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齐齐哈尔大学教职工2006年“三育人”师德获奖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工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51:35

当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时,心理危机的干预成为重要的改变因素。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在于: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的发生;促进交流,鼓励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当事人有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

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进行 “人格塑造”,帮助发生危机者恢复自信,改善心理缺陷,发挥个人潜能。心理学家解释说,危机有危险和机遇两种含义,如果它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家庭,并使人产生自杀或精神崩溃的可能,这种危机是危险的。但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性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投入。国际上著名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如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蒙特利尔危机干预中心、赫尔辛基自杀预防中心等建立的都比较早,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此项服务才刚刚开始。北京危机干预中心于2003年3月才成立。其作用的发挥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应激性事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一般都有明确的应激性事件,只有少数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应激性事件不明确,但是,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可参照性生活事件。

1.躯体疾病

可能导致的心理危机:首先是焦虑、恐惧,当事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其次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第三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

2.恋爱关系破裂: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

3.亲人死亡: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重。心理危机严重者可能导致自杀。

4.重要考试失败: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失败可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杀行动。

5.评优等失败:偶有自杀或攻击行为,主要是对将来感到悲观或觉得无脸见人,有时因愤懑情绪导致攻击行为,如认为自己的评优等失败是由于某人作梗所致,因而对其施行攻击或凶杀。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机制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关注自杀高危人群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筛选出大学生自杀高危人群,并予以重点关注。

3.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从而增强心理危机事件的承受力。

6.心理危机干预机构

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及时的干预是避免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作出快速反应。

参考文献

1.高鹏: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问题解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4。

2.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调解,《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3.刘凤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浅谈中美高校德育的异同及现实意义

 

教育与传媒学院教育系  明  月

 

摘要:中美两国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共同特征,但是中美是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代表国家,在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在道德教育方面各具特色。这种对比研究对加强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其管理、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促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德教育;中美高校;以人为本

一、中美道德教育之比较

(一)两国道德教育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较早,普及程度较高,美国青年同龄人中,已有60%以上的人能享受高等教育,但在德育目标上没有统一的规定,高校的德育目标与美国的公民教育目标等同。20世纪以来,美国把“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维持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作为学校德育目标;70年代以来,美国道德教育强调培养爱国精神,要求学生成为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1987年,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以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自9.11恐怖袭击以来,美国的道德教育更加得到全体国民的重视。

我国自50年代开始,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学生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目标;1978后,《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中国高校的德育教育目标为: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其培养目标开放,强调个人主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强调自立及勇于开拓创新的品质,表现为尊重人权、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思想和言论自由、思考能力的培养等。而中国道德教育具有集体主义性质,强调约束力,注重传统,注重自我修养、艰苦朴素等等。教育目标突出国家政治趋向,引导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学习。

(二)两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美国现代道德教育有如下特点:强调道德判断、自律等行为;强调人的本性是积极的、社会性的,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模式;融入心理学理念,强调替代性学习、观察及示范的社会学习德育论。

我国大学道德教育以中国传统德育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80年代后高校道德教育理论体系逐步形成。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理论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讲究政治方向、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以共产主义道德理论为主导。

虽然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道德理论标准和指导,但美国高校道德理论已经形成了经过实践分析后产生的、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理论体系,对于现实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可操作性,在应用和实践方面奠定了基础。相比而言,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有明确的道德理论基础和政府主导性的统一的方针政策,强调认知层面的理论化研究和宏观性问题的解决,以注重修身养性的儒家理论为主,兼备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力量。在应用研究的重视程度上、理论建设与实际操作性上相对不足。

(三)两国道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美国的学生道德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及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根据199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规定,中国学校德育教育包括以下方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政治理论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党教育为重点,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以及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中美两国的德育内容都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美国道德教育内容宽泛,个性鲜明,推崇个性化发展及个人道德情感的满足;注重渗透并且层次性强。通过美国宪法与法律等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政治制度、民族传统等诸多道德内容。并且重视宗教教育,希望凭借宗教的力量来培养新一代的美德。

我国道德教育把突出政治功能与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基础,结合大学生成长,形成了以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等为主要内容的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由于我国过去过于强调政治目标,高校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内容的比重远远大于基本道德原理的教育,德育教育各阶段所采取规范化教材中有一定比例的内容重复等问题,都对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有所影响。

(四)中美德育教育基本方法

我国没有独立的思想政治或道德教育类课程,主要是通过人文和社会科学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渗透基本的道德准则教育;我国高校是以开设专门的德育课为主、渗透教育为辅,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

美国高校通过各类社团、讨论会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问题,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国高校也以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