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15:34:31
  ★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法?    分辨世间的相对,了解相对的纷扰;于中予以突破,不为纷扰而迷惑,于住世中从事出离的精进修养而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胜境界。如是便圆具了佛陀之法!     佛法:化烦恼为菩提,住世中精进修养出离而至究竟圆满!    1.无明,迷惑不觉,即烦恼。    2.烦恼即菩提,烦恼出菩提,破迷转觉!    3.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疑破碍,明真见实,究竟觉悟!    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为善去恶,佛法的第一义谛以人本为基础,突破善恶局限而无善无恶,增上修养而达“无”字也是多余之境!     例如: 
    烦恼的内涵,色尘内境而至身烦心恼;(一切二元对立的善恶、对错、褒贬等皆是相对法。 )
    菩提的形成,来自烦恼;于烦恼中发现道的踪迹,得修养功德之助,化烦恼为菩提。 
    烦恼是世间法,出离世间得智慧之助是出世间法。      这是佛法概要。       老禅师的话    白云禅师著述    · 什么是佛法?
  · 什么是正常人?
  · 劳力之辨
  · 佛陀
  · 达摩
  · 僧伽
  · 金刚萨埵上师
  · 佛法补白
  · 牺牲奉献
  · 烦恼之说
  · 多看、多听、多问
  · 要珍惜、不要计较
  · 般若之辨
  · 定不是麻木
  · 八关斋戒法之释
  · 慈悲的培养
  · 非常的教化
  · 行者与常住
  · 随缘、随顺、随境
  · 处世之道
  · 师僧之责在道
  · 莫染着是非
  · 法的洒脱
  · 众生我与菩萨我
  · 自我的有无
  · 希望不是妄想
  · 分别与认识
  · 功德效益
  · 把握情识的作用
  · 应该做什么?
  · 维护自尊
  · 事相与意境
  · 独处随缘
  · 闭关的知见
  · 忏悔之道
  · 要问为什么?
  · 不要开庙店
  · 计量理论
  · 自我的价值观
  · 身份、立场、观念
  · 没有自我
  · 尊重就是信任
  · 讲经说法的理念
  · 参学之道
  · 爱语摄
  · 学佛知见
  · 切勿欺师灭祖
  · 经得起考验
  · 生命的价值观
  · 三学之识
  · 唯佛独尊
  · 行者的方向
  · 问题与答案
  · 信仰的选择
  · 根见、见见、性见
  · 容忍和谦逊
  · 慧命与生命
  · 僧伽的落实
  · 觉悟之道
  · 师的排行榜
  · 个性与修养
  · 二众修学的差异
  · 圈子之外
  · 推销烦恼
  · 来去自如
  · 成就的喜悦
  · 错的知解
  · 不要眼高手低
  · 适可而止
  · 应无所住心
  · 勿存妒忌与怨恨之心
  · 中阴身的认识
  · 想行之间
  · 学佛方程式
  · 现代人知见
  · 太多的自我意识
  · 慈悲喜舍的要领
  · 知识与修养
  · 圆觉境界
  · 深入“经”藏
  · 贴心话
  · 空的认识
  · 谦虚、礼让、共识
  · 一味的固执
  · 修心养性
  · 无畏不是鲁莽
  · 法师的才能
  · 菩萨行道
  · 因缘生法说
  · 菩提之路
  · 僧尼的三方向
  · 菩萨心性
  · 谈修行与办道
  · 师恩之识
  · 攀缘与结缘
  · 语言的尊严
  · 如何才是修行
  · 如何觉悟自我
  · 安身立命
  · 修养即是调适
  · 待己待人★佛法补白     出离心:    定义:解脱轮回苦,灭尽诸烦恼!(再简单点就是:离苦得乐!)    修法: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标准:于诸轮回诸盛事,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圆极佛果,自在菩提。    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始觉与本觉合而为一,    能转生死为涅槃,化烦恼为菩提。    无上:指其至高无上,无人可凌其上;
    正:不偏不邪之义;
    等:十法界同为一体。
