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滚滚,科学组训防中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2:26:55
进入7月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高热、高温、高湿的“桑拿天”里,如何
科学做好防暑降温 工作,确保官兵圆满完成夏季训练任务?请看本报记者发自一线训练场的报道
—— 热浪滚滚,科学组训防中暑
王广利 彭光明 本报记者 李秦卫
热浪突袭,先兆中暑者切莫忽视
“乔军医,我吃得好,睡得也行,但就是觉得乏,训练时老走神。”7月1日上午11时,兰州军区某高炮团卫生队军医乔朝辉巡诊刚到导弹三连训练场,上等兵黄超就走上前去,报告自己的身体情况。检查发现黄超没有大病征兆后,乔朝辉对他说:“最近天热,课间多休息,多喝水,可能就会好些。”
巡诊来到正在进行排战术训练的二连,很多官兵给乔朝辉反映的症状与黄超基本相同:头昏、头痛、心悸、口渴多汗、全身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这都是先兆中暑的基本特征,要不尽早预防,很可能会拖成中暑。”返回帐篷,乔朝辉拉着卫生队长张毅刚来到团部找团长王华胜和政委柴晓东,建议团里在当前的高温气候条件下,多法并举,科学做好防暑工作。
及早预防,打出防暑“组合拳”
这个团的外训地驻扎在腾格里沙漠的腹地,近日中午时分的地表温度高达50℃,防暑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近日来,该团训练内容一项不落,轻症中暑者一人未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待防暑,他们打的是“组合拳”,招招有效。
合理调整训练时间。他们“抓两头、歇中间”,针对宿营地昼夜温差大,中午日照强度高的实际,把中午午休时间延长1个小时至下午4点,早上提前半小时操课,晚上则推迟半小时收课,既保证了训练时间的落实,又避开了高温时段。二连指导员刘键告诉记者,合理调整作息时间,让官兵避开高温外训,有效提高了训练效益。
积极改善驻训环境。记者在这个团野外驻训点看到,为便于通风,营区一排排帐篷整体朝西北方向排列,每一排帐篷还加了遮阳网。走进帐篷记者发现,里面配有风扇,床上铺有凉席,地上挖有储存凉水的深坑。二连炊事班长李明告诉记者,团里还为每个连搭建了野训澡堂,人人训练回来都能洗澡冲凉。
防暑药品及时下发。7月2日,这个团为每名官兵配发了一个装有清凉油、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丸等7种防暑降温药品的“凉爽包”。同时,卫生队也加大了巡诊次数,扩大了巡诊范围,利用政治处办的《利箭战地快报》,集中宣传了中暑的征兆、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
科学调剂饮食类别。在专家指导下,团里按照早餐以营养为主、午餐以清淡为主、晚餐以热量为主的原则,增加了苦瓜、莴笋、芹菜等有降暑作用的新鲜蔬菜的采购,并保证每名官兵每天能吃上西瓜、油桃等3种以上水果。所有连队炊事班也坚持每天不间断给训练场送绿豆汤,及时为官兵增补体能。
服务跟进保障。心静自然凉。针对高温容易使人产生急躁情绪,从而增加中暑几率的实际,这个团抽调毕业于宁夏大学的学硕士李忠等3名同志组成服务小组,不定期对官兵进行疏导教育。同时,该团还新购了300余本有关军事、科技、文化等可读性强的书籍,为每个班排帐篷建立了阅读图书角。
走出误区,科学防暑降温
“天一热,不少人会想各种法子防暑。而有些习惯性做法,非但不能防暑,还可能有害健康。”采访中,该团卫生队队长张毅刚和军医乔朝辉告诉记者,想借军报一角,给全军正在外训的官兵提个醒。
误区一:一天洗澡好几次。张毅刚说,夏天气温高,人体为保持体温恒定,会通过体表排出汗液调节体温。如果一出汗就冲凉,或者一天内洗好几次澡,皮肤就会在冷刺激之下,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得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误区二:少穿衣服凉快些。一般来说,衣服覆盖面积越小,身体散热越快,因而觉得越凉爽。但乔朝辉告诉记者,只有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赤膊或光背才有降温作用。而如果气温超过了37℃,少穿衣服非但不会凉快,皮肤反而会从外界吸收热量。因此越是暑热难耐,越是应该着长袖迷彩服训练,这样还可有效防止晒伤。
误区三:喝冰镇饮料解暑。“高温时人体消耗大,容易缺水,有些官兵喜欢口渴时喝冰镇饮料,其实这是不对的。”张毅刚介绍说,天热时最好的方法还是喝白开水或淡盐水,这样不仅能解渴,还能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如果不停地喝冰镇饮料,不但会导致口渴,还容易引起肠胃疾病。
误区四:快速吹凉能防暑。乔朝辉告诉记者,一些官兵在训练回到帐篷后,喜欢开大风扇,让风扇对着自己猛吹,觉得这样能让体温快速降下来,能防暑。其实这种“快速冷却”法是不对的。“这样会使全身的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