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2:34:31
Q4:专业课课本用哪些?

我是个买书狂,一想到买书就会很兴奋,所以为复习采购教材的那几天就特别兴奋。比较仔细得看了经验贴,还发邮件咨询了学姐。在前辈的意见和经验的基础上买了教材。道口的十门课都是没有指定教材的。因而不能说哪本教材就绝对好,很多教材都是互补的,有写的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买一本中规中矩,写得不错的为底本,然后再适当参照别的教材补充就够了。
我用的教材清单如下,只列出我实质使用过的,好多买了都没有看:
课程(大致按照重要程度排列)
教材及相关资料
宏观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合本)
高鸿业 主编
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非常重要
2、配套的指导手册
高鸿业 主编
与第四版配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厕所、快睡着的时候可以看看
3、金圣才《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金圣才 主编
2010版
中国石化出版社
一般重要
货币银行学
1、《货币银行学》
易纲 吴有昌 著
1999年第一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非常重要
2、《货币银行学》
夏德仁 著
第二版
中国金融出版社
比较重要
3、《现代货币银行教程》
胡庆康 著
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晚上睡觉前看看,补充补充就好。
国际金融学
1、《国际金融学》
姜波克 著
第三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比较重要
2、《国际金融学》
姜波克 著
第四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比较重要
3、《国际金融学》
钱荣堃 著
唯一一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参考,一般重要
财政学
《财政学》
陈共 著
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般重要
商业银行经营学
《商业银行经营学》
戴国强 著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般重要
证券投资学
1、《证券知识读本》
周正庆 主编
修订本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一般重要
2、《证券投资学》
曹凤岐 主编
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比较重要
保险学
《保险知识读本》
保监会 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记住概念即可
微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合本)
高鸿业 主编
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摘出重点概念,记忆
会计学
1、《西方财务会计》
余恕莲 主编
第三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概念记忆
2、CPA教材《会计》
CPA 协会
2009年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权威定义参考
统计学
《统计学》
黄良文 主编
修订第三版
四川人民出版社
概念、定义和方法了解即可
 


Q5:专业课的这些教材写得如何?

