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民丨主﹑人丨权与儒丨家文化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29:37

日志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转] 余英时:民丨主﹑人丨权与儒丨家文化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更多
  • 设置置顶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转载自 不倒翁    转载于2010年06月15日 20:15 阅读(3) 评论(0) 分类: 理论探索 权限: 公开

 

民丨主与人丨权这两个完全起于西丨方的概念﹐前者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后者则兴起于文艺复兴与启蒙之时[1]。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中丨国知识分丨子对诸如自丨由﹑平等﹑社丨会契约等一揽子西丨方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如此着迷﹐以致于他们一直致力于将这些观念移植到中丨国来。1949至1976年﹐中丨国大丨陆的知识分丨子无法就民丨主与人丨权进行严肃的讨论﹐而同时期的台丨湾和香丨港﹐自丨由思想则非常活跃﹐在那里﹐民丨主﹑自丨由﹑平等与人丨权受到了凸出的关注。这一新的思想在中丨国大丨陆以外的发展﹐我们可以分辨出两个不同的流派。

  一方面﹐中丨国自丨由传统的主流是以反儒学的面丨目出现的﹐在五四丨运丨动以及后来集结在台丨湾《自丨由中丨国》周围的知识分丨子则强化了这一立场﹐而”发行人“胡适则独一无二地具有既是《自丨由中丨国》又是反儒传统的双重身分。另一方面﹐持文化保守主丨义立场的新儒丨家也开始认真视民丨主和人丨权的课题。目睹儒丨家文化在中丨国大丨陆遭到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损害﹐新儒丨家认识到﹐如果他们被剥夺了拥有儒丨家信丨仰的权丨利﹐他们无比珍视的儒丨家价值观将无法得到拯丨救。然而他们坚丨持﹐如果找不到一条清晰的路径将这些源于西丨方的观念整合到儒丨家文化框架之中﹐包括民丨主和人丨权在内的这些思想的舶来品就不可能在中丨国土壤中植根﹑壮丨大。现在我再转向1980年代至今中丨国大丨陆复苏的关于民丨主和人丨权的讨论。

  众所周知﹐1980年代初期实行的改丨革开放政丨策﹐在思想领域的反响就是许多新一代中丨国知识分丨子奉西丨方文化为精丨神指南。在所谓”文化热“期间﹐西丨方思想界的形形色丨色思丨潮---从新左丨派﹑批丨评理论﹑现代化理论﹐到新自丨由主丨义﹐都能在年轻的中知识分丨子群丨体中找到支持者。这场突如其来的西丨方思想的大洪水引起了强丨硬反弹﹐1983年发起了清除西丨方精丨神污染运动。然而﹐在整个1980年代﹐对西丨方民丨主思想和理论的再次引进﹐力度最大﹐也最令人鼓舞。诸如自丨由﹑权丨利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观念和价值观﹐被中丨国知识分丨子视为民丨主社丨会的定义性的标志。

  在那个洋溢着乐观主丨义的时代﹐中丨国知识分丨子尤其是青年学生﹐对民丨主显示了充满热情和无拘无束的信丨仰﹐他们坚丨信民丨主是解决当前中丨国所有问题的万能药。这种信丨仰掀起了一场民丨主运动﹐而后悲剧性地结朿于 198丨9年。

  在”文化热“期间﹐另一个被广泛而热烈地争论的中心主题是传统中丨国文化与中丨国现代化的关系。围绕这一极其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形形色丨色的主张。但是﹐作为五四反传统精丨神的继承者﹐大多数鼓丨吹民丨主的中丨国知识分丨子都对儒学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儒学已经成为中丨国迈向自丨由民丨主的绊脚石。另一方面﹐我必须立刻补充的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多学者知识分丨子开始了对儒学人文主丨义传统的再发现和重估﹐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厌恶官丨方意识型式而采取的抗丨拒姿态﹐同时也是对1949年以来中丨国大丨陆以外儒学研究的一种积极响应。这两种话语﹐一是关于民丨主的﹐一是关于儒学的﹐在1980年代一直平发展﹐但在1990年代很多方面开始发生互动。上文的历丨史综述﹐可算作对我将论述的民丨主﹑人丨权与儒丨家文化关系的一个导论。学术界围绕这一异常复杂的课题﹐已经写得够多了。关于如何从多方面来阐述这一关系﹐从极端否定到极端肯定﹐研究者事丨实上已经穷尽了所有可能的角度﹐足以不容后来者置喙。我这里所要做的工作﹐并非提供我自己的观点﹐以使这一漫长的争论更加纠缠不清。因此在下文﹐我将尝试采取一种历丨史的视角﹐以便使这场争论的实质得更好的了解。

