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文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3:09:12
[人文]厕所文化研究:从厕所到抽水马桶到全盘西化更新时间:2008-12-20  【纪龙天按:本文包括正文和注释,因此显得很长,但正文并不难读。本文在文献资料的引证上,均对出处作了必要的注明。因引证过多,为避免文献资料内容冗长拖沓、干扰阅读,所以对大部分的文献资料,在内容上都做了或多或少的省略,且未注出“……”。在此说明。省略部分对资料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任何的影响。作者 纪龙天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liangtian】
  
  厕所文化研究:厕所→抽水马桶→全盘西化
  
  真正的文化医生,他从不谈高调、喊口号,他只负责研究和解剖,并指出传统派妄人们的病情。在妄人们敲锣打鼓的哇哇大叫着“大道之行”、“吾道向西”的口号时,他却回过头研究起了“厕所”。 ——纪龙天
  道在屎溺 ——庄子
  我们生于屎尿之间 ——圣.奥古斯丁
  
  本文小目录
  一.拉屎游击队.厕所的出现.对文明的推动
  二.厕所和马桶的源流.大便风俗.擦PP历史
  三.厕所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延伸意义
  1.侮辱:用大便和马桶来侮辱你!
  2.驱邪:厕所见鬼和驱邪
  3.报应:好人好事或孝顺
  4.借口:以如厕为借口开溜
  5.最窝囊的死法:死在屎尿之间
  6.欢乐与偷情:在厕所做爱
  7.权谋:厕所里的政治
  8.等级与地位的象征:如厕时接见客人
  四.近代中国:肮脏的公共卫生环境
  1.随地大小便的风气
  2.北京:曾经满街是屎
  五.澎湃的西潮:抽水马桶→全盘西化的历史进程
  1.抽水马桶普及以前的人们生活
  2.抽水马桶: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3.从“抽水马桶”的传入看“全盘西化”
  六.结语
  附 本文注释
  
  一.拉屎游击队.厕所的出现.对文明的推动
  
  厕所文化,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环。厕所是一种“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东西,虽然它很不起眼,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基本的,没有了它之后,人类的日常生活会变得怎样呢?
  原始社会就没有厕所。当时,人类的排泄并不在厕所中进行——他们只是到处拉屎,就像一群“拉屎游击队”。在一个地方,屎尿堆积得越来越多到了无法正常生活的地步,人类就只好迁徙。迁徙到新地方后,他们还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淘气的“随处拉屎,后患无穷”,他们先是“无的放矢”的乱拉一通,后来真的搞到了“无地放屎”。从拉屎到迁徙,如是这般经过了很漫长的时期(当然,造成人类迁徙的原因还有很多,并不只因为屎)。在进化中,人类开始感觉到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因为,一是堆积的粪便会引起恶性疾病,二是迁到新地方后,会对环境和气候不习惯,且容易受到各种野兽的攻击。
  上帝说:“得有光”,人类说:“要有放屎的地方”。于是乎,一种专门的排泄场所,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出现了。从此,人类结束了原始的游牧时代,开始进入定居的农耕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的起源,厕所(或马桶)的出现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甚至有人还认为是最重要的标志。【注1】
  厕所的出现,另一个原因,乃是基于人类的社会属性意识与廉耻心理。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之后,在敏感部位披上了树叶,因为裸露使他们感到羞耻(有一笑话就是,一男的想made love,于是充满性暗示的对他女友说:“让我们做一对掉了树叶的亚当和夏娃,好不好?”)
  人类和动物都有其自然属性,但人类毕竟不是动物,当人类集体生活一定时期后,人与人之间就会建立起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社会上会出现风俗、道德、信仰、语言文字等等,换句话说,人类开始有了社会属性,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某种角色,譬如男男女女、长辈晚辈、亲戚朋友等等。
  有了社会属性,自然就会产生廉耻心理。就拿男女两性来说,通常,外露的情绪(如哭泣、脸红、撒娇)会使男性感到很羞耻,譬如十三世纪的骑士埃斯加诺尔,女友死后他哭得很伤心,同伴对他说,骑士“应有所节制,动辄就表现出自己的痛苦是羞耻和丢人之事。”【注2】而女性的羞耻则通常倾向于肉体上的裸露,至于哭泣、脸红、撒娇,对女性来说倒是小菜一碟。
  历史上,廉耻心理体现在性爱与情感上最多。但同样的,在众目睽睽下“随地大小便”的行为会令人感到羞耻、别扭、不安。譬如,古书《子不语》中就说,有一个人在大便时,用手掩盖着自己的屁股,嘴里直喊“羞、羞”;《世说新语》中说,客人到主人家里后,发现有很多人在,所以因为害羞而不敢上厕所;而在西方中世纪极端保守的时期,人们如厕时要用“舒缓自然之需”,提到马桶时用“那个难以启齿之物”。前面的例子讲的虽然不是发生在远古时期,但我们可以知道,排泄行为可以引起人类的廉耻心理。
  正因为人类的廉耻心理,决定了人类排泄行为的私秘化。因此,一种隐蔽的排泄场所,就应运而出了。
  
  二.厕所和马桶的源流.大便风俗.擦PP的历史
  
  厕所环境的肮脏、排泄行为的不雅,使得人们只是每天都进行着这件事情,但却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回避它、对它难以启齿。这是为什么人类研究“厕所文化”的资料和文献如此之少的原因——人类倾向于谈论和记载那些美好的事物。人类的假正经,使得“厕所文化”发展缓慢,再加上风俗和地域的差异,导致了这方面的名词,变得非常的不确定、又多又杂。而在中国历史上,“厕所”和“马桶”也有着各自的演变过程。
  
  1.厕所
  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厕所的名词,主要有:屏、厕(或廁)、圂(或溷)、圊(或清)、偃、厕所、茅厕、茅坑、粪坑、坑厕、厕坑、厕屋、溷厕、厕溷、溷藩、藩溷、更衣室等等等等,上厕所的名称也花样繁多,诸如:如厕、大小便、登东、遗矢、遗屙、屙屎、行清、出恭等等。我们选几种主要的来说明一下。
  屏:可能是基于廉耻心理的命名,指厕所在一个被屏蔽之处,如厕时不用春光外泄。
  厕:古书里是“侧”的通假字,可能是以方位来命名,指的应该是在屋子的一厕。
  圊:《释名》:“圊,为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圊”也叫“清”,《说文解字》:“厕,清也”。
  偃:《庄子》:“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柳宗元注:“偃,谓屏厕。”(《柳宗元集》卷十六)
  圂:豕指猪,再被一个“口”罩住,可见,厕所就是猪圈。【注3】《汉书》卷九十中说,汉景帝和姨太太贾姬一起到上林苑游玩,贾姬因内急而上厕所,没想到“贾姬在厕,野彘入厕”(贾姬在上厕所,野猪跑了进去)。可见,当时的皇家厕所也可能照样在养猪。这位野猪先生如此失控而唐突,可能原本就是一位“偷窥狂”,野性大发之后,此猪乃冲进去看美人屁股,或进去找异性的家猪。
  设在猪圈里的厕所,比猪圈高,如厕时,人位于猪圈上方,“那个”则自由落体。这种设置,其理由大概两端:
  一是喂猪,即把猪仔养得肥肥胖胖的,然后再吃猪肉,吃完猪肉,再“那个自由落体”来喂猪。——“人”和“猪”,是生物学上的“互利共生”关系。
  二是施肥,中国人很早就注重施肥,“得粪以施于田园无不利”(《粪叟传》)、“农人每以粪壤为肥禾之用”(《履园丛话》)。
  
