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技术创新在芬兰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5:23:36
2006.11.20 17:25:32
在过去的20年芬兰抓住机遇,走知识经济道路,依靠技术创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在世纪之交的经济腾飞打好了基础。芬兰过去20年的调整战略可分为以下4个方面:
一、芬兰在八十,九十年代成功地完成了经济结构调整,期间高科技起了关键作用
芬兰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了选择继续发展资源型经济,还是发展知识型经济(智力型)经济的关键时刻,在这关键时刻芬兰政府和各界人士普遍认为只靠芬兰仅有的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和传统产业、木材加工和造纸业,只会进一步用竭资源,破坏环境,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发展知识型经济。为此政府在80年代成立了由芬兰总理担任主席的芬兰科技政策委员会;扩大科技投入,成立了为企业研究与开发提供咨询服务和经费资助的芬兰技术发展中心。在全国先后建立了10个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园。由政策为引导,几家大公司为领头羊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由于80年代初芬兰政府的正确决定和80年代打下的基础,九十年代后5年芬兰迎来了经济的腾飞,进入了芬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1999年芬兰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商品出口的20%,为OECD国家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
二、芬兰政府重视科技投入
在过去15年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芬兰政府认识到政府不仅要引导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同时要在芬兰国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政府不干涉企业的决策和运营而应帮助培养芬兰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要靠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新产品和新服务来自技术研究和开发,来自技术创新。政府要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政府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为此芬兰政府在80年代成立芬兰技术发展中心,通过该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经费资助。企业通过竞争可以申请到政府研发经费资助。芬兰技术发展中心的作法是,政府只资助企业技术研发项目的40%,企业自己必须投入项目的60%。这样政府有限的资助带动和促进了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为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高投入,1996年芬兰科技政策委员会计划到1999年R&D的投入要从1996年的占GDP的2.5%增加到占GDP的2.9%,这样政府就要在3年内增加投入15亿芬兰马克。芬兰政府就出售国有企业股份,将出售国有企业股份的收入投入到R&D中。由于芬兰政府重视R&D的投入。芬兰R&D的投入从1985年的占GDP的1.5%上升到1999年的占GDP的3.1%,为世界第二高, 1999年芬兰在R&D共投入223亿马克,其中政府仅投入35%,而企业投入65%。95年以来,芬兰企业R&D投入每年增长15%至 20%。芬兰企业R&D投入比率这么高,不仅是企业对于R&D的重视,更主要是芬兰政府R&D资助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芬兰政府在今年5月又决定计划到 2003年全国R&D投入要增加到占GDP的3.3%。
三、根据芬兰国情和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以移动通讯为主;生物技术以基因治疗,转基因研究和实验为主
芬兰清楚认识到自己是个小国,不可能在各个领域开展研究开发,也不可能发展各类产业。因此根据芬兰国情和本国优势,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芬兰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诺基亚公司在80年代末将公司的电缆、化学、橡胶行业的股份全部转让出去,集中所有财力和人力发展移动通讯,到90 年代后几年,公司产值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99年销售额为198亿欧元,手机产量和销售量为世界第一。
芬兰在过去十几年内在全国共建立了6个设备齐全先进的生物研究中心,分布在东西南北各个地区,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每年投入10亿马克,折合人民币15亿元,(不包括纯应用研究费用)。
芬兰现在已研制出自己的生物反应器,研发出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和转基因动物,如转基因鱼,转基因牛,芬兰培养出的转基因牛数量是世界第一的。芬兰生物技术的水平在欧洲仅次于英国和德国,为欧洲第三。
四、为推动科技产业化,制定出完善的措施和保障机制
为促进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产业化,芬兰政府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1.科技园政策:科技园企业化,以市场机制运营;
2.风险投资政策:政府和私营风险投资公司共存,以政府风险投资公司为主;
3.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政府在科研经费资助等方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
4.人才政策:发展国家经济,科技的核心是人才,政府在教育的投入占GDP的6.6%,为世界第5高。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相结合,当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就鼓励和培养学生毕业后自己办企业。
芬兰80年代90年代的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这些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持久开展技术创新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Category::社会发展;工业与高新技术;基础研究
Address:http://ghb.gzst.gov.cn/yanjiu.asp?id=26