  首先﹐请允许我对作为西丨方文化的学理概念上的”民丨主“与”人丨权“﹐与作为使用于大多数文明的普世性术语的民丨主与人丨权﹐作一清楚的区分。在后一个范畴中﹐我把民丨主看作是普通大众的观念﹐这一观念是政丨治权威的来源﹔而人丨权则是指﹐人们应当得到与他们的尊丨严相称的对待﹐就如同说这是他们被赋予的一种特定美德﹐而这正是体面生活的基础。 在一些非西丨方文化中﹐譬如中丨国文化﹐找不到这些特殊的西丨方概念或术语﹐但没有证丨据表明﹐在这些文化中就不存在这些西丨方概念所表达的普遍精丨神。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科学“这个西丨方概念。这个概念在传统中丨国知识范畴中是没有的。但恐怕没人会说李约瑟的《中丨国科技史》(Scine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是用词不当。关于民丨主﹑人丨权的这一区别﹐我不能在这里展开太多的细述。但随讨论的推进﹐我将努力证实的观点。

  在今日实际生活中﹐民丨主和人丨权是不可分割和互相补充的。然而﹐为了便于分析﹐姑且将二者分开来讨论﹐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对它们与儒学文化的关系的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中丨国﹐首先使用”民丨主“这个词的人是王丨韬(1828-18丨97)﹐他是理雅各布(James Legge)翻译中丨国典籍时有名的中丨国助手。在1867-1870年间陪同理雅各布游历英格兰与欧陆期间﹐他接丨触到了西丨方政丨治系统的第一手材料。他将区别洲的政体分成三种﹐分别命名为:民丨主政体﹑君主政体﹑君民共治政体(君主立丨宪丨政体) [2]。在王丨韬的启丨发下﹐康有为(1858-1927)根据这一分类设想了一个中丨国政丨治历丨史分期的框架。在他影响很大的着作《孔子改制考》中﹐他把中丨国历丨史分为: ”民丨主“﹐这种最完美的政丨府形式出现于圣丨王尧﹑舜统丨治的三代﹔”君宪“﹐是仅次于前者的政丨府形式﹐它出现于西周初年﹔最后﹐是君主独丨裁制﹐这种最糟糕的政丨府形式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丨一中丨国以来一直延续到康有为的时代。《孔子改制考》的核心主张是﹐中丨国第一个倡导民丨主思想的”改丨革家“孔子﹐已经向后人示范了如何通过复杂的制丨度改丨革来创造第二个黄金时代[3]。我们可以轻易地指出﹐康有为的整个努力从历丨史学角度看不过是一派胡言﹐但这不是问题之所在。这里我们首要关心的正是儒丨家对西丨方民丨主文化的响应﹐就这一点说康有为所采取的这一战略行动作为证丨据的价值﹐是无比重要的。在康有为这一个案中﹐康有为不但对接受西丨方概念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犹豫﹐而且甚至试图将其中丨国化。这即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在今天许多人的观念中﹐民丨主与儒学是不兼容的。这里﹐让我先转到哈佛大学萨缪尔?杭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系统阐述的文明冲丨突论的武丨断论断:

  ”这个命题在学者中几乎不存在异丨议﹐即传统的儒学是不民丨主的或反民丨主的。中丨国古典政丨治唯一的现代元素就是﹐它的科举制丨度向有才能的人开放职位而不考虑其社丨会背丨景。它甚至还有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晋升体丨制﹐然而却无法产生一个民丨主政体……中丨国古典儒学及其在朝丨鲜﹑越南﹑新加坡﹑中丨国台丨湾﹐以及日本(儒学味较澹)的派生物﹐都强调集体高于个人﹐权威高于自丨由﹐责任大于权丨利。儒丨家社丨会缺乏个人有权对抗国丨家的传统﹐对个体权丨利容丨忍的限度是﹐它们是由国丨家创造的。和谐与合作优先于分歧和竞争。维丨护秩序和尊重统丨治者是杧核心价值观。集丨团﹑党派﹑观念的冲丨突被看作是危丨险的和非丨法的。最重要的是﹐儒学将社丨会和国丨家合为一体﹐没有给可以平衡国丨家的自丨治社丨会制丨度提供合丨法性……事丨实上﹐儒丨家社丨会和受儒丨家影响的社丨会并不欢迎民丨主。[4]“

