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作政府工作报告:10大关键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21:36:14
深圳新闻网讯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只为了寻求一个未来不是梦——昨天,代市长王荣在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为这座城市勾画了一幅不是梦想的蓝图,也为在这座城市默默奉献的所有人群,描绘了一个不是梦想的未来。无论您是“户籍市民”还是“普通市民”,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是“白领”“金领”还是“劳务工”、“农民工”,是“老一代深圳人”还是“新生代劳务工”,你都将通过这份报告,读懂深圳。
下面,是我们为您遴选出的报告关键词和民生难点热点解读,希望这几个版的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解读这份报告,更好地读懂:一座有尊严的城市,为它所承载的希冀,奋力拼搏而作出的年度宣言。(陈晓航)
核心技术创新之城
原文
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攻关,力争在通信、新能源、基因技术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把深圳打造成核心技术创新之城。
解读:
“我做过一个调查,与北京、上海和广州相比,深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还是比较少。”昨天下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徐扬生表示,深圳很多技术领域走在全国前面,但要静下心来加大投入,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入驻,通过产业来带领科研机构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技术创新。
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在未来的5年中,深圳将积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将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主导战略。要在保持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基础上,把核心技术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的攻关,力争在通信、新能源、基因技术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把深圳打造成核心技术创新之城。
“深圳目前在一些领域内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还是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这位负责人说,深圳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教育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检测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核心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
人才“宜聚”城市
原文
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大胆创新人才政策法规,妥善解决制约人才引进、培育的突出问题,打造人才“宜聚”城市。
解读: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对记者解释说,过去20年来,企业更多的用你争我夺的方式,看谁开的价高来吸引人才。但现在人才的概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政府应该为人才到深圳,从引进、发展、培养、成就事业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政策配套和服务。
王敏说,2004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深圳历史上第一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人才强市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到2010年成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才良港。而今年,为解决居住成本高企对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瓶颈问题,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特别是居住和创新创业环境,市委市政府又强力推出人才安居工程。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使深圳人才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持续发生着深刻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环境不断优化,海内外各类人才加速向深圳集聚。2005年以前,深圳海外留学人员不过1万多人,现在已经达到近4万人;截至目前,持外国专家证的外籍人才来深达到15万人次。引进人才认定1000多人,光国家级的就100多人。
此外,我市还将实施“孔雀计划”,并加快出台海外人才认定标准,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深圳,促使孔雀再次东南飞。(晶报记者 孙妍)
宜居城市
原文
积极开展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持续提高城市、街景、建筑物的美化、绿化水平,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解读:
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区更新并重,完善城市更新配套政策法规,以完善市政配套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提高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和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水平,集中打造一批城市亮点和建筑精品,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气质。
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强化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晶报记者 周维民)
全民社保
原文
到2015年,力争在全国实现“全民社保”。
解读:
市社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行“全民社保”,能够确保在深圳的流动人口在深圳工作一天就有一天的保障。深圳人口高流动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些弊端,解决已经刻不容缓。而早在2009年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表示,深圳要在初步实现全民医保的基础上,年内争取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社保。
采访中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我市医保参保人达971.2万余人次,工伤保险达870万人次,养老保险近600万人参保,各险种参保人数均位列全国前列。“全民社保”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为确保达成目标,记者从市社保局获悉,为早日实现“全民社保”的目标,今年的工作重点仍在各险种扩面上,做实各项险种账户,此外还将完善各项社保制度,做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晶报记者 孙妍)
合理就医模式
原文
逐步形成由政府提供公益性基本医疗服务、市场提供个性化和高端医疗服务的格局。