  2.马桶
  古代的马桶名称也很多,主要有:虎子、兽子、马子、马桶、亵器、恭桶、净桶、便器、清器等等。唐朝以前,马桶叫“虎子”,是为了表示对猛兽老虎的一种“厌辱之”(尽情侮辱)的情绪。到了唐朝,“虎子”的称呼犯了皇家的忌,所以在唐时就改成了“兽子”。从虎子到兽子、马子、马桶的演变过程,很可能不是同步的,而是渐进的,即虎子→兽子→马子→马桶,当“马桶”的称呼出现时,已经到了宋朝,一直沿用到今天。【注4】
  便器为什么会改成“马子”、“马桶”呢?理由不外两个:一是当时的便器比较像马【注5】;二是“礼教文化”对女性的“厌辱之”,因为在古代,“马”是女性或女性生殖器的隐义。【注6】 
  
  3.中国人的大便风俗
  中国各个地区的大便风俗,并不完全一样。《清稗类钞》中就说:
  《梦粱录》云:“杭城户口繁伙,民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谓之倾脚头。”南方人家多有之,非若北方男女遗矢于厕也。(《物品类.马桶》)
  这条记载,给了我们很清晰的答案:在中国的习俗里,北方人习惯大便在厕所的粪坑里;而南方人则一般用马桶大便,并且有“粪人”拿去倒掉,这种倒粪的工作叫“倾脚头”。
  至于马桶、厕所的陈设位置,也不尽相同。仅以清朝和民国的风俗为例,南方“马桶派”出于轻便的原因,一般把马桶和夜壶放在家里或卧室里(见《豆棚闲话》第十则、《陆稼书演义》第九回),但“厕所派”却不尽相同,大部分地区的厕所陈设在房子旁边的侧屋里,有的则陈设在“书室之南”(见《聊斋志异》卷十二),北京人则设在大街上(《小奢摩馆脞录》),闽南人的习惯则是“厕所亦在屋中”(《清稗类钞.第宅类》),潮州人把厕所设在院子里(《夜谭随录》卷三),蒙古由于地方大,人们普遍还有“就地遗矢”的习惯(《清稗类钞.服饰类》)。
  
  4.擦PP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并不像今天这样用纸来擦屁股,因为小农经济形态导致了文字的珍贵和信息传播的艰难。
  唐朝以前,人们擦屁股用的是厕筹。厕筹又叫厕简、厕简子、厕橛、厕篦,指的是大便后用来擦屁股的小木、竹片。擦过屁股的厕筹叫触筹,还没擦的叫净筹。但由于它是竹片,如果太平滑的话,就刮不干净,不平滑的话,就容易刮破屁皮。这玩意儿估计是起源于印度。如在早期的佛教书籍中,就有用厕筹“刮不干净,刮破屁皮”记载:
  有一比丘,净多污。上厕时,以筹草刮下道。刮不已便伤破之,破已颜色不悦。诸比丘问言:“汝何以颜色憔悴?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厕时,恶此不净。用筹重刮,即自伤体。是故不乐。”诸比丘以上因缘具白“世尊”【7】……(世尊说):“用筹净刮令净;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令净;不得厕板梁栿上拭令净;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著净筹中。是名:上厕用厕筹法。”(《毗尼母经》卷六)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而厕筹可能就是随着佛教传入的。在唐朝以前(即618年以前),就有一些关于厕筹的记载,而且,虽然在南北朝时期(386-581年)没有用纸来擦PP的记载,但纸的用途,已经不止于写字,还被用来焚烧祭鬼神。【8】
  唐宋(618-1279)间,纸被用来焚烧祭鬼神,较为普遍。但是,具体到擦屁股,厕筹还是主角【9】。
  不过,用纸来擦屁股在唐宋间似乎也很普遍,如唐道宣的《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记载了唐代僧人日常守则规范,其中的“上厕法”就规定:“(擦PP)不得用文字故纸”。——这个禁止性规定,反证了当时用“文字故纸”来擦PP的行为已经很普遍。
  到了元明清,厕筹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从此远离了与PP的温存,中国人从此用粗纸来擦PP了。【10】
  
  三.厕所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延伸意义
  
  “排泄行为”对古人来说是特殊的、敏感的、微妙的,这也使得“厕所文化”(厕所、马桶、屎尿、排泄行为)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特殊、敏感、微妙。因此,“厕所文化”便在单纯的排泄基础上,渗透着人们很多的情绪,换句话说,“厕所文化”与其他文化联结在了一起,从而延伸出了很多复杂的意义。这些意义,有一些中国和西方都有,但某些又独具“中国特色”。
  
  1.侮辱:以屎尿和马桶为武器!
  由于厕所、屎尿、马桶、排泄行为总会与肮脏连在一起,因此,这些东西会起到侮辱人格的作用。侮辱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送屎送尿。这显然是一种耍流氓的行径,有可能导致别人的愤怒乃至遭到报复。把这种流氓行径耍得比较恶劣的,要算南北朝时期文帝的大臣子质。有一次,魏太武帝在城下向子质求点酒喝,子质在城上“溲便与之”(尿尿淋他,就当给他酒喝)。结果自然是太武帝大怒,并设法报复。(《南史》卷十八)
  耍流氓出了境界的,要算汉高祖刘邦。《史记》上说他不喜欢儒生,每当有客人戴着“儒冠”来见他,他就要解下来,然后“溲溺其中”(往里面小便)。
  有时,用送屎来对付流氓行径也不失为一种办法。西方的中世纪,一位妇女被神父性骚扰,为了惩罚神父,于是她送了他一个馅饼。这个馅饼是用她的大便烘烤出来的。那位神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把“馅饼”送给了教会的主教。没有疑问的,这位色狼神父的下场将很狼狈。
  第二种:当面大便。当面大便也能构成对一个人的侮辱。清人杨千总有一天在路边看见有人大便,他说:“这小子竟然这么无礼,吓吓他”,于是他用弓箭射过去,那人吓得狂奔,屎尿拉了一地。(《聊斋志异》卷四) 
  清人慕崇士,在夜晚大便时碰到女鬼,后来女鬼就一直跟着他,理由不外是“汝蹲厕辱我,我故来索命”。(《子不语》卷七)
  第三种:以便器为武器。清道光年间,钦差大臣伊里布被朝廷派去抵抗英国人,但他并不打仗,反而对英国人“示以信义”,有时还大鱼大肉招待,后来英国人“心悦诚服,不复内侵,镇海等处,赖以保全”。但是有人认为他“通贼”,于是人们等他出门时,“令妇女百十,各执马桶,迎桥讪刷,以嬲辱之”。(《庚申夷氛纪略》)
  有时候,把便器冠以人名,也会被认为是一种侮辱。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就感叹:“噫,马桶何物,而可冠以雅人高士之名乎?!”
  1776年的法国,人们曾用美国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肖像来装点自己的夜壶,但生性随和的富兰克林,只是一笑置之。
  西方文艺复兴初期,家庭暴力时,母夜叉们常常用夜壶作为武器,攻击老公的头部,而男人们普遍认为“夜壶是对文人雅士情感的一种当众侮辱”。(见《厕神:厕所文明史》)
  
