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韦材:国际化不在于菜单译得好(联合早报 2007-8-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3:19:02
观点 >今日观点[早报网互动论坛] 2007-08-08
国际化不在于菜单译得好
联合早报  2007-8-8
● 吴韦材
8月3日,北京老字号协会、中国科技翻译协会、北京老字号协会等团体,共同发起“迎奥运——传神诠释老字号”公益翻译活动,宣布从8月6日至9月25日,向全球翻译志愿者或翻译爱好者,征集老字号的英、法、俄、西、德等七种语言的译法。
但是否“译了一个洋名”就能拉近国际友人的距离呢?
“特色”让人难以适应
诚然,翻开菜单,“四个高兴的肉团(四喜丸子)”、“政府虐待鸡(宫保鸡)”、“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麻婆豆腐)”这类误译,往往让外国客人疑惑不已。
但,即使菜肴名称或一些老字号团体的招牌、老字号的企业精神、理念或宣传语也翻译成各国文字了,假如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搞国际化,那么除知道端上来是鸭子,除知道同仁堂也能买到头痛片和眼药水,许多国际友人对“某些中国特有方式”,恐怕仍处疑惑雾中。
一个城市要迎接大量外宾并要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时的“国际化”,其实,还需要考量到一些符合时代价值的共同规则,以及在人们生活上某些共识的通融性。
关键在于是否拥有现代生活价值的人文理念,而不是翻译几个老字号招牌或一些路标菜单就“进军国际”的。
以北京来说,多数五星级酒店的国际化水平其实已做得不错。奥运时也没可能所有国际友人都住五星级,只要涉外的三、四星酒店在接待上能增加一两名通晓外语员工,外宾沟通问题也不大。
甚至饮食,只要能清楚标明菜肴里主要材料及简单叙述其烹饪,相信人人都能知道自己把什么放进嘴里。这些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在那些自成一派的规则上。随手举例,如城里辅路与正路之间的关系,往往让外人疑惑。
尤其当身处一个特宽特阔的十字路口时,外国人要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四条马路的十字路口而是16道都能行驶车辆的十字路口。过对街要过4道。过斜角就要过8道。
笔者虽居北京多年,每过这样的路口都仍似一次次冒险,因为北京的交通指示主要都是给车辆看的,为行人而设的指示根本不足,更遑说用外文指示了。
再加上当地特有情况,如最右侧车辆在红灯时也都能杀出来“随时右转”、车辆来到斑马线也无须停车、十字路口若在立交桥出口底下那么行人交通更全无规则可言等等。这些“特色”或许当地习以为常,但奥运期间外国朋友随时都会遭遇到,让人感到行走不便或行人交通不友善还算事小,发生意外事大。
需要更多“以人为本”
在生活上,“以人为本”及“人性化管理”早已是个国际趋势,中国当局也深悟此点。可是这项认识在好些官方机构与多数民间企业里仍与国际水平差距颇大,对此中国仍需彻底看清偏差所在并向涉外单位加大宣教力度。
比如,奥运时城里有那么多国际友人,愉快与不愉快事件都有可能发生,在中国特有国情与国际人文标准之间,当不同的价值观发生摩擦了。要如何协调,如何拿捏,如何判断,这才是奥运期间当客量突增后会,出现在“中与外”沟通上与理解上的问题。
生活小例就更多了,像商场购物的开票制度,虽少数大型合资商场已取消了,但一处处柜台开票、然后到收银台付款、又回头一处处去领取的繁文缛节仍普遍可见。
这种旧时代开票模式确实不利索。另如一些商场在付款后仍用保安“检察小票”才放行,也是不让人宾至如归的经验。像这类纯粹以企业立场为本而忽略客人情绪的管理方式,各种例子还真不少。一个城市是否“国际化”地user friendly(方便用者),其实就在社会生活里体现出来。
而仍要提到厕所。
北京政府近年确实改善了许多公厕。但民间服务行业单位似乎还没意识到,搭上奥运顺风车或许就要面对国际水平的检视。
好些服务游客的单位,门面装潢豪华富丽,甚至有水晶吊灯,但一进到厕所就完全真相毕露。
已经不是保持清洁与否的问题。这或许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吃饭的环境要富丽堂皇些,但拉撒之处,反正就几分钟,将就些也不碍事吧?
这类观念只属一例。认识到许多方面都是旧观念问题,那比以为译了个洋名就国际化起来要实际多了。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http://www.zaobao.com/yl/yl070808_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