  就一种批丨评性分析而言﹐如此不加区别概括显然不能让人接受。我引用它的原因是﹐这种论调不幸在很多论着﹑尤其是西丨方的论着中可以碰到。然而﹐出于澄清的目的﹐我还是要作一点说明。首先﹐杭廷顿的”儒丨家“或”儒学“似乎过于宽泛﹐几乎等同于”中丨国的“或”中丨国“。他的简述讲的更多的是笼统的帝制中丨国的特征而非儒丨家本身。他不但忽视了儒丨家的批丨判性﹐也忽视了帝制中丨国积极的特征。其次﹐中﹑西丨方差异被过分夸大了。在对权威﹑秩序﹑统丨治阶丨级的尊重以及强调集体的优先性等方面﹐中世纪的欧洲一点都不比帝制中丨国更进步。在当代某些天丨主丨教国丨家﹐我们仍能找到这些传统。

  最后﹐如果我们接受杭廷顿的观点﹐即在民丨主问题上儒丨家与西丨方有着内在的冲丨突﹐那么怎么解决上文提到的这个简单的历丨史事丨实呢?即儒者王丨韬与康有为恰恰是民丨主政丨治体丨系的崇拜者和提倡者。在儒丨家与西丨方民丨主的关系中值得探究的是﹐在英格兰之行目睹了真丨实的西丨方政丨治和司法体丨系之后﹐王丨韬的儒丨家背丨景是怎样引丨诱他赞赏这一体丨系的。在一篇关于不列颠政丨府的文章里﹐王丨韬说:

  ”然而﹐统丨治者与被统丨治者之间声气相通﹑人丨民与管理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才是英吉利真正的力量所在……我的观察是﹐英吉利的日常政丨治生活事丨实上实现了我丨国传统的三代政丨治理丨念。

  从行政角度者看﹐推荐与选择是切实可行的﹐不过被推荐者在被推上管理人丨民的职位前必须有相当的知名度﹑良好的德行和成就……大多数统丨治法规的原则是坚丨持显示公丨正为目的……违法者只有在他招丨供的情况才上法庭﹐当事丨实真丨相大白并得到证词实后﹐嫌犯才被投入丨监丨狱。决不存在残酷的棰楚肉刑﹐监丨狱中的犯丨人有衣食供应不致饥寒。犯丨人还被教以劳动技艺﹐使他不致沦为游手。犯丨人家属每周探访他一次﹐使他悔丨改并过上新生活。他不会被狱吏虐丨待。三代以下﹐如此优秀的监丨狱制丨度在中丨国消失很久了。[5]“

  由于受到了西丨方模范的强烈冲击﹐王丨韬对英国体丨制的描述无疑是理想化了。他完全忽视了﹐当然他也不可能了解英国丨法丨律的历丨史﹐直到不久以前﹐在其审问制丨度中﹐拷丨打还被当作取得”完全的证丨据“的必要手段﹐而这一点使王丨韬的注意力被两个问题所吸引: 首先﹐只有在民丨主制丨度的政丨府下统丨治者与人丨民才能发展出良好的关系﹔其次﹐我们策之为违反人丨权的行为﹐诸如拷丨打取供﹐只有在号称法丨治的制丨度下才能得到有效禁丨止。 而王丨韬反复宣丨称英国的政丨治和司法实践﹐将儒丨家经典中描述的三代最丨高理想化为现实﹐这一点再清楚不过地反映了他的儒丨家背丨景。在王丨韬看来﹐儒学与民丨主﹑人丨权这两者的互相兼容是理所当然的。因而﹐王丨韬开创了这样一条思路:在中丨国存在着起源于本土的独丨立于西丨方的非常古老的民丨主理丨念。这一思考与探究的方向﹐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良派的革丨命派都受到了这首咒符的蛊丨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样的理丨念支持﹐恐怕发动戊戌变法或者辛丨亥革丨命的当事者﹐连发动这些运动的动机都不可能有。 我们已经见识了戊戌变法的领丨导者康有为是怎样的使”民丨主“本土化的。现在﹐我们可以再引用中丨华民国缔造者孙逸仙博士的一段话来证明我的观点。关于民丨权主丨义在中丨国的起源﹐孙氏说:

