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按摩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0 05:06:43
按摩常识

  保健按摩是运用各种手法,通过体表作用于经络腧穴,达到平衡阴阳、抚正祛邪,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适用于急性扭伤、小关节错位、肌肉劳损及内科病症。

  经络整复点穴治疗足底按摩适应症: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周身乏力、颈椎肩臂麻痹、腰背酸痛、腱炎、股肉委琐、手脚风湿病、膝部软痛、胃痛腹胀、长期痛经、食欲不振。

  经络推油:脊柱是督脉所在,脊柱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对脊柱部进行推,压,点,檫,能激发经络之经气,促进气血流通,调和脏腑功能。人的背部皮下有大量功能很强的免疫细胞,平时这些免疫细胞安静地沉睡在那里,推背时激活了"休眠"的免疫细胞功能,于是它们奔向全身各处,搜寻和消灭入侵细菌,从而对护肤活血,加强免疫,抗老益寿起到积极作用。

  保健减压增强体质可预防:心动过速 肝火旺盛 腰肾不适 颈背酸痛 内分泌失调 脑力减退 消化不良 疲劳焦虑 面部出现皱纹 大运动量后疲乏无力 推间盘突出

  定期保健减压按摩:可抵抗疾病 防止衰老 保持青春 增强活力 八大病症的保健康复按摩

  一、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五十肩""露肩风""冻结肩""肩凝症""肩痹" 等,是一种肩关节囊及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本病是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受限为主症的一种老年性常见疾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女性多见。

  (一)临床表现 疼痛与压痛 肩周炎疼痛的性质多为酸痛或钝痛。早期肩部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疼痛可扩散至肘部,遇寒湿疼痛加剧,遇热痛减,日轻夜重,常常影响睡眠。后期肩部疼痛减轻,但活动障碍较显著。常可在肩峰下滑囊及三角肌下滑囊部、肱二头肌长头或短头腱沟、三角肌后缘、冈上肌与冈下肌附着点,以及肩内俞、肩贞、天宗等部位找到明显压痛点。

  活动障碍 病程越长,活动障碍越明显。常不能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动作,如穿衣、洗脸、梳头、系腰带等。肩关节被动上举、后伸摸棘、内收、外展、内旋动作均受限。

  肌肉萎缩 患肩病久,局部肌肉常出现废用性萎缩,尤以三角肌较为明显。

  (二)按摩方法

  推摩肩周 受术者取坐位,施术者以双手大鱼际或掌部着力,在患肩周围前后、内外分推,全掌大面积抚摩肩部。

  揉、滚、捏、拿肩部及上臂 施术者以单手掌或双手掌揉肩部及上臂,拇指与多指相对用力揉拿或捏拿肩部及上臂。然后用左手握患肢前臂并托起肘部,将上肢外展并活动其肩部,同时用右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滚肩背部及上臂。

  拨、揉肩胛部 施术者一手大鱼际或掌根部自患肩的肩胛骨脊柱缘由上而下揉数遍,拇指拨3~5遍,然后以食、中、无名指从肩胛脊柱缘插人肩胛骨前方,拨理肩胛下肌3-5 遍,拇指或掌根揉拨肩胛骨腋窝缘。

  按揉腧穴 双手拇指对按中府、天宗穴;肩贞、肩内俞。拇指重按肩外俞、秉风、 巨骨、缺盆、肩隅,拇指按揉或拨极泉和肩部痛点。

  (三)注意事项 按摩治疗后,在病变局部进行湿热敷或中药熏洗,待疼痛缓解后,逐渐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

  注意肩部保暖,防止受风着凉。

  注意保护患肩,避免过劳与外伤。

  二、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和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一系列症状。主要的症状有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严重者可合并肢体功能丧失等综合症状。本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或颈肩综合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

  (一)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其中以颈项、肩胛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为最常见。颈椎病往往因颈部过劳、扭伤或寒冷刺激使症状加剧而诱发。临床症状为:

