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垄断稀土 等于将欧美命脉掐在手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1:22:02

英媒:中国垄断稀土 等于将欧美命脉掐在手中

更新时间:2010-8-4 8:36:37点击数:文字大小:大中小-

  稀土之于高科技产业的作用被比作盐之于生命。大到美军坦克、雷达、导弹,小到iPad、黑莓、等离子电视、水过滤器,都离不开它。日前,英国媒体批评西方各国对稀土缺少应有重视,使中国垄断了17种稀土的供应,扼住了欧美高科技革命之喉。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1日文章称,美国审计总署(GAO)刚发布的一个报告显示,美国曾在战后掌控了稀土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但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公司的涌入,西方稀金矿业被挤出市场。随着加州帕斯山最大的稀土矿关闭,在美国开采稀土的德国和日本企业纷纷转向中国,目前,大多稀土元素供应都由中国控制,2009年,全球97%稀土氧化物都产自中国。


  文章称,日本早已建立起“保持稀有金属稳定供应战略”,在过去五年囤积了大量稀土,五角大楼和美国能源部仍未看到这对美国安全的意义,所以中国宣布将今年下半年稀土出口配额减少72%时,只有欧美中招。美国磁性材料协会称,美国正处于一个“沉默的危机”中,需立即采取措施使美国免受外国主宰,而“重建这一稀土供应链需要15年”。

 

世界稀缺资源在中国不稀有:足够世界使用1000年

  稀土实际并不“稀缺”。比如,中国白云鄂博稀土矿远景储量已经够世界用1000年。


  说起稀土,人们习惯认为它储量稀缺,但实际上稀土并不“稀缺”。


  稀土又称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钪、钇、镧系17种元素的总称。作为战略资源,稀土有“工业味精”之称,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农林牧业等产业领域用途广泛。


  赣州虔东稀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斌告诉早报记者,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将稀土定位为战略资源,因为当时发现少,稀土确实具有“稀缺性”。


  “不过,随着探矿工作深入,稀土已不是稀缺资源,比如白云鄂博稀土矿远景储量已经够世界用1000年。”龚斌说,过去媒体宣传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去年11月16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主办网站“商品价格网”转载了一篇源于“世界商业报道网”的文章,署名“商务部研究院商情处”。这篇题为《中国稀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文章称,“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查明资源储量81万吨,其中基础储量9万吨;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西,59万吨,占72%;广东,19万吨,占23.5%。按平均46%的回收率,离子吸附型稀土仅够开采8年。”


  而赣州市工业和信息委提供的《赣州市稀土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称,赣州的离子型稀土矿已探明储量约47万吨,远景储量约940万吨,占全国离子型矿产储量的40%左右。按赣州市现有矿山生产能力10000吨/年测算,赣州市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少说也够开采四五十年,如按远景储量则可供开采近千年。

 

 

稀土不稀有:就该像猪肉一样贱卖?

  现在的稀土价格是史上最高价位水平,“萝卜价”、“猪肉价”已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情了。


  稀土近年来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焦点在于价格问题。


  龚斌介绍,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地方受利益驱动,一度出现一哄而上、过量开采、稀土分离冶炼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不仅造成乱采滥挖、资源浪费、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而且造成产销严重失衡,市场恶性竞争,媒体一度称是“贱卖资源”、“定价权旁落”。


  有未经证实的报道称,1990年至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价格却下降了50%,虽然从1998年开始,国家启动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制度,但中国稀土低价出口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扭转,2005年前后,稀土价格低至每公斤16元,被媒体戏称为“比猪肉还便宜”。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提出,不能全归结为“贱卖”,稀土之所以卖出“萝卜价”、“猪肉价”,关键是需求疲软,价格要看世界需求“脸色”。


  “其实其他国家也有稀土资源,只不过中国稀土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乱,低价竞争把国外企业都挤垮了,现在全球95%的市场占有率也是中国稀土业熬出来的结果,是花了代价和血本的。”龚斌说,占世界95%的供应量才有定价权,倘若只有20%~30%的供应量,谈什么定价权?