这十门课的主要教材都是比较有名的教授写的,但是说实话确实也是参差不齐,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是高鸿业老先生的《西方经济学》。这一套教材要说写得有多好是没有的。它最大的好处在于把概念说得比较清楚,逻辑很符合中国人思考方式,所以易懂,而且便于应试。比起老外写得那些要容易看。但是它里面很多的知识点都没怎么展开,也存在一些小错误,整体上属于文献综述派的教材。和大经济学家写得教材差得不是几个档子。其中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很多都牵强附会,但是还是建议看一下,因为里面有可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可能会考相关的题目。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宏观部分,条理性十分强,比它的微观部分要好很多。一条主线从国民经济核算开始到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再到长期经济增长,可谓一气呵成,很便于把握整个体系。这对于复习是有好处的。每门课有主线穿起来的时候就会更容易记忆和理解。但是里面对于一些概念和理论的解释却过于简化,以至于有点难以自圆其说的,比如乘数-加速数原理就有这个问题。
第二是易纲副行长的《货币银行学》。在复习之前就听说这本书写得好。整个读下来的感觉是,确实写得不错,属于这十本教材中的突出者。但是要说完美也是不可能的。易纲是一名学者型的作者。他早期对于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有相当的研究,并且进行过不少实证检验和分析,因而不仅理论到位,实证也不缺,所以这本货银最大的特点就是联系现实十分紧密。能让我们了解很多从其他教材上难以了解到的问题。
但是这本教材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老了,11年前的书了,我国金融业现在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的,11年之间发生太大的变化了,以至于其中很多数据和资料都不可信,都过时了。所以需要选一本较新的教材与它一起配套使用,同时要适当关注现实,更新自己的资料库。另外,由于这本教材很大一部分是从易纲早期的论文和学术著作中摘选来的,因此有些部分交接得比较生硬,且书的后半部分开始错误就逐渐多起来,整体上有点不统一。最后一个缺点是内容有部分遗漏,比如货币制度这一部分就没有存在于本书中,需要自己去找寻资料。因此找一本其他的《货银》与其配合阅读是有必要的。
第三来说说夏德仁的《货银》。五道口的专业课考试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书目,所以上面所列的表也只是我的一个个人选择,并不是说大家都要买这几本书来做参考。参考书是完全可以自己选择的。选的夏德仁的《货银》作为参考书一方面是听取了学姐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易纲《货银》自身的缺陷。由于写作与11年前,易纲的《货银》很多涉及到实际的内容已经严重过时,数据也需要更新,如果将这样一些内容信以为真的话肯定会误导复习的。夏德仁的《货币银行学》在04年的时候进行了改版,现在市面上的是第二版。这个版本我觉得总体上很不错,有这么几个优点:一、理论清晰简明,与易纲的教材正好互补;二、内容更新,与实际接轨较好;三、行文简明,篇幅较小;四、与我国实际联系较多。
因为夏德仁本身也是经济工作出身的,曾担任过大连市委书记、辽宁省副省长等职务,因此对于实际经济运行也有较深刻的把握。所以整本教材还是言之有物的。而且02年金融联考大纲里面的货银部分基本是按照夏德仁这本书编写的。推荐大家看一看。
第四、陈共的《财政学》。很多同学在第一次接触到陈共的这本教材时就有一种崩溃的感觉,因为里面套话、废话和官话较多,整个思路被搞得很不清晰,读完一次还不知其所云。其实我第一次也是这种感觉。因为专业课用的就是这么教材,所以大二的时候就买了,一直没有看,期末考试是靠课件解决的。后来考研复习的时候挖出来看,看了一次之后确实有点犯迷糊。后来又重新理了下框架和思路,发现他的主线还是明确的,主要从财政基本概念到财政职能到财政收入、支出,再到财政平衡,最后是将财政和开放经济联系起来。但是由于里面的套话太多,会让人很抓狂。所以建议买一本配套的习题集或者辅导手册配合使用。课本看完一次之后理一个大概的框架,然后就开始背习题和辅导手册上的名词解释。基本就差不多了。
第五、戴国强的《商业银行管理》。本科专业课用的也是这本(太和谐了。。。),所以考研时挖出来就看了。发现自己以前很认真地读过一次,但毫无印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写的体例不一,明显是多人撺掇出来的,前后文的衔接也不顺畅。很多概念都没有具体展开。整体上让人比较失望。而且第二版已经比较老了,连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都没有讲进去,因此建议选读第三版。虽然这本书写得不怎么样,但是因为银管本身也不是大科目,只要掌握里面的概念和一些原理就够了,同时追踪下银行管理方面的新政策新方法就够了。当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业务肯定要很熟悉。
第六、周正庆的《证券知识读本》。这本书是证监会编的,内容比较全,比较符合我国实际,中国没有的业务和机构里面基本也都没有。同时,这本书市按照问答形式编写的,因此方便查阅和背诵,建议把这本书用来当做概念背诵手册。
第七、曹凤岐的《证券投资学》。我看完这本书有两大感受,一是小错误太多,觉得自己像出版社的校对员。不过小错误可以锻炼我们发现错误和运用知识更正错误的能力;二是这本书很神奇,虽然不厚,但几乎把证券投资相关的所有理论和实物的问题都放进去了。里面既有资本市场概述,相关投资品的概念介绍,也有诸如CAPM/APT/B-S公式等理论性内容的阐述。总之整体内容很全,写得也比较好懂。所以可以作为证券理论复习的底本。
第八、《保险知识读本》。这本书是保监会编的,中国金融出版社以前还出过一本《保险知识读本》。但后来没有改版,内容已经比较老。我用的是保监会写得那本,开本大些,字也大些,比较薄。由于也是采用问答形式编写,所以也比较适合概念的背诵。理论性不强,但是应付保险学的题目应该是够了的。整体而言,这本书官话套话也比较多,但是不影响概念的背诵。
第九、《统计学》。我用的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的,由黄良文编写的《统计学》。整本书硬着头皮啃了一次,一开始还看得听明白,后面就有点看不懂了。但是坚持看完了,记了一下一些概念之后就没去理它了。整本书写得有点参差不齐,有几章写得简明易懂,有几章则小错误不断,读起来也比较费力。或许还有更好的统计学课本。
第十、《西方财务会计》,是我们学校余恕莲教授写的教材。这本教材已经好多年了,我用了最新的版本第三版,主要原因是它比较薄,写得也简明易懂。虽然因为整本书是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写的,因此一些规则和概念定义上会和我国实务有出入。但是五道口不考实务,因此影响也不大。可以买一本CPA教材中的《会计》来对比着看,有不明了的就参考CPA教材,因为那个是权威的。
第十一、《国际金融学》。我看了姜波克的第三版和第四版。三四两版有很大的变动。第三版内容更全,而且全是经典理论的阐述;第四版则做了大幅删减,并且有近两章的内容是姜波克教授自己的研究成果,五道口在短期内是不会考这些内容的。因此第三版是比较好的备考版本。但是本人复习的时候第三版只看了一次,第四版倒是看了两次。因为觉得第四版的叙述比第三版简明,而且缺少的内容也就那么几节,到时候复习时补一补就可以了。没必要捧着第三版多读这么多文字的。
第十二、金圣才系列。我一开始没有打算买金圣才系列。后来听取了学长的建议就买了两本,一本是《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典型题》另一本是《金融学考研真题典型题》。但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读了前一本,后一本的证券和金工部分是在准备复试的时候看的。整体感觉是这本书编得很一般。由于是多位写手写出来的,因此常会出现同一问题不同的回答,甚至相去甚远。整个看的过程可以作为自己改错和练习的过程,看看自己能用多高的眼光去审视他人给出的答案。这是看这本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Q6:十门专业课中,每门课要复习到什么程度?

