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3:37:08
教学设计的结果首先是一套教学方案,这个方案设计水平如何,它能否给我们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在设计过程结束时并不明确,因此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判断设计成果水平高低的标准可分两个方面:一是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达到阶段性目标;二是使用该教学方案,学生能否高效的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相应的分成两个部分:教学方案的评价和学生行为的评定。

    一、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

  对于教学方案的评价有两种形式,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它们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为不同的目的而进行。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通常是在某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刚过去的一个阶段任务完成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处方,这些处方显示出了教学的轮廓和顺序、使用的教学材料等,这些处方是建立在学习和教学原理之上,在这些原理之上,我们假定它们描述的教学系统将会使教学获得成功,但是,在教学方面我们还有很多未知数。因此,有必要对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样本进行试行,以收集有力的数据和资料,对方案做进一步修正。
    形成性评价和修改,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设计审查
    每个设计阶段的结果——教学总目标、学生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制定等,都要进行形成性评价,以便修改。这些审查可在每个设计阶段完成之后进行,这可保证每个设计阶段的准确性。
    在每一个阶段进行评价时,设计人员试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本阶段的目标是什么?
    在实现本阶段目标时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对上述问题如何解决的?
    是否因为问题而改动原定目标进行?
    前一个阶段的目标是否合理?
    在最后的形成性评价阶段,教师要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教学目标是否满意得反应了需要评定中确定的问题?
    对学生入门能力的测定是否准确?
    任务分析中是否包括了完成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所有先决知识和技能?
    测试题目以及最后的测试卷是否可靠、有效地反应了目标?
    评定工具以及相关的掌握标准是否可区分出有能力和无能力的学生?
    2.专家审查
    把教学设计方案(至少包括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案、测验题)让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教育专家、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审查。根据设计方案中包括的信息的不同复杂性来决定邀请什么专家并给予协助,通过以下问题对专家进行咨询:    内容是否准确并且符合时代需要?
   前后内容的关联性?
   目标是否恰当?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指导是否最佳?
   例子、练习和反馈是否准确地和目标、内容一致?
   设计策略和当前教学原理一致吗?
   教学适合于所要教的学生吗?
   教学策略符合教学理论的原则吗?
   测验题目和测验情境的清晰性和适宜性如何?

 

    3.试运行
    通过对学生试行方案,从学生方面获得他们对设计结果的最初反应,对于鉴别和纠正那些明显的错误是非常有效的。这一步骤是通过教师与个别学生直接接触相互作用完成的。参加的学生应具有代表性,学习能力中等最佳。
    具体做法:让学生采用设计方案进行学习,并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应当向学生说明,学习中出现的任何失误都可能是由于教学本身的缺陷,而不在于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测验。将测验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回忆自己学习时对内容所做的加工,以及在做测验时遇到的问题和自己采用的解决策略。
    用同样的方法对多个学生进行试用,从而发现设计当中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试用方案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关系。教师始终要记住一个基本的前提:“我们是测试方案,不是测试学生”。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确定并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试图回答:
        学生理解教学吗?
        在练习和测试中学生知道做什么吗?
        练习的量适中吗?
        学生对教材中的图表能解释吗?
        学生能阅读所有教材资料吗?
        测验是否真的测出了目标中规定的行为?
    4.修改
    根据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反复回答并对设计的材料进行验证以及对获得的各种信息分析的结果,从而发现教学方设计中的问题,并做相应的修改,以及进一步验证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并形成教学设计的最终产品。
    对于课堂教师,设计教学主要是对现有教材、媒体材料的选择和修改,因此,对于选择和修改的材料,其形成性评价过程可以更简单一些,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工作,可以比较准确地获得有关教学材料适合性的信息。如果教师连续使用该教材,这个工作的收益会更大。

    (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整个教学方案设计之后,收集、分析和总结资料,从而判断教学的效果、效率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过程。这个判断常常导致关于是否继续使用这一教学方案的决策。总结性评价主要的数据来自对学生的评定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实地观察。其中,学生通过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总结性评价的主要标准,也是评价教学系统效能的最终标准。
    为了实施总结性评价,评价者必须有评价材料的标准参照工具,评价者按照材料所包括的内容、教学目标的陈述、测验工具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当学生使用设计的方案进行学习时,评价者观察其学习过程,以确定设计方案是否按预期的方式运行。
    在教学结束后,要实施后测以确定学生达到各种学习目标的程度。如果需要,还要实施态度调查问卷,以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应情况。
    以上所说的程序实际上与形成性评价中的测试是相似的。区别在于,形成性评价的测试的目的是为修改该方案收集有力的数据和资料;而总结性评价的目的则是对特定的学生或教学情境,确定设计方案价值的大小。
   使用对比控制实验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是非常有效的,通过使用和不使用设计方案两种结果的对比,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学习花费的时间;
      使用该方案的教师是否需要培训?
      效果的稳定性;
      是否有深层的隐性作用,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以上均是评价者在总结性评价时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前面我们对学生评定已经作了较多的讨论,这里对总结性评价不再具体讨论了