  2.驱邪:厕所见鬼和驱邪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可以认为是“中国特色”。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建立在“怪力乱神”的迷信基础之上——孔子虽然“不语怪力乱神”,但事实上孔子自己那套就存在怪力乱神,譬如“祥瑞谴告”——而“厕所文化”的特殊性、微妙性、低调性,又刚好为这种迷信基础提供了生存的“基底”。因此,“迷信文化”当然要渗透到“厕所文化”。换句话说,在中国人的嘴里,常常“厕所见鬼”、“厕所驱邪”。
  “厕所见鬼”事件在古书里实在是太多了【11】,可谓“鬼影憧憧”。还不只是“鬼影憧憧”呢,有时候还要在厕所里被“厉鬼上身”(《子不语》卷三、卷十)。
  “鬼怪文化”发达到一定的地步,那么,妙事就产生了——阴间的鬼佬们居然也拉屎!譬如《聊斋志异》卷十一里说:
  高苑民王十,夜为二人所获。被缚。哀之。二人曰:“我乃鬼卒也。……此(次抓你)去亦未便即死,不过暂役耳。”十问:“何事?”(鬼)曰:“冥中新阎王到任,见十八狱坑厕俱满,故捉一等人使涤厕。”——这两个鬼佬对王十说,阴间的厕所粪坑被填满了,所以需要抓人去阴间洗厕所。
  既然,鬼佬这么人格化,屎拉的这么多,而且还这么猖獗,那么又要相应的产生“驱邪文化”。这种“驱邪”的演绎,有时候以“厕所”为主轴,譬如《清稗类钞.驱贼神》中说:
  驱贼神者,乃扎一草人,祭之。祭毕,一人持竹板,一人持草人。持竹板者厉声问曰:“汝在此何为?”持草人者曰:“迷途误至此耳!”持竹板者曰:“待我送汝去。”遂迫持草人者前行,己则持竹板随之,且行且问曰:“出去否?”持草人者答如前。既出大门,持草人者即放步狂奔,持竹板者尾之急追。追至厕所,持草人者急以草人抛厕中,始返室大呼曰:“贼神去矣。”(《迷信类》)
  另一种“驱邪”,则要“钻马桶”才行。譬如袁枚《续子不语》中就有,人们“钻马桶数遍,所以压天神也”。《子不语》中还有,一个老妇在小便时,雷神下凡到老妇的院子里,于是老妇“即以马桶泼之”。——这些都是需要“马桶”配合的“驱邪”行为。
  还有一种“驱邪”更妙,厕所见鬼时,要用“秽纸”(擦屁股的纸)来擦鬼怪的嘴巴,令鬼怪恶心十足,于是鬼怪“大呕吐,狂吼数声,自是不复见”。(《阅微草堂笔记》卷六)
  
  3.报应:好人好事或孝顺
  “好人有好报”没什么根据,但怎么说也是人类的一种美好而普遍的心愿,因此在每种文化中都存在,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不例外。中国传统的“厕所文化”在这方面的表现让人感觉非常的弱智,一般是:做了好事的人,会在厕所捡到宝贝(最典型就是捡到金子),然后成为暴发户。【12】
  儒家的“礼教文化”同样渗透到了“厕所文化”,因此,“礼教”渲染的那套极其病态而愚昧的“孝道文化”,同样要在“厕所”中产生反馈:孝顺到了极点的孝子,往往能够得到“感应”,然后在厕所中捡到宝贝。譬如,《阅微草堂笔记.幽明感应》中,就说一个孝子很穷,但他却在厕所的粪壤里捡到了银钏,理由是“此天旌汝孝也”(这是上天对你孝顺的奖励);类似事件也发生在《北东园笔录.天赐孝子米》中,理由是“天之哀悯孝子如斯也”(上天像这样来哀悯孝子)。
  对那些对长辈不孝、忤逆的人,传统文化中则充满了恶毒的诅咒、报应。《履园丛话.忤逆报》中,就描写了一个“不事舅姑”的妇女(纪按:中国古代女子嫁到婆家后,对舅姑不孝顺、不抚养,是非常严重的“不孝”,而“不孝罪”在中国古代法律里属于“十恶不赦”之一),后来雷公发怒了,于是这个妇女变成一只在猪槽里吃屎的猪,供人参观;《聊斋志异.杜小雷》里,杜小雷的妻子因为不孝顺婆婆而遭到报应,同样变成了一只猪,被绑着游街示众。——我们看看,这是何等恐怖的所谓“孝道”!
  
  4.借口:以如厕为借口开溜
  由于上厕所对人来说,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因此,“如厕”变成了一种典型的开溜借口。最著名的就是“鸿门宴”里刘邦以“如厕”为借口溜掉。还不只是刘邦,在《裴注三国志.蜀书》卷三十二里,蒯越、蔡瑁想在宴会上谋杀刘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刘备发觉了,谎称上厕所,然后悄悄溜掉)。曹操也曾因为感到事情不对劲,而“托疾入厕,出而还营”。还有很多以如厕为借口开溜的事例。【13】
  甚至有因为感情纠纷而找借口开溜的,《清稗类钞.娼妓类》中讲一个妓女爱上了书生李某,李某无法脱身,就请妓女弹琵琶听,弹到一半,李某以如厕为由开溜,并“遗书绝之”,妓女伤心欲绝,吐血身亡。
  另一种则是在考试的时候,以拉屎为借口上厕所,然后在厕所里作弊。(《民国趣史.试院现形》)
  
  5.最窝囊的死法:死在屎尿之间
  在做爱的高潮时死去(如渡边淳一《失乐园》里的那对偷情男女),应该是最完美的死法,可谓“sweet death”(有一首歌就叫《Come on,sweet death》)。但与“sweet death”(甜蜜死)对立的,恐怕就是“smelly death”(臭死)了。
  圣.奥古斯丁说:“我们生于屎尿之间”,但却有人很不罗曼谛克的“死在屎尿之间”,可谓“屎中如一”。这种窝囊的死法,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厕所的简陋,以及厕坑设置乃是一种深坑式的结构。似乎还包含了其他原因,就是人在如厕完毕后,起来时往往因血流不畅而大脑发昏,于是“粪坑,我来也!”
  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个死在粪坑里的,要算春秋时期的晋景公。他正要品尝麦子,突然感觉肚子有点涨,于是“如厕,陷而卒”。(《左传.成公十年》)
  晋景公可谓“吾道不孤”,自他以后,很多人都在上演“陷而卒”的悲剧。《搜神记》卷十:永嘉太守郭伯猷,梦见自己堕水而死,醒来后,他“须臾如厕,便倒气绝”;《扬州画舫录》卷九:“合欣园东厕在后门河边,往往有如厕而卒者”;《清稗类钞.知遇类》:“镇江黄太守永年试童子,后如厕,陷而卒”;《夜谭随录》卷四:咸宁尤大鼻,在厕中骂人,倒置溷中,粪蛆无处不有,差点死掉。
  西方中世纪,也常发生此类事件。1328年,理查德(Richard the Raker)在清洗自家粪坑时,掉进粪坑里淹死。
  在厕所死去,可谓死得其“所”。另外则是在大便时死去,《清稗类钞.诉讼类》:一个老兵在船上大便,“有舟扬帆来掠之,兵堕水死”;公元204-222年间,统治罗马的埃略加伯卢斯(Heliogabalus)在如厕时驾崩。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在大便用力过猛,心脏病发猝死;1796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厕所昏迷,随后驾崩。
  
