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政治经济展望之九:欧亚大陆(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1:27:16
楼主 新年政治经济展望之九:欧亚大陆(八) [ 昕笙 ] 发表时间: 2010-07-08 16:50:08 [ 发短信 ] [ 回复 ] [ 树状 ]

 

在文明冲突这个理论出笼之前,美国的战略主要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上的冷战之上,因此无论是基辛格的大外交,还是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都主要是服务于如何保持美国的超级霸权地位,以及和苏联展开的争霸战。

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下,继续沿用冷战的意识形态思路,是无法应用到被美国锁定为潜在挑战者中国的身上。

如果要说不能和共产党合作,那么当初你基辛格和尼克松又要跑到中国去,见毛泽东和周恩来?显然说不过去。

而新的理论的出台,预示着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转变,在于不会利用陈旧和落后的对抗理论,尤其是邓小平主导的开放和改革之后。虽然现在一些美国人还是口口声声说,红色中国如何如何,但是很多人都会把这些人当成没有见过世面的乡巴佬而已。

于是文明冲突走马上阵,开始用西方文化的所谓民主体系来针对东方文化的所谓专制体系。这种从文明上的定位方式,虽然口头上的标语口号喊得冠冕堂皇,但是骨子里传承的还是西方中心论和白人种族优越论这西方文化的两大主流糟粕。

当然如果你仔细看完基辛格的大外交、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其中还是看明白了这些理论家的观点中,对保持美国独霸的困难有比较中肯的思考。因此不排除如何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讨价还价,来争取最大的利益这些应对手法。

但是在这个基本点上的变化,就是以文明的差异,来掀起对抗,而放弃以意识形态来化解,决定了将来的国际冲突,是以披着文明的马甲的利益对抗。

这个系列叫做欧亚大陆,其实就是表达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看一下整个世界的历史,主要就是欧亚大陆的历史。欧亚大陆,从早期的各地发源地文明,到了当年雄霸大陆两极的罗马帝国和大汉帝国,在到后来的大唐帝国和大元帝国独大,就一直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而这个局面一直到了1900年开始,欧亚大陆以外的美国崛起,才彻底改变了整个局面。

美国崛起的过程其实比较简单。第一个步骤就是利用当年的欧洲内部斗争,就是海洋国家英国和海陆国家法国的对抗,美国接受了拿破仑的大礼物--路易斯安娜领土,然后在北美大陆上一统天下,在北美大陆确立了自己的多海地位—太平洋、大西洋和墨西哥海湾。在美国的强势地位下,美国取得了对北美洲的另外两个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绝对优势,从而避免了其他欧亚国家,不得不面对的内斗问题。

美国崛起的第二步,靠的是美西战争,从而夺取了欧洲和南美洲的中央枢纽古巴,奠定了美国对南美洲的强势地位。而在亚洲,则通过获得殖民地菲律宾,以及一系列中转岛屿,从关岛到夏威夷,从而把美国势力伸入了欧亚大陆的东端。当然从沙俄手上买下了阿拉斯加,也增加了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而第三步则是利用了欧亚大陆的内部斗争,先是在大陆西端,得益于法国和英国的争斗,后来则在第一次大战之中,支持了海洋国家和海陆国家,对抗欧洲内陆国家。在大陆东端,则在中国和日本中间,互相支持,削弱双方,直到日本崛起,开始挑战美国在中国东南和东南亚的利益,才导致了美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对抗。

在第二次大战中间,美国非常明显地支持了德国的工业化和纳粹的崛起,从而又一次利用了内陆国家德国,和英国、法国以及俄国之间的对抗,为美国的世界强权地位奠定了基础,从而彻底导致了英国、法国和德国这三个昔日帝国的衰落。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面临的是苏联的挑战。在这个时候,美国在欧洲大陆已经插入一脚,在西德和苏联对峙。在欧亚大陆中部,靠着1953年的伊朗政变而占了一个滩头阵地。在亚洲大陆上,则因为朝鲜战争的平局,美国不得不退守南韩和日本一线,在中南半岛,则彻底失败,被赶出了大陆。

