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北大新的保送生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5:14:56

北大招收研究生超半数为保送生,的确难以让人接受。要招真正有学术研究能力的研究生,初试通过后,让他们在北大图书馆泡上两天,给一二个题目,两天内交出论文,然后公布,让校内外评委评定,也可让公众参与评价。
近日北京大学公布了200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立即引来广泛争议。该校本届招收推荐免试生(保送生)的数量占到计划数的50%至80%,这些学生必须是“获得母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一政策让很多来自普通高校想报考北大研究生的学生感觉“很不公平”。北大则表示,这么做是依照导师的意见,希望招收更高水平的学生。(昨日《北京晨报》)
首先,我并不质疑高校拥有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关键是要公开、公平、公正地被高校合理运用,否则就与国家下放招生权的精神相违背。
北大扩大保送生的第一个理由是,导师们认为,保送生的整体质量比应试生高,这一论断如何得出,我们暂且不论,我们要问的是,导师们为什么不能在考试试卷或方式上下工夫,却放弃考试这一公平衡量的基本手段,仅凭自己眼力或学校推荐的方式遴选?考试分为笔试与面试,如果笔试时有更多的分析判断或与研究有关的内容,面试时又可以当面与考生交流,并通过由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面试考官的评定,我相信高校也能遴选出理想的考生。
现在高校首先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名额收归自己门下,在程序上有失公正公平。我相信,一些有学问有良知的教授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客观公正地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学生的,但也要客观地看到,现在高校也会受到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缺失了正规考试等选拔手段,一些学习方面表现一般但有背景的学生可能以保送的名义免试登堂入室,而一些苦读寒窗的学生只能望洋兴叹。
北大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一些考生通过刻苦应试进入北大读研,并不是为了将来做研究,而是为获得一个北大文凭,为找一个理想的工作而学习。这个理由显然牵强,因为研究生毕业后是做研究还是经商、是从政还是卖猪肉,这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高校断不可以学生将来是否做研究来决定研究生资格。
保送生过多,会对广大考研学生造成无形伤害,保送数量过多,一些社会考生的机会势必丧失,高校这种自主权增大之后,后面的“后门关系”压力就会随之增多,很容易引发教育腐败。
还有影响更为深远的学术生态问题,即高校“近亲繁殖”会日趋严重。一些学生四年本科在自己学校里耳濡目染教师们的课业学术,对本校教师的学术思路了如指掌,他们很容易获得老师在学术思维惯性上的认可,这对改变学术生态同质化弊大于利。
记得1987年我报考南方某普通高校研究生,当时我的总分是第一名,只有我一人获得面试机会,但由于那位研究生导师自己的学生没有进入复试,他宁愿一个不招,以获取第二年的招生名额。1988年我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得益于该院没有大量本科保送生竞争,考试与面试对我们考生来说,显得轻松、公平得多。回想一下,如果该院有一多半的保送生,我们当时就有一多半的考生失去读研的机会。
话说回来,要想招真正有学术研究能力的研究生,并不难,初试通过后,让他们在北大图书馆泡上两天,给一二个题目,让他们通过图书馆的资料与网络资料,两天内交出论文,然后公布出来,让校内外评委评定,也可让公众参与评价。是金子让它在自然的光线下放出夺目的光彩,而不应该收进来自己认可的金矿石,然后放在家里悄悄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