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的“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1:47:44
中国人历来讲究语言的艺术,尽管有“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古训,但还是极大地发展了辩论的艺术。春秋战国时期名家的辩论术十分发达,他们利用语言的不严密性来偷换概念,使得辩论的逻辑陷于混乱,一般未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是无法与他们进行辩论的。其实,不只是名家善于辩论,就是一般人如果会说话,也会博得皇帝或上级的青睐。至于说的是否是事实,则无关紧要了。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古人多有荟集,冯梦龙《智囊》中就列有许多。
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毓、钟会兄弟两人,少年时即有美名,且才学也非常出众,当时名闻遐迩。
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了此事,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带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就下令召见了他们。
召见时,钟毓十分紧张,脸上出汗,文帝问他:“你的脸上为什么出汗呢?”
钟毓仍然不失机智,随口应道:“天子威严,心中紧张,所以汗如水出。”
而钟会镇定自若,脸上一点汗也没有,即使想出也出不来。文帝见他不出汗,就问钟会:“你为什么没有流汗呢?”
钟会的回答更巧妙,说:“天子威严,心中紧张,汗流不出来。”
晋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就去卜筮,想问晋朝能传多少世代,结果,卜筮的结果是“一”。武帝很不高兴,觉得很不吉利,臣子们也大惊失色,不知该说什么好,没人讲得出话来。
侍中裴楷有急才,随口说道:“我听说,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宁,诸候、帝王得到一,天下就安定。’”
武帝很高兴,臣子们都十分感叹。
相传某布政使请按察使喝酒。席间,布政使因自己儿子太多而表示忧虑。按察使只有一个儿子,正为儿子太少而发愁。布政司的一个案吏就在旁边说:“子好不须多。”布政使听了这话,于是说:“我儿子多,你又怎么说呢?”那位案吏回答说:“子好不愁多。”说得二人皆大欢喜,大加赞赏,一起举杯痛饮。
楚荆王时,有人献不死之药给荆王,负责接待宾客的人把那个人进献的所谓的不死药拿进朝堂。
宫中的宿卫问道:“这种药可以吃吧?
回答说:“当然可以吃。”
于是,宿卫二话不说,抢过来就吃下。
荆王很生气,叫人要杀宿卫。
宿卫请人对荆王说:“臣问负责接待的人,他说:可以吃,臣就将药自己吃了,所以臣是无罪的,有罪的是谒者,他没有说清楚这药是不是可以吃。况且客人献的是不死之药,臣吃了,却被大王杀了,这就是死药了,又怎么能够证明它是不死之药呢?。再说,大王杀了宿卫,岂不是表示别人全是诈欺的吗?不如留下他,看看到底是不是不死之药。”
荆王听了这番话,就没有杀他。
在群雄会盟之时,秦国、赵国相互订约,说:“从今以后,对于秦国想做的事,赵国要帮助它;对于赵国想做的事,秦国要帮助它。”过了不长时间,秦国发兵攻打魏国,赵国想援助魏国。秦王不高兴,派人责备赵国说:“盟约上说:‘秦国想做的事,赵国要帮助它,赵国想做的事,秦国要帮助它。’现在,秦国想要攻打魏国,赵国却想援救它,这不符合盟约。”赵王把这件事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把这件事告诉了公孙龙。公孙龙说:“赵国也可以派使者责备秦国,说:‘赵国想要援救魏国,秦国却偏偏不帮助赵国,这不符合盟约。’”
孔穿、公孙龙两人在平原君的住处相互辩论,言辞精深而动听。公孙龙说羊有三个耳朵,论证得很雄辩。孔穿不应声,不一会儿就告辞走了。第二天,孔穿上朝,平原君对孔穿说:“昨天,公孙龙的话很雄辩。”孔穿说:“是啊,几乎能让羊有三个耳朵,是很不容易了,虽然这很困难,但我希望能够问问您,论述羊有三个耳朵十分费力而实际上又不是这样,论述羊两个耳朵很容易同时又符合事实,不知您数赞同容易又符合事实的说法呢,还是赞同费力又不符合事实的说法呢?”平原君不应答。第二天,他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同孔穿再辩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