  ”中丨国古昔……有所这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丨权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丨度。[7]“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古语都出自《孟子》。其中第一句出自《尚书?泰誓》为《孟子》所引用。第二句则表述了儒丨家关于人丨民有革丨命权丨利的理丨念。最后一句话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普通人丨民才是政丨治权威的终极来源。正如我们所知﹐孙逸仙一视同仁地重视西丨方政丨治理论和儒学遗产。但他真诚地相信﹐他的民丨主革丨命从儒丨家政丨治理丨念那儿受到的激励与法兰西大革丨命那儿得到的一样多。这与杭廷顿”中丨国的儒丨家遗产……是现代化的障碍“的论断形成了有趣的对比[8]。

  我认为福山 (Francis Fukuyama)下面对杭廷顿的评价是十分公允和合理的: ”当杭廷顿武丨断地说﹐现代自丨由民丨主产生于天丨主丨教文化时﹐形形色丨色的天丨主丨教在现代民丨主出现以前却怀着敌丨意极力压丨制自丨由,压丨制宽容和民丨主的辩论。所谓民丨主绊脚石的儒丨家在这方面不会比其他文明更加反丨动﹐尤其是把它与印度教或者伊丨斯丨兰文化相比如此﹐这一点更加明显。“见Francis Fukuyama ”Modernization and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in Asia.“收入Eric Wu和Yun-hun Chu编, The Predicament of Modernization in Asia(Taipei:National Culture Association, 1995),p.20.

  所有关于儒学与西丨方民丨主丨义观念关系的认真讨论﹐都会涉及到对儒学政丨治原理丨念的澄清。确切地说﹐找出那些儒丨家19世纪末广泛传播并使中丨国知识分丨子对民丨主产生兴趣的儒丨家政丨治理丨念﹐是丨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此我想简单提一下儒丨家中丨国政丨治思想史上已成为经典的黄宗羲(16丨1丨0-16丨95)的《明夷待访录》[9]。这本书尽管17世纪中叶已写成﹐但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世纪才被改良派或者革丨命派的知识分丨子们重新发现。本书对中丨国﹑日本知识分析的影响广为人知﹐因而无须在这里多着笔墨。这里只是将《明夷待访录》当作悠久的儒丨家政丨治思想传统的一个终极成果来加以讨论。

  限于篇幅﹐我只能提出三丨点。首先﹐作为对《孟子》传统的继承﹐黄宗羲发展了人丨民是政丨治权威终极来源这一命题。用他的话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换言之﹐君主只是人丨民选择用来处理公共世界各种事物的仆人。然而﹐由于天下大事千头万绪﹐”君“凭一己之力不能统丨治好﹐因此必须由后来称之为”臣“的同事分担。需要明确的是﹐臣也是向人丨民﹑而非向君主负责的。但是﹐令黄宗羲沉痛的是﹐所有这些政丨治原则在秦统丨一中丨国后(前221)被颠丨倒了过来。从公元前221年起﹐历代皇丨帝占据了”君“的地位后就把整个国丨家当作自己的私产。结果是﹐不但人丨民成了奴仆﹐遭受君主反复无常的剥削和压倒太久了﹐黄宗羲写《明夷待访录》的目的非常清晰,就是要求纠正这一错误的秩序。

  其次﹐黄宗羲把儒学政丨治批丨判的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丨水平。在”学校“篇中﹐他强调儒丨家的学校必须同时发挥政丨治和教育双重功能。除了培养学者---官丨员外﹐学校应该是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丨见的政丨治批丨判场所﹐当学者们轮流主持对时政的讨论时﹐皇丨帝和大臣应当定期像学生那样坐在太学中认真倾听。黄宗羲论证到﹐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为皇丨帝以为是者未必皆是﹐以为非者未必皆非。他不必自己决定对错﹐而应该与学校之士共同决策。当然﹐这样的思想并非是黄氏发明的﹐子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学而》)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清楚: 当皇丨帝的统丨治有失误时﹐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权批丨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郑国相子产拒毁乡校﹐而他的政丨策在那里受到了激烈的批丨评。儒丨家学者读史至此﹐高度赞扬子产的作为[10]。这一传统不仅非常古老﹐而且延续到了汉代的太学丨生丨运丨动﹑宋代﹐直到黄宗羲自己的时代。