  6.欢乐与偷情:在厕所做爱
  做出这种妙事的,要算苏格兰的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Ⅰof Scotland,1394-1437年)。有一天,国王詹姆斯、王后、贵族,在一起度过了一次愉快的宴会,散席后,国王詹姆斯正要更衣就寝,突然,一队人闯近来要行刺他。詹姆斯上天无门,跑来跑去,躲进了臭气熏天的粪坑里。行刺者在搜查中没有发现他。詹姆斯以为行刺者已经离开,于是让侍女们把自己从粪坑中拉上来,其中一位帮忙的侍女不小心也跌进了粪坑。我们这位国王突然性致大发,乃和这位侍女在粪坑里“扑滋扑滋……插插插……啊啊啊……高潮升天啦”!后来,行刺者赶到,先在那里看了一会A片才动手,可怜的国王无处遁形,终于升天了。【14】——真是世事难料,不过能在厕所里随心所“欲”,也算是“屌”德圆满了。
  这种“扑滋扑滋”的AV情节,在中国古代的神怪文化也有一些,不过都有点SM性质,口味有点重,还很离奇,譬如《阅微草堂笔记》卷八里就说,有人在上厕所时,碰到男鬼和女鬼在做爱;《寄园寄所寄》卷五中记载了人和人妖在厕所里做爱;《夜谭随录》卷一中则记载了同性恋在厕所里偷情。
  
  7.权谋:厕所里的政治
  前面说过,“厕所文化”的发展,已经不仅仅限于排泄的功能,它的包容性已经扩展到了其他层面,其中也包括“政治文化”的层面。不管是谁,上厕所都是需要自己去面对的,所以在厕所中行刺,常常会获得成功。很多人在如厕时被谋杀(并非像前一类那样属于意外死亡),譬如中世纪的英国国王“铁甲王”埃德蒙(Edmund Ironside)在“舒缓自然之需”时被杀于便座上【15】;在类似情况下被谋杀的还包括: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纳瓦尔的国王、法国国王亨利三世等等。还有在如厕时谋划杀人夺权的,如英格兰的理查德三世(Richard Ⅲ of England,1452-1485年)就是一位。(《厕神:厕所文明史》)
  中国也有人在如厕时被谋杀,如西晋的愍怀太子司马遹。【16】
  
  8.等级和地位的象征:如厕时接见客人
  这种现象中外皆有,在西方比较常见,尤其是那些地位高的人,就像蒙田讲的那样,法国国王习惯在“便厕椅上坐朝”。
  主人如厕时接见客人,绝大多数是在强调主人和客人的等级关系,一种用强权建立起来的关系。正如法国学者让.克罗德.布洛所说的:“什么人有权坐在便厕椅上接见客人与社会等级有着密切关系”。被称为“太阳王”路易十四就有坐在马桶上接待王宫贵族的习惯。
  如厕见客,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客人有时会感到人格受辱。譬如,圣.西门记载法国的旺多姆公爵的生活习惯:“他在军营中起得相当晚,起床之后便往厕便椅上一坐开始写信,发布上午应发布的命令。如果将军和重要人物有要事向他汇报、进言也是在这种时刻。他就是用这种令人作呕的态度治军。……旁边的人必须站着,他屙屎也不挪窝。通过这些令人尴尬的场面之后才能很好地认识他。他屙的很多,盆子一满,便有人在众人鼻子底下把屎盆子端走倒掉,有时还不只一次。刮胡子的时候,也不换盆,用的是同一个盆子。”【17】
  若当着别人的面擦屁股,是一种莫大的羞辱。有一次,帕尔马公爵让一位主教做为使臣,到旺多姆公爵那里公干。这位主教“由旺多姆公爵先生坐在便厕椅上接见,不仅如此,在谈话中途他还看到公爵先生站起身,在他眼皮底下擦屁股。受此待遇,他非常气愤,一句话没说,派给他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就回转帕尔马了,并向帕尔马公爵宣布,今后他永远不会再回这种地方去。”
  中国的汉武帝也有“如厕见客”的习惯,在《汉书》卷五十中,汉武帝在如厕时接见大将军卫青时,“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视之”。
  如厕见客,其等级和羞辱的意味非常明显,而对某些擅长拍马屁的人,也是愿打愿挨。有一次,旺多姆公爵还是以擦屁股的方式来接见一位神父,没想到这位神父却跑到屁股后面大拍马屁:“噢,多么高贵的臀部!”后来,这位神父当上了旺多姆公爵的私人秘书,最后做到西班牙红衣主教。
  同样的,中国也有这样的情节,在《宋史.崔公度传》中,王安石在厕所接见马屁精崔公度,“公度,布衣,无所持守,惟知媚附安石,虽踞厕见之,不屑也。”
  
  前面举出的8种现象,是中西文化中“厕所文化”延伸意义的集中表现。由于“厕所文化”的特质,因此在古代,还延伸出了很多的怪异现象。譬如,有人是母亲在猪圈如厕时生下来的(周文王、南朝范泰);有人在如厕时“顿悟”,从此一心向佛(《清稗类钞.方外类》);有人的如厕导致了全家死光的悲剧(《右台仙馆笔记》卷九);有人练习憋屎憋尿,最后导致便秘(《清稗类钞.敬信类》);有人睡在厕所(《聊斋志异》卷三);有人趁别人如厕时偷窥(《子不语》卷十九),等等。
  此外,“厕所文化”与“奢侈”的联系极为密切,譬如有人如厕时要点蜡烛(《听雨丛谈》中的莱公、《廉耻观的历史》中的六世纪某位教士)、有人如厕时需要十几个奴婢在旁边(《世说新语》中的石崇)、有人甚至需要两百个人在旁边才如厕(《清代野记》中的张文祥);慈禧太后的便器是用宝石做成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厕所据说是用黄金打造的。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厕所典故,如“一饭三遗矢”(老将廉颇吃一顿饭要拉三次屎。比喻老掉了、没用了);又如范缜的成语“飘茵落溷”(人生恰似花朵飘零,有的飘到茵席上,有的落在茅坑里。比喻人生因为种种偶然的原因而导致的悬殊命运)。
  还有很多厕所对联,如“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裙”、“有小便,宜;得大解,脱”。诸如此类。
  
  四.近代中国:肮脏的公共卫生环境
  
  一座城市是否文明,在厕所中直接的反映了出来。台湾的龙应台曾说,想要评价一个城市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市民的文化素质,无须去看高楼大厦修建了多少,也无须看其文件法规有多少,只要观察其公共厕所是否干净即可。这话说的好。
  根据世界厕所组织(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简称WTO,世贸组织也叫WTO)的说法,每个人每天大约上厕所六至八次,一年就是大约两千五百次。算下来,一个活到八十岁的人,一辈子有两年多的时间呆在厕所里。试想一下,若一个人在两年的日日夜夜里,都置身于一个臭气熏天、蛆虫游荡、细菌挂帅的环境中,这个人能没有病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病人”。中华民族虽然挂着“礼仪之邦”的羊头,虽然三纲四维八德二十五史一应俱全,虽然还在厚颜大谈“四大发明”,但是,历史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研究问题、讲究细节的民族,而是一个充满了高调、口号、浮夸的民族。这种浮夸的“民族性”,一直延伸到今天还没有打住的迹象。与某些政府部门专门搞面子工程相辅相成的,是从2000年以来,国内的一股极端装神弄鬼的文化保守主义风气。这些虚妄浮夸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最喜欢在嘴边挂着“弘扬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民族性与道统的缺失”、“价值符号的重新建构与阐述”、“儒释道的共建与互补”、“用天人合一来拯救西方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诸如此类。但是,他们却忽视了每天都要上的厕所。
  我不知道,一个连切身的公共卫生环境都不讲究的民族,到底有什么资格在那里谈高调?所以,每当看到有人痛斥中国肮脏不堪的公共卫生环境时,我总会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我知道这么说,“传统派”和“爱国贼”可能又要在那里义愤填膺的骂我是“洋奴”、“卖国贼”了,又要说我“伤害了朴素而脆弱的民族自尊心”了。可是,这是事实。
  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向来很差,尤其是公厕,脏得要命。有兴趣的可以随便选择一个城市的公厕观摩观摩,看看脚下的那堆黄白之物。在这里,我们来看看中国近代的情况。
  