解读:
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员会主任江捍平说,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调“政府主导”,近3年政府在医疗卫生投入总额为196亿,将用作基础建设和卫生事业支出。基本医疗服务方面,2005年开始,我市实施了“一大一小”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目前有10家市属三级医院正在建设,3年以后都会建成,将极大缓解市民看病排长队的问题。年内,全市公立医院将取消15%的药品加成,缓解市民看病贵问题。“一小”方面有625家社康中心能很方便地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医改更加均等地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有9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4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晶报记者 罗秋芳)
充分就业城市+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原文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全力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和国际级创业型城市。
解读:
今年,我市将提高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全力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对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认为,过去,我市就业重点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但从前年开始,我市特别将自主创业放在首位。通过创业解决就业,这样做有很多好处。首先是自主创业本身含很多产业,包括服务业、商务贸易等;其次,创业可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打破了传统的政府消极给予补贴,求职者被动就业的现象。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自主创业还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包括税收等;第三是可解决更多的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通过这个方法,可全方位地打造“造血型”的就业机制。
目前,深圳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如增加小额担保贷款从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大学生首次创业可资助4000元;创业实体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一次性奖励1000元等。王敏透露,今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重点是着重抓就业和创业,力争早日实现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目标。(晶报记者 孙妍)
区域发展中心
原文
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按照国际一流水准,打造区域发展中心。
解读:
特区内外发展不协调已成为近年困扰深圳发展的突出问题。光明、坪山新区自去年成立,直属深圳市政府管理,一直被外界认为是深圳试点一种准特区的城市管理,为特区扩版探路的“试验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外界提供了这样一种信号:到2015年,光明、龙华、大运、坪山四大新城要初具规模,宝安、龙岗中心区基本成熟,前海、大鹏半岛等地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要打造区域发展中心,目前的行政区划就必须作相应调整,改革势在必行。(晶报记者 吴思静 赖良青)
行政区域适当调整
原文
合理划分各层级事权,适当调整行政区划,推进精简行政层级改革试点,缩短管理链条。
解读:
目前,我市实行的是“两级政府四级管理”模式,即“市—区—街道—社区工作站”模式。这个改革试点是对《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三年(2009-2011)实施方案》的落实。据了解,这主要在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在光明、坪山新区探索精简管理层级的改革试点,探索整合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行政资源。《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与此相关的要求是“探索城市行政区划及管理体制改革。适当调整行政区划,推进精简行政层级改革试点,缩短管理链条,提高行政效率,实现一级政府三级管理,创新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认为,从政府运作机制、内部流程上来讲,精简行政层级是非常恰当的,可以进一步提升行政效率。
“积极稳妥地推进区级政府机构改革,是大部制后接下来的改革步骤。”市机构改革编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推进区级政府机构改革本来是去年年底要求完成的,但恰好碰到政府换届,所以才放到今年六月份以后开始推动。区级政府改革的内容其实就是大部制,合理界定政府职能,不该政府做的,不该审批的,取消或者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晶报记者 吴思静 赖良青)
四带六廊
原文
努力打造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扎实推进“四带六廊”生态网络体系和生态湿地系统建设,加快坪山生态湿地园、海上田园生态湿地建设。
解读:
这是我市一项生态空间保护战略,其目的是连通大型生态用地,隔离城市功能组团,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四带”分别是东西走向的北部边界生态承接带,中北部城镇生态隔离带,中南部山脉生态支撑带和南部滨海生态防护带。“六廊”分别是南北走向的宝安生态走廊、宝安-南山生态走廊、宝安-福田生态走廊、龙岗-罗湖生态走廊、龙岗-盐田生态走廊和龙岗生态走廊。
城管局园林管理处的丁处长介绍,通过绿色植物对城市隔离,有助于防止热岛效应的产生,城市不能只是建筑森林,一直以来,我市都在完善这方面的建设,包括中心公园、红树林等防护带的建设,通过“四带六廊”生态网络体系和生态湿地建设,深圳人居环境建设将上一个新台阶,这是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晶报记者 林佩玮)
冲刺年
原文
今年是大运会筹办的冲刺年。深圳目前正全力积极做好各项筹办工作,除全力推进大运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66个场馆的新建、维修改造工作,建好大运村及相关配套设施外,其他各项大运相关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中。
解读:
看大运,坐地铁。深圳目前在建的地铁工程包括1号线续建工程、2号线、3号线、4号线和5号线。按照施工计划,这些线路今年需完成土建工程,在今年底,深圳还将开通三条线路,总长度为50公里。
其中,1号线续建工程深大站至西乡站长12.5公里,区间主体完成99%,安装装修完成约70%,预计年底可实现开通试运行。西乡至机场东段长9.7公里,地下站和高架站土建工程全部完成,计划于2011年5月28日具备试运营条件。2号线首通段(赤湾到世界之窗)全线车站主体结构已经完成,预计年底可实现开通试运行。东延线已完成全线车站土建工程97%,区间土建工程完成57%,计划于2011年6月底进入试运行。3号线贯穿龙岗,西延段(益田站至红岭站)各车站土建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从5月开始安装装修工程,今年底前完工。双龙至草埔站今年底前开通,全长约25公里。今年初,龙华线(4号线)二期工程的土建主体工程(除深圳北站外)已基本完成。5号线隧道已全部贯通工程,已由土建工程转入铺轨安装阶段。计划于2011年6月30日具备试运营条件。(晶报记者 游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