    正觉:不同于凡夫外道的见解。色尘内境:菩提:    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佛法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权假,以出世间法为究竟。烦恼即菩提:    就是在问题中找到答案,从错误里把真理彰显出来,在烦恼中发现道的轨迹!    迷时是烦恼是生死是地狱,悟了觉了是菩提是涅槃是净土!    ——所以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佛哈!行者!你曾如此的修行么?从相对中而成就绝对!若未,精进是时!    佛法就是日常生活中究竟地乱转序!而乱转序就是生活,所以佛法就是究竟生活!      由于在下也是初学佛道,所以有关佛法的基本概念还是分开发帖以待探讨的为好!    以上虽然是半白半文言文,但相信有缘前来看帖的必都是能看得懂的!    如果大家认为以上转帖有任何的值得商榷之地请提出来!如此才能精进学习,共同进步!    变色的文字里有相关链接以供大家参考,也是为了自己学习。    相信大家看了这个帖子之后对佛法应该有一定了解,如果大家有进一步兴趣的话可以打开来看看。    其实佛法不认识字都能领悟的,但现代人的根机太差了,没有办法,只能一步步来。    人与人无法相比,世界上也就一个慧能,当然也只有一个你! ★什么是正常人?    常情而论,国之风范,族之传统,特定的规矩,法则或习俗。    “不逾矩”就是正常。    正常与否很容易分别,留意他人,返照自己,便知差异。
  例如: 语言作为情感交流的桥梁,是用来表达意向的! 而  健全无缺失的人以“手语”眩耀于非残缺的人,或以外国语眩耀其特长。都是不正常的! ★劳力之辨  劳力,    疲惫于劳动,消耗体力的一种行为;    就如引擎消耗能源,无论是油能、火能、水能、电能,以及核能、光能、风能等;唯一不同的是人的体能,涵盖了较多能源。   人,    同样是付出劳力,而所执着的却大不相同;有的心甘情愿,有的怨天尤人;其间的关键所在,在于自我的分别。   例如:   正当行业的工作者,以劳力交换报酬,认为是理所当然;但是,却有人认为是帮别人赚钱,而自己只是出卖劳力,不以为然;一旦,是他自己做老板,他又肯定的说是理所当然。   ★佛陀  佛陀:即觉悟的智者。     欲得“觉”的基因当以“般若”为条件。    觉之三义:    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为修行的最高果位。  行者:学行般若,探讨菩提。
  佛陀:圆满般若,究竟菩提。   觉烦恼不害,可以转变成道。
   智事理不惑,可以彻底分明。★达摩  达摩:    行持于轨范者,如法遵行,能持深解。  法的构成条件不舍因缘和合: 缘聚而法生,缘散而法灭。    行者:    如法轨持,遵行不逾,能持自相,轨生深解者。   达摩:    世出世间已成之法,或刹帝利种的香至王第三子,简称菩提达摩。     (以“法”为诠释:泛指名词和代名词,甚至但以“菩提达摩”专称之属。)★僧伽     僧伽即众多和合一处之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三人以上),所有众聚者。
  寺院中的僧伽。
  法会中的僧伽。  多比丘,聚一处。
  多比丘,众和合。     古时,以万二千五百数而为之军。★金刚萨埵上师 ★金刚萨埵上师  梵语:嚩日啰、萨怛婆、阿阇黎。   译义:金刚、勇猛、行法者。   简称:金刚上师,或尊称为秘密法主。   密宗宗师,称金刚上师者,有五相成就:   ①从一切如来受授灌顶时。
  ②从一切义成就菩萨受授职灌顶时。
  ③成就十大愿为诸佛之长子(普贤)。
  ④从菩提心所生之万行。
  ⑤凡真言宗行修之传法者。   具四大行法的成就,非只依一法或数法,而为他人传法者,如:   净身大法,戒具庄严。
  护身大法,咒神维护。
  化身大法,行修自在。
  大手印法,生死密主。     金刚上师,    非比儿戏;    具相具法,    威德庄严!    绝不是有家有眷的学密之人,而可以称当胜任者。★牺牲奉献