  1.随地大小便的风气
  人类无法拒绝自身排泄的生理需求,因此需要上厕所。据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一个健康人每天会排泄大约225克粪便,这个数字乘以全球人口就是150多万吨,相当于16艘航空母舰的重量,而在人类的粪便中大约四分之三是水分,另外10%是未消化的食物,剩下的15%全部是细菌,数量多达几十亿,粪便的特殊气味就是由这些细菌产生的。这些细菌多数是无害的,但有些细菌却足以致命。
  古人命短、婴儿夭折,与粪便处理不当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粪便和尿液若是在人类生活的地方堆积在一起,并夹杂着气味挥发,那么,就容易引发两种恶性疾病:霍乱和伤寒。由此可见,随地大小便不但是一种极端恶劣的作风,且会造成严重的公共危害。
  然而,在厕所文化落后、肮脏成性的近代中国,随地大小便却成了一种风气。《清稗类钞》就记载了一些,如当时的蒙古人“就地遗矢”的习俗;又如,当时的清代合肥巡抚李瀚章说,经常有人在书塾的后面大便;又如,清末的北京“路政不修,行人遗矢,触目皆是,居民率以秽物倾门外,累累如小阜”。
  这种风气,在近代中国所向披靡,不但盛行于贩夫走卒、普通阶层之间,就连社会上层的士大夫、精英阶层也同样“屎志不渝”。譬如,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入读的学生乃是世家子弟,光绪二十五年颁布的《京师大学堂禁约》的“学生守则”中竟有这样的规定:“戒便溺不择地而施。便溺污秽,尤非所宜。是宜切记,违者记过。”——若没有随地大小便这种事,又何来禁止性规定呢?同样的,在民国国庆时,要员们聚餐,而当时却有这样的规定:“餐棚后设有厕所,不得任意在外便溺”(《民国趣史》)。——综上可见,在中国近代,随地大小便的风气,从上到下,可谓“本性难移,贵在参与”。
  洋鬼子和洋婆子对中国“随地大小便”的风气,似乎有点不能容忍。晚清的封疆大吏、两湖总督瑞征,就是因为在租界的地盘随地小便,才被洋鬼子捉去罚款的。
  《清稗类钞》还记载,某人在街上大便,碰到了八国联军中脾气最大的德国士兵,德兵勒令此人用手捧自己的大便回去,此人不肯,结果被德兵用刺刀扎了屁股;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在《天不生蔡伦》一文中,谈及与张鳴先生的电话内容,张鳴先生说:“八国联军中的德国,火气比较大,随地大小便者,见了就是一枪。罚款、服役类的惩罚,那是轻的。”按此话,上面的那位老兄只是被扎屁股,看来还是走运的了。
  
  2.北京:曾经满街是屎
  北京做为中国的政治、经济的中心,被认为是一座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只是,文化底蕴.大便底蕴,这二者对曾经的北京来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正比例。北京一度肮脏无比,是一个满街是屎的“黄金世界”。蒋芷侪在《都门识小录摘录》中讽刺道:“京城内外,大街小巷,各部院衙门前后,骡马粪随时遍布,一遇雨雪,调成泥糊,臭不可闻,俨然一片大粪厂……都中将变为黄金世界矣!”
  这种满街是屎的现象,并非只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明人王思任在《文饭小品》中就将北京比喻成一个臭烘烘的大厕所。这当然是“随地大小便”风气使然,民国佚名《小奢摩馆脞录》中就记载了当时“白曰大街遗屎”的陋习:
  问:“然则以何物为丑?”余曰:“白曰大街遗屎丑。何谓遗屎丑?厕屋者,行人应急所也,而都门(北京)以市衢为厕屋,狭隘胡同无论矣。内城若太学贡院前后街东西,四牌楼,皆百货云集,人物辐辏之中区。其地无时不有解溲屈躬者,裸体杂处,肉膊相逼。早晚间,堆积累累,恶气秽形,令人不可向迩。而巡城官吏,无有以全羞恶,肃观瞻,荡秽瑕,免疹疫,规划而改良者。故曰:白曰大街遗屎丑。
  有洁癖的人生存于这样的北京,最后多是死路一条。《清稗类钞》中记载的“京师女子马葵好洁致死”就是这种情况。
  北京都这样,其他的地方更可以想见了。当时的上海,和北京的情况差不多(见《清稗类钞.诙谐类.海上逐臭夫》),而20世纪初的北京和上海,与西方17、18世纪、19世纪中期的卫生状况相当。
  
  五.澎湃的西潮:抽水马桶→全盘西化的历史进程
  
  常常赞叹中华的“小桥流水人家”文明的林语堂,曾到欧美诸国宣讲源远流长、小资情调式的中华文明。某次演讲后,一位听众提问:“林博士,如您所说,中华文明确实有许多超过西方文明之处,但是西方文明是否也有超过中华文明的地方呢?”林语堂想了一下,答曰:“有的,譬如抽水马桶。”话音刚落,全场哄然大笑。
  林语堂是虚伪的,又是真诚的。他的虚伪是,明明知道中华文明的小资情调本来就是臭的,但他还是要到处宣扬。他的真诚是,他知道,没有抽水马桶,中华文明“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小资情调完全搞不起来——连屎尿都搞不定,又脏又臭的,还搞个屁情调呀?
  
  1.抽水马桶普及以前的人们生活
  在抽水马桶及其配套措施没有普及之前,不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处理粪便的首选装置是:夜壶、封闭式马桶和便坑。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西方城市中的人们活在一片肮脏的环境中。据美国学者朱莉.霍兰《厕神:厕所文明史》:
  在中世纪(400—1500年),著作家们“描述了一幅幅令人难以置信、邋遢肮脏和恶臭难挡的景象”。
  德国城市纽伦堡(Nuremberg),“敞开的下水道穿越各家各户,汇入河流。当河流不再能够容纳如此多垃圾的时候,人们就用推车把废弃物运到城外。低潮时的景象更是惨不忍睹,因为水的短缺使污物无法漂走。”
  巴黎,在当时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被誉为浪漫之都,“巴黎城中堆积起来的粪便被倾倒到城墙外侧,减少了城内的些许污秽。不幸的是,随着巴黎的繁荣昌盛,其粪堆也日渐庞大。最后,粪堆的规模扩大到了如此地步,以至于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而不得不将围墙筑高,以防敌军可能从粪堆顶部攻击巴黎城。”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写道:“一七八八年,巴黎的茅坑掏不干净,成为一大问题,连科学院也表示关注。人们一如既往地从窗口倾倒便壶,街道成了垃圾场。”
  伦敦,在当时更臭,“伦敦桥沿岸建造的供138户人家使用的公厕使过河之途愈发艰险。桥上厕所里的垃圾被直接倒入泰晤士河,与其他市民从上游倾倒的污物混为一体。途经桥下小路或乘船路过的人们成了某些人饭后排泄物的公开靶心。”
  到了文艺复兴的启蒙时代(1700—1800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并无本质上的改善。“18世纪粪便的产量也异乎寻常,多得人们几无立足之地。夜壶、封闭式马桶和便坑继续成为处理粪便之首选装置。伦敦的街头巷尾、沟里渠外,满眼都是小贩留下的动物死尸、扔出窗外的人的粪便,以及各家各户每日制造的垃圾。原有垃圾刚被扫空,更多污秽即刻出现。”这个时期的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英国、德国等等国家的卫生状况都一样。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中期。
  由于情况恐怖,于是聪明的人们便挖空心思,想尽了各种方法来缓和臭味,“中世纪日常生活中的臭气有时令人难以忍受。香水和花瓣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些气味。其他减少臭味的方法包括焚烧备受僧侣们青睐的乳香,及携带花卉饰品。据悉,亨利八世(Henry Ⅷ)如厕时戴着一个由塞满百花香的橙皮制成的花卉饰品”。中国的权贵们也想过抑制厕所中的臭味,《世说新语》上说,首富石崇的厕所,“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
  ——只是,这是“治标不治本”,当香水和花朵的效果消失之后,臭味依旧。真想在根本上解决这些关乎生存环境的问题,还需要有一个新的发明,并加以普及。于是抽水马桶的时代便来临了。
  