  颈型 颈椎各椎间关节及周围肌筋损伤导致的颈肩背酸胀、疼痛,颈项僵硬。不能做点头、仰头及头颈部旋转活动,呈斜颈姿势,患者回头时须颈部与躯干共同旋转。

  神经根型 颈丛和臂丛神经受挤压,造成颈项、肩胛上背、上胸壁、肩臂或手部放射性麻木、疼痛、无力或肌肉萎缩、感觉异常。

  椎动脉型 由于颈椎骨质增生等原因,挤压椎动脉,造成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疲倦无力,严重者可出现位置性眩晕、猝倒等。

  脊髓型 因脊髓受压而出现上下肢一侧或两侧麻木,走路无力不稳、瘫痪、大小便障碍等。

  交感神经型 颈交感神经受压引起枕部疼痛、偏头痛、头昏、心慌、心动过速、胸闷肢冷、视物模糊、出汗障碍等综合症状。

  混合型 临床上凡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者为混合型颈椎病。

  (二)按摩方法 推摩、揉滚颈项 施术者一手扶受术者其头部,另一手推摩颈部,用小鱼际滚颈部,多指揉颈部两侧,拇指揉颈部督脉路线。

  按揉腧穴 施术者双手拇指沿受术者膀胱经的天柱至大杼穴一段按揉弹拨,拇指按揉肩中俞、肩外俞、风池、天鼎、天宗等穴。

  滚揉、牵抖上肢 施术者用小鱼际或掌指关节滚受术者患肢症状区,双手多指与掌根相对用力拿揉上臂,双手握患肢腕部牵引抖动。

  平时要注意颈部、肩部及上肢部的锻炼,避免长期伏案工作或经常低头。

  枕头高低要适宜,避免过高。

  附:落枕

  落枕是指患者颈项部酸痛,转动不灵活的一种疾患。多因睡眠姿势不正,枕头过高或过低,使一侧肌群在较长时间处于伸展状态,以至发生颈部肌肉劳伤痉挛,或因颈部受风寒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患者多在一觉醒来后突然感觉颈项一侧或两侧的肌肉酸痛僵硬,头向一侧歪斜,活动困难,动则疼痛加剧,严重者可牵引致肩背疼痛。

  治疗落枕的按摩方法可参照颈椎病的按摩方法。

  三、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指因各种突然刺激造成的腰部软组织损伤,又称"扭腰""闪腰",是一种常见的外伤疾患。由于腰部脊柱是一根独立的支柱,承担着人体 60%以上的重量,并从事着复杂的运动。腰部前方只有松软的腹腔和髂腰肌,附近仅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韧带等无骨性结构的保护,因此在负重或不协调的运动中,极易受到损伤。损伤在急性期未能给予有效治疗,则容易转化为慢性,成为顽固的腰背痛。

  (一)临床表现

  腰痛发病骤然,伤后即感腰部一侧或两侧局限性疼痛。患者常能指出准确的疼痛部位。有些患者在受伤时感到腰部清脆的响声或有韧带撕裂样感觉,随即感到疼痛。小便用力时均感到疼痛加剧。触摸患侧腰肌可见紧张、痉挛、僵硬等。

  (二)按摩方法 远端取穴镇痛 施术者双手拇指重叠按揉受术者扭伤穴(阳池与曲池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或腰痛穴等,以缓解腰部疼痛。

  推揉分拨理筋 施术者双掌在受术者背腰部自上而下做"八" 字形分推数遍,两掌自上而下揉脊柱两侧腰肌,双手拇指在腰部疼痛部位揉推分拨,并顺其肌纤维方向推理肌筋数遍。

  拿捏腰部 施术者多指与掌根相对用力拿受术者腰部两侧,两掌向中间对挤脊柱两侧。

  远端取穴动腰 施术者双手拇指分别按揉两侧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等穴。按压承山穴时嘱受术者活动腰部。

  (三)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腰部禁止做大幅度运动,卧硬板床休息3~5天,并防止腰部受寒冷刺激。

  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腰肌的固护能力。

  注意劳动姿势,避免无精神准备的突然动作。

  四、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筋慢性损伤,主要是腰骶部的肌肉、筋膜、韧带、小关节等组织的慢性损伤。在慢性腰痛病例中,腰部劳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病多发生于体力劳动者。

