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县河南寨镇探索合作社经营新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25:25
北京密云县河南寨镇探索合作社经营新方式 北京频道 ( 2008-11-06 15:48:16) 稿件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专电(记者李江涛)北京密云县河南寨镇打破一家一户耕作模式,探索合作社经营新方式,芦笋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成了“基地+合作社+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集约化发展、科学管理、规模经营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新路。

  打破一家一户耕作模式

    密云县河南寨镇下屯村是个不大的村子,全村只有209户543口人,水浇地1160亩,人均土地一亩半。多年来,主要以种植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为主,每亩收入也就四五百元。为此,村民们对种植的积极性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每年靠出外打工为生。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村民把经营土地当成一种副业,对土地管理粗放,有的甚至把经营土地当成一种负担。这引起了时任村主任肖庆岭的思考。他说,下屯村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位于县城南的平原地带,紧临京承高速路密云站出口,顺密路穿村而过,密云当时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县,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

    2005年,肖庆岭与县农委、镇政府有关领导共同考察了芦笋项目,他发现:芦笋种植是一项新兴的阳光产业,芦笋既是一种高档蔬菜,又能防风固沙,适合大面积种植,经济价值高,产品的国内国际销路都很好,发展前景很广阔。

    2006年8月,在县、镇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下屯村53户农民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以土地入股和现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下屯村芦笋种植合作社。合作社采取股份制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方式来进行,每股3000元,以每年每亩支付村民土地风险金600元的形式,承包使用15年,每三年递增100元。在利润分配上,采取40%留作下年积累,40%用作退股股金,20%用作股金分红。合作社成立之初,共筹集资金60万元,流转土地1120亩。

    随着当年8月稚嫩的芦笋苗栽下之后,肖庆岭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那时,京承高速公路即将开通,县委、县政府开始了建设京承高速路绿色走廊工程,全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镇域开始了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下屯村也成了市级文明生态村。这为下屯村芦笋种植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7年,合作社扩大种植面积,辐射带动金沟、团结、莲花瓣、新兴四个新农村及沙坞和南金沟屯、赶河厂三个生态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3000亩。今年,合作社流转土地的规模将达到5000亩,形成京郊乃至华北地区集中连片发展最大规模的优质芦笋产业区。

    探索合作社经营新方式

    过去的农村基本上都是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效益低下,土地又分散在农民手中,这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节水、集约、规模、高效的特点是不相符合的。而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就要突破传统的农作物种植,选择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对于下屯村来说,选择芦笋种植,是因其属于沙质土壤,又在平原地区,适于芦笋种植,且易形成规模化,而芦笋不但节水、节肥,且生长发育快,国内外市场需求大,能很快形成经济效益,这一点在京津和河北地区已经得到证明。

    对于土地流转这个问题,村民们当初确实有顾虑,因为他们更关心的是钱袋子。为此,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追求最大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宗旨,以自愿入社、民主管理、限制股息、盈余返还等原则,并健全了各项制度。对于流转土地的村民采取流转即付(款)的方式,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得到了他们的广泛认可。同时,种植芦笋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土地流转的村民不但可以得到土地风险金的收入,还可以以“农业工人”的身份到合作社上班,按照计件分配工资的方式取得工资。现在已经安置了劳动力就业371人,其中包括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71人。芦笋合作社使农民获得3种收入,一是土地收益,二是工资收入,三是年底分红,这样既解决了农民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沙坞村农民陈义平,流转土地之后,又在芦笋基地上班,每月工资1000块钱左右,一年下来仅工资收入就有1万块钱左右,比以前自己耕种的亩收益多出了20余倍。

    “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之路,是我们下屯要走的一条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肖庆岭说,“确定主导产业是前提,流转土地是途径,成立合作组织是保障,我们始终坚持‘靠引领农民致富的好政策,靠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好思路,靠便于生产管理的好机制’的发展理念,将芦笋基地企业化运作、工厂化管理,全部实行集约化经营,即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植保、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有力保障农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成立后聘请了市农学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北京市农业局等部门的专家为技术指导。同时,聘请县种植业服务中心、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技术小组,具体负责技术的推广落实工作,保证了芦笋种植的技术含量,同时合作社定期对芦笋生长情况、土地墒情、养分等情况进行检查并采样化验,及时做好植保工作,合理配方施肥。为了节水,在市、县发改委支持下,为芦笋种植基地安装了滴灌。为随时掌握芦笋的生长状况,保证芦笋生产安全,合作社在全村1000多亩土地上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工作人员不出屋就可掌握芦笋生长态势,方便了技术服务和管理。合作社还先后与北京隆源农嘉禾、北京物美集团等公司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保证了产品的销路。同时,在合作社的统一领导下,将芦笋基地以20亩为单位,分发给社员承包管理,并严格按照统一的程序、标准对承包地进行管理和采收芦笋,社员日工资35元,年上岗达到240天还可得到奖金1000元。

    现在,通过土地流转这一模式,已经形成了以下屯种植合作社为核心,覆盖7个村3000亩土地的芦笋产业区,使河南寨镇下屯地区芦笋种植业发展形成了“基地+合作社+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集约化发展、科学管理、规模经营的模式。合作社入社社员发展到780户,收入由原来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单一收入逐步变为了“土地流转费+工资收入+福利奖金+利润分配”四项收入,充分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2007年,合作社已产成品芦笋60吨,实现收入36万元;2008年预计采成品芦笋500吨,实现收入300万元。下屯村芦笋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新路。

    专家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这一基本形式,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其弊端也在近年来的农业发展中显露出来,即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而下屯村芦笋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基本符合我国都市型现代农业以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规模经营,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思路。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民有效地组织了起来,形成了“土地入股、农民上班、合作经营、共享收益”的生产模式,使农民从单一的土地生产变为土地经营,变传统的土地生产者为“股东+农业工人”,使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收益和实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