  2,抽水马桶: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英国在多次评选中,就把抽水马桶列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美国也曾如此)。虽然抽水马桶是英国人发明的,但我个人认为这个定性并不为过。因为,没有抽水马桶,近代文明的产生根本是不可能的——人类的生活必然还要忍受病菌、霍乱与恶臭的困扰,空间是脏兮兮的,空气是臭气熏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抽水马桶的意义并不亚于飞机、核弹和电脑。
  抽水马桶与那种封闭式马桶截然不同的原因是,它需要复杂而完善的下水道和排污系统才能使用。在它的发展和进化中,疾病扮演了一个推动者的角色。据《厕神:厕所文明史》,1348年到1350年间爆发了一系列流行病。被称为黑死病(Black Death)的瘟疫就是由于泛滥的污秽物所导致的。短短几年之内,整个欧洲有1/3的人口死亡。直至19世纪中期,欧洲和北美爆发了一系列天花、霍乱及伤寒流行病,人们才开始改进了卫生设备。但是,人们还不知道,脏乱不堪的卫生环境与疾病侵袭是否有关。1883年,科学家罗伯特.柯什(Robert Koch)在显微镜下对霍乱细菌进行分离,证实了其与粪便有关。
  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缺少完善的下水道,马桶排出的污物只能堆积在四处横溢的化粪池里,大量腐败的粪便和尿液渗进了土壤。最初排水时,污水直接流到了街上。后来,街道上铺设了排水沟,污水被排到了河里。水厂又将有毒的河水输送到千家万户。当时,伦敦、巴黎、纽约,十个孩子中有八个会夭折。原因就是喝了受污染的水。
  比恶臭更厉害的是霍乱。1831到1832年,5万名英国人死于霍乱;巴黎仅一个夏天就有1.8万人死去。美国也未能幸免。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细菌是怎么传播的,还以为疾病是上帝的惩罚。
  1858年,恶臭事件到来,那个夏天炎热而漫长,污水粪便全都滞留在河里,两侧的河岸泥泞不堪,附着在上面的粪便逐渐腐烂,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臭味和病菌促使英国政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修建性能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伦敦、纽约和全球各大城市投资数百万美元,修建了科学的公共排水系统,让污秽物和臭味远离城市。这些下水道可以说是粪便的纪念性建筑。(据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就这样,疾病促使了下水道和排污系统的建成和完善。
  抽水马桶,在1596年有人发明了第一个,在18世纪被逐渐改进之后,19世纪逐渐得到了普及和推广,20世纪初在西方已被当成了生活必需品。【抽水马桶发明和普及的进程表,见注18】
  