  “现在价格是历史上最高的价位水平。”龚斌告诉早报记者,“萝卜价”、“猪肉价”已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情了,现在又被媒体拿出来“翻炒”,或许是某些利益集团的“阴谋”。


  他分析说,国外稀土企业很清楚,95%的量都从中国拿,万一有一天中国抬价怎么办,因此他们不希望落入一个被控制的局面,所以就宣称自己有20年储备等等,使得商务部出口配额大幅减少,稀土价格因而极大提高,但这也为国外稀土矿山的重新开采带来了可能性。

  大幅限制稀土出口对整个中国稀土行业不利,甚至会导致“行业倒退”。目前,稀土走私活动已死灰复燃。那么,中国究竟应不应该限制出口稀土资源?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专家李兵就提出,顶住西方发达国家压力,严格控制出口配额,并逐年减少。7月底,他在人民网国际频道上发表《中国稀土之痛何时了》一文称,“稀土出口将会威胁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这是工信部制订的《〈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修订稿》所得出的结论。随着各种新材料、新能源不断研发,对稀土的需求将急速增长,中国现有的稀土储备将很难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现在批判以前贱卖稀土,是有历史背景的。”红枫说,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有关领导在一次会议中一致提出生产量第一、应用量第一、出口量第一。当时中国外汇非常短缺,稀土作为创汇的新产业,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要将其成本降下来,去国际市场上与美国、日本竞争,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了出口量、供应量第一,是以低劳动成本、低环保成本为前提的。


  红枫还解释说:“现在外汇多了,也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批判过去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稀土出口,因为那个时候是求别人进口中国的稀土。”


  回顾1988年,红枫受荷兰一个名为“促进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政府组织邀请免费前往考察和访问,“荷兰目的就是要进口中国稀土,放弃原来从美国进口”。


  “飞利浦公司就在荷兰,当时一年采购稀土是5000万美元,彩电和节能灯都要用稀土,另外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炼油也是要大量用稀土。”红枫说,现在的论调是咱们“不要出口”或者“限制出口”,但当时的合作是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持。


  红枫说:“中国也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我们有求于别人比别人有求于我们多得多。”目前,中国正大量进口国外石油和铁矿石。


  红枫还提醒,稀土资源战略性在于它的应用和功能,这需要其他国家一起研发,大幅限制稀土出口对整个稀土行业不利,甚至会导致“行业倒退”。


  对上述观点,龚斌很认可。“稀土只是功能性材料,不是结构性材料,添加的量少,可毕竟是17种元素的集合,有大量研发工作,有很大的新兴市场与应用空间等待开发,也有很多性能等待开发。如果这个行业被垄断成一个或者数个企业,那这个行业就没活力了。”


  “从政治上看,‘捂着’稀土,那中国还要进口铁矿石吗?”龚斌认为,大可不必“大幅”限制出口,但要合理控制出口。


  7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中德企业家座谈时表示,绝不对各国封锁稀土原料的出口,“但要按照合理价格以及合理出口数量来保证稀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国外进口稀土用于制造核武器等军事领域,龚斌表示,“用于军工方面的东西是没办法去阻止的,实际上更大的用量是民用,比如彩电、手机、电脑、节能灯、LED产品。”


  王国珍则有自己的看法,“钕、铕、镝、铽元素应该限制出口,其他元素国外也有,限制可能会给其他国家腾出市场空间。”


  这个建议一度让不少南方稀土企业“不满”。因为南方离子型稀土的主要产品铽、镝一旦被禁止出口,失去市场的南方冶炼分离产能将有2/3被迫停工,而作为副产品的镨、钕产量也会大幅下降,这无疑给主产镨、钕的北方轻稀土产能留下了可观的市场空间。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国家稀土“出口配额”的逐年减少,稀土走私活动死灰复燃,日渐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