牺牲,不吝惜、迟疑的财布施。奉献,尽力法布施。    牺牲奉献,非己所勿欲者;利他忘我。     牺牲奉献,非蛮行;财布施于急时;法布施众生。     牺牲奉献,运作于权利与义务之外,无名无利。     仰天俯地,无愧于心,只是尽了本份;不是牺牲奉献。   牺牲,包括了钱财与所有。       奉献,包括了智慧和生命。 烦恼之说     烦恼无非自找,“声色”之惑,根尘作祟;若不分别,烦恼不起!烦恼即菩提:    就是在问题中找到答案,从错误里把真理彰显出来,在烦恼中发现道的轨迹!    迷时是烦恼是生死是地狱,悟了觉了是菩提是涅槃是净土!    ——所以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佛哈!    烦恼出菩提,破迷转觉!      烦恼怎么会迷惑人?    使人造作成业!    身心怎么会为之迷惑?    因何不能以之为道!    注:烦恼是惑,菩提是觉。多看、多听、多问    多看:    于见识中搜集资料,经典或人事为对象。    多听:    于聆闻中搜集资料,听法或人言是利益。    多问:    疑问求教不同对象,以得不同利益。如何得解?如何修行?当以三多为解行。    加以比较就不会局限于没有选择了。    如理而知,    如法而行,    以达解行圆融的境地。人云亦云,止于学“人”。    要珍惜、不要计较    生命与生活的价值观    人身难得,不要耽在是非、对错、善恶等相对的分别里;    必须深入相对中去认识,去了解,建立起正知正见;    然后,才能将行为的缺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佛法难闻,不要耽在名相、文句、注解等文采的皮表上;    必须深入法义中去发现,去返照,建立起实修实证;    然后,才能将修养的境界,逐步地提升更高。     珍惜自己以及他人的色身和法身,    于身的造作,口的言说,意的起动等必须是从事障碍的突破,转烦恼成菩提,转所知成般若。    得失、利害、无非是私欲的作祟,不为烦恼所惑,不为所知障碍,便可成就菩提与般若。    珍惜的结果是饶益的道,计较的后遗是感报的业!    学佛的主旨是道的修养,业的清净!般若之辨  般若,是了生脱死的依皈,是转迷成觉的基因;是从相对的觉知,入达绝对的圆觉至极之境。   般若,依于知识与经验为构成因素,展现于适时、适地、适机、适境的圆融之下;使人与事的问题,获得完满的解决。  世间法是知识和经验之大成,是世俗的谛理与事相;    出世间法是依于世间法从中探索和研究,但求有突破性的发现;    然后,依于人与事的问题,觉知无明惑所,以般若之功而圆成真如实性,到达无上正等正觉的妙境地。  所以说:  般若是从相对而入于绝对的依皈。  般若是从无明而转进觉知的基因。  般若是从世间而出世间的桥梁。  般若是从问题而显真如的功德。  所以说:  学佛的旨趣,是在培养般若。  学佛的目标是在追求菩提。  般若与菩提,是波罗蜜的功德聚。  例如:  沙石、钢筋、水泥、板模等可以建造房舍;但是,必须有“水”的调和,“人”的调配;否则,不能混凝,不能发挥作用,永远不能建造成房舍。  水,般若。  人,是般若的运用者。  房舍是功德聚。  总合起来就是觉之果。定不是麻木    定,于心念的起动而不乱。  定,制心一处,是专注一事一物的行为。  定,是梵语“三昧”的概念,具正心正念而不散乱或偏邪的意思。  定,于世俗相对意识的知解,却不以感性或理性而生分别。  定,于人与事的关系欲,不起污染执着之心。  定,发起于“奢摩他”──止;成就于“毘钵舍那”──观。  定,从修养而得,因欲念而失。  定,是佛法修学行者必具的基础。  定,是菩萨行道者运用智慧的依凭。  定,是成就道业的资粮之一。  定的认知,不是空境,不是痴呆,更不是麻木;    而是心住一境,念聚一处,从事佛陀的道理与方法,予以探究行深的一种力量。所谓:    心识不乱,运用思想;境处清净,发挥智慧;    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殊胜境界,    是为“定”的体用功德。  不乱,是定之相。  清净,是定之境。  止观,是定之体。  行深,是定之用。八关斋戒法之释    不杀生,在培养慈悲心;不是吃素,更不是持斋。  不杀生,为学佛者戒;学佛不是吃素,也不是持斋。  在家学佛,不论何种皈戒,都要不杀;但并不要求吃素,亦不定持斋。  三皈五戒,并无吃素持斋的规定;  菩萨戒,同样没有吃素持斋的规定;但有授受八关戒法的作业。  八关斋戒法,源自中阿含持斋经。  斋戒,是以洁净防犯为旨趣。  八关斋戒法,又名八支斋法;八种戒,一种斋法,合而谓八戒一斋。    如:不杀、不盗、不婬,不妄语、不饮酒、身不涂饰香鬘、不自歌舞或观听、于高广之床座不眠坐等,是为戒法;不过中食,是为斋法。  凡菩萨戒行者,得受八关斋戒法;受后,每月作持八天;行法时,犹同出家者之肃穆威仪。  究竟斋戒之意,戒为防犯,斋为不过时或不过中食;其中并无吃素持斋之断肉等说,基于我国出家众,住伽蓝,自炊自食,故而要求断肉食,却不以吃素持斋而谓之断肉食。  八关斋戒的宗旨,为历炼在家学佛于每月中,设八个关卡,于八天中受持考验,效行出家众之修养;如是认识,于中了解,以达突破世俗的浊与犯而入清净戒敬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