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读互助团募捐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0:43:23
http://www.xzbd.cn/2007/maozedong/index69.htm 附:毛泽东生平大事简表(1893.12——1920.11)
致七、八舅父信〔1〕(一九一八年八月)
七、八二位舅父〔2〕大人座下:
前在府上拜别,到省忽又数日。定于初七日开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3〕。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4〕护送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甥叩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释
〔1〕此信无写作时间。根据信中所提“定于初七日开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一事,此信当写于1918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去北京之前。
〔2〕七舅,文正兴(1853—1920),字勃生,号玉端。八舅,文正莹(1859—1929),号玉钦。二人均为湖南湘乡唐家圫(今属湘潭市韶山区大坪乡)人,时在家务农。
〔3〕1918年8月罗学瓒致祖父信云:“孙自七月初六日拜别……初七日清早抵长沙,在长沙停留一天,会合友人毛泽东等二十余人,于初九日早晨开船”赴京;《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亦载:自1918年7月初“和森至京”,“至八月十九,始有二十五人由湘到京。”据此可知,毛泽东等这次由长沙赴京时间实为1918年农历七月初九,即公历8月15日(到京为8月19日),同行者有罗学瓒、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萧子升等24人。信中所述赴京时间和人数与事实有出入,当系事前的预计。
〔4〕润连,即毛泽民(1896—1943),字咏莲,又作润莲。毛泽东之弟。1921年春参加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经理、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和陈潭秋等在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任新疆省政府财政厅长、民政厅长。后被盛世才杀害于乌鲁木齐。
上海工读互助团募捐启〔1〕(一九二○年三月七日)
现在中国的社会,是受教育的人不能做工,做工的人不能受教育。受教育的不做工,所以教育几成一种造就流氓的东西;做工的不受教育,所以职业几成一种造就奴隶的东西。
现在中国的学制,是求学的时代不能谋生活,谋生活的时代不能求学。求学的时代不谋生活,学问就变成形式的、机械的了;谋生活的时代不求学,学问就是不永续的——不进步的了。
像这样看来,教育与职业是相冲突,生活与学问是相冲突,怎么能算为合理的教育、正当的生活呢?因为要想一个教育与职业合一、学问与生计合一的法子,就来发起这个工读互助团,使上海一般有新思想的青年男女,可以解除旧社会旧家庭种种经济上、意志上的束缚,而另外产生一种新生活新组织出来,以实行那半工半读、互助协助的办法。这要算是我们发起人的唯一宗旨。
但在开始筹备的时候,约需一千元的费用,若是赞成我们的宗旨,而愿意帮助一般青年的人,希望能够在经济上赞助赞助为感!
■上海工读互助团简章
一宗旨 本团以实行半工半读、互助协助为宗旨。
二团员 凡志愿入本团者,须团员三人之介绍,全体团员之认可,得为本团团员。
三服务 团员每日每人必须工作六小时,若生活费用不能支持,得临时由团员公议增加作工钟点。
四权利 团员生活必须之衣食住及教育费、医药费、书籍费,均由团体供给,惟书籍归团体公有。
五工作种别 暂分左列四项:
(一)平民饭店 (二)洗衣店
(三)石印 (四)贩卖商品及书报
六工作 所得归团体公有。
七设备 设书报室及俱乐部。
八组织 本团公选事务员若干人,讨论团中重要事务。事务员,设总会计一人,管理全团银钱出入事务。会计若干人,管理各组银钱出入事务。庶务若干人,管理各组卖买及一切杂务。事务员每月选举一次。
九规约 凡团员有怠于工作情事,除私人规劝外,得由事务员召集团员会议全体劝告,经三次劝告仍不努力尽职,即请其出团。
十出团 团员得自由出团,惟须提出理由书。
十一人数 本团暂以四十人为额,俟经费充足再行推广。
十二附则 本简章得由团员公决增改。
本团拟在徐家汇开办工队的分配组织,俟开办后另订细则。
发起人:陈独秀 王光祈 汪孟邹 姜济寰 汤 松
宗白华 陈子绶 陈宝谔 左训生 康白情 张国焘
涂开舆 孔昭绶 邓峙冰 刘清扬 毛泽东 张百龄
彭 璜 萧子暲 李思安 成圣瑞 曾翼圣 曹扬篱
陈 煦 周霁光 齐铁忱
根据1920年3月7日上海《申报》刊印。
注释
〔1〕据彭璜1920年6月8日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的致岳曾的复信,上海工读互助团,是彭璜、毛泽东等邀请热心此事的一些人士,于1920年在上海发起组织的。其目的“本想替一般埋没于旧社会恶制度底下的青年,另造一种新组织新生活”,但因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而终归失败。同年5月,彭璜又邀集毛泽东、张文亮等,在上海民厚里租了几间房住在一起,共同做工,共同读书,有饭同吃,有衣同穿,试行工读互助的生活,后又因毛泽东、彭璜于6月返回长沙,工读生活随之终止。本文于1920年3月7日在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同时发表,除“发起人”次序排列不同外,内容无异。本文标点为本书编者所加。