  3.从“抽水马桶”的传入看“全盘西化”
  我在观察近代的文献笔记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国家运作中,几乎所有的东西,在清末明初时就已完成了“西式化”的进程。这些东西包括:眼镜、钟表、铁甲船、西医、西式算法、西式白纸、西式衣、西式枕头、西式学生冠服、西式暖鞋、西式便帽、西式之猎帽,西式大衣、西式炮台、西式园亭、西式楼、西式器具、西式楼房、西式建筑、西式房屋、西式器具之室、西式澡塘、西式大商店、西式烟卷、西式吸水机、西式马车盛行、上等细致西式茶点、贵重西烟啤酒等品……,最后,诚如《清稗类钞.讥讽类》上所感慨的——“悉用西式……亦非西式不可……已尽为舶来品矣!”
  最后的最后,在卫道士们“洋夷不识我华族之宝”的声嘶力竭的呼声中,中国的民众们竟然不予理睬,转而开始享用起了“奇技淫巧”。男人们扔掉了灰袍转而穿起了西装、打起了领带,男孩子穿起了体恤衬衫,女人们扔掉了肚兜转而转而戴起了胸罩、放下了胭脂转而打起了法国香水。换句话说,中国终于被“洋夷”给“夷”掉了,“文化”终于被“侵略”了,“华夏文明”竟然被中国人亲自给灭了!
  在西方文化挤进来的过程中,抽水马桶扮演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在潜移默化间,它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并没有引起中国人的关注。但它的传入,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突变和转捩,因为它从根部改变了中国的“厕所文化”。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抽水马桶”这种奇技淫巧,还是在1866年的时候。满清外交家张德彝,在《航海述奇》中描写了西方“行如飞”号轮船的厕所,“两舱之中各有一净房,亦有阀门。入门有净桶,提起上盖,下有瓷盆。盆下有孔通于水面。左右各一桶环,便溺毕则抽左环,自有水下洗涤盆桶。再抽右环,则污物随水而下矣。”
  志刚在1868年访美时写的《初使泰西记》中也有关于抽水马桶的描述,“其器如箱,平板为盖,揭而倚诸壁,则见木板中孔,下接白瓷盎而无当,当以铜页托箱,右偏竖铜条勾其端。盎中存清水二寸许。用时坐臀于盎口之板,粪落于盎,即提勾斯,闻水声淅沥而下。起而视之,则屎溺皆无,惟盎底空洞,而清水细流,犹自盎口板缝旋转而下,并秽浊之气味亦吸而去矣。及放勾条,则铜托上抵,旋流之余,又存清水二寸许矣。充世道也,凡世间污浊,皆当有以涤之,何但用之屎溺乎哉!”
  中国城市出现抽水马桶,又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事了。因为要安装抽水马桶,必须有完善的下水道和排污系统才行,1908年,北京成立了“京师自来水公司”,随后有了下水道,抽水马桶才逐渐在一些有钱人的家中出现。
  在中国的大学中,最早“享用”抽水马桶的是清华大学,这是1922年的事。据《水木清华九十年》一文:“1922年春天,高年级学生从平房宿舍搬进当时十分罕见的大楼,楼里有暖气炉和钢丝床,厕所里还有淋浴和抽水马桶。”
  然而,当时人们对抽水马桶这种“奇技淫巧”还不太习惯。刘善龄在《抽水马桶浴缸》一文中说引民国时期梁实秋的话:“……这一部分的宿舍有较好的设备,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炉,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不过也有人不能适应抽水马桶,以为这种事而不采取蹲的姿势是无法完成任务的”,梁实秋的总结是:“可见吸收西方文化也并不简单,虽然绝大多数的人是乐于接受的”。
  绝大多数中国人乐于接受,但某些老顽固还是宁愿要旧式的马桶,袁世凯就是一位,甚至有某些老顽固认为抽水马桶是一种堕落,不使用为宜,如曾国藩的女儿、八十一岁的老太太曾纪芬,她说:“西式浴缸、便具、火炉、衣柜、铜铁床、弹簧褥、地毯等等,皆我国新人物认为不可少者,彼国(日本)则除少数贵族豪商及公共建筑外,凡中上等人家,概无此等物也。寻常家屋,并玻璃窗而无之”、“夫彼多数人民,能毅然守其旧有之俗尚,而安于不便不适者,益由能抑制私人之欲望,以保全立国之精神与物力而已。”——今天某些还在提倡“毅然守旧有之俗尚……以保全立国之精神与物力”的人,和当年的这位老太太有什么区别?
  当时,由于中国人对西方“厕所文化”的不习惯,还由此闹出过很多笑话。这样的例子可谓层出不穷。
  清末《外交小史.出使笑话九则》记载,钱念劬回忆,他和某公使在十年前坐火车访问法国,到了夜里,“公使忽腹泻,如决三峡,满裤淋漓。公使一时性急,乃以指甲抓剔裤间之粪,而弹之有声,于是满车皆作星星之粪点。及钱醒,始告之,钱自解一裤,易其污者,掷之车外。又取他物,抹去所弹之粪点,忙乱至天明,不能复睡”。庆幸的是,“报纸未得喧传,实赖此半夜擦抹之功。更幸系包定一舱,舱内无外人,否则不可设想矣。”——这种失禁的事情,若是被外国报纸报导了,是要丢全国人的脸的。
  还有一则非常非常有趣的“丢全国人的脸”的例子,很是意味深长。李敖在《从大便姿势看全盘西化》一文中,引用了齐如山“国剧漫谈二集”里的一个故事。齐如山回忆说,他当年带着中国工人出洋,这些北方人,除了北京以外,没人能坐着大便的,要大便,都得蹲着拉,蹲着拉屎叫蹲坑。“未启程以前,我虽给他们讲演过几次,但我知道是不容易改过来的,一上火车,麻烦就来了,都是蹲在恭桶(马桶)上大,他们又不知道脱了皮鞋,因为鞋底有钉子,所以把人家恭桶上之漆面,都给踩了许多印子,这还不要紧,火车一摇动,大便多拉在外边,恭桶上边虽然都有水箱,但箱中绝对没有这许多水供用,而且那水也不能洗桶外之体,好在我早料到有此事,因为西伯利亚铁路,沿站都有水楼,开水冷水,都可以随便使用,不必花钱,所以我预先预备下了两个大壶,许多棉纸,用以洗刷这些脏污。我在车上也常告诉他们处处留神自爱,不要被人笑话。其中有一人说,他们怎么能知道是我们拉的呢?我说自有火车以来,没有人在恭桶外头大便过,今天车上有中国人,便有此事,则当然是中国人拉的。他又说他知道是谁么?我说,所怕的就是他们不知道是何人,果然知道,还好一点,比方说他们知道是你,则丢脸者只你一人,因不知道是谁,则他们便说中国人做的事情,则我们大家都跟着蒙垢,无法洗刷,这还是轻的,反正他们议论不会出了我们二十几人。倘日后谈起此事来,他们一定说,某年月日,有中国人在桶外大便,则吾国全国的人都在其内,无法分辨了,岂不是全国丢脸么?”
  ——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李敖对此的评价是:“从齐如山这个回忆,比较今天我们的大便文化,就知道我们多么全盘西化了。头脑顽固指斥全盘西化的人,他的屁股,其实比他的大脑还前进,至少他的屁股知道全盘西化的好处,并在大便时死心塌地全盘坐在马桶上。职此之故,每见摇头晃脑的指斥全盘西化者,我就查看他的屁股。”
  《清稗类钞》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关于“洋瓷马桶”记载,足以说明全盘西化的寓意。当时的中国南方习俗用马桶大便,但由于马桶是木做的,大便可以渗透到木里面,因此不管怎么洗,都会发出恶臭,为了解决这种发臭的情况,某人买了“洋瓷马桶”,但他家的环境并不能相应的配套使用,因此,“室中之恶臭乃加甚,至不可向迩。一日大悟,语其友龙南徐伯英鹾君宗达曰:‘吾之用洋磁马桶,吾之变法也。然此外皆不变,遂至多所扞格而不适于用。甚矣!变法之不可枝枝节节而为之也,变甲而不变乙,亦徒见其有害而无利,其害或且加甚矣!’伯深以为然。而奇中自是亦不敢轻言变法矣。”——这个故事,寓意是何等的深刻!
  抽水马桶在单独的时候是不能发挥功能,因为,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若你想要抽水马桶,那么,你的“厕所文化”必须要相应的进行调整才能适应,你必须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不管下水道有多肮脏;你还必须迎进西方的现代化的卫生理念——这意味着你将变革掉传统的卫生理念。只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现代化的卫生理念作为“大环境”,才能衬托出抽水马桶,而抽水马桶也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它的“现代化”的功能!
  可是,妄人们并不这样想。在文化问题上,他们只想“择肥而噬”,只想“变甲而不变乙”,到哪都是高喊“取其精华”。他们想要西方文化中某项具体的成果,但又不恐惧“文化大环境”上的西化;他们大叫“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但又害怕爱滋病的传入;他们想要西药,但又害怕西药的副作用;他们想一面接纳西方文化,一面又妄言“以吾中华文化克服西方文化之弊端”……
  ——请问:这在事实上行得通吗?事实又证明了什么?西方文化发展到今天,都无法克服这些自身的弊病,难道是发霉的中华文化可以搞定的?难道是在那里大叫几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以克服的?
  唱高调、喊口号的结果是,人格分裂了。有人一边看西医,一边又口头上“支持中医”(《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有人可以一边满腔热血的“中国可以说不”、“还是说不”,一边又到外国使馆排队领签证;女大学生质问外国总统、指责外国那糟糕的人权,然后嫁给老外,当洋媳妇;国学大师可以用谈“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赚来的钱供自己的子女“到海外发展”;北师大那位女教授以“孔子的朴素真理”来教别人怎么“过心灵快乐的生活”,没想到自己最近就先不快乐了,只因“新书猖獗的盗版、应接不暇的邀请”(2007年4月26日《成都商报》)……
  而那些冠名“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抵制西方文化的狂潮”的传统派妄人们自然是此中之尤,他们义愤填膺的大骂别人是“数典忘祖”、是“洋奴”、是“卖国贼”。这使他们赢得了“爱国”的雅号,乃疯狂捞钱,赶上暴发户的末班车。回到家里,他们两个屁股“全盘”的坐在“抽水马桶”上——他们的屁股终于“全盘的接受了抽水马桶这种西方文化”。
  ——他们的屁股,确实比他们的大脑还先进。
  
  六.结语
  
  刘心武先生在《高雅的话题》中说:“在卫生间的问题上,我承认自己是‘全盘西化’的主张者”。刘心武先生说的太晚了。实际上,在清末民初,中国的“厕所文化”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全盘西化,如《清稗类钞》上记载,当时很多地方的厕所都已经“皆仿西式”。可见,已是“厕”头“厕”尾的西化。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此。本文的理念与我的其他文章一样,将本文的9个重点归纳如下:
  1.在中国和西方的历史上,厕所文化的发展有其共性。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其普遍性。这是“文化共享”的基础。
  2.人类的厕所文化中的“中国特色”部分,差不多都是邪恶的。换句话说,所谓的“国情特殊”,只不过是包庇邪恶的借口。
  3.想要西方文化一项具体的成果,那就要相应的进行其他的调整。
  4.就好象想要“抽水马桶”发挥功能,那就应该有与此相配套的下水道系统、现代化卫生理念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今天中国的公共卫生环境肮脏无比,就是因为只进口了抽水马桶,而没有“进口”现代化的卫生理念。
  5.在强势文化之前,“好的”固然得要,但“坏的”也得要。想要就得全要,不想要也得全要。
  6.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合中西,以创造新文化”只是妄人们一相情愿的幻想。在事实上行不通。
  7.历史事实证明:文化是整体的,它是不可以任意选择的。若文化可以选择,没人会把爱滋病选入中国。但历史事实是,改革开放到了1985年,爱滋病入侵了中国。若当时害怕爱滋病,尽可以一直处于“文革”那种封闭、匮乏的状态。
  8.以“厕所文化”为发光点,看近代中国文化的演变,可知:中国文化完成全盘西化的历史进程,已是定局。传统文化已经死了。
  9.在举世滔滔的西潮之下,一切妄图力挽狂澜的,最终都将变成高调,且无法避免堕入虚伪的结局!
  