  (一)临床表现

  有长期腰痛和反复发作史,腰骶部和腰椎两侧疼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腰部发紧、沉重,病人不能明确地指出疼痛部位。疼痛在过量劳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部分患者腰部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密切关系。腰部运动一般无明显障碍,但腰部活动过多即感腰部有牵制感,多数患者腰部喜热怕冷,甚至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加重,可出现腰肌痉挛、脊柱侧弯、患侧下肢有牵涉性疼痛等症状。

  (二)按摩方法 推、揉、滚腰背部 施术者双手掌交叉放于受术者脊柱及其两侧,做上下纵行分推,双手大鱼际或掌根部自下而上揉背部及腰骶部,掌指关节攘两侧骶棘肌。

  拿腰背 施术者用双手多指与掌根相对用力纵行、横行拿受术者腰背部肌筋。

  推、按、分拨痛点 施术者双手拇指重叠,分别自上而下左右拨受术者两侧骶棘肌,拇指重点按揉、推理腰部痛点。

  搓摩腰骶 施术者单掌擦摩受术者腰骶部,大鱼际或掌根擦肾俞、腰阳关,以有透热感为佳。

  (三)注意事项 本病应坚持长期治疗。平时注意纠正工作中的不良姿势,睡觉宜用硬板床。

  注意腰部保暖,避免着凉。

  坚持腰背锻炼,增加腰肌弹性和固护能力。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从纤维环的缺损处向外胀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马尾神经),引起腰伴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此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釉第四、第五腰椎之间和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之间的椎间盘最易发生病变。

  (一)类型

  本症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部位和程度分为如下若干类型。

  1.按髓核突出方向分为三型

  (1)向后突出型 髓核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而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本型临床最多也最重要。按突出部位又分为:

  1)单侧型 是临床上最多见的一种,髓核突出和神经根受压只局限于一侧。

  2)双侧型 髓核向后纵韧带两侧突出,两侧下肢均有坐骨神经痛等症状,此型临床上较少见。

  3)中央型 椎间盘自后中部突出,此型左右侧神经根均不受压,受压的只是马尾神经,所以产生的症状多为鞍区麻痹和

  大小便功能障碍。

  (2)向前突出型 本型不引起特殊症状,故无临床意义。

  (3)向椎体内突出型 髓核向软骨板内突出,突出物压入椎骨的松质骨,多为环状缺口,常发生在青年期。

  2.按髓核突出程度分为三型

  (1)幼弱型(隐藏型)纤维环部分破裂,环由内向外形成裂缝,但外层尚保持完整。

  (2)成熟型(破裂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自椎间隙向外胀出。

  (3)移行型(即突出型)该型介于幼弱型与成熟型之间,纤维环接近完全破裂,髓核向外胀出较大,可发展变为成熟

  型,也可缩回椎间隙而消失。

  (二)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有外伤史或反复发作史。

  腰部疼痛,咳嗽、打喷嚏及腹压加大时(如用力排便等)疼痛加剧,重者起卧困难,步履跛行,疼痛难忍。

  一侧或双侧下肢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出现放射性疼痛,且常发生在腰痛减轻或消失时。疼痛先由臀部开始,逐步放射到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有的可至足背外侧及足跟和足掌,如果突出部位在中央,则可出现马尾神经症状,表现为鞍区麻痹和大小便障碍。

  腰部活动受限,以后伸受限为主,少数前屈受限明显。

  脊柱有不同程度的侧弯,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腋部,即神经根与马尾成角处。为了使神经根躲开突出物的压迫而脊柱凸向健侧;相反,如果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上方,则脊柱凸向患侧,以避开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

  病程长的患者还可出现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及足掌麻木感,患肢可见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

  患肢温度下降,部分患者感到患肢发凉,检查发现患肢温度较健侧温度低。

  (二)按摩方法

  1.常规手法

  (1)受术者取俯卧位,施术者站于其患侧,用手掌或前臂揉压腰骶部脊柱两侧数遍。再用肘尖压颤伤侧大肠俞。然后用小鱼际或掌指关节滚腰骶部数遍。用拇指或肘尖拨梨状肌及臀部条索状物,揉拨、按压环跳、承扶、委中、殷门、承山、昆仑穴。再用手或肘揉压伤侧下肢坐骨神经走行路线数遍。

