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潮为何要告诫中青年干部“经得起官利名情考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44:28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3日在中组部与中央党校第二十八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他强调,中青年干部要经得起官、利、名、情的考验,坚守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要当清正廉明的干部,不当贪官、庸官、懒官、昏官。要追求公利、约束私利,绝不以公权谋取私利。要干实事不图虚名,立百姓口碑不争风头功名。(来源:《人民日报》)
 
要经得起官、利、名、情的考验,李源潮同志这句话语重心长!
欲望是人最大的敌人!从年龄阶段来分析,中青年干部有思想、有目标、有追求,敢想敢干、敢冲敢闯,情感丰富、欲望较多。虽然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和精神,有利开创工作局面,推动创新发展,但其中的“度”很难把握,稍有不慎就会走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死胡同!
许多中青年干部随着工作时间的变长,工作岗位的变换,结识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杂,经受的诱惑也越来越大,思想的“杂质”往往会越来越多,极少数的中青年干部也因此“稳不起了”、“坐不住了”、“等不得了”。
他们中有的只要工作上做出了些成绩,就沾沾自喜、目空一切,以一种“胜利者”、“高贵者”的眼光环视身边党员干部,心理往往认为“离开了我,工作就无法开展”,持才自傲、刚愎自用;有的总认为“明珠暗投”、“怀才不遇”,迟迟得不到晋升和提拔,对组织感到“失望”,进而心生怨恨;有的经受不住“狐狸式”的“表扬”和外界的“粉饰”,在不经意间就中了“糖衣炮弹”,走上了不归之路。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中青年干部能否把自己打造成粗风陋习的“绝缘体”,取决于对小事、小节的思想态度。小节一松,大节难保。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讲,“形势稍好,尤须兢慎”。这是在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冷静,特别是在好的形势下,更要小心谨慎,时刻做到“慎思、慎微、慎言、慎始”。
人的骨子里有趋利性思想存在。当第一个人品尝到“西红柿”的美味后,就一发不可控制,把常吃“西红柿”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同理,在官、利、名、情的诱惑下,只要跨出了第一步,尝到了第一次“甜头”后,也许就会把追求这种“甜头”当作习惯来养成,由此才有贪官们“受贿已成为习惯”的反思。
有个寓言说,有个偷针者和偷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针者感到委屈,发牢骚说:“我只偷了一根针,为什么和盗牛贼一起游街,太不公平了!”盗牛者对他说:“别说了,我走到这一步也是从偷针开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变大,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腐败分子,其走向腐化堕落大多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开始的。胡长清第一次只是接受了不法商人赠送的两支毛笔,后来发展到接受他人的宴请、金钱等,再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竟肆无忌惮地索要起来,最终被判死刑。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都是至理名言,一点也不错,对于中青年干部而言更应特别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