相比于以前的昔日帝国,美国在崛起之后,采取了一个比较聪明的做法,就是虽然美国对外频频动武,但是一直避免全面战争,而只是打小规模的局部热战。这种聪明做法,就是虽然出现越战这样战败的场面,但是对整个国力的伤筋动骨比较小,可以想办法恢复。这种有节制的战争思想,是很多历史上的大帝国,没有学会的。

比如说二战中的德国,本来已经占领了全部西欧,局面大好。但是却忍不住希望占领苏联的能源基地高加索地区,尤其是阿塞拜疆的巴库,从而导致了在南欧和北非的双线作战,空有蒙得里安和隆美尔这样的骁将,最后还是在全面战争中得了个完败。

从中国的地缘来看政治,那就是虽然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但是你是不能依赖中原作为你的权力基地。中国的权力基地,以早先的关中平原、山西盆地,到后来的四川盆地和东北平原,都是相对的易守难攻。但一个政治权力的建立,却要以占据中原为标志。因此当年的国共之争,就是以淮海战争的结束作为分水岭。

看世界的局势,那就是要控制欧亚大陆。要控制欧亚大陆,大概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的人力和财力可以胜任。因此第二选择的方法,就是成功地将欧亚大陆的主要玩家鉴别出来,然后在这些玩家的邻近地带,建立自己的滩头阵地。用这些滩头阵地,进行权力对冲的操作,从而削弱潜在竞争对手的实力。

那么作为今天的美国强权,其实其超霸地位,主要是在苏联崩溃之后在确立的。这个超霸地位可不可延续下去,主要在于美国可不可以成功地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竞争性强国。即使在这个大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挑战美国的全球权力,那么如果有几个欧亚大陆国家,可以背靠背抱团取暖,也可以对美国形成强大的挑战。

比如说在1940年的时候,德国的希特勒和苏联的斯大林在11月签署的苏俄协定中,达成的共识之一,就是要把美国势力排除在欧亚大陆之外。可惜的是,因为对自己能源极度缺乏的恐惧,希特勒决心挥师东进,抢夺苏联的外高加索能源基地。而在这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本来德军第6军团的任务,只是为经过乌克兰而杀向阿塞拜疆的抢油部队提供侧翼掩护,但因为早期行动太过顺利,大家的士气过勇,于是变成了从斯大林格勒突破到莫斯科的会战。

  签名档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韵动旋律,踏歌而行
谢谢,您是本文第 340 位阅读者,共 5 个跟贴 | 投票 | | 投诉 | 订阅帖文 加入文集 加入网摘 推荐给好友 第2楼 新年政治经济展望之九:欧亚大陆(九) [ 昕笙 ] 发表时间: 2010-07-08 16:50:57 [ 发短信 ] [ 回复 ] | 投诉 | [ 树状 ]

 

结果就是德军在车臣一线受阻,远望着油田而燃料耗尽。然后就是在北非的隆美尔一路往东杀,希望靠着突破埃及,而抢取巴库。这一个勇敢的大迂回,也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外,同样因为能源供给跟不上而失败。

而这个欧亚大陆的内讧,就直接为美国在该大陆建立统治地位,提供了基础。美国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超强地位,主要是靠着整合西欧各派势力,首先控制了欧洲内陆的强国德国,然后靠在德国的驻军,和苏联的东欧前沿阵地硬撼。在第二线上,则依赖北约作为后备,然后利用岛国英国,来制约大陆上的各国。唯一比较不靠谱的就是法国,但是在德国和英国的两面遏制之下,法国也没有太大的翻天的本事。

美国在亚洲的进展却不是太顺利,主要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中国内战中失败,使美国在大陆上的控制力大大减弱。除了在南韩守住了阵地之外,美国的势力基本上是被驱逐进了沿海岛国上,从北方的日本,到南方的菲律宾和关岛,都是美国兵力的基本阵地。但是因为没有大陆上的立足点,迫使美国在尼克松时代,不得不和中国妥协,希望借助中国之力,来抗衡苏联。

之前俺提到很多中国人看今天的世界,就比较容易的想到战国。然后就从这个基本错误认知,想到战国时代的基本地缘政治战略,那就是远交近攻。这里俺就把这一个错误观点更深刻的解析一下。

