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非遗节”现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2:56:06
直击“非遗节”现场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7-05-29 第08版 )


非遗表演成为成都街头一道靓丽风景
亮点
巴西老太的桑巴舞朴实真切,四川金钱板《回味儿》令人回味
殷新宇:杨凯,这些天在成都的“非遗之旅”,一定看到听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吧,能谈谈你的感受么?
杨凯:好的。首先我有一个感觉:这次活动规格是非常高的,各个方面都很重视这个事情。在开幕式上,国务委员陈至立也发来了贺信,说明了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况和保护都是高度重视的。
这封贺信中,我个人觉得有两层意思值得思考:一是对现况的清晰把握,“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另一点是怎么面对这个挑战?贺信中强调,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共识,而这次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可以说是一种尝试,意在促进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广泛合作。
另外,这次国际“非遗节”的开幕式的地点也选得很有特点,选在成都市区的一条大街上,对成都市民是完全开放的。因为开幕式之后就是“天府大巡游”的表演活动,所以来的市民非常多。四个表演方阵依次从这条顺城大街上走过,分别是“鼓震华夏”、“风情五洲”、“舞动蓉城”、“龙腾盛世”,可以说容纳了世界各民族和本土不同风格的内容,的确是让人感到目不暇接。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巴西来的客人,他们表演桑巴舞。我们从前在电视上看桑巴舞,很多都是和足球有关,舞者都是浓妆艳抹,但是这次他们都穿着黄色的体恤衫,非常简单,其中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舞姿一亮出来,让人感到非常的朴实,但很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很纯粹的一种感觉,就是喜悦。这种东西,与真实的生活很贴近。
殷新宇:郑娜,你好。作为一位女记者,你的视角可能和杨凯不同。
郑娜: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开幕第一天的主题晚会——《守望家园》。这台晚会的主要班底,不久前参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的表演活动,跟随温家宝总理访问过日本。4月16日,他们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进行展演。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回忆巴黎展演时说,观众们在谢幕后久久不愿离去,演出把所有人都征服了,他们持久地报以掌声。
由于该台晚会在国内还未公演,所以在成都“非遗节”上的首次亮相,吸引了大批成都市民和海内外宾客前往观看。本来晚会是定于晚上9时开始的,后来因故延迟了一个小时,观众们仍然坚持等待。不少人还带着DV,全程录下精彩的节目。
晚会非常精彩!100分钟,11个节目粉墨登场。其中,有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4个中国项目: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5个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南音、泉州提线木偶戏、侗族大歌、彝族海菜腔民歌和川剧;还有两个列入四川本地“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这些节目中,四川金钱板儿《回味儿》,我是第一次听到。表演者邹忠新虽然年过八旬、双目失明,表演功力却是炉火纯青,将一出说古劝世的曲目演绎得声情并茂、通俗易懂,让人不得不叹服四川方言俚语在幽默、戏谑、讽刺上的语言表现力。
公园
成都女孩跳起木卡姆,看到古老的记谱方法工尺谱
殷新宇: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听说也在成都开园了。以往我们看到的公园展示的都是形式非常具体的物件和环境,用公园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很让人好奇。
杨凯:对,我也觉得很新鲜。其实成都方面有一个提法,叫“一节一会一园”。“节”是指这个“非遗节”,“会”是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特别会议,还有一个“园”,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
这个公园现在正在作为非物质文化节的博览会的主会场投入使用。有关部门的官员对我们说,这个公园也是开放式的,普通市民进来观看、游玩不收任何费用。我们是23日去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游人之多,这个公园离市区距离并不算近,但是来的人实在太多了,很多市民就是坐公交车来的。整个“非遗节”期间,这个公园里都有表演。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新疆木卡姆表演,有一个成都女孩也跟着演员一起翩翩起舞,周围围了很大一群人,想拍个照片都挤不进去。
郑娜:主题公园在“非遗节”期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一共聚集了11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90个项目和入选首批国家保护名录的518个项目等。这些项目不但有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还有多达236个项目的传承人到现场进行展演。
可以说,这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的一次展示。游客只需要在公园里走一圈,就可以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与可贵。像我在全国展区随便转转,就增长了不少见识,比如青岛市展区展示的工尺谱,就是我国用汉字记录乐谱的历史。今天,大家只知道简谱、五线谱,又有谁知道工尺谱这个古老的记谱方法呢?听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工尺谱如今仅在一些地方戏曲中使用,能用工尺谱谱曲的人已经相当少了。
会议
《成都宣言》将构成国际“非遗”保护基本规则
殷新宇:如果说开设主题公园是向历史回望,那么政府间委员会特别会议应当是国际社会坐在一起商量,我们如何把老祖宗传下来的遗产带向未来了。
