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权力中的黑社会 第九章(II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1:31:45

第九章

黑社会的车臣之战

 


车臣的巴萨耶夫和哈达卜的武装分子赶来援助。新的大规模战争爆发了,但其性质同样十分怪异。叶利钦激烈指责军方玩忽职守,称武装分子进入达吉斯坦简直是势如破竹。然而那里却另有隐情。与达吉斯坦交界的地带聚集了武装分子,形势很明显,俄罗斯的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导。而且入侵的情况早在两周前就众所周知了。更有甚者,部署在武装分子通路上的正规军和内卫部队都撤离了。普京总理在战斗过程中不止一次宣称,这是英明的总参谋部打算诱车臣人入瓮并彻底歼灭的计谋,是这样?还是另有别的名堂?可无论怎样,也没能铲除武装分子,同样也没能截断他们后撤的通路。据说,恐怖武装分子是在夜晚,乘着点亮大灯的车队鱼贯撤退的,没有一枪一弹的干扰。这是因为什么?

    

《消息报》(2001年6月26日)有一条非常有意思的报导,说是巴萨耶夫的野战指挥官在车臣不止一次被抓到,但每次都按克里姆林宫的指令被释放了!

 

而与此同时,在莫斯科和伏尔加顿斯克发生了强烈的爆炸事件,爆炸炸毁了巨大的多住宅的居民楼。有几百名和平居民死亡。虽有为了取消总统选举和终止国家变革,联邦政府希望以此来破坏局势的稳定的说法,但政权机关还是不遗余力地散布说,此事件有“车臣的痕迹”。

   

《莫斯科共青团员》报(1999年9月16日)公布了许多揭发材料。其中有一篇署名为“信息部”的简讯,标题是《炸弹是在克里姆林宫打造的?》,其副标题为《特工机关分析专家不排除这一点》!而且,在这篇简讯中还说道:“昔日的克格勃人员(是昔日的吗?--作者)是可以去实现这个疯狂的想法、拯救自己亲人的生命的。亦或是那些‘退休者’中间,有谁卸去肩上的枪带,勾搭上车臣犯罪团伙的代表。上了匪徒的‘钩’,这样的人可能会被迫去执行来自格罗兹尼的任何最残暴的指令”。在这个描述中,很多事情无法关联起来。是谁蓄意侵害退休的克格勃人员亲属的性命?他们如何炸毁民宅,拯救了他们?

    

还有个版本是说,爆炸是为了提高普京作为总统候选人入主克里姆林宫的支持率,普京曾保证,通过对武装分子的头目们采取“请君入瓮”的方式,以在车臣发动闪电战。在梁赞的一次“失误”更使这个版本显得真实:在梁赞,放置在一个地下室的爆炸装置被当地警察不合时机地(即在爆炸前)发现。联邦反间谍局随即做出“解释”,说想以这种方式来检验当地警方的警惕性(虽说为此无需在地下室留下带雷管的黑索金炸药)。至于说爆炸很“成功”,是缘于普京的支持率飞上了天。

  

上面提到的那一期《莫斯科共青团员》报上还有一篇标题为《对谁是战争,而对谁又是祖国母亲》的有趣的分析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实际上,国家不该妨碍石油行业的人们的偷盗行为,这样他们才会算上政府一份儿,并能向‘大锅’出份子钱。政府也同意了。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政府是匪徒政府。我们的政府是好政府。只不过是匪徒在掌管着它而已”(字体的加重是我加上去的—作者)

    

在这类“特别行动“中有一个不方便的地方:需要找到罪人。通常,针对一些小事件,警方和克格勃办这种事就非常“简单”了:找几个合适的人选,偷着给他们放些装着毒品的小袋子或者武器,其实,几颗子弹就足够了,再把他们逮捕,然后用刑讯逼供的方式强迫其做出“认罪的供词”,马上进行非公开审判程序,于是事情就办妥了。案件终结并提交存档。如果劳改营里有无辜的人在受罪,那又会让谁不安呢?我们国家,人可多得是。

    

他们在民宅爆炸后行动迅速地找到了一些车臣人,在这些车臣人手上好像还发现了黑索金炸药的痕迹,可所有被抓到的人离爆炸事件实在是太远了,结果不得不遗憾地把他们释放。最终,英勇的克格勃人员找到了几个“合适的”卡拉恰耶夫-切尔可西亚的居民。对外宣称,他们被车臣人雇佣,并在哈达卜的破坏活动训练营中被培训过。“调查”完成后,这些人便被送交法院。


事情看似是办妥了,辛劳的克格勃人员也可以洗净自己那双有名的“干净的手”,而心满意足地稍作喘息了,可突然节外生枝。嫌犯和他们的律师要求提供有陪审团的法院来审理该案,依法律规定,他们有这个权利。但情况是,因为资金不足,在俄罗斯这个国家,不是哪里都有带陪审团的法院的(准确地说,在89个地区中,只有9个地区有这类法院)。审判法院迁至斯塔夫罗波尔。可又出现一个问题:依照法律(刑事诉讼法第41条)规定“案件应该由犯罪发生地的法院审理”。被炸的民宅在莫斯科和伏尔加顿斯克(罗斯托夫州)。在莫斯科发生了最猛烈的爆炸,这个轰动的案件自然应该在莫斯科审理,并把犯罪分子的卑劣嘴脸展示给人民和全世界看。这样一个公开的过程对提升普京的支持率应该能扮演重要的正面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