陈氏的坚决信仰
http://book.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 16:22 新浪读书
连载:陈独秀风雨人生   作者:朱洪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1920年5月,经东亚书记处临时执行局主席维经斯基同意,在上海成立了“第三国际东亚书记处”,这意味着中国的革命运动即将并入共产国际运动的洪流。
这时,毛泽东在驱张运动取得胜利后,取道上海回长沙。在上海,毛泽东去拜访了陈独秀。陈独秀寓所分上下两层,窗明几亮、清新开阔。这次,毛泽东和陈独秀谈到回湖南组织一个“改造湖南联盟”(类似工读互助团)的计划。北京成立工读互助团时,陈独秀是热心 人之一,当时还捐款大洋30元。但胡适、李大钊、戴季陶、王光祈认为工读互助团办不下去,陈独秀认为办得下去。因为工读互助团不需养家,不需还利息,不被资本家夺去剩余价值,来上海后,陈独秀主张在上海也办一个工读互助团。
谈话中,陈独秀劝毛泽东读一点马克思的书。向他推荐了陈望道最近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以及《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书。陈独秀说:“马克思说,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战斗,不能不组成一个阶级,不能不用革命的手段去占领权力阶级的地位……” 见毛泽东兴趣很浓地听自己侃侃而谈,陈独秀呷了一口茶,又将自己读书的感受大大地畅叙了一番。
分手时,陈独秀答应请亚东、群益书社周转经费,帮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介绍俄罗斯和马克思主义著作。从这时起,毛泽东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6年后(1936年),毛泽东和斯诺提到这次晤谈:“陈氏的坚决信仰深刻印在我的脑中,成为我一生转变的原因……在我的生活中,这一个转变时期,可以说陈独秀对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
夏天,金陵大学肆业生陈公培去法国勤工俭学,陈独秀写了一封信托他带给延年、乔年。看了父亲的信。延年满脸不高兴,因为陈独秀劝延年脱离无政府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独秀那个人,你别理他。”延年将信扫了一遍,放进口袋里说。延年比陈公培长两岁,此时也才二十二、三岁,陈公培没想到延年对其父直呼其名。
此时,延年对无政府主义者吴稚晖、李石曾印象好,对胡适、陈独秀却不屑一顾。延年在给友人雄东即丁肇青信中说,“学生中尚有如此妄人,不是说‘胡某思想好,我与他通过信’,就说是‘陈某真不错,我的朋友与他相好,我也曾会过他’”。陈延年不喜欢受人制约,不赞成跟着陈独秀、胡适后面跑。
7月初的一天傍晚,汪孟邹摇着一把纸扇,夹着一本新标点的《水浒》,来到渔阳里2号陈宅请陈独秀作序。陈独秀说:“‘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黍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我最欣赏《水浒传》里这首诗。施耐庵写《水浒传》,主旨尽在其中。所以《水浒传》大家都喜欢看。现在的富人,吃荷兰冰淇淋还嫌不凉,吃西瓜还嫌不甜。”汪孟邹点头说:“就按你说的写。”
住在陈独秀家楼下的李达理个光头,平常话不多,专心在房间里写文章。过了几天,张国焘从北京到上海。张国焘此次来上海,一则受学联之托和刘清扬到南洋去募捐,再则受李大钊之托,来上海了解一下上海发起组进展情况。张国焘和李达住在一起,陈独秀和夫人高君曼及小孩住楼上。张国焘喜欢交际应酬,有时很晚才回来。有一次高君曼问他:“张先生是扎马路去了吧?”这时张国焘二十四五岁,他不好意思地说:“哪里,哪里。”
陈独秀这时非常忙。上午写作,中午休息一会,下午应酬来人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晚上继续写文章。
戴季陶夫妇住渔阳里6号楼,和陈独秀是邻居。对于这位《星期评论》主编,维经斯基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同时,维经斯基对《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印象也很好。他希望陈独秀和戴季陶、张东荪为主发起组织共产党。但张东荪参加一次碰头会后,就不见人影。起草党纲时,戴季陶看到 “党员不做资产阶级的官吏,不加入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时,说:“我和孙文关系非同一般,这一条,弟断不敢接受。”在这之前,孙中山知道戴季陶准备组建中国共产党,将戴季陶骂了一顿。张东荪、戴季陶中途退出后,沈仲九、刘大白等人也提出不能接受党纲,他们是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人类不应该有一切政治的组织,他们反对清朝的封建君主的政治,也反对西欧的民主政治。
夏日的一天, 李大钊和张申府在北大西斋学生宿舍“亢慕义斋”(德文共产主义直译音)讨论陈独秀的来信。陈独秀在考虑党章时,对叫“社会党”还是叫“共产党”拿不定主意。维经斯基的意思,各国共产党名称不一致,不必强求。于是陈独秀写信征求北方同志的意见。李大钊认为,俄国以前叫社会民主工党,现在已改为共产党了,还是叫共产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