  (2)受术者取侧卧位,施术者站于其前面,肘关节屈曲紧贴腰段棘突与骶棘肌内缘之间,由上至下往返滑按数遍,中点滑按突出部。再用手掌推或前臂压胆经路线数遍,然后用拇指揉拨阳陵泉、绝骨及昆仑穴。

  (3)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站于患侧,以手掌根压揉髀关至梁丘穴数遍。拇指揉拨小腿前外侧,重压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穴及健侧扭伤穴,同时让受术者抬高或屈伸患肢髋、膝关节数遍,双手压放冲门穴。

  (4)受术者端坐,施术者站于其后,用双手拇指或肘按压肩井,拿肩部。

  2.复位和矫形手法 此类手法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本书略。

  3.恢复期手法

  (1)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

  1)双手自上而下揉腰背部与骶臀部。

  2)拇指拨揉两侧腰段的骶棘肌。

  3)肘尖压揉腰段脊柱两侧,以椎旁压痛点为重点。

  4)肘尖自上而下滑按脊柱腰段两侧。

  5)拇指拨揉骶骨两侧酸痛点。

  6)空拳或前臂滚揉腰部,以有热感为度。

  7)多指揉两下肢后侧。

  8)压揉下肢坐骨神经走行路线上的酸痛点。

  9)点揉涌泉穴。

  (2)受术者改为侧卧位,施术者:

  1)肘尖压揉髋骨两条横线,一条沿髂骨边缘自后向前,作一弧线,从髂后上棘到髂前上棘;另一条从次廖自

  后向前到大转子。

  2)拇指从前面拨揉两侧腰肌。

  3)前臂滚揉下肢足少阳胆经。

  (三)注意事项 可配合牵引疗法。

  治疗期间睡硬板床,注意保暖,防止潮湿受凉。

  按摩必须排除骨质病变。

  恢复期注意功能锻炼。

  可选用理疗、针炙等配合治疗。

  若按摩无效,患者痛苦难忍,保守治疗难以奏效时,应采取手术治疗。

  六、骨性膝关节炎

  骨性膝关节炎是指损伤、劳损所致膝关节软骨面变性,软骨下骨板反应性增生,骨刺形成,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种症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一)临床表现 疼痛经常出现在活动之后,上下楼梯或由坐位突然站起时疼痛加剧,休息后感觉关节僵硬,不活动时无自发性疼痛。部分患者有时在行走时有膝关节滑脱感。

  膝关节肿胀,股四头肌萎缩。

  膝关节周围压痛,关节活动受限。活动髌骨时,关节有疼痛感。个别患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

  关节内有游离体时,行走时可突然出现绞锁现象,稍活动又突然消失。

  (二)按摩方法 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站其旁,双手握揉或用掌根揉膝关节周围及内外膝眼,以膝部有热感为佳。继之用双手拇指将髌骨向内推,同时垂直按压髌骨边缘压痛点(力量由轻到重)。再以单手掌根推按髌骨下缘,反复多次。用双手掌对揉膝部,并点按膝眼、梁丘、足三里、昆仑、鹤顶穴。

  受术者侧卧,患侧在上,施术者站其后,推接或肘压患肢胆经路线(自环跳以下至膝旁),重点推按风市穴、压痛点,点按膝阳关和阳陵泉。

  受术者侧卧,患侧在下,施术者用掌根揉按血海穴区并点按血海、箕门穴。然后在膝部内侧施揉法,重点在膝关节内侧间隙(施手法时可发现压痛点,用拇指用力按压之)。然后,施术者一手按压血海区疼痛点,另一手握于患肢内踝之上,做小腿伸屈活动,再点按阴陵泉、地机等穴。

  掴窝疼痛及小腿后侧痛者,患者俯卧,施术者揉拿或按揉患部,点按委中或弹拨掴肌,点按承筋、承山等穴。

  凡有膝关节因增生而发生的内翻、外翻或膝关节伸屈有困难、疼痛者,施术者可牵引之。

  (三)注意事项

  1.避免劳累,注意保暖。可用热水袋或热物热敷。

  2.应注意对患肢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3.肥胖者应注意减肥。

  。

  七、失眠

  失眠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轻者人睡困难,眠而易醒,时睡时醒,严重者可整夜不眠,古代又称"不寐"。本症伴有头晕、头痛、眩晕、心悸、健忘等症状。