  最后﹐黄宗羲对”法丨治“”人丨治“对立的强调﹐应该视为儒丨家政丨治思想的新发展。黄氏对”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坚丨信几乎是对儒学传统的颠丨覆。但是﹐他所说的”法“与法家的”法“绝不等同。在黄宗羲看来秦朝加以具体化了的法家之法纯乎是法规条文﹐它只是为皇丨帝利益服丨务的”非丨法之法“。相反﹐黄宗羲要确立的法是为人丨民捍卫这个世界的。正如狄百瑞正确指出的那样﹐黄宗羲首先关心的是确立”法之基础“﹐它应当是”统丨治体丨系或者统丨治制丨度的本质而非丨法丨律术语﹐它应当代丨表人丨民的利益﹐并与道丨德律法相一致“[11]。由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和其他理论﹐晚清改良派或者革丨命派两大营垒都骄傲地宣丨称黄是中丨国丨民丨主思想家的先丨驱。早年政丨治思想的形成与政丨治生活深受这部着作影响的梁启超(1873-1929)﹐直到1929年的一篇文章中﹐仍然认为黄宗羲之伟大之处在于﹐他在早于鲁索《社丨会契约论》数十年丨前(准确地说应该早了整整一个世纪)写出了这部巨着[12]。18丨95年﹐当《明夷待访录》重见天日时﹐孙逸仙立刻将包括前两篇的一个节选本寄给了日本友人。有学者以这一事丨实丨证明《明夷待访录》是孙中山革丨命的共丨和思想中中丨国方面的来源[13]。因此﹐《明夷待访录》提供了一个说明性的个案﹐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17世纪的儒丨家政丨治思想是怎样为近代中丨国精英知识分丨子接受和欣赏西丨方民丨主理丨念和价值观做了思想准备的。这里我必须声丨明﹐我并不同意以前某此学者的看法: 黄宗羲可以与鲁索﹑洛克﹑穆勒相比。我的意思是﹐黄宗羲确实发展了一套新的有趣的理丨念﹐这套理丨念可以最好地被解释为对西丨方民丨主理丨念的接受。如果承认我在上文所作的”专门学理意义上的概念“与”普世性术语“的区分还有一点道理的话﹐那么可以说﹐黄宗羲将关于人丨民的政丨治权威的来源这一普遍的儒学观念﹐发展到了时代所能容许的极致﹐而西丨方民丨主思想在学理意义上是与之有差别的﹐但是在普遍意义上则是一致的。

  现在让我转到人丨权及其与儒丨家文化的历丨史关系。”民丨主“﹑”人丨权“作为词汇﹐在中丨国传统话语中是没有的。然而﹐如果我们同意1948年的《联合国宣丨言》对”人丨权“的定义中的双重涵义---普遍人性与人类尊丨严﹐那么正如”民丨主“一样﹐我们能证明儒学中有”人丨权“思想﹐只不过是以不同的词汇和概念表达。有趣的是﹐在西丨方人丨权理论史上有过这样一次着名的论断:

  ”用语言难以直白浅显地表述权丨利……拥有一种权丨利意味着受益人同时承担对别人的责任﹐所有关于权丨利的命题都可直白浅显的翻译成所有关于义务的命题。如果承认这一点﹐如何表述权丨利就显得无关宏旨﹐关键是当我们谈到人丨权时﹐便是提出了我们对他人应负有何种义务这一问题﹐而不是向我们提供任何独丨立的伦丨理上的洞见。“[14]

  毋庸赘言﹐我自知学浅不足以判断这一论断是否正确。我在这里介绍它的原因仅仅是﹐当我试图讨论人丨权思想是否在儒学中存在时﹐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尤其是下面对这一论断的进一步阐述:

  ”如果可以这样完整地表示权丨利﹐即对权丨利的拥有者而言﹐权丨利多少是对他人承担义务的一种复杂约定﹐而那些义务能够反过来被更高层次的道丨德律法所解释﹐那么权丨利是一种独丨立的表述的观点显然已经被抛弃﹐权丨利涵义拥有了解释性和证明性的道丨德力量。“[15]