  纪龙天 写于2007.7.23至8.1  
  8.3早上改定
  
  附 本文注释
  【注1】美国学者朱莉.霍兰在《厕神:厕所的文明史》中说:“桶爱好者们认为,文明并非源自文字的发明,而是第一个马桶。废物处理使人们不再到处游走躲避自己的粪便,从而最终定居下来。”
  【注2】见法国学者让.克罗德.布洛的专著《廉耻观的历史》。关于人类的廉耻观,法国学者让.克罗德.布洛有很系统的研究。
  本文关于西方“厕所文化”的事例,主要引自《厕神:厕所的文明史》和《廉耻观的历史》。
  【注3】《说文解字》:“圂,厕也。从囗,象豕在囗中也”,《汉书》卷六十三:“厕中豕群出”,都可证厕所和猪圈的关系。
  【注4】《在园杂志》卷四:“溺器名虎子”;西汉刘歆《西京杂记》卷四:“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至于为什么要把“虎子”当成便器,《西京杂记》卷五又说:“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示服猛也。铸铜象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之也。”——可见,唐以前称马桶为“虎子”,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表示对老虎的“厌辱之”。
  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人们再也不敢对老虎“厌辱之”了。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四里说:“汉人目溷器为虎子。唐讳虎,改为马,今人云厕马子者是也”。
  唐时已经完成“虎子→兽子”的转变,譬如唐时的注释家颜师古说:“兽子,亵器,所以溲便者也”;至于“兽子→马子”的转变,见《在园杂志》卷四:“马子,或本乎兽子而变通之”;至于“马桶”,直到宋朝才有,“马桶,宋时有之”(《清稗类钞.物品类》)。
  【注5】《浪迹续谈》卷八:“马桶,此皆象形之马也”、《在园杂志》卷四:“器子为马形,取登距时如跨马之状”。——可证,称便器为“马子”、“马桶”,根据的是象形。
  【注6】中国古代,“马”是女人的隐义。《水浒传》中把“皮条客”(男女不正当关系的牵引人)称为“马泊六”,据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这里的“马”指的就是“女阴”。
  白居易诗云:“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这里把“小妓女”和“瘦马”对应,“妓长”和“马肥”对应。
  《西厢记》中,红娘对张生唱道:“你本折桂客,做了偷花汉,不想跳龙门,学骗马”。这里的“马”,指的就是崔莺莺。
  马是给人骑的,把女人比喻成马,也有骑(或御)的意思,中医就有“欲得大益,当御童女”的说法。中医的巫术理论为了所谓的“还精补脑、采阴补阳、延年益寿”,连未满14岁的小女孩都不放过,都要“御一御”,其虚妄可见。
  【注7】世尊,是释迦牟尼的十种尊称之一,其他称呼还有如来、善逝、天人师、世间解、佛世尊等等。
  【注8】唐前关于厕筹的记载,如三国时“置于厕处令执屏筹”(见《法苑珠林》);而在北朝(386-581),有“使进厕筹”(《北史》卷七);在南朝(420-589),则有“如厕……所进锦囊,实筹”(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东晋裴启佚书《语林》)。
  《爱日斋丛钞》记载:南齐废帝东昏侯,曾烧纸钱来祭鬼神。
  【注9】用纸来焚烧祭鬼神,如《唐书.王屿传》:“祷神而用纸钱”;又如《天工开物》记载:“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
  擦屁股主要厕筹,如南唐后主李煜:“……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南唐书.浮屠传》;在唐朝的物资运送中,厕筹也在其列(见《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
  【注10】关于擦屁股的历史,《古代中国拭秽风俗流变趣考》一文有较为清晰的考证。
  【注11】“厕所见鬼”事件,见《夜谭随录》卷二、四;《埋忧集》卷十;《清稗类钞.方伎类》;《里乘》卷九;《北东园笔录续编》卷三;《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六、七、八、二十三;《子不语》卷一、卷二、卷十三、卷二十四。
  【注12】好人做了好事(或在做之前),得到好报(譬如在厕所捡到金子之类的宝贝),可见于《子不语》卷十二、《觚剩续编》卷三、《履园丛话》卷十四、《里乘》卷二、《清稗类钞.婚姻类》。
  【注13】以上厕为借口开溜(或以大便为借口在厕所做别的事),还见于《子不语》卷十四、十七;《清稗类钞.棍骗类》、《讥讽类》;《清代野记》卷下。
  【注14】据美国学者朱莉.霍兰《厕神:厕所文明史》。
  【注15】《厕神:厕所的文明史》:“一天夜里,高大威猛而又贤良忠厚的国王(埃德蒙)恰好退席到‘屋里去舒缓自然之需’时,依照其父的诡计,埃德里克(Edric)郡伯之子匿身于坑中,并用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从下方连刺了国王两刀,接着便将武器留在国王肠中,逃之夭夭了。”
  【注16】《晋书》卷五十三:当时,有人宣称愍怀太子要废贾后、迎太子,生性嫉妒的贾后害怕了,于是想谋杀太子。贾后让宦官孙虑以毒药害死太子,“虑乃逼太子以药,太子不肯服,因如厕,虑以药杵椎杀之,太子大呼,声闻于外。”
  【注17】见《廉耻观的历史》。此段关于西方的事例,全部引自此书。
  【注18】1596年,英国人约翰.哈林顿(Sir john Har-rington)发明了第一个抽水马桶,成本仅用6先令8便士,他把发明献给伊丽莎白女皇。但这项发明有很多不足,特别是水管直接通往粪池,恶臭常常会顺着水管倒流回房间。
  1738年,门阀式抽水马桶(valve-type flush toilet)由JF Brondel(布龙代尔?)发明。
  1775年,伦敦钟表匠亚历山大.卡明斯(Alexander Cummings)用水阀来确保座盆与向外输出管道之间的那个地带也不留污渍。封闭的系统可减轻臭味。卡明斯获得了第一个抽水马桶专利。
  1778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Joseph Bramah)设计出的装有铰链的活板,可使粪便得以清理,并随之将后方的空间封锁起来,还有控制水箱里水流量的球阀和马桶下面的U形弯管。布拉梅在1778年获得了专利权。
  1797年,布拉梅再接再厉,又发明了水压机和安全锁。他造出了6000只抽水马桶。
  1801年,托马斯.杰斐逊为白宫订购了抽水马桶,1804年安装完毕。1904年,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一份报告,当时美国已有55%的家庭有私人厕所。
  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令”,规定:凡新建房屋、住宅,必须辟有厕所、安装抽水马桶和存放垃圾的地方。这为抽水马桶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1874年,抽水马桶首次出现在特等列车上,并最终于19世纪80年代扩展到第三等级的列车中。此时,抽水马桶才真正在欧洲普及开来。
  1884年,托马斯.克拉普尔(Thomas Crapper)发明了“无阀节水器”(the Valveless Water-Waste Preventer),完善了马桶的阀门系统。该发明以“拉放”(Pull and Let Go)系统著名,只拉一下污物就被彻底清空。这为他赢得了女皇授予的爵士身份。
  19世纪末,进入抽水马桶发展的黄金时期。专利局里堆满了各种马桶的专利申请。
  20世纪初,在西方,室内抽水马桶已被当成了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