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吸纳“诤言”,仅靠奖励远远不够(新京报 2007-6-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4:38:37
您的位置:新京报网 >评论频道 >社论 > 正文
吸纳“诤言”,仅靠奖励远远不够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6-27 2:01:42 · 来源: 新京报

日前,云南省政府官员对外宣布,该省将在全国首设“诤言奖”,最高奖金高达5万元人民币。凡针对云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问题等方面提出的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独创性见解,切合云南实际的意见、建言、决策咨询建议,以及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批评和建议等,均属诤言征集的范围。
设奖征诤言,其实就是为了鼓励民众多向政府提意见,激活民智这块宝贵的资源。就此而言,“诤言奖”有其可取之处,体现出一种政府决策的开明与开放。
不过也要看到,现实中,之所以出现政府难获诤言,民众不能放开说话的现象,主要原因并不是奖励措施的缺乏,而在于,我们缺乏对诤言的认真对待。
在民众与政府的互动中,民众若不愿说话,原因不外有三,一是想说但不敢说,二是想说却不知道到哪里说,三是感觉说了也没用,干脆就不说。
“想说但不敢说”,这种心态主要体现在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上。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些地方,批评政府部门或官员往往是得罪人的事,一些官员会认为这是在挑刺、找茬,甚至怀疑批评者有不可告人的意图,报复打击因此尾随而至。在重庆“秦中飞诗案”中,秦中飞自撰的小诗虽说有些牢骚意味,然也不失为诤诤肺腑之言,值得掌政者警醒,但结果,秦中飞却因此招来了无妄之灾。
“想说却不知道到哪里说”,这往往是那些忧国忧民、乐于为政府建言献策的公民的苦恼。现实中,往往有很多人或对于地方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或对政府的施政方略有不同意见,或经过业余观察研究得到一个有价值的方案……可是,现实中,很多普通民众想见一面当地的政府官员或者人大代表,往往不太容易,很多人不知道人大代表是谁,如何联系,也就无法把想法表达给决策者。有的发表在网络,引起一场讨论后也不被政府部门重视……像网文《深圳你将被谁抛弃》那样,引起媒体关注,进而得到政府回应的个案,还并不多见。
“说了没用,干脆不说”,这里不妨以政府和立法机关征集民意为例。现在,政府决策和立法机关征询民意可谓蔚然成风,但是,这样的民意征询大多是单向式的,即,民意收集上去后,往往如石沉大海,很少有人站出来告诉公众,哪些意见是有价值的;对于正确的建议、批评,一些官员置之不理,公众也很难对其问责。长此以往,民众参与决策的热情就会减退。
拿云南这次征集诤言来说,如果获奖的诤言有价值,那么这些有价值的建议,下一步能否落实到工作之中?如果不落实,公众能否问责有关官员?如果此举只是作秀、颁个奖了事,那么民众对政府提意见的积极性无疑大受挫伤。
可见,诤言匮乏的背后,其实是公民权利的困境,若要摆脱困境,惟有建立健全认真对待诤言、对待权利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由于对批评者权利保护措施严密而完善,被批评的官员不敢也不能打击报复批评者;在这样的制度下,有着便捷的政府和民间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公民的意见可以直达决策层;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对民众的意见必须负责处理,认真回应。
敢说话,说真话,这是人之天性追求,所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会缺少诤言,而需要思索的,是我们是否夯实了产生诤言的土壤。作为政府,表达诚意,鼓励公众直言规劝,止己于失,重奖也许是个尝试,但显然不应该是全部。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28/2007/06-27/015@020142.htm
社论:吸纳“诤言”,仅靠奖励远远不够(新京报 2007-6-27) 社论:从“诤言”到“辩论”见证两会进步(新京报 2008-3-18) 社论:还有多少富庶之地靠“鼻闻口尝”查水质(新京报 2009-2-27) 百度:仅靠本土化是不够的 社论:违规“最牛局处级墅群”仅给警告处分?(新京报 2008-7-14) 社论:保障“环境权”就是保障社会的安定(新京报 2007-6-8) 社论:收紧渎职犯罪的法网迫在眉睫(新京报 2007-6-23) 社论:拿什么保证“黑砖窑”不卷土重来(新京报 2007-6-20) 社论:让弱势群体也能追赶经济增长的脚步(新京报 2007-6-30) 社论:女老师“陪舞”:炫耀权力必然侵害权利(新京报 2007-7-6) 新京报:从“诤言”到“辩论”见证两会进步 社论:“教改试点”仅靠地方难以成功 社论:财政不透明滇池治理效果不会好(新京报 2007-7-17) 社论:拒绝灾后自省比灾害更令人忧心(新京报 2007-7-28) 社论:12年免费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新京报 2007-8-4) 社论:环保负面人选公示有多元正面价值(新京报 2007-9-4) 社论:“记者节”属于所有追求真相的人(新京报 2007-11-8) 社论:“华南虎”真相逼近 当地政府怎能沉默(新京报 2007-11-18) 社论:少些“旧城改造”,多些“旧房改造”(新京报 2007-11-29) 社论:世遗保护不能变成一场“拆建游戏”(新京报 2007-12-2) 社论:呼唤一个“加薪减税”时代的到来(新京报 2007-11-30) 社论:惟GDP论的“百强县”评比该停(新京报 2007-12-5) 社论:六证齐全,为何矿难依旧?(新京报 2007-12-8) 社论:厦门PX:面对科学结论 政府如何选择?(新京报 200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