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1:25:28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他明确区分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指出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但也是充满着矛盾的社会;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但也不会在一国首先实现;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必须分阶段进行,但阶段的划分应该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上作出了
杰出的贡献,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在继承的基础上也作出了新的发展。研究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新发展,对于全面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毛泽东明确区分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在深刻研究与剖析人类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未来人
类社会的科学构想,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无产阶级,通过使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对于这一构想,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曾作过极为清晰的论述:“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类似的意思或表述在《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都能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1)国家逐渐消亡,由共同联合体组织和管理社会全体成员;(2)生产资料公有,实行计划经济;(3)尽量发展生产力,物质产品极大丰富;(4)通过发展生产,科技发达,人对自然的控制极大加强;(5)消灭阶级差别与私有制从而消除人压迫人的根源;(6)各尽所能,共同享受物质和精神财富;(7)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应该说,这一些,或主要是这一些,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的描述。他们虽然把理想社会划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但是,对于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明确区分。显然,他们所描述的这些重要特征的出现范围,既包括了共产主义社会,也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
毛泽东也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应该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并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美好的理想蓝图的科学描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分别进行了描述。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毛泽东认为有下述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必须是公有制,并且把我国的公有制区分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两种形式;(2)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3)分配原则必须是按劳分配;(4)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但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5)国家管理和社会组织实行高度的民主与高度的集中的统一;(6)国家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实行整个社会范围的有计划经济;(7)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所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从毛泽东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不难看出,这些特征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描述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毛泽东在充分肯定马恩提出
的公有制、平等、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计划经济等特征的基础上,又对这些特征作了补充,并对这些特征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具体表现作了进一步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当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描述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描述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现实,没能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也没能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又如计划经济违背了经济规律,也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现实,没能
提出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形式。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虽然曾经发现了这些问题并着手改革,但因种种原因,这些改革只是昙花一现。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毛泽东认为有下述几个方面:(1)“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2];(2)生产资料实行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3)分配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4)三大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旧社会分工的彻底消灭;(5)阶级彻底消灭,政党、国家最终自行消亡。从毛泽东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不难看出,这些特征的描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观。毛泽东在充分肯定马恩提出的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公有制、按需分配、消灭阶级差别、国家消亡等特征的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比如毛泽东提出了消灭三大差别。他科学地分析了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都还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当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灭。”[3](P336)又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谈到政党、国家最终自行消亡时,写道: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
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还说:“我们和资产阶级政党相反,他们怕说阶级的消灭、国家权力的消灭和党的消灭。我们则公开声明,恰是为着促使这些东西的消灭而创设条件,而努力奋斗。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权力,就是这样的条件。不承认这一条真理,就不是共产主义者。……必须懂得,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权力,消灭党,全人类都要走这一条路的,问题只是时间和条件。”[4]二 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
美好的社会,但也不是“世外桃园”从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蓝图的科学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人类所向往的理想美好的幸福社会。这个社会是在完全的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消灭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非常丰富的社会;是消除了按劳分配中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埋葬了资产阶级法权、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是人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在那种社会里,没有剥削者、压迫者,没有地主、资本家,没有帝国主义,也没有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没有剥削制度造成的黑暗、愚昧、落后等,阶级、政党、国家权力都消灭了,人类进入了“大同世界”;在那种社会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每个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真正成为自己的社会和自然界的自觉的、真正的主人,全人类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毛泽东说过:“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3](P296)
在感受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美好的理想蓝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提出了矛盾的学说,但是他们不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更没有创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而毛泽东在描述关于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美好的理想蓝图的同时,他又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为指导,结合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发生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重大事件和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1957年2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到底存不存在矛盾、存在哪些矛盾、这些矛盾的性质怎样、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给予了科学的回答,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毛泽东虽然没有系统地论述过,但他多次明确指出过共产主义社会肯定有矛盾。他依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不会再有矛盾存在的认识,是一种天真烂漫的想法。他也多次指出,共产主义社会还是充满矛盾的,绝不能把它理想化,把它描绘成中国《礼运·大同篇》中说的“大同世界”,描绘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说的
“世外桃源,认为共产主义社会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点黑暗也没有,一点矛盾也没有,一切都好了,没有对立物了。”[5]毛泽东批评这是一种抛弃了伟大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他还说过:现在我们把未来理想想得很美,可是未来到来时人们会感到不满意,一万年以后社会还有善恶,无恶即无善。他认为,只要还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先进和落后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那么,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存在,并且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他说:“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6]毛泽东的这
