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学角度谈“调整就业年龄”的意义-毕业论文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7 09:15:10
从人口学角度谈“调整就业年龄”的意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28 更新时间:2009-12-10 【字体:小大】
王艳,河北大学人口所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07)02-0139-03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出现的低生育水平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也逐渐显现。200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达到1.7-1.8的水平,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鉴于以上问题,我国也掀起了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论。其中主要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观点,肯定派认为:第一,从人们的预期寿命来看,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00年已达到71.4岁,过早退休无疑是对巨大的劳动力资源的浪费。第二,从养老保障制度来看,延长退休年龄可以缓解我国“未富先老”情况下带来的养老保障压力。第三,从两性平等的角度来看,延长女性的退休年龄是对妇女权利的尊重。而否定派认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短时期内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相反,目前我国还存在严重的就业和失业压力,延长退休年龄则会让更多的老年人挤占青年人的就业机会。
那么,在我国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就业政策呢?本文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此同时,基于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还应适当的提高就业年龄。
一、“调整就业年龄”的提出
1. 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规定,劳动者的最低就业年龄为16岁,男性的退休年龄为60岁,普通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为50岁,女干部的退休年龄为55岁。一般来说,退休年龄是与人口的预期寿命相关的,这一规定是5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中国的预期寿命在50岁左右,这一退休年龄在当时是适当的。但50年后的今天,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0多岁,与50年代相比已提高了20岁,这一规定显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2. 建议提高就业年龄,延长退休年龄。实际上,各国对就业年龄都有不同的规定,主要依据的是各国的人口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劳动者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本文建议进一步提高就业年龄,延长退休年龄。鉴于现阶段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建议劳动年龄往后顺延2岁,即就业年龄后推2岁,退休年龄后推2岁。考虑到男女两性死亡模式的不同,女性人口的预期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以及从两性平等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女性退休年龄应该在男性延长两岁的基础上再延长两岁,即59岁,具体为男性18-62岁,女性18-59岁。
二、“调整就业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退休年龄的延长是与就业年龄的提高相伴而来的,所以本文认为调整就业年龄在未来几十年不仅不会加重就业压力,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减缓就业压力。
本文以下表来探讨调整就业年龄的可行性。2010年、2020年和2030年预测人口数所用数据均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其中出生率14.03‰,0岁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7.79,进而计算出生男性人口比例为0.54,出生女性人口比例为0.46,预测人口所用各年龄死亡率假设与2000年水平相同。
据上表,若提高就业年龄到18岁,延长退休年龄男性到62岁,女性到59岁,即就业年龄调整为男18-62岁、女18-59岁,则2000年、2010年、2020年和2030年按现行就业政策计算,我国劳动力人数分别为85717万人、89679万人、88082万人和73469万人,而若政策调整后则分别为84882万人,90889万人.89222万人和77327万人。见下表:
由表2可知,如果把就业年龄调整到男18-62岁,女18-59岁后,只有2000年的就业人数较少,而到2010年、2020年、2030年时就业人数则分别增加了1210万、1139万和3858万。这样,我们还应不应该调整退休年龄呢?增加的这部分人口是来自哪里呢?是由于女性退休年龄相对于男性后延2岁的结果吗?为此,本文又做了表3加以分析,即把男性和女性的整体退休年龄后推2岁,就业年龄调整为男18-62岁,女18-57岁的情况。
由表3,我们可以发现若按女性57岁退休计算,则2000年、2010年和2020年调整后分别为77196万人、86936万人和83964万人,调整后比调整前分别减少了8521万人、2743万人和4118万人;2030年调整后为75093万人,调整后比调整前增加了1624万人。因此,我们可以推知表2中2010年、2020年、2030年调整就业年龄后增加的人口主要来自女性58岁和59岁的人口。而到2030年调整后,就业人口总数虽然比调整前增多了1624万,但比2020年却少了8000万。所以,笔者建议在2030年以前可以先将女性退休年龄与男性同步延长2岁,而到2030年以后,可将女性退休年龄再延长2岁。
总之,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整女性退休年龄时,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分步骤、分阶段逐步实现,在2030年以前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几十年里,我们先把女性的退休年龄和男性同步延长2岁;到2030年之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期逐渐消失,现行的就业年龄也已经调整了20年,到那时再进一步延长女性的退休年龄人们容易接受,也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三、“调整就业年龄”的意义
1. 缓解“劳动力资源过剩”与“技术性”人才短缺的尴尬。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而且逐年增加,但同时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却出现了“技术性”人才短缺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劳动力就业模式也将实现从增加劳动力投入数量向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转变。而相应的提高就业年龄,延长劳动者就业前的受教育或接受技能培训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就成为必需。
我国把16岁作为就业年龄的起点,如果按7岁上小学计算,等到16岁的时候,只是刚刚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根本没有时间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建议把就业年龄提高到18岁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的,当人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可以再进行2-3年的技能培训。这样,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就不会再出现一方面劳动力资源过剩,一方面“技术性”人才短缺的尴尬局面。
2. 缓解“受教育年限越长”与“工作年限越短”的尴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更好地就业,就会相应延长他们受教育的年限,但是按照我国教育制度及现行退休年龄来算的话,本科毕业时22岁,硕士毕业时25岁,博士毕业时28岁,若按60岁为退休年龄计算的话,本科生可以工作38年,硕士生可以工作35年,而博士生只能工作32年。这样就出现了受教育年限越长,工作年限越短的现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本高,他们本应该为社会多作贡献,但是却都早早的退出了工作岗位,这无疑造成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浪费。
3. 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16岁、17岁和18岁的就业人口数分别为65万、85万和117万,分别占各年龄总人口数的34%、47%和57%。而女性56岁、57岁、58岁、59岁和60岁的就业人口数分别为26万、23万、22万、21万和19万,分别占各年龄总人口数的57%、55%、51%、48%和45%,男性61岁、62岁、63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的就业人口数分别为24万、27万、24万、23万和14万,分别占各年龄总人口数的62%、60%、58%、55%和34%。由此可见,虽然我国法定的就业年龄为16岁,但16岁和17岁的就业率都在50%以下,而只有到了18岁以后就业率才达到50%以上;同样,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但直到男65岁、女59岁之前,男女的就业率都在50%以上。所以,现实中我国关于就业年龄的规定对人们的实际工作并无多大的约束力,调整就业年龄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需。
4. 有利于缓解社会保障的压力。我们在确定退休年龄时还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因为退休年龄是养老金给付的起始年龄,退休年龄制定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养老保障计划的实施情况。我国2000年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8.82岁,女性为71.95岁,若按男60岁、女55岁退休计算,男性领取退休金的年限为9年,女性为17年。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还将相对延长。而且,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这无疑将加重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负担。所以,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养老保险金覆盖面不全的情况下,进一步延长退休年龄将有利于缓解社会保障的压力。
综上所述,调整就业年龄虽然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总的来说,它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而且也满足人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当然,我们也不能搞“一刀切”,让所有人都统一按同一年龄退休,我们应鼓励实行“弹性退休制”,对于那些身体条件不允许的可以允许其提前退休,而对那些高级知识分子或有特殊技能的工人应允许其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延长退休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