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毛泽东缘何让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32:19

开国大典上的步兵分列式

开国大典上的装甲部队分列式

聂荣臻

步兵方阵

  开国大典准备工作已经启动,阅兵指挥机构也已经成立,可谁来担任这"阅兵总指挥"一职呢?

  开国之初,人民解放军兵强将广,帅才众多,有多个人选能担此重任。

 

 

  比如彭德怀。从平江起义的硝烟中走来,出生入死20余年,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毛泽东曾赋诗赞曰:"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而此时的彭德怀又位居"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之职,完全有资格出任阅兵总指挥。

  比如叶剑英。素以"儒将"之名闻知于世,文韬武略。长期在后方总参谋部工作,深得毛泽东欣赏和器重,一直认为他是最佳的"参谋长"人选。毛泽东与叶剑英见面,总是称"参座",在谈到叶剑英时,也习惯地称"我们的叶参座",还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之语夸赞。北平和平解放后,出任第一任北平市长,担任阅兵总指挥也是合适人选。

  还比如......

  然而,中共中央在确定阅兵总指挥的人选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领导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聂荣臻。

  聂荣臻是挑起阅兵总指挥担子的最佳人选。

  熟悉聂荣臻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聂荣臻也十分注意军容风纪,平时风纪扣总是扣得很好,衣服上的补丁也平平整整,鞋帽时时都穿戴得工工整整,处处显示着胜利之师的风度。

  在开国十大元帅中,聂荣臻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一位,长期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个人接触也比较多。毛泽东信任、器重他,尤其看重他"老实、厚道"的性格,而聂荣臻也信服、敬重毛泽东,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意图理解得全面、透彻,贯彻得准确、彻底。

  聂荣臻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央苏区首府瑞金,1931年12月的一天。聂荣臻从上海到苏区的当天晚上,就见到了心仪已久的中国农民运动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领袖毛泽东,彼此都很高兴。

  聂荣臻向毛泽东讲了自己初到苏区的感受,说,白区工作是在敌人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处处显得被动,到了苏区,才是到了自己的天下,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路了。

  毛泽东听了,诙谐地用手比画说:"还是像我们这样,拿起枪杆子建立自己的政权,干得痛快啊!"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业史上,记录有3次开拓性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在这3次起义中,聂荣臻就亲身经历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血雨腥风。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江津吴滩场,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市江津市吴滩镇。

  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两天之后,人类便跨入了一个新世纪。

  聂荣臻快要满月时,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翻开《随身宝》,指着该书最后一句"百福骈臻得双全",对妻子说:"这是句吉利话。我们儿子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妻子点头笑了。

  少年聂荣臻勤勉勇敢,砸神像,破"天威",抨击时弊。老师评论他:"资赋不凡,终非池中之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聂荣臻果然表现出不同凡响。他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成为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的一名学生,1923年在比利时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一位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1924年9月,聂荣臻奉命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次年2月,被党组织选进苏联红军大学中国班学习并接受军事训练,与左权是同窗学友。

  1925年8月,聂荣臻回国后,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并担任政治教官,负责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中的组织领导工作。1926年3月20日,亲身经历了"中山舰事件",之后同周恩来一起被挤出黄埔军校,与周恩来、朱德、陈毅、张太雷、恽代英等一起踏上了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聂荣臻来到瑞金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刚刚成立,"一苏大会"闭幕不久,被补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3月就任红1军团政治委员,与担任军团长的林彪共同指挥这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

  这一年的4月,聂荣臻第一次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参与指挥了漳州战役,歼敌数千。不久,聂荣臻又参与指挥了毛泽东亲自领导的水口和乐安、宜黄战役,均取得辉煌的胜利。

  战后,聂荣臻感慨地说,毛泽东"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政策思想,以及他的领导才能,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由衷地钦佩。"

  抗日战争爆发后,聂荣臻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又与师长林彪一起指挥了"壮军威、振民心"的平型关战斗。之后,第115师被"一分为二":林彪率主力转移吕梁山地区,聂荣臻带领独立团等约3000人留守五台山地区。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从此,聂荣臻带领这3000人开始了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当时,军区机关的同志开玩笑,要问司令部有多少人,答案是一盆菜就够吃,一条灶就够睡了。

  聂荣臻临危受命,对"三千子弟兵"发出动员令后,开拓性的采取了"九大措施":一为宣传政策,二为整编部队,三为坐镇阜平,四为培训骨干,五为机动歼敌,六为建立政权,七为制定法规,八为开辟冀中,九为进军冀东。

  "九大措施"产生了奇迹般的效果。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强大的敌人背后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强敌围攻中不断发展壮大。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吸引了不少国际友人,其中就有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白求恩。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