些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重大发展。三 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但也不会在一国首先实现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直至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还是在全世界同时胜利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国家胜利的结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夺取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首先在俄国由理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指出:“我们在向往社会主义的
同时深信,社会主义将发展为共产主义。”[7]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人类一定要进到“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3](P296)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会不会象他所论述的社会主义革命取胜那样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建成的问题,列宁也没有明确指出过。
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一人类发展的光明前途,毛泽东是深
信不疑的,并且曾作出过形象、生动而通俗的描述。他说: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进了历史博物馆的东西了。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8](P686)他在1939年写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是不要资本家的,不但中国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英国也好,美国也好,日本也好,德国也好,意大利也好,将来都统统不要资本家。”还说:“中国将来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这样一条定律谁都不能推翻。”[8](P686)1956年国际风云变幻,
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在东欧发生了波兰、匈牙利事件,西方一些共产党大批党员退党,国际上敌对势力掀起一股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恶浪,他们攻击马克思主义“过时”,叫嚣共产主义运动“失败”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在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下,毛泽东作为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者,高举共产主义理想旗帜,坚决抵住这股恶浪,义正辞严地抨击和驳斥了种种谩骂和污蔑。1957年11月6日他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上严正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9]毛泽东还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所阐明的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就不能最后地得到解放”(毛泽东1956年9月27日接见外宾的谈话)。毛泽东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认为“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10]然后还应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指出“按照列宁主义的
观点,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后胜利,不但需要本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而且有待于世界革命的胜利,有待于整个地球上消灭剥削人的制度使整个人类都得解放。”(见1969年4月28日《人民日报》)还说:“在帝国主义还存在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叶剑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在这里,毛泽东阐明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国际性的,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在一国首先实现,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是全人类的共同解放,在整个地球上消灭帝国主义和人剥削人的制度。同时,也阐明资本主义是一种国际力量。只要世界上还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也就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而且这种
斗争还是极其复杂、曲折、长期的。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四 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必须分阶段进行,但阶段的划分应该因国而异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还是作为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测。他们在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同时,认为人类解放作为历史过程,是分阶段展开的,也预见到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将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他们运用唯物辩证法曾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大体进程作过科学预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经历三个历史阶段: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将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他们并没有论及。列宁接受了马克思关于上述三个阶段划分的意见,并明确地称这三个阶段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过一些论述,如曾提出过“还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彻底胜利和巩固了的社会主义”等概念,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也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划分。这些论述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但同时也说明这个问题还有待后来的社会主义者依据实践经验去加以解决。
毛泽东认为,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的具体道路、步骤和方法也不会一样。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出发,首先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作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互相衔接又是性质、任务各有区别的两个革命阶段。前者为后者作准备,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
最低纲领,是“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国家和社会状况,推进到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将来的纲领或最高纲领”,是建立“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还说:“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11]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我们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低纲领,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因此,共产党员要明确我们的最终目标和长远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3](P276)
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认为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
发,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根据对生产力大发展和人民富裕的实际状况的考察,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这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富有创见的一个成果。这个认识虽然还没有展开,也没有被当作中国的基本国情加以强调,但是,它仍不失其重要的思想理论价值。它确实是我们今天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的思想来源。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沿着建
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总之,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在继承的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这些发展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有了更进一步
的认识,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发展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也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
京:人民出版社,1956:223-224.
[2]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 .北京:三联书
店,1994:16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68.
[5]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 .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1998:323.
[6]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514.
[7]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78.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9]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 .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1998:6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262.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1058-1059.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文明成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国家发展和强大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社会现实观察-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汪亭友: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搜狐新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央视焦点访谈:城市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古田会议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艾思奇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伟大贡献 艾思奇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伟大贡献 论毛泽东社会理想的转变历程及实践启示 毛泽东的理想社会有以下五大特点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推翻和消灭的关系 改革开放:邓小平继承和纠正了毛泽东 探索之路——蒙培元对冯友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黄帝四经》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与发展及原因 真正被彻底毁灭中医继承和发展的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 旧体诗词的继承与发展 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周易》的研究 - 历史沧桑 - 社会万象 - 乐趣官方论坛 由李庄事件谈对法治理解的误区-社会思潮批判-马克思主义评论网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创立和发展 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系列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