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上、原则上、基本上:官话"三上"潜藏公信隐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3:02:22
  江苏徐州睢宁县票选最差“官话”,除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之外的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各乡镇、县直部门负责人,都要拿出自己的讲话稿来给大家评判,最终入选的5篇较差讲话稿中,有2篇是县领导的讲话稿。

  在中央领导大力倡导“短、实、新”文风、各级党政机关积极推进文风会风建设的背景下,江苏睢宁评选最差“官话”的举动,无疑赚足了公众的眼球,引发各界热议。尽管此次评选中县委书记和县长尚“作壁上观”,“作秀”也罢,“治顽”也罢,睢宁自揭短处、自曝家丑的精神和勇气却是值得称道的。

  “官话”作为官方的表达方式,有其自身的规则或规律本属正常,但是,如果这种规律异化为固定的模式、“腔调”,那就成病态了。正像有人统计的,诸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重要讲话”、“严肃处理”、“有效措施”之类词汇,高频率地出现在官员的讲话中,充分表明官方表达已经落入僵化的“套路”。也难怪,老百姓闻“官话”生腻,谈“官腔”色变,最差“官话”的评选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公众的这种感受。

  其实,在现行的“官话”体系中,还有三个高频词汇不容忽视,那就是“组织上”、“原则上”、“基本上”。与一般“官话”不同的是,“三上”的语境常常同权力、政策、利益联系在一起,加上其本意的“不确定性”,一些官员便随意曲解“三上”的含义,以冠冕堂皇的方式敷衍民众、忽悠民意,达到个人或少数人的目的,令党政机关面临公信危机。

  “组织上”——“特权”的替身。曾几何时,“组织上”是何等神圣,多少人为之顶礼膜拜、誓死不渝,信任组织胜过自己的一切。但现在,“组织上”已由“神圣”变成“神秘”,在某些地方甚至已经变味、走样。因为她并不确指哪一级机关、哪一个机构,于是少数特权者就凌驾于“组织上”,将个人意志愿转嫁为组织意图,堂而皇之地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曾读过一首叫《无奈的“组织上”》的诗,诗里揭批:“有人把它当成玩权弄术发家致富的魔方/有人用它当护身的盾牌把该但的责任抵挡/有人借它开除掉异己/有人依靠他把不该办的事儿办的有模有样”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原则上”——“变通”的代称。顾名思义,原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根本准则。那么,“原则上”又是什么意思?官方表达中“原则上”见得太多,往往因其内容笼统,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混淆了原则与非原则的界限,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太多“运作”的余地和空间。君不见,公务接待“原则上不上烟酒”,但哪里的宴席名酒名烟停止过呢?……如果说“原则”是一道政策“大堤”,那么“原则上”就是“大堤”的一个“口子”,任由官员依意开合的政策“口子”。现在许多事情,坏就坏在“原则上”。

  “基本上”——“粉饰”的别名。勿庸讳言,现在官方的某些统计数据是犯了众怒了,由此得出的社会评价也失去了公信力。什么“基本上解决温饱”呀,“基本上有房居住”呀,但掀开这个“基本上”,就完全不是那回事。“基本上”一词真是奇妙,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掩盖了多少现实的“难堪”,俨然成了某些人粉饰政绩、粉饰太平、粉饰形象的“生花妙笔”。所以有人讽刺一些套话:“制度基本健全,责任基本明确,措施基本落实,管理基本到位,问题基本解决,情况基本好转,群众基本认可,领导基本满意。”果真是,巧用“基本”一词,“基本”畅通无阻啊!

  中国的语言文字很复杂,但更复杂的是使用语言文字的人。为官者建言、处事出以公心,才能有真正的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