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PC技术、功效演化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26:40
(郭长佑/DIGITIMES) 2007-7-16
引言:去年CeBIT展期间最受瞩目的新产品:UMPC,其概念早在1989年就已经浮现,且在1996年后信息业界众多硬件业者,就已先后尝试将其实现,过程中又融入了PDA、Tablet PC的精神元素,如此才成就了今日的UMPC……
众人皆知的,超携性个人计算机(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是2006年CeBIT(德国汉诺威)国际计算机展中最受瞩目的话题,一时之间大家都发出一个疑问:UMPC的体积只比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稍大一些,但却具备与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Laptop)、平板计算机(Tablet PC)相同的功效,即是原有能在一般桌上型计算机(Desktop)上执行的软件、应用程序,也通通可以在UMPC上使用,且为了推行UMPC,Microsoft还设计了相当耸动的营销口号:Go Anywhere, Do Everything,意思即是UMPC可以让人「原有在PC可以做的一切,现在到哪都可以做。」(附注1)
此外,许多人也发出了其它疑问,例如:Wintel要放弃PDA了吗?否则为何要推出UMPC?还是UMPC只是原有推行不力的Tablet PC的再包装、再修正?如此Tablet PC与UMPC间当如何定位呢?另外也有人怀疑UMPC是急就章、牵强在国际展前端出的产品,好让已经不振一段时日的PC 产业能带来一点士气。还有,原本与微软(Microsoft)一同于2002年力推Tablet PC的信息大厂,如宏碁(acer)、惠普(HP)等,为何没有在2006年支持UMPC,反而是华硕(ASUS)、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业者投入,这也是另一个常见的疑问。
除了有诸多疑问外,也因为Microsoft的包装营销,使UMPC被认为是一项全新性的技术产物,然事实上却不是如此,早在1995年甚至更早以前,具备UMPC概念的产品就已经问世。
因此,以下本文将针对UMPC的概念及技术进行一次更详整的演化发展,期望让读者更清楚营销烟雾下的真貌本质。
DOS时代就有UMPC的概念
老实说UMPC并没有相当具体、明确的定义(附注2),若要说有,那么最有可能的规范要求就是「尺寸」及「功效」。「尺寸」上必须在袖珍、迷你到只要一个手掌就能掌握,而不是像Tablet PC还需要用上手臂的支撑;而「功效」方面则必须一切比照于当时的PC。
如果是这样要求,那么早在1989年Poqet Computer公司就推出过一款Poqet PC,Poqet PC只有8.8 x 4.3 x 1英吋的大小,执行的操作系统为MS-DOS(1989年连Windows 3.0都尚未登场),除了Poqet PC外,知名的Atari公司也在1989年推出一台Atari Portfolio,Atari Portfolio的尺寸为7.5 x 4 x 1.25英吋,一样是使用MS-DOS。
此外HP于1991年也推出HP 95LX,也是相近尺寸且能执行MS-DOS的掌上计算机,后续也有HP 100LX、HP 1000CX等机种,整个系列泛称为HP 200LX,也都达到上述的UMP定义,只是当年并没有UMPC这个名词。
由于Poqet PC、Atari Portfolio的尺寸都比笔记型计算机更小,而笔记型计算机被称为Laptop(膝上),所以这类型的计算机有时也被称为Palmtop(掌上)。不过,要稍微注意的是,Microsoft在之后的1996年提出所谓的Handheld PC(简称:H/PC)(附注3),Handheld PC是使用Windows CE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而Windows CE不是当时PC的主要操作系统,至今都不是,所以Handheld PC不能算是Palmtop,也不能算是UMPC。
Windows时代也有UMPC的概念
Poqet PC、Atari Portfolio、HP 200LX等在当时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响应,然到了1996年日本东芝(Toshiba)推出了Libretto后情形为之改观,Libretto(最早的型款称为Libretto 20)仅有210 x 115 x 34公厘的大小,且能执行发表时间相去不远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自此掀起了所谓的「Mini Notebook,迷你笔记型计算机」、「Subnotebook,次笔记型计算机」热潮。
Toshiba Libretto 20引起了信息业界争相把笔记型计算机做到一个手掌就能移动、运用的尺寸,不过几乎所有业者都失败了,原因在于Libretto运用了当时极高的工艺技术才能成就,除了所有机件、电路都特别缩密设计外,还针对Libretto而开发出1.8英吋的硬盘(当年尚未把盘片直径小于1.8英吋以下的硬盘称为微型硬盘,仅以单纯的「1.8英吋硬盘」来称呼),在此之前硬盘多为3.5英吋、2.5英吋,因此硬盘产业也争相投入1.8英吋硬盘的研发,不过同样也都失败。
虽然许多业者多半失败,但Toshiba也未占到太多便宜,Libretto虽然尺寸娇小、功效强大,但昂贵的售价使其叫好不叫座,1999年时甚至停止发展新机种,一直到2005年才接续推出新机型,且从头到尾也只有Toshiba持续研制量产1.8英吋硬盘。
既然Mini Notebook技术过高无法进入,如此也让业者转向另一种发展,即是超薄型笔记型计算机(Ultra-Slim Notebook),超薄机种于1998年开始出现,保留原有笔记型计算机的显示器面积与键盘面积,好让原有的人机操作习惯获得最大的兼容,但在厚度与重量上不断缩密,如今超薄机种已相当成熟普遍。
Origami项目启动、UPC发表
1996年Toshiba Libretto登场,然后1996年~1998年间其它业者尝试推出与Libretto相仿的机种但未能成功,1998年后大多转往发展超薄设计的笔记型计算机,此后有很长一段时日都没有人再尝试研制掌上型尺寸的PC,一直到2001年、2004年才又有新动静。
