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移转对企业主管的冲击--NLP与领导第142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55:11
作者:张修哲 |  文章出处:总裁学苑


  谈到环境层次带给企业主管的冲击,就不能忽视持续加温的企业“国际化、全球化”趋势。

  企业往成本低、有机会的地方跑,这是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的基本原因。而加速这个趋势的因素很多,其中,现代交通工具及交通建设越来越进步,使得地方与地方间的交通时间越来越缩短,正是其中的一个要项。

  我辅导的一家企业,总公司在台北,另外,在台湾中部乡下、上海市郊和曼谷附近都设有工厂,他们董事长经常往来于这几个据点,他很感叹地说:“虽然距离看来好象相距很远,但是,从台北到台湾厂、上海厂或者曼谷厂,其实,时间都差不多。”

  另一个加速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的原因,就是网际网络和企业商业软件的应用。网络、管理软件越来越进步,让企业信息的传递越来越顺畅、越方便、越快,这个世界好象变成了一个没有时间、空间障碍的工作环境。

  应用“IT”到某个程度以上的公司,即便他们的据点分散各地,即便他们的顾客、供货商遍布世界各方,路途遥远,见面不易;即便,他们的主管们,可能随时在美国、欧洲、亚洲…全球到处奔波,就算是人在国内,也经常在各地出差,想要大家相聚一堂,面对面沟通,实在很不容易。但是,沟通、联系这件事,却比以前更方便,大家好象随时就在隔壁的房间一样,还完全没有时间的障碍。

  有人甚至说:“要是您来往的厂商,因为他们的人员、主管出差、出国,就无法回答、解决您的问题,就没办法作决策,作业就没办法进行,甚至,没办法付给您帐款,那么,您应该及早停止与这家公司的往来。”

  他的说法,正点出了企业对网际网络与“IT”之依重。

  再说,现代全球市场行情变化快速,不论是原物料、零组件、商品或服务,不论是是买或卖,经常面对全球市场快又大的价格起落,一个疏忽,可能损失惨重;或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商机,一个不留神,商机稍纵即逝,订单就流失,一下子反应太慢,来不及下单,就买不到货…,搞得现代企业很难不关心全球市场的变化,很难不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经营。

  以单一企业的角度来看,“国际化、全球化”是一个大势所趋的必要考量,如果以全球产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就造成了“全球产业移转”现象。

  就以电子高科技产业来说,现在,有些人正在为台湾电子高科技产业外移而大伤脑筋,殊不知,很多电子高科技产业界的人士,早在台湾导入电子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就已经预估了这个“外移”之必然。

  美国、日本是电子高科技产业的先驱,在1990年之前就相当兴盛;接着,1995年,这个产业就“移转”到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台湾就是在当时成为电子高科技产业的生产重镇;2000年之后,这个产业又“移转”到中国大陆、印度、东欧、墨西哥…。这个“移转”趋势还会继续吗?

  业界人士显然并不认为这个趋势会就此打住,他们随时以“全球”角度在注视这个趋势的发展,深怕一个闪失,自己就被淘汰。自从金砖四国(BRICs:Brazil--巴西;Russia--俄罗斯; India --印度; China--中国)代替了亚洲四小龙之后,谁知道亚洲的越南、菲律宾、印尼,非洲的埃及、奈及利亚,中亚的孟加拉、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那里会是下个“移转”的地方?

  电子高科技产业的“移转”速度较快,所以较明显,其实,其它产业也有此现象。只要企业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竞争、必须追求利润,企业就会往成本低、有市场、有机会的地方跑,这是挡也挡不住的趋势,因此,“全球产业移转”也就很难轻易停止。

  这数十年期间,台湾企业主管的遭遇,正是受到这个“产业移转”的影响。当初“转入”时,企业主管们看到了希望,带领部属日以继夜地投入工作,也获得了相当“满意”的物质报酬,很多人却因此牺牲了个人的家庭、健康,还有整体的自然环境。

  到了“接替者”刚出现时,企业主管们感受到危机,于是带领部属日以继夜地忙着企业的种种开发、改善,搞得大家压力很大。

  到了开始“转出”时,有的企业主管选择留在台湾,接着,他们就面对了公司逐日缩小编制,职位可能不保,调薪幅度减缓的种种情境。这是一个痛苦的冲击。

  有的主管则选择离乡背井到远地赴任,这些企业主管也非常辛苦,一方面必须二十四小时,保持全天候战备状态,随时要因应突发的工作状况;一方面要面对不同习惯、想法,技能成熟度又非常不足的员工;一方面要在生疏、习惯极度不同的环境里过日子;一方面又要面对自己家庭的种种难题。这又是另一种痛苦的冲击。

  但是,冲击并非这样就停止,之后,离乡背井的主管,有的因公司被淘汰而失业,流落外地,有的则是因公司推动“本土化”,面对当地人才的竞争、可能被资遣的压力;留在台湾的主管,也面对了工作陆续被海外、外包取代,空间越来越小,甚至被裁员。当这些中年失业的主管想找工作,却又面对“产业结构转变”的课题…。老实说,变化、冲击还会持续演变下去。

  不只是企业主管受到冲击,其实,“国际化”变化的影响层面极广,下一代也一样不能幸免。有一位台湾刚取得硕士学位的年轻人,他不屑于每月新台币三万元待遇的工作,带着十几万元到上海闯天下,一年多后,他口袋空空地回到台湾。

  朋友问他:“没找到商机吗?”

  他说:“商机很多,大生意做不起,小生意太辛苦。”

  朋友又问他:“没先找份工作吗?”

  他说:“有啊,但是,每次面对的竞争者都是非常优秀的复旦、清华、北大毕业硕士,而且,他们要求的薪水只有新台币一万元左右。”

  最后,当口袋里的钱花光后,他只好又回到台湾了。

  汤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书中提到,自从美国企业进行“生产外包”,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就流到工资低廉、有竞争优势的地区;自从推动“白领工作外包”之后,印度会计师、医师,提供了美国政府与医院低阶咨询服务。

  他提醒美国年轻一辈:“一下子增加这么多邻居,都想来跟你抢工作,你该如何因应?”

  佛里曼所描述的现象,正是“全球产业移转”中“转出”地区所面临的状况,台湾企业主管倒是完整地经历了“转入”和“转出”,或许,这也是一项值得参考的台湾经验吧?


摘自:
总裁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