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盐道老盐夫(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8:59:10

古盐道老盐夫(图)

 

镇坪县庙坝村78岁老人杨永芳,从二十几岁开始背盐,一直到1977年还背过最后一次

如同拐杖的大杵,与扁担配合成为盐夫休息或者换肩时支撑扁担重量的工具

背笼和背架是盐夫运盐的主要工具,装上盐砣后能紧贴身体,容易行走在较为狭窄的山路上

这根桑木做的扁担弯度较大犹如一张弓背,弹性较好,可挑运重量较多的盐砣

78岁的敖全提在演示曾用过的扁担和大杵,他用这些工具挑出了一个家庭

  ■本报记者 邓小卫 图/文

  镇坪的古盐道很多路段仅有一脚宽窄,稍不留意,就会摔下山崖。在沟壑山水间行走,山洪、坠石、虎狼、毒蛇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盐夫。在古盐道上,不知有多少盐夫为生活所迫或抱着财富梦想而客死他乡,盐夫实际上是拿命换盐。

  古盐道上常年累月奔走着成百数千名盐夫,盐夫在当时被称为盐背子。盐背子的生活充满了辛酸和危险。有支歌谣将盐背子当时的艰辛描绘得很形象:“四脚爬坡百步梯,丁杵磨烂蔑背篓,儿背盐砣爹背儿,空肚背回空背篓。”

  镇坪县曾家镇宏伟村二组今年85岁的庞佑军挑了几十年盐。有一年冬天,下大雪,盐道上都结了冰,为了防滑他脚上还穿上脚码子。在鸡心岭下一个大缓坡时,脚下一滑,连人带盐都滚了出去,当时哪里还顾得上盐砣,他的脚骨都已经摔得粉碎,幸好当时一起背盐的人多,将他抬了回来,到现在脚上还有很多伤疤。

  伤好些后,他又不得不继续去背盐……

  杨庆贵和庞佑军同村。他说,盐道上除了天险和猛兽之外,还有土匪在盐道上打劫。

  盐夫们出门时要带足沿途吃的粮食,主要是玉米面和燕麦面,在去的路上,把一袋袋写有自己名字、做有记号的干粮寄放在沿途的客店里,以便在返回的路途中充饥,因为这种饭耐饥耐渴,大家俗称盐背子饭,至今在镇坪当地一般农家还在做这种饭,当然现在人吃盐背子饭有忆苦思甜的感觉。

  留下粮袋后,盐夫还要按照自己返回的时间,在客店老板处挂单,预约铺位。那时候住店的人相当多,有的盐夫进店晚了,客店的通铺上已睡下太多的人,一个个谁也叫不醒,怎么办呢?店老板就用一根粗木杆沾上水,使劲往人堆里一插,这时赤身裸体睡觉的盐夫们,受到冷的刺激,猛地一惊,让开一条缝,后来者便趁势赶紧钻进去。

  位于古盐道上的华龙村当年是有名的背盐夫村,据85岁的刘泽民老人讲,他不到20岁,就和同村人到大宁河盐厂的陕西街背盐,那时候自己年富力强一次能背两砣盐共二百多斤,来回到安康一趟需要28天时间。

  除了竹背篓外,有些人还习惯用扁担挑盐,扁担两头各绑五六十斤盐,手里再握一个打杵六七斤重,扁担都是用桑树做的,用桐油火烤成,非常结实,走起来上下晃悠,省力又减压,那时候一个好扁担也能值20斤盐。

  在背盐途中,当大家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就把背篓靠在打杵上歇一会,这时大家要不唱山歌,要不就说上几句顺口溜来给大伙打气,整个队伍非常团结,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只有相互依靠才能顺利地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