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有关的非技术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34:51

转基因食品有关的非技术因素

作者:山哥  万维读者网

最近在华文媒体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问题讨论很热烈。中国国内有生物技术专家之间,技术专家与经济学家之间,都展开了混战。海外万维博客和论坛也受到感染,像伍加这样的电脑专家也一再发文探讨,使山哥作为生物科技业内人士(不从事转基因食物研发),颇受鞭策。但愿这篇小文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这个重要领域里争论的来龙去脉。

追根溯源,人类改造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以便为自己提供更多样更充足食物的实践贯穿数千年来整个文明史中。150年前达尔文就记载了人类对食用动植物的驯化,栽培,留种实践中的人工选择。比如,在普通野生牛中逐渐选育出肉牛和奶牛;选育小麦水稻等农作物。这便是早期的生物食品遗传改良。

20世纪初由于遗传学规律的发现,人类开始开展大量的杂交育种,把人们需要的优良遗传品性,组合到一些生产品种中,大量推广。例如60年代开始的绿色革命,把高产稳产的优良品性聚合到一些小麦和水稻品种,解决了人类千百年来一直忧虑的粮食供应问题。中国的杂交水稻也是该类技术的一个典范。

但是,由于物种间的生殖隔离,使得传统杂交技术只能在同种或近缘种间进行,经过百年杂交育种,可供利用的遗传资源几乎耗尽,人类食物生产又有满足不了人口增长之虞。

1973年,3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类特殊的生物催发剂-限制性内切酶 可以帮助人类在体外实现基因重组。这样,一项划时代的高新科技-基因工程(也可谓遗传工程)诞生了。30多年来,生物科学家们利用这项新科技,外加日新月异的基因测序技术,细胞组织培养与再生技术等等,分离鉴定了数以千计的微生物,动植物以及人类基因。1980年代以来,利用基因工程研究和生产转基因食品成为可能。

下面我们集中讨论的最近一个热点-转基因抗虫水稻。

1901年,日本学者发现了土壤中有一类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10年后德国科学家发现这种细菌可以使面粉中的一种飞蛾的幼虫致病而死。原来它产生一种Bt毒蛋白,可以杀虫。1976年,有人鉴定了产生Bt毒蛋白的Bt基因。早在192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提取的Bt毒蛋白作为生物杀虫剂喷施植物,控制田间害虫,取得广泛成功。从1980年代开始,基因工程专家开始把Bt毒蛋白基因体外修饰重组后转入农作物中,产生了转基因抗虫的烟草,棉花,大豆,玉米和水稻。

由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在近1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大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使曾让全世界棉农和农技员头痛的主要棉花虫害得到控制,受到广泛欢迎。

但是,棉花毕竟不是人类食物,人们或许可以忍受。而Bt毒蛋白基因转入人类主食水稻中,不可避免的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

1.转基因抗虫水稻食用安全吗?

2。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生态环境有什么潜在危害?

关于第一个问题,生物技术专家认为完全没有问题。主要理由是Bt毒蛋白只在昆虫的碱性肠胃中发生毒害作用,而人和其他哺乳动物都使酸性胃肠,Bt毒蛋白会像其他普通蛋白一样被人消化吸收而不会发生任何毒害。况且田间喷施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从未有人畜遭受毒害的报道。

可是也有人争辩大量Bt毒蛋白包含在主食中进入人体毕竟前所未有,时间一长,谁知会发生什么?况且人的个体差异极大,即使只有少量人群发生中毒或过敏,都是值得担忧的。何况也有欧洲学者报道了Bt毒蛋白对实验动物的毒性现象。

第二个问题也很复杂。尽管生物技术专家根据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经验表示乐观。但很多环保人士还是忧心忡忡。自从1960年代发现化学杀虫剂的可怕污染以来,人类开始担心日趋恶化的环境生态。前苏联切尔洛贝利电站发生特大事故后,人们对高技术可能带来的致命威胁十分警惕。早有人指出,核污染释放环境中虽可怕但会随时间衰减,可基因污染有可能不断增殖,失去控制。

转基因食品前景如何?除了技术和环境的安全考虑外,经济,市场以及政治的考量也在扮演重要角色。现在我们来继续探讨围绕转基因食品科技安全性争议背后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转基因食品的专利知识产权问题。由前文可知,转基因食品研发已经历时近30载,它建立在当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以及基因组学的最前沿探索之上,耗费了巨额资金和人力投入。很多关键技术都已经由技术发明人申请了专利,或者已经被跨国公司买下并拥有。一旦大规模商业性生产,必然出现专利权问题。这就是郎咸平之类“左翼”经济学家出来大骂美帝及其中国走狗的原因。美国执基因科技的牛耳,而中国的基因专家也多是美国和西方培养的。你看,一项高科技推广问题,迅速演变成了经济政治问题了。

其实早在郎教授之类华人聪明又正义之士拍案而起之前10多年,山哥就亲耳听到了来自非洲的此类担心。肯尼亚年轻生物技术精英克里斯(我曾在“我的非洲同学克里斯”中对他做过描写)曾敏锐地指出:转基因技术很可能造福人类,但主要受益者很可能是美国和西方技术拥有者。非洲人的生产会提高,但我们得付出更多的技术使用费“。

中国的农民早就是弱势群体,他们是否在转基因食品生产中会被贪官和学阀忽悠,成为国际资本的赚钱工具?这种担心也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不过从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经验来看,跨国公司孟山都确实赚钱了,中国有关研究者也发了财,可是广大棉农也确实喜欢抗虫棉。因为以前常常泡在农药里,太危险了。现在虽多付了种子费,但少了花农药钱,节省抗虫工时,农民还是得利多。

如此看来,转基因食品也可能出现皆道欢喜的局面?如何既保证多数人都得利,又鼓励科技进步,确实是中国政要和学者们需要精心考虑的问题。

其次我们来看不同国家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差异。

美国不单是转基因技术的领先国家,也是世界食品生产大 国和主要出口国。美国热心转基因技术的立场比较容易理解。

欧洲却是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主要抵制国家。如果你近期在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此也不难理解。目前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而欧盟内的食品生产完全能够满足自己需要。但面对南北美洲和亚洲的便宜进口农产品,欧盟除了关税壁垒,便是转基因和食品安全标准壁垒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欧盟对转基因食品零容忍的政策很难改变。

更何况,在欧洲的政治版图中,绿党和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緑绿们除了反核,便是反基因了。读者也许会奇怪:欧洲也是基因科技领先者,难道他们会对未来的巨额利润毫不动心?

不会的。欧洲的跨国公司早就在美国,加拿大,南美,以及亚洲等地区建立分支,欧洲的大学和科研所也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未来欧洲肯定能运筹帷幄,“决战境外”,坐收渔利。

其实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人口大国对基因技术可能需求更大。欧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食品生产自给有余。贸然尝试一类并不必要的新产品,实在要担当不值得的风险。而发展中国家食品保障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新科技当然是必要选项。并且这些大国尤其是中国的基因技术,也在快速赶超西方的进程之中。假以时日,中国等国必然会拥有自己的全套自主开发的转基因产品。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科技进步的狂热追捧者。现在随着教育科技进一步昌明,有些人出来监督科技应用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了,这也应该是一种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