  将这种话从上下文语境中抽丨出稍加弯曲﹐我认为它再恰当不过地解释了”人丨权“概念在儒丨家传统中缺位的原因。在整个儒学史中﹐用义务的表述代替了对权丨利的表述。这可用孟子对梁惠王的这段建议为例: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忽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6]

  这里﹐孟子提出了一个真正的”君“应该对治丨下人丨民所负有的义务。然而﹐如果我们把他的义务表述翻译为权丨利表述﹐可以立刻非常清晰地看到﹐人丨民不仅有权使用土地和有权在农忙季节获得完全的人种自丨由﹐而且有受教育的权丨利。儒学文本与历丨史记载中充满了对个人的形形色丨色政丨治﹑社丨会角色的义务或者责任的讨论。它们中的大部分可以被解读成是人们拥有利益的权丨利。权丨利义务相互依赖﹐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儒丨家的人丨权观中有一点特殊性﹐它的涵义能通过密切地检丨视硬币的另一面加以更好地把握。

  《论语》﹑《孟子》与其他儒学文本对普遍人性和人类尊丨严的表述同样是丨非常清晰的[17]。显而易见﹐到公元1世纪为止﹐儒丨家的人丨权概念中关于人类尊丨严的内容在官丨方法丨令中表现为禁丨止买卖和杀丨害奴丨隶。在公元9年﹐新朝皇丨帝王莽因为集市买卖奴丨隶而声讨秦朝时﹐用了如下表述:

  ”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那同栏﹐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丨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丨妻子﹐逆天心﹐悖人丨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18]

  公元35年﹐东汉光武皇丨帝在一道诏书中写道: ”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19]这两个例子充分显示了﹐儒丨家关于人类尊丨严的理丨念已经转丨化为法丨律行动。作为一项制丨度﹐蓄奴不被儒丨家认为是合丨法。胡适曾说过一个着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事(365-427)﹐陶渊明派一个仆人到他儿子那里去﹐在给儿子的信中他写道: ”真诚对待这个小伙子﹐因为他和你一样是我的另一个儿子。“胡适只有十来岁时读到了这一感人的逸事﹐但是他承认这件事情对他此后的生活与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这故事提醒我们想起孟子曾强调的观点—即使是对待乞丐也要允分尊重他的尊丨严。[21]

  最后﹐我希望就儒丨家的自我个体的观念略赘数语。在今日的西丨方流行着一种说法﹐即使在儒丨家基础上能够生发出中丨国的”人丨权“﹐那么这种”人丨权“也只是一个具有隶属于社群特征的变种。西丨方式的个体权丨利不但与儒丨家思想抵触﹐也与整个中丨国文化相抵触。以我所见﹐这一观点只是正在西丨方进行的集体主丨义与个人主丨义争论的一个支流[22]。这里我不可能展开这个问题的讨论。我想说的是﹐中丨国式的集体主丨义与西丨方式的个人主丨义之间的差异被过分地夸大了。很多西丨方作者阅读了太多把20世纪的中丨国集丨权主丨义追溯到儒丨家传统的论调。如果我们走出书斋直丨面现实﹐就不难发现﹐无论是西丨方文化的个人主丨义倾向﹐还是中丨国文化的集体主丨义倾向﹐皆非若是之甚。事丨实上﹐中丨国人的个人主丨义作风远非学者想的那样稀缺﹐否则孙逸仙博士也不会发出”中丨国人是一盘散沙“的浩叹了。在他看来﹐大概一粒沙子代丨表一个中丨国丨家庭吧。

  当谈及人类尊丨严在儒学中的核心重要性时﹐我并不是含沙射影地说﹐在中丨国历丨史上侵丨犯丨人丨权的情形较其他文明要少。我同意狄百瑞的观点: 历丨史地看﹐要儒学对中丨国史上所有罪丨恶负责是毫无道理的。缠足就是一例。正如狄百瑞说的那样:

  ”纒足经常被当作显示儒学长忍﹑扭曲﹑男权至上的罪丨恶丨习标志。“但实际上正如他清楚地阐明﹐这种侵丨犯女人丨权的极端形式与儒学﹑佛教均毫无关系。(Wm.Theodore de Bay, The Trouble with Confucianis丨m [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p.104.) 这里我想指出一个重要却被长期忽视的事丨实﹐理学的创立者程颐(1033-1107)的所有后代﹐直到元代都忠丨实沿袭不缠足的家族传统﹐见丁传靖编﹐《宋人轶事汇编》(北点﹐中丨华书局,1981)﹐卷9﹐第2册﹐页455.