    二、学生行为的评定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最终仍要落实到对学生行为的评定上面。所以,此处评定学生行为的目的在于:确定学生的能力水平,鉴别学生的学习差距,从而达到对教学设计成果进行修正的目的。为此,常采用两种评定方法,即标准参照评定和常模参照评定。

    (一)标准参照评定

    设计用来评定学生的能力水平或鉴别学生的学习差距的工具叫做标准参照评定工具。它是以既定目标作为标准来衡量每个学生的行为,是一种绝对评价的方法。比如根据教学大纲或者本单位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参考评定系统,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测量,根据达标的情况来说明教学设计的成功程度。

   (二)常模参照评定

    这是一种相对评价的方法,以集体的平均水平为标准,评定学生在一个集体中的等级,供比较、排序用。这种方法看起来没有标准参照评定那么严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用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的许多学科基本上没有教学大纲和有章可寻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本学科的理解和自己认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最终的考核也是由教师本人操作。这类评定通常都属于常模参照评定。 (三)两种评定模式的比较

    在设计评定工具时,可能同时怀有这两种目的,但通常主要以一种目的为主。由于这两种目的评定工具的设计方法不同,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比较学生或对学生排名次,常常使用常模参照评定模式,而要确定学生的能力,往往使用标准参照模式。
    按照标准参照评定模式来设计评定工具,用教学目标指导、选择要评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可以仔细确定测试题目类型的领域和范围。而常模参照测试在确定评定工具材料的范围上要更广。
    在确定评定测试题时,常模参照评定遵循这样的程序:先对作为样本的学生进行一个测验,测验之后,察看每个测试题目的难度水平,接着,就去掉太容易的题目和太难的题目。这样,就得到了比较标准的常模参照评定的测试题,用于所有的学生。得出的成绩可以表明个体学生的成绩在群体学生中的位置。可以说,常模参照评定测试是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为标准选择和设计评定题目的。
    相比较而言,标准参照评定模式测试题是按照预定目标的条件和行为编写的,是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测试题要涵盖目标的所有范围和难度水平。在测试试验进行之后,考查题目的测试分数时,不能去掉那些被大多数学生答对的题目,因为这正是期望的结果,它表明了教学是有效的。更进一步,要查看那些多数学生答错的题目,看看这些题目的编写是否合适,接着,还要检查教学中与这些题目对应的目标策略是否需要改正。
    常模参照评定测试,得到的常常是一个比较分散的分数,从标准参照评定测试中得到的分数,往往不是如此分散。如果教学有效,那么大多数的学生得到高分数;如果教学无效,大多数学生得到低分。


    三、成果评价的具体方法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对教学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价和考查,了解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具有科学性,我们除需掌握前面介绍的有关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之外,还要对评价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解决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实际问题。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评价的目标,教师专注于学生的行为和所处环境,并记录所观察的内容,获得必要资料的方法。观察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收集反馈信息的方法。如果连续地对学生作观察记录,就会得到像医生记录的病历那样的珍贵的教学信息,从而可以发现教学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而加以修改。
   观察法的基本操作过程为:
    在观察前准备一些小卡片,并组成观察小组。
    在观察过程中,将所需记录的信息尽量简明地写在卡片上。
    进行事后讨论,将卡片分类,把内容相似的卡片汇集在一起,组成卡片小组。
    确定每一个卡片组的名称。根据每一小组内容,将属于同一小组的卡片内容,用抽象度较高的概念加以综合,大体上确定卡片分类。
    研究各卡片组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原因和结果、顺序性关系、相互矛盾这三个方面去分析。
    在观察时,使用录像机、录音机把观察现场的情况记录下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种记录是客观的,当观察者们的记忆或评价发生问题时,录像资料就可以提供方便,可以反复地观看和监听,使分析更加深入。另外,对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也是大有益处的。

    (二)调查法

    调查法又可分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作为数据的收集方法,问卷法更具有工具性质,因此,我们主要讨论问卷。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向回答者提出问题,从答案中获取数据的方法。问卷法没有预先确定的标准答案或正确答案,一般采用无记名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可获得较多的信息,并且比较容易处理并具有真实性。
    问卷法的回答方式一般有三种:选择一个答案的单一回答法,选择几个答案的多重回答法、随意书写短文的自由记述法。比如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些问题:你能理解老师的讲解吗?你对教学内容有兴趣吗?你作预习和复习吗?你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吗?
    将问卷收回后,就应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首先应作一张数据分布表,然后算出每个问题项的平均数,这样就可以了解学生整体的情况。同时,可用数据分布表很容易地比较某一学生与平均值的差别,也可以比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最终不应是数字的简单罗列,应该用容易理解的表示方式加以描述,这样有亲切、易懂和易记的优点。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画出十分直观而科学准确的图表。

    (三)测试法

    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当然也可以以此来反映教学设计成果的效能。通过测试,有计划地对教学方案、教学过程等一系列教学措施进行检查和研究,这是教师改善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应该注意的是测试的题目应该充分地反映出教学目标的要求,并根据评价的目的,同时应区分用于评价学生的和用于评价教师的测试。其次,应该注意合理地安排和确定测试的时间和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