每门课都复习到滚瓜烂熟一般是不可能的(至少第一年考肯定没法复习得如此全面),但是整体而言,对每门课的结构和框架肯定是要了然于心的。十门课每门课都必须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具体的逻辑框架,这样遇到不熟练的题目才能迅速锁定学科范围和知识点,进行答案的准备。
下面来具体说说每门课大致要达到的程度。
宏观、货银和国金是三门最重要的课。虽然道口近几年的命题风格透露出一丝转变的讯息,但是短期内宏观为主的出题思路估计不会变,所以这三门还是重点。尤其是前两门课,一定要熟悉到如数家珍,能够把整个框架都口述下来,对于细节也必须随时回忆起来。即使不能做到字字珠玑,也必须言之有理,放矢必中。而且每个知识点不能孤立地去记忆,而是要有机联系起来,由一个能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个。比如由货币中性这个概念出发,我们首先要想到货币的定义,然后明确货币中性探讨的主要是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由此出发要能够熟练地论述各个学派对此问题的观点,同时要写出各学派相应的政策主张,还可以扩展到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因为更广义上这一问题可以和“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联系起来。这只是一个不恰当的简单例子,意思是希望大家能明白这两门课的重要性。
国金的切入点在于开放经济,其实可以至于广义的宏观经济框架下,将其和宏观合为一体。这样去理解更能够将其融入整个大体系之中。国金的重要程度不及前两门课,但仍然是最重要的几门课之一。尤其是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这两块内容,一定要烂熟于心。
其他几门课的重要程度则基本持平,统计学稍显逊色。先说统计,据我们小范围的观察发现,这门课呈现连考两年,然后三年不考的规律(纯粹胡诌,但是2010年确实没考,我之前打赌不会考,所以省了不少复习时间,但是风险也可想而知)。这个规律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说明统计学考得很少,这样的课不值得也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去复习,除非你是统计专业,否则对付这门课最主要的是理一个框架,然后背诵重点概念,明确每一概念在框架中的位置就够了。
剩下六门课中,银行管理学的一部分内容和货币银行学是重合的,所以很多时候分不清某些题目的知识点是来自货银还是来自银管。因此,最好在复习时将银管视为货银的一部分,也就是其商业银行部分的拓展。这样就能把它自然地放进一个大框架里了。
会计学只需要理顺框架,背诵重点概念就可以了。当然了一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基本结构一定要了熟于心。保险学和微观经济学也基本如此。千万不要产生误区,认为微观和宏观一样重要。其实微观经济学在道口的考试中出现的几率不大,而且基本上是在第一大题,也就是简答题(实质是长篇名词解释)中出现,所以掌握程度如前面几门课就够了。
财政学的复习则稍显不同。这门课单独而言是不重要的。但是由于它内容上和宏观经济学联系紧密,尤其是财政政策这一部分内容,十分重要,要和宏观紧密联系起来。另外税收、财政预算等部分由于和实际联系紧密,也是道口出题的热点之一。因此财政学这门课需要比较重视。将其整个框架纳入宏观经济学之中,然后对细节加深理解(不是单纯的背诵)。
证券投资学,这门课也要相对重视一点,因为近几年道口的考题里都有几题微观金融相关的题目,比如2010年的影响期权的因素。这在提醒我们单纯看《证券知识读本》是不够了,最好看一本诸如曹凤岐的《证券投资学》这样比较理论的教材。里面的相关微观金融理论需要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不需要推导,但是必须能够叙述出来大致的思想和思路。
十门课的复习程度大致如此。 


