意离乱遭难至此极也!所赖笔砚仅存,血心未死,披帷时来素心,抵掌不忘吾道。”(万泰《续骚堂集·自序》)此处更可见易代之际士人创作心态与屈原、杜甫等与温柔敦厚诗教有冲突的大诗人创作心态的暗中相通。而尤可注意者,所谓“笔砚仅存,血心未死,披帷时来素心,抵掌不忘吾道。”道出了士人尤其是遗民诗人的隐秘愿望:以诗歌记录、保存忠君爱国之道。也即前引陈陆溥所言:“(遗民)其身不啻沧海之粟,而纲常系之,诚有见于天理民彝之不可泯也”。谈迁也说:“男儿堕地,止此血性。为君父用,则为忠孝;为古人用,则为楮舌;为二氏用,则为名理;为千秋百岁用,则为青简丹笔。”(《谈迁文集》卷三《偶存集序》如是而论,以文化遗民自居的钱谦益编选《列朝诗集》,亦未尝不有此意。
  还有一点需指明的是,明季历史与宋季颇为相似,明季遗民也往往自觉比附于宋季遗民,这与他们对诗史说看法的改变当不无关系。清初邵廷采曾说:“於乎!明之季年,犹宋之季年;明之遗民,非犹宋之遗民乎?日:节固一致,时有不同。”正是这种自觉的身份认同,使明季士人对宋季士人的生存处境精神状态及其所为歌诗有一种本然的亲切感。因此他们不仅高度评价其文学成就,而且十分欣赏其诗歌中体现的诗史精神。
试析从“诗不可兼史”到“以诗补史之阙”——论明清之际诗史说之流行(2) 试析从“诗不可兼史”到“以诗补史之阙”——论明清之际诗史说之流行(1) 试析文本阐释视域下的杜诗“诗史”之名缘起(2) 试析文本阐释视域下的杜诗“诗史”之名缘起(1) 从400元到2亿的交易方法—龟之交易法(上) 从400元到2亿的交易方法—龟之交易法(下)1 从400元到2亿的交易方法—龟之交易法(下)6 从400元到2亿的交易方法—龟之交易法(上)1 “西学中源”说在明清之际的由来及其演变 “专其利以病民” 明清两淮盐商的暴利之路 不可以随便说晚安 从逻辑推理看高新养廉说之荒谬 市、县委书记和明清知府、县权力之比较2 中国人不可以不知道的知识 之2 - 度第秒度的转帖 从400元到2亿的交易方法——鬼之交易法(下)2 纪念,不可以叶公好龙----漫步遐想录之二十四 从400元到2亿的交易方法——龟之交易法(下)4 从“痞子之真”到“大众之浅”——论当代北京文化中的王朔、冯小刚潮流 作者:刘东超 从实业家到资本家 ——史玉柱网络游戏之路走多久 from www.donews.com SVM学习之四——从机器学习到支持向量机 从“我选择,我喜欢”到“永不止步”——安踏发展之路 王琳:从宪法到宪政——国人百年未竟之梦想 从“我选择,我喜欢”到“永不止步”——安踏发展之路 从朴实到华丽——纵观Spb Mobile Shell三年之变 - Windows Mo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