在这种远交近攻的指导思想下,那么非常显然,远方的美国,或者欧洲,自然就是中国需要远交的盟友。而中国附近的日本、俄罗斯和印度,自然就是需要近攻的外敌。

而且考虑到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滔天罪行,中国和俄罗斯法律上已经解决的领土纠纷,但是在大家的感情上并没有解决的历史纠结,还有印度和中国仍然存在的领土之争,都暗暗合乎这样一个战略思维。

如果考虑到在1860年左右,美国、中国和日本,同时进行工业化的富国强兵政策,中国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而衰落,也不免让很多人想到今天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发生的发展竞争。

所以这种把邻居国家作为主要打击对手的想法,是非常自然的。当年如果没有打败中国,日本自然也不会想到占领东南亚和澳洲这个能源基地。如果美国不是在美墨战争中,打败墨西哥,自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帝国主义扩张。

但是如果中国今天仍然用这套思维方式,那就是正好落入了美国在第二次大战后崛起的对付欧亚大陆的老法子。其实现在美国扶持印度来对抗中国的做法,走的还是这样的战略应对:因为俺美国不肯和你中国直接对抗,来消耗自己的力量,所以要把印度抬出来。

因为如果美国和中国对抗,杀敌1千,自伤8百,得益的是欧洲、印度和俄罗斯等其他国家。那么俺美国抬出印度来抗衡中国,再根据中国和印度力量的消长,两边一起玩,把你两家都给玩残,岂不是很爽。

而中国如果直接去和印度对抗,那不就是落入人家的陷阱。于是你搞美印核子协议,难道俺不能搞中巴核子协议?那么印度如果如法炮制,就是俺印度也不跟你巴基斯坦直接对抗,那么就是通过俺在阿富汗的“影子”组织,扮演成塔利班,来对付你巴基斯坦。

当然俺巴基斯坦,也会通过支持你印度内部的穆斯林组织,也给你来个炸弹与人腿横飞,鲜血共夕阳一色。

于是大国之间的争霸对抗,最后还是落实到了有限的街上小喽罗的乱战。

因此中国周边国家的乱局,最后就是落实到痞子之战。这个痞子可以是国家级的,比如朝鲜对韩国,也可以是影子组织之级别的。

而中国要应对这种挑战,就不能只是以经济手段应付,一出事情,马上撤侨这样的法子。而是要采取主动,以经济发展为主,但是以军事手段为辅。这个军事手段,还不需要依赖自己的军队,但就可以依赖在这些邻近国家内部的政府和利益相关集团。或者慢慢出现民间企业自己发展的保安队伍。

其实如果仔细的分析一下,后殖民时代的国际政治,其实不是像战国时代那样的以兼并为主的领土扩张和争斗,而更是像春秋时代的争盟主和世界各种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仲裁权之争。

因此要是采取所谓的远交近攻,就是不合时宜的。真正应该做的方法,俺称为远插近笼。就是对你周边的国家,增加你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的影响力,采取的是笼络的方式为主,同人家来一个双赢,建立其命运共同体。

这个做法,就是以经济发展来绑架共同利益,对当地的本地势力,以此为主要手法。但是对外部势力,或者是外部的当地代理,那么就是要以定点清除为手段。

同时对远处的竞争对手,采取的就是远插,在对手的关键地方,插一支脚进去,给你挖陷阱和拉绊马索。让你时不时一不小心,就跌个鼻青脸肿。

因此对美国的超强地位,美国的战略家们,不论是布热津斯基,还是基辛格,还是亨廷顿,其想法都是关于美国的欧亚战略,就是如何可以防止在欧亚大陆上,出现一个可以挑战美国权威的超强国家。如果美国可以保证没有这样一个国家出现,自然就保证了美国在欧亚大陆事务上的话事权,和一旦这些国家之间发生矛盾,那么美国就完全掌握协调这些矛盾的仲裁权。

那么对挑战者的角色界定,就要考虑得非常的清楚。

在最近的国际大局势中,可以说发生了三件大事情。第一件大事,就是苏联崩溃带来的欧亚大陆的势力重组。这个是发生在1990年代。第二件大事,就是以本拉登为精神领袖的中东穆斯林暴力恐怖势力的兴起。这个发生在2000年代。第三件大事,就是中国在欧亚大陆的东方的崛起。这个事情的真正定局,就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俺们要是懒一点,就算是在2010年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