一个是2001年11月时,Microsoft宣布与NS(National Semiconductor,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简称:国半)合作,合作开发一款掌上型体积的个人计算机,这项研发合作的项目代号叫Origami(日本折纸术、折纸手工艺品),也就是后来2006年于CeBIT展期间正式发表的UMPC。
另一个则是2004年Microsoft与Transmeta(全美达)、OQO等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出所谓的UPC(Ultra-Personal Computer),UPC由OQO公司研制,尺寸仅4.9 x 3.4 x 0.9英吋,机内使用的是Transmeta的Crusoe处理器,执行的操作系统是Microsoft的Windows XP。
发展4年有余的Origami项目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了解一下正宗UMPC的研发项目:Origami。Origami从2001年11月项目启动一直到2006年4月正式发表,历时4年半左右的时间,为何Origami要研发如此久呢?关于此有2种推测,一是将x86架构缩密到掌上型尺寸真的相当困难,另一则是合作过程的曲折发展所致,毕竟UPC几乎与UMPC无异,且比UMPC早近2年登场。
为何说过程曲折,2001年11月Microsoft是与NS合作研发Origami,不过NS公司在2003年将整个Geode部门(或称IA部门,信息家电部门)售给AMD(超微),转手之后AMD是否也一同接手Origami的发展并不得知。
但是,2006年CeBIT展中所发表的UMPC,其机内所用的CPU并不是Geode,很明显这个合作轴线并没有连续,Origami项目或许只徒留名称,但实际的技术发展演进已历经一场改变,不再是以Geode处理器为主,而是用其它的x86处理器来实现,如Intel(英特尔)、Transmeta、VIA(威盛电子)等业者的x86兼容处理器。
附带一提的是,日本索尼(Sony)公司也在2006年CeBIT期间发表了UX系列的超小型笔记型计算机,即VGN-UX50,后续也有VGN-UX80、90、180、280等不同型款,就尺寸与功效而言也都能称为UMPC,也都是执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甚至在380之后的机种也执行Windows Vista。
然而,或许是因为Microsoft与Sony在经营立场上有某种程度的竞争,推测是Game Console(电视游乐器)市场的竞争,因此Sony并未标榜自己的UX系列产品为UMPC,同时Microsoft在CeBIT盛会中所展示的是Samsung、ASUS的UMPC,并没有强调Sony的UMPC。
结论
最后相信许多人会关心UMPC的前景发展,UMPC有多大的机会能成为主流商品呢?关于笔者认为就过去的发展经验看,UMPC成为主流的机会并不高,因为对UMPC而言有3大空前挑战:首先,Microsoft期望UMPC能尽速普及,所以要求UMPC的价位尽可能低,因此认为价位当低于500美元,不过这实是一大挑战,现有笔记型计算机都已不易达到此一低价,何况是更缩密、精致研制的产品?价位降低对硬件制造商的获利也是一大损害,且以Toshiba Libretto为标竿来看,超小型笔记型计算机一直是高价、低量的发展,短时间不易发生大变革,就算台、韩硬件业者积极投入,变化虽可稍加速,但也不易立即扭转。
其次,截至目前为止掌上型应用产品都是以专用功效为主的市场,几乎没有以泛用、通用为主的成功例子,即便是PDA也已经到了成长瓶颈,如今的PDA几乎都被做为导航用途,已经失去当初泛用的原意,而UMPC以保有PC的泛用特性为其诉求,因此无成功前例可循,加上专用掌上型应用几乎都有专属搭配的服务及内容,UMPC在这方面也完全缺乏,推展上就更难有助力。
其三,在UMPC之前Microsoft所力推的2个触控、手写硬件方案都发展不佳,2002年推出的Tablet PC至今都属于小众市场,而2003年推出的Smart Display更是在1年就告收场(宣布停止后续研发),如今轮到UMPC可说是第3次推展。
凡此种种,都是UMPC自发表以来就一直面临的挑战,且经过1年(2006年4月~2007年4月)的发展推行,上述的3项挑战依旧存在,看来UMPC的主流之路仍有一段路要走。
附注1:这样的营销口号似乎稍有抄仿升阳计算机(Sun Microsystems)于当(1995)年推行Java程序语言时所提出的口号:Write Once, Run Anywhere.,意思即是「程序设计师运用Java程序语言所传写出的程序,这样的程序只要撰写一次,之后拿到任何硬件机器上都可以立即、直接执行。」不过实际上Java程序语言也没有真的完全做到「撰写一次不再进行任何调修就能跨硬件平台执行」的能力,只是将调修心力降至很低。
附注2:Microsoft虽然只是提倡UMPC的概念,但同时也对UMPC订立出几项概要的硬件表现要求,这包括:1.价位必须在500美元~700美元之间。2.电池使用时间必须在2.5小时~8小时左右。要求虽概要,但就现阶段来看这样的要求并不容易达到,过去Microsoft也对Tablet Pc有最低电池使用时间的要求(必须3小时以上)。
附注3:Handheld PC的缩写之所以不是HPC,是因为有一个更常见的用词其缩写是用HPC,即是所谓的高效能运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为了与之区别因此刻意写成H/PC。同样的,由于在Pocket PC之前PowerPC就经常缩写成PPC,所以Pocket PC不缩写成PPC,而是P/PC,也因为如此,有时人们也喜欢把Tablet PC所写成T/PC,好与TPC标竿效能测试有所区别。

图说:南韩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于2006年所推出的UMPC,型号叫「Q1」。(www.Microsoft.com)

图说:今年COMPUTEX Taipei(台北国际计算机展)会场上Ruggedbook公司展示的一款UMPC:Semi-Rugged Ultra Moible PC 657。(摄影/刘家任)

图说:在UMPC上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IE 6.0浏览器所浏览的网页效果。(www.juanignacioacos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