  作者:余英时  王宇 译

  [1] Simon Hornblower,“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Instutions in Ancient Greece,“收入John Dunn编﹐the Unfinished Journey, 508 BC to AD 1993(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1-16; Richard Tuck, Natural Rights Theories, Their Origin and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Su-yu Teng(邓嗣禹)and John K.Fairbank(费正清),China‘s Respnse to the West: A Documentary Surve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pp 136-37.

  [3] Kung-chuan Hsiao(萧公权), Amodern China and A New World (Seattle: University yof Washington Press, 1975),pp 197-200.

  [4]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Third Wa丨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r T丨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pp 300-301.

  [5] Teng 和Fairbank,前引书,p.140

  [6] Alison W. Conner, ”Confucianis丨m and Due Process,“ in Wm.Theodore de Bary(狄百端)and Tu Weining(杜维明)﹐eds, Confucianis丨m and Human Right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p.181和p.190 n.18.

  [7] 引自余英时﹐“Sun Yat-sen‘s Doctrine and Traditiional Chinese Culture,“in Chu-yuan Cheng, ed; Sun Yat-sen‘s Doctrine in the Modern World(Boulder & London: Westview Press, 198丨9), p.94. 中译本请见本书第15章。

  [8]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6),p.238.

  [9] Wm. Theodore de Bary(狄百瑞)译, Waiting for the Dawn: A Plan for the Prince, Huang Tsung-his‘s Ming-I-tai-fang lu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10] James Legge译, The Ch‘un Ts‘ew with Tso Chuen(《春秋左传》)(香丨港:香丨港大学出版社,1960),pp.565-566.

  [11] 狄百瑞﹐前引书,p.24.

  [12] 梁启超﹐《中丨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丨海:中丨华书局 1936),页46-47.

  [13] Ono Kazuko(小野和子),“Son Bun ga Minakata Kumagusu ni okutta ’Gen-kun, Genshin‘ ni tsuite,“in Son Bun Kenkyu 14(1992年4月),pp 19-24.此文译成中文﹐刊《中丨国哲学》16辑(1993年9月)﹐页527-540.

  [14] Richard Tuck,前引书,p.1.

  [15] 同上,p.6.

    [17] 参见Irene Bloom, ”Fundamental Intuitions and Consensus Statements: Mencian Confucianis丨m ana Human Rights,“ 收入de Bary和Tu前引书,pp94-116.

  [18] Pan Ku(班固), 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vol.3,Homer H.Dubbs译(Baltimore: Wa丨verly Press, 1955),p.285.本文引用时略加修改。

  [19] 范晔﹐《后满书》(北丨京:中丨华书局﹐1965年)﹐卷1,页75.

  [20] 胡适﹐《胡适论学近着》(上丨海:商丨务印书馆﹐1935)﹐页514。需要指出的是﹐此事亦见朱熹《小学》﹐这本书在13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一直是儒丨家启蒙教育的基础教材。

  [21] Mencius﹐VI.A.10,pp.166-167.关于此章的说明讨论见Irene Bloom,前引书p.108.

  [16] Mencius I.A.7(《孟子?梁惠王上》),D.C.Lau译(Harmonds丨mith: Penguin Books,1970)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相关搜索词:

情感  家文化  知识  儒学  康有为  编辑

  取消

签名档人民的一员——非人民!

评论列表

想第一个看到日志抢沙发?腾讯公司温馨提示:当前已出现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假冒中奖网站、“400”“0898”开头电话、宣称低价购物、购房退税等手段诈骗,请您提高警惕,慎防遭骗。识别更多网络骗术,请点击:腾讯反骗术帮助中心。取消批量删除批量删除全选发表评论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日志评论推出新附加功能!评论可以通知所有好友了。您还可以进行设置,保护个人隐私。附加功能   

       道具:        | (以小纸条形式发送)   查看今日免费发送数量

设置

马上开通空间,体验权限日志、记事本等全新日志体验!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