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述”及其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0:43:48
作者:南岛 向程 |  文章出处: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

  解述

  解述又叫内容反映,是非指导倾听反应的核心技术,它是指咨询师用言语重新组织并复述来访者所提供的信息,以便更准确地反映来访者所说的内容、情感和情绪。因此,一些文献中把解述与解释相提并论是十分有害的,后者属于指导性高级技术。解述的要义在于准确而简短,解述的目的一方面是让来访者知道咨询师听懂了他们的话,同时也让他们感知自己究竟在说些什么。在这种时候,咨询师对于来访者而言,只是提供了一面语言反射屏,让来访者从反射屏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对这个影子的审视可能促成来访者自我领悟。解述的具体形式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四种类型。

  内容式解述

  来访者:“最近我感到很烦,什么事都干不了,坐在屋里什么也不想干,有时自己在屋里走来走去的…。实际上我公司里有一些事需要我去处理,但我没有办法去做。”

  咨询师:“你感到自己很烦,什么事情都不想去做,哪怕这些事情需要你去处理。”

  来访者:“是的,我总是这样,不想做事,直到事情已经火烧眉毛,不得不去做的时候我才急匆匆去处理,所以经常把事情做得不如想象的那么好,为此经常熬夜,真是没办法。”

  咨询师:“你看到了自己这样的模式,遇到事情总是拖延,当你不得不去处理的时候,你不能把事情处理得像你本来能够做到的那么好。”

  内容式解述是解述的主要形式,要求句子简单直接,它不含任何评价、分析或解释的成分,而只是针对来访者谈话的核心内容进行的语言重组。在解述的时候注意不能机械地重复来访者的话。

  感官式解述

  人们从环境中获取信息时,所使用的感官系统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许多人都有偏好的感官系统,他们用自己偏好的感官获得大部分信息。比如视觉型的人他们更主要地依靠眼睛去观察,听觉型的人使用的主要器官是耳朵。在倾听来访者过程中,你会发现某些来访者会经常使用听觉词汇(如:“我听到”或者“那听起来好像”),而另外一些来访者则偏爱视觉词汇(如:“看来好像”)或触觉词汇(“我感觉到”或“我觉得好像”)。根据神经运动学理论和“语言仿同原理”,咨询师如果在面谈中使用来访者偏好的感官表征词汇,将更容易与来访者达成情感协调、信任与共情。这是面谈者使用感官式解述的理由。

  来访者:“我来的目地是为了搞清楚自己,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这种职业。我把咨询看成是一面镜子,能让我清楚地看清自己,包括我的优点、弱点、我的性格,以便对我的职业进行重新定位。”

  咨询师:“你来这里是为了更好的看清楚自己,帮助你进行职业设计和选择,你相信通过接受心理咨询能够做到这一点。”

  来访者:“实际上我刚被公司解雇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看起来似乎很可笑!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被辞退。工作对我很重要,我感到非常失落。”

  咨询师:“你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被辞退,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没有了工作,你感到漂泊无依。”

  为了培养面谈者使用感官表征词汇的能力,建议你进行以下练习:尽可能多地说出你想到的有关视觉、听觉、触觉或动觉词汇,并尝试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熟练地运用这些词汇。

  比喻式解述

  有时候,在来访者谈到一些极端的或者戏剧性的情况时,咨询师可以使用比喻和类比手法进行解述。这种针对来访者叙述的核心内容进行的类比,通过寥寥数语就形象地勾画出某些人物形象并生动地解述人际关系冲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多数来访者都能接受。下面是一位31岁女来访者的面谈示例。

  来访者:“小时候我过得很不快乐,可能因为我有些调皮,又不认真读书,经常挨父亲的打,这种状况一直到高中毕业。”

  咨询师:“从小到高中毕业,你经常受到父亲的惩罚。”

  来访者:“其实并不是父亲要打我,每次都是因为我母亲。父亲周末回家后,她总要在父亲面前说我的坏话,父亲听后就很生气,用鞭子或者竹棍狠狠地凑打我…(哭泣)。有几次我都不想活了,或者想离家出走…。我感到很气愤!”

  咨询师:“你挨打以后感到很气愤,很无助!你觉得母亲就像一个告密者,而父亲就像一个威严的法官。”

  来访者:“是的,就是这样!问题是当父亲惩罚我之后,她(母亲)又在我的面前当好人,假惺惺地同情我。母亲怎么是这样的人!我一直恨她。”

  咨询师:“你觉得母亲不仅是一个告密者,而且两面三刀,是一个两面派。你恨这样的母亲。”

  注意在进行比喻式解述时,比喻一定要恰如其分,应选择来访者所处文化背景能被接受的类比,不可以过分夸张和放大,否则会引起来访者反感。

  场景式解述

  所谓场景式解述是指这样一种技术,即咨询师将来访者陈述的关于他们自己及相关事件的信息置于特定的场景中,并以第三人称加以描述,从而让来访者对自我产生距离感,透过这种距离,来访者把自己作为观察的对象,以便更客观地、更清晰的审视自己。这种场景是来访者实际的生活场景的具体化设置。

  来访者:(28岁的单身男士、没有谈恋爱)“我这几天心情很不好,每到节日心情就特别糟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心里出了问题。”

  咨询师:“昨天是圣诞节,你是怎么过的?”

  来访者:“下午下班以后,我没有吃饭,和往常一样,我独自一个人呆在寓所里,坐在电脑前上网……,和一个新近结识的外省女网友聊天,直到晚上十点钟,觉得很无聊。”

  咨询师:“可不可以这样描述你:一个28岁的小伙子,没有女朋友,在西部大都会圣诞节的晚上,又是个周末,没有和朋友或者同事一起参加什么聚会,而一个人饿着肚子上网聊天,他觉得孤独无聊。”

  来访者:“我就是这样的!不像别人有很多朋友,我感到不能这样生活,觉得自己肯定有些问题需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