杨凯:你说得没错。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文化领域内一项重要的国际性公约。中国是世界上第6个缔约国家,并以高票当选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这个委员会实际上肩负着制订《公约》实施细则的工作。
2006年11月,在阿尔及利亚,这个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已经就一系列重要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而这次的特别会议就是要实质性讨论与制订《公约》的细则。有关方面给出的信息是: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遴选标准,咨询机构的认证标准及程序等。
所以,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委员国派代表出席这次会议,30余个缔约国派代表与会,5个国际非政府组织派观察员列席会议,与会人员总数近200人,也就不奇怪了。因为这个特别会议不仅特别,其实也是相当重要的。
郑娜:对啊。由于整个国际上的“非遗”保护起步都比较晚,所以目前并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国际规则。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这次在成都说,这次将要讨论制订的国际规则和已经发表的《成都宣言》将会构成今后国际“非遗”保护的基本规则。
东道主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可能设在中国
殷新宇:参加本次“遗产节”的外国专家,对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郑娜:这次在成都开会,各个国家来的专家也有一些共识,比如:大家都认为,最近几年,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王文章总结这些经验时说,“最根本也是最紧迫的是加强对‘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建立文化生态区和保护传承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分步实施,最终达到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目标。”
杨凯:的确。大家都知道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目前中国的“非遗”保护已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中国保护“非遗”的经验和模式也逐渐在世界各国予以推广。所以尽管韩国、日本、越南、伊朗等都申请将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在本国,但有不少报道都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多数官员认为应该将这一中心设在中国。理由不仅是因为中国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应该说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宣言
宣言只有三句话,树碑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殷新宇:刚才听两位的介绍,《成都宣言》是此次盛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将会构成今后国际非遗保护的基本规则。请具体介绍一下这份宣言吧。
杨凯:说到《成都宣言》,现在已经发表了,不过等到“非遗节”闭幕的时候,它还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就是做成一个碑刻,这个碑将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里。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象征《成都宣言》在国际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具有一种里程碑式的意义。
其实我们如果把关注的目光从文献这个层面上转向现实层面的话,会更有意义。在成都的几天时间里,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代人的文化生活是有可能建立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汉语里是个新的概念,如果我们不用学术性的语言去解释的话,很多东西其实很自然,就是来自民间的这些民俗和文化。“非遗节”在成都举办这些天,每天到非遗公园去的市民非常多,成都本地的电视每天都给出一些画面:演员们跳着舞蹈,拉观看的人一起跳,不一定就学得很像,但是那种氛围非常棒,大家都很放松和开心。还有《守望家园》主题晚会上的一些节目,像提线木偶、还有失明了的老艺人邹忠新表演“金钱板儿”的节目,太受欢迎了。这个时候,人们就会体会到什么叫“文化的多样性”。如果我们每天都是看肥皂剧、看大片、唱卡拉OK,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恰恰提醒了人们,另外的选择是有可能的。
郑娜:《成都宣言》虽然只有三句话,却高度概括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措施。这三句话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是很难的。
其中最难处理的矛盾是人们对现实的物质利益、经济利益和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已经不只是中国,而且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像有些地方大量的青年人进城,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传承对象;有的地方大搞旅游开发,有的地方进行农村建设,就把原先的房子拆掉,统一规划,使得有形的建筑群和文化古迹消失。不过,这个矛盾是可以理解的。人首先要追求生活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消失有其必然性。
从政府角度而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是最根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护。据了解,目前全国人大正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列入立法考虑中,让我们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