  (一)临床表现 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不思饮食,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阴虚火旺 心烦,头晕,耳鸣,口干,津少,舌红,脉细弱。

  痰热内扰 胸闷,头重,心烦,口苦,目眩,苔黄腻,脉滑数。

  肝郁化火 性情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二)按摩方法 受术者取俯卧位,施术者站于一侧,在背部、腰部督脉及膀胱经路线以掌揉法往返施术数遍后,再以拇指揉点膈俞、肝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腰阳关、膀胱俞穴。手法宜轻不宜重,使受术者舒适为宜。

  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站于一侧,用双手掌分别按揉胸腹部任脉及胃经路线,以腹部为重点,由上而下,沿顺时针方向按揉数遍。然后再用拇指揉点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神门穴。

  受术者取坐位,施术者站于一侧或身后,用拇指、食指、鱼际沿督脉及少阳经路线,在印堂至百会,前额中部至颞颅部、后项部、肩部,反复施以推法、揉法及拿法,最后点印堂、百会、太阳、风池、肩井穴。

  对心脾两虚者,主要在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脾俞、胃俞施术,宜轻揉轻点。

  阴虚火旺者,主要在神门、太溪、通里、大钟、少府、然谷穴揉点。

  痰热内扰者,主要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丰隆、内庭、公孙、神门穴施术,背部手法宜重。

  肝郁化火者,主要在太阳、头维、风池、肝俞、胆俞、大冲、行间穴施术,手法宜重。

  (三)注意事项 保持乐观情绪,坚持锻炼身体。

  防止脑力劳动过度,注意不饮浓茶、咖啡等。

  注意引起失眠的原发病的治疗。

  八、头痛

  头痛是一个自觉症状,临床上极为常见,可以出现在各种急性慢性疾病中。因为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外感诸邪,上犯巅顶,清阳之气不得舒展,则会发生头痛。

  (一)临床表现 风寒头痛 因受风寒而引起头痛,有时痛连项背,恶风寒,喜温暖,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紧。

  风热头痛 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咽红肿痛,小便赤,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肝阳上亢头痛 眩晕,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口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数。

  血虚肾亏头痛 血虚头痛为神倦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脉数。肾亏头痛为头脑空痛,耳鸣目眩,腰酸膝软,遗精带下,阳痿,四肢发冷,舌淡胖,脉沉细无力,阴虚者口干少津,脉经弱。

  (二)按摩方法

  受术者取坐位,施术者站于其后,先推、拿风池、风府、天柱等穴,约5 min。用推法推印堂,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穴,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太阳、百会穴。用抹法从印堂起向上循发际至太阳穴,往返3~4遍。拿捏颈、胸椎两侧肌肤4遍,再捏揉肺俞、风门、肩井穴各30 S。外感头痛,重按揉擦肩、背部膀胱经路线。风寒者取肺俞、风门、尺泽;风热者取风池、大椎、曲池。肝阳上亢头痛,重点肝俞、太冲、神门、照海穴。血虚肾亏头痛,点揉脾俞、胃俞、肾俞、腰阳关、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三)注意事项

  1.头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必须注意引起头痛的原发病的治疗。

  2.注意节制烟、酒。

  按摩的禁忌症

  按摩广泛用于骨伤、内、外、儿、妇、五官科多种疾病;保健按摩术在减轻人们的疲劳方面,也有惊人的效果。但按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着不适合按摩或按摩有一定危险的情况,也就是禁忌症,如有禁忌症,则禁止旋行按摩。 有皮肤病及皮肤破损处,包括有:湿疹、癣、疱疹、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

  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

  内外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者及有各种恶性肿瘤者。

  有开放性损伤者,有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

  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恶性贫血、紫斑病、体内有金属固定物等按摩后易引起出血者。

  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如久病、年老体弱的人,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均不宜作腹部按摩。

  极度疲劳、醉酒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以内的人也不宜作按摩。

  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