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近女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37:21
“英雄”不近女色? [原创 2007-07-30 17:49:41 ] 发表者: 北场客 

前天晚上偶然看到央视八频道正在播出根据所谓“红色经典”电影《英雄虎胆》改编拍摄的同名电视剧,其时荧屏上正好出现这样的场面:女特务阿兰向冒名顶替当上土匪副司令的解放军侦察科长曾泰情语挑逗,大有投怀送抱之意,而曾泰则满脸严肃,想方设法予以拒绝。这场面,忠实地再现了那部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同名电影中的有关故事情节,它几乎是当时类似题材影片的固有情节——除了《英雄虎胆》之外,还有《羊城暗哨》等,其中都有一位风情万种的女特务,而且她一定会对打入敌人内部的我党特工搔首弄姿、奉上情色,而精明强干、阳刚英俊的我党特工则一定毫不为诱惑所动,胜似古代那位坐怀不乱的柳下惠。
在当年,电影是除了报刊、电台和书籍之外的第四种“喉舌”,担负着“教育人民”的功能,因而这种电影情节既是为了宣传我党道德的崇高,也算是对民众的“道德教化”。记得好像是斯大林曾说过: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不知老斯所谓的“特殊”是否包括坐怀不乱的本领,但很明显,我党公开的道德观念是不太赞成男欢女爱的,以至发展到“文革”时期,“八个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要么是鳏夫,要么就是寡妇。我不敢肯定这种观念在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中有没有出处,但可以肯定它与中国古人的“万恶淫为首”的说法有惊人的一致性。
不过,公开宣扬的道德与实际历史中人们的行为往往是不同的。我不知道《英雄虎胆》和《羊城暗哨》中我党特工的故事有多少真实性,但近年出版的一些书中的类似人物却与他们大不相同。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了一部名为《英雄无语》的书,虽称小说,但却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其中主要人物都有真实的原型。这书的作者项小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女儿,她的爷爷项与年曾是三十年代上海中共秘密情报机构特科的成员,整部书隐隐然有家族史的意味。书中的主人公“爷爷”是个革命者,是1928年成立的从事情报保卫工作的中央特别委员会的成员,充满了献身精神,但在两性关系上却很不“严谨”:他在山区老家有一个老婆,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后又与另一个“年轻妖艳”的女人同居并生下孩子,还把发妻叫到上海伺候这新的一家三口,让她烧饭洗尿片,夜里则毫不避讳地与那个女人在里屋发出兴奋的声息,而她稍有不满的表示他就又打又骂。后来他一声不吭地到江西从事秘密工作,把这两个女人都抛弃了,以后在延安又找了一个“戴眼镜的女人”。这位“爷爷”曾获得过许多极为重要的秘密情报,虽然不能说他贪恋女色,但为了“工作的需要”他显然不会对送上门来的“女特务”之类拒之千里的。
秘密工作也许有其特殊性,那么在“革命阵营”内情况又如何呢?十几年前有一部描写国共东北之争的纪实作品《雪白血红》,其中就写到当年东北部队中很有几个高级军事指挥员,他们上了前线能打会拚,回到后方城市则玩起女人来也颇有一套。近年有资料披露,高岗当“东北王”时就是猎艳的好手,到北京后仍不收敛,常常在家中以开舞会的名义寻花问柳,以致有一次被周恩来看到后大为生气,发誓再也不登他的门。林彪垮台后,有些资料就揭发“林彪集团”里的黄永胜、江腾蛟等人风流成性。这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而成为“反面人物”的人是这样,那些没有成为“反面人物”的人是不是就都是圣人?时下当然不可能自由披露,但那些有关深宅大院和高级招待所里的女服务员的传闻似乎并不是空穴来风。
“红色经典”电影中的英雄都不近女色,这作为某种禁欲思想的宣传“教育”或许还无可厚非,但在实际生活中它却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虚假的幌子,既抹杀了真实的历史,又掩盖了现实的丑恶,造成的恶果是形成了口是心非的虚伪道德,毒化了一代人。而且,明白了真相的后人将不再相信真正的道德。
标签:历史 
票数:2
我顶

【发起辩论】 [手机订阅][收藏到我的网摘]
[推荐] |[评论] |[投诉] |[打印]
本文章被推荐到了3个圈子
点击数: 12389   评论数:72
本文章引用通告地址(TrackBack Ping URL)为:
http://post.blog.hexun.com/beichangke/trackback.aspx?articleid=11279069&key=6332141458149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