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完善不合格党员退出制有助保证中共先进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7:57:23


  打造一个纯洁的党

  完善对不合格党员的“退出机制”,有助于保证中共的纯洁度和先进性

  本刊记者/ 王维博 王全宝

  “中国共产党是否面临一场信仰危机?有多少人因纯粹的信仰而入党?”

  6月30日,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的新闻发布厅里,面带微笑的中央组织部新闻发言人邓声明遇到了美国记者“尖锐”的提问。

  中国共产党建党89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邓声明和其余10位来自中纪委、中宣部、中央统战部、中联部、中央台办、中央外宣办、中央党校等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11位新闻发言人身着正装,面带微笑坐成两排,以座谈方式接受中外媒体采访。

  来自美国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吉米的提问“毫不客气”:“现在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数量近8000万,到底有多少人是因为纯粹的信仰而入党的?有多少人是因为一些实际的目的,比如说事业发展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邓声明站了起来,没有因 “敏感”而回避。“少数极个别的人入党以后违背了党的宗旨,或者说不再体现先进性,有的甚至成为了腐败分子,对这种情况我们也有退出机制,我们叫清理、处置不合格党员。”

  回答中,邓声明坦承现实中的确有极个别人“入党动机不端正”。他表示下一步,一方面要对提出入党申请的人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考验”,一方面也要在其入党后“加强教育”,同时还要完善“清理、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退出机制”。

  信仰危机?

  作为CNN驻北京首席记者,吉米一直关注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变化,他认为,在共产党内部,信仰的危机显然存在,很多党员出于名利而并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入中国共产党。

  到底有多少人“入党动机不端正”?在记者见面会上,邓声明没有回答,但对吉米提到的信仰危机,邓声明持否定态度。

  “我们党现在有7799.5万人,将近800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党。我们的党员99%以上都在生产、工作、经营管理一线,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是拥护党的主张,信仰党的理论,认同党的宗旨,追求党的先进性。”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吉米称,会前他做好了被对方回避的心理准备,但“结果还算满意”。

  与官方的回应不同,中央党校党建资深专家叶笃初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本身逐利的影响,有些党员走进了利益误区,产生了先己后人的思想,对党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中央党校党建专业博士生导师甄小英认为,对党的信仰深刻程度并不完全一样。一些青年学生为了就业而入党,也有一些为了捞取好处而入党,还有一些人受左的思潮影响,把现实问题归咎于所走的道路错了,因而丧失信仰。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甄小英称,关于是否面临信仰危机的争论“不足为怪”, “尽管有些人一开始对党的认识不是很深刻,但可以在实践中加深认识”。

  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秘书长朱昔群把信仰危机看作“信仰感”的缺失,他认为,信仰感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比较抽象,如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把党和共产主义这样一个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另一个是“现实的”,即党员的身份和角色认同。

  朱昔群认为,培养信仰感需要有效的组织生活,通过“组织生活”让党员在组织里找到归属感,让党员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获得一种感情上的依赖和寄托。“这也要求把党内民主落到实处,让党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一分子。”

  90年“扩容”史

  在11部门发言人亮相之前,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在“党内统计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799.5万名,比上年净增206.5万名。

  长期关注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变化的孙应帅记下了这一最新数字。孙应帅是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是国内长期跟踪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为数不多的专家之一。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孙应帅说,“建党近90年来,中国共产党员的数量由小到大,已从一个50多人的小党发展到近8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

  “一大”时的党员人数因历史文献参照的困难而出现不同的数字,有53人、57人或60人等不同的说法。孙应帅倾向认为当时的数字为53人。

  在孙应帅看来,中共近90年的党员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发展轨迹受到各个历史时期具体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孙应帅举例说,建国前,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党员得到迅速发展,到 1927年党员已发展到近6万名。但是,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党员的发展出现了一次负增长,白区的党员损失殆尽,党的六大也不得不在异国他乡召开。

  中共党员的第一个恢复性增长是在1928年以后至解放战争时期,由1928年的4万余人发展到建国初的449万人,人数增长100余倍。

  建国后,党员数量迅速扩大,很快产生了第二次增长高峰,至1956年八大召开时,中共党员已突破1000万人,是1945年七大时的8.8倍。此后,党员数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党员整体数量的第三次大幅增加是文革时期,”孙应帅说,毛泽东在整党建党中提出“吐故纳新”、清除废料、吸收新鲜血液的思路和要求。党员人数由1969年的2200万迅速增加到1977年的3500万。

  改革开放以来,党员扩容再次经历两轮大发展,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制度建党”与干部 “四化”,约90万名老干部退到二、三线,8万多名中青年干部被选拔到县以上各级干部队伍中来。从1982年到1992年,全体党员的数量也由3965.7 万增加到5100万,十年增加1200万。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新时期 “全面建党”的大思路指引下,党员数量和构成再次呈现显著变化,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与十六大、十五大相比,分别增长了l3%和25%。而2009年,这一数字已接近8000万。

  党员数量的快速增长,使不少人担心党员数量和比例增加过快将影响党员整体质量;另有人担心,过多数量的党员有使党发展成为 “全民党”的危险。1

  有人统计,按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3.21亿人估算,60年来全国人口年均增长1298万人,增长率为2.4%。而至2008年底,60年来党员人数年均增长119万人,增长率约为26.5%。党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949年的0.83%增长到2009年的5.75%。

  孙应帅称,党员在数量上增速偏快,但绝对数与比例的增加过快同党员质量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他举例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党员数量从6万降到4万,出现负增长,但党员总体质量和在全国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数量的减少而提高。“文革”时期,“突击入党”虽然使党员的数量增加了,但党员的总体质量也并没有因为数量的增加而提高。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共产党开始注意吸收新出现的社会各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各类 “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先进分子。 2003年,中组部对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符合条件的先进分子进行了入党试点,至2007年,私营企业主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占32.2%,超过其总数的三成。2008年,全国非公有制单位在岗职工中有党员358.2万名,而全国238.5万户非公有制企业中,38万户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企业总数的99.4%。

  “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热情很高,但这种亦官亦商、官商一体的现象到底好还是不好,还有待观察。”孙应帅语气中略带怀疑。

  动机“多元”

  何谓入党“动机不端正”和“动机不纯”?朱昔群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动机不纯一般指“入党做官”的思想。从政党存在的本义上来说,“入党做官”很难说是不好的东西,因为做官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为人民服务,一种是利用公权谋私利。不能简单地说“入党做官”就是不良动机,只有入党做官,做官谋私两者联系在一起时,才能被视为不良动机。

  甄小英同样承认入党动机多元化的存在。“这个问题很久以前就曾讨论过。为了保持党员先进性,入党时有严格限定,发展党员也有一定的标准。即使入党后,有些党员动机不端正的,可以通过教育使其端正。

  甄小英说,有些人明显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意,行动上也不贯彻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有些官员腐败、脱离群众,这些都是入党动机不纯的表现。

  叶笃初表示,入党动机不纯的外延很大,比如目前有些大学生为了就业、考公务员而申请入党,这些与“入党做官”“为己私利”应该区别看待。入党动机不纯的现象自从有了党那一天就存在,以功利的目标入党,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这些可以在入党后进行教育、引导。

  在记者见面会上,邓声明表示,共产党始终坚持质量重于数量,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发展党员的时候有“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四个原则。

  2009年,大概有2000万左右的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实际批准加入的有297万人。也就是说,大概每7个申请人当中只有1位被批准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