Q7:需要天天读报纸,做剪报吗?或者每晚都浏览一行三会的网站吗?

理论上讲,有空看看《经济观察报》、《财经》之类的报纸和杂志对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提高石油很大的帮助的。但是从经验来看,准备初试的阶段每天看报纸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初试理论上不考热点,虽然这几年一直都在考热点,但是所有的热点都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它不会像复试那样赤裸裸出热点题,因此只需要掌握好了相关理论就能比较好地解答初试的所谓热点题。即使你不知道题目背后的热点,影响也不会很大。而且每天读报和搜集信息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初始阶段除了专业课还有三门公共课要准备,因此没有必要天天读报、简报。我准备初试的时候从来不读报。
虽然不读报,但是浏览财经新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网络浏览速度会比读报纸快,效率也更高。只要知道一个大概就可以了。一行三会的网站也要定期查看,以防有新的政策和措施以及领导讲话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出题点。
 


Q8:以往的初试和复试题重要吗?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要熟悉到什么程度?

以往的初试题和复试题都是比较好的复习资料。尤其是初试题。可以说往届的初试题是我们了解五道口专业课考试概况的一个直接参照物。你能够从中知道专业课考试的题型、分值分布、考试重点等。而且由于道口的初试题的出题重点比较集中,因此时常有重复出题的现象。所以熟悉初试题可以帮助你在遇到类似题目时很快搞定它,留出时间来对付不熟悉的题目。
复试题目由于热点考得比较多,因此参考价值没有初试题那么大。但是一些理论性和概念性的题目仍然有可能被借用到初试里来,因此也不能忽视。所以这两份题都需要花时间钻研一下。不过由于五道口的初试题和复试题都不提供参考答案,因此需要自己去解答和把握。建议可以在网上找一份参考答案,然后对比自己的答案进行总结和补充,最后得出的答案应该就八九不离十了。
试题的研究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太早开始。因为一开始知识储备还不够,答题思路也还没有形成,过早接触真题会有一种受挫感,效果也不好。因此大概在9月份开始研究就差不多了。那时候专业课的大科目已经基本复习完,而且有一定的把握了,可以通过做题来考察自己复习的效果。
但是话说回来,以前的试题毕竟已经是用过的题目了。重复的概率不会很高,因此不能把太多精力放在研究和背诵以前试题上面。重心还是在于解题思路的培养。所以建议初试题复试题熟悉到一定程度就够了。大概知道近10年,某门课哪部分出过题,出过几次,大致解题思路如何就足够了。
 


Q9: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模拟考?大概多少次合适?选什么题目当做模拟考题?

专业课一定要进行一下模考。因为不模考就无法真正感受到答题时间的紧张感,也没法实践复习中总结出来的答题方法。但是模考没有必要太早开始。大概在10下旬进行第一次就差不多了,或者11月中旬也可以。那时候应该专业课复习已经相对成熟了,逐步进入冲刺阶段了,重点应该放在对知识的运用和解题当中了。
模考的次数按照个人情况决定吧。完整的严格的模考(三个小时不中断)大概进行三次就足够了,因为很费时间和精力,也很折磨人。三次差不多就可以起到模考应该有的作用了。可以考虑三四个同学一起进行,考完之后互相判分,总结答题的缺陷。这样相对会有效果一点。
至于模考的题目,本人建议选用近两年的真题,这样更有真实感。同时也可以自己和同学一起编一份模考题,每人负